引用本文: 王伟文, 彭大庆, 王欣, 吴柏杨, 付艳梅, 任长久. 成都地区城乡居民高血压患病情况调查及危险因素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2): 165-168. doi: 10.7507/1672-2531.20140029 复制
高血压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重要的危险因素,50%~60%的脑卒中或40%~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2],中国中年人群患病率达24% [3]。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及时准确地了解地区的流行状况,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调查了成都地区城市和农村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以社区人群为基础横断面调查
2010年2月~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成都地区城区和农村各2个社区。首先从成都市中心城区选取可代表本地平均经济水平的成华区[4],在该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个,再以居委会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2个。为保证农村纯务农居民的代表性,农村社区距离中心城市100公里以上,以自然村为抽样单位按上述方法抽样2个自然村。每个抽样点根据所选点户口登记册,剔除无当地常住户口、长期在外打工人员。要求被调查人群均长住此地2年以上。对被选人群中所有35~70岁居民挨家挨户联系征得知情同意,然后进行入户调查。所有招募对象在家接受问卷调查,然后被邀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参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1.2 样本量确定
本调查以高血压患病率为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标识,应用单个总体率样本估算公式。以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4% [3]作为总体人群患病率;容许误差控制在10%,取95%可信区间以保证准确度。计算出样本量约为1 217人。失访率按10%计,预计样本量需要至少1 645人。
1.2 调查方法
1.2.1 入户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1]定义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修改而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现患疾病,主要针对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预调查中本地区农村大多数村民都不确定“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也很少询问并确定家中父母的血压情况,因此本次调查时没有纳入该变量。
1.2.2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采用经国际标准(BHS)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57测量血压。身高测量要求被测量者脚跟并拢,肩胛骨、臀部和脚跟必须接触墙保持3点一线。身高和体重均要求受试者着单衣脱鞋测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腰围取被调查者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平静呼气末测量,精确到0.1 cm,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臀围取臀部最大周径,均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计算腰臀比(WHR)和体重指数(BMI)。以上测量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血样,由专职实验人员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血尿酸,酶法(CHOD.PAP法)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磷钨酸镁沉淀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了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具体方法为:无水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受检者在5~10 min内饮入,喝糖水前及喝糖水后2 h分别静脉取血1次,现场立即离心分装,置-20℃冰箱储存,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统一批量检测。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
1.2.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定义[1]。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定义[5]。腹型肥胖和BMI分型参照《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 [6]。吸烟情况参照WHO的要求[7]。
1.2.4 质量控制
开展调查前,先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培训,统一培训测量技术,试行预调查至合格率达100%。在现场调查中安排质控人员分别对问卷质量和体格检查的规范进行动态质控督导。在测量前校准设备,符合标准后进行测量。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专人双录入计算机,并经过一致性检验。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见表 1。本次共调查35~70岁居民2 402人,最终完成问卷调查2 032人(84.60%),到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院接受体格检查2 023人(84.22%),完成了全部实验室检查并合格者2 011人,应答率83.72%。其中男性631人,女性948人,平均年龄53.62±3.93岁。城市社区994人,其中女605人,男389人,平均年龄59±10岁;农村社区1 017人,其中女586人,男431人,平均年龄56±10岁。城市和农村人群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2.03,P>0.05;t年龄=1.135,P>0.05)。

2.2 成都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城乡地区比较
纳入研究的35~70岁年龄段2 011人中676人患高血压,人口标化患病率31.3%,其中城区患病率为446/994,包含女262例和男184例;农村患病率为230/1 017,包含女138例和男92例。城区和农村的人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39.03%和24.9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城乡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城市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腰围、总胆固醇、LDL、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农村男性(P<0.05),但现在吸烟和现在饮酒比例低于农村男性(P<0.05)。城市女性高血压患者腰围、总胆固醇、LDL、HDL、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尿酸及心率以及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女性(P<0.05),但现在吸烟和现在饮酒的比例无城乡差异(P>0.05)。
2.4 筛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向后)方法筛选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一起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男性中年龄、腰围、心率、空腹血糖及文化程度共5个变量进入模型,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与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人群相比,小学及以下人群的患病风险增加96.1%[OR=1.961,95%CI(1.233,3.530)]。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增加增加8.4%[OR=1.084,95%CI(1.065,1.103)]。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22.5%[OR=1.225,95%CI(1.159,1.295)]。心率每增加10次,患病风险增加2.0%[OR=1.020,95%CI(1.005,1.036)]。空腹血糖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6.2%[OR=1.062,95%CI(1.003,1.112)]。
最终纳入女性多因素回归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腰围、心率、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尿酸6个变量,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空腹血糖和甘油三脂的影响较为明显,甘油三脂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25.9%[OR=1.259,95%CI(1.015,1.563)]。空腹血糖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28.8%[OR=1.288,95%CI(1.085,1.390)]。另外,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增加10.1%[OR=1.101,95%CI(1.083,1.119)]倍。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1.2%[OR=1.012,95%CI(1.000,1.025)]。尿酸每增加1 µmol/L,患病风险增加0.4%[OR=1.004,95%CI(1.002,1.006)]。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2年中国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中年人群患病率为24% [3]。本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35~7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1.3%(近1/3),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表明高血压已成为影响该地区中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问题。另外,城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这与南方邹城市[8]和桂林市[9]等地区高血压的城乡差异结果一致,这也与高血压的流行和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流行规律一致。但不同于2009年北京市[10]和河北省[11]等北方地区的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的调查结果。原因可能包括:①四川经济生活水平低于北京等发达地区;②本调查样本是纯务农村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依然从事较多劳动;③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含盐水平低于北方。
本调查发现,城区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腰围增粗以及血糖血脂异常的水平均高于农村,这可能与城市居民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能量摄取增加和能量消耗减少,其结果导致肥胖的发生越来越多,而肥胖将进一步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的增加[12, 13]。吸烟可增加患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吸烟进一步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14, 1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高血压患者吸烟比例高于城市人群,而又以农村男性吸烟比例最高,达59.78%,这与北京顺义区[16]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应重视农村控烟教育活动。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年龄外,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腰围、心率、空腹血糖。大量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表明,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以腰围增粗为特点的中心性肥胖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在不同性别之间均表现出一致的结果[14]。目前,肥胖已被定义为一种疾病,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人体脂肪组织堆积除了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血糖升高外,还影响胰岛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减少,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形成糖尿病[17]。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成都地区城区高血压患者中肥胖及血糖异常者高于农村,与胡泊等[10]、Li等[18]报道的北京、新疆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为城乡社会经济差异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差异。心率研究表明,心率快慢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心率增快者血压水平也较高[19]。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尿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牟李红等[21]研究显示,我国文化程度低的人群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要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成都地区女性尿酸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男性高血压的一个保护因素。
综上所述,成都地区城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肥胖以及相关代谢异常如血糖异常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
高血压已成为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重要的危险因素,50%~60%的脑卒中或40%~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1]。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18岁以上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 [2],中国中年人群患病率达24% [3]。高血压的预后不仅与血压水平有关,还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及时准确地了解地区的流行状况,对于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意义重大。为此,我们调查了成都地区城市和农村高血压的流行情况,并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1.1 以社区人群为基础横断面调查
2010年2月~12月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法分别选取成都地区城区和农村各2个社区。首先从成都市中心城区选取可代表本地平均经济水平的成华区[4],在该区1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随机抽取2个,再以居委会为抽样单位随机抽取2个。为保证农村纯务农居民的代表性,农村社区距离中心城市100公里以上,以自然村为抽样单位按上述方法抽样2个自然村。每个抽样点根据所选点户口登记册,剔除无当地常住户口、长期在外打工人员。要求被调查人群均长住此地2年以上。对被选人群中所有35~70岁居民挨家挨户联系征得知情同意,然后进行入户调查。所有招募对象在家接受问卷调查,然后被邀请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乡镇卫生院参加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1.1.2 样本量确定
本调查以高血压患病率为确定样本大小的计算标识,应用单个总体率样本估算公式。以中国中年人群高血压患病率24% [3]作为总体人群患病率;容许误差控制在10%,取95%可信区间以保证准确度。计算出样本量约为1 217人。失访率按10%计,预计样本量需要至少1 645人。
1.2 调查方法
1.2.1 入户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表参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 [1]定义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心血管预后的重要心血管危险因素”修改而成,内容包括被调查者年龄、性别、吸烟饮酒史、现患疾病,主要针对血脂、高血压、糖尿病的诊断及治疗情况。预调查中本地区农村大多数村民都不确定“是否有高血压家族史”,也很少询问并确定家中父母的血压情况,因此本次调查时没有纳入该变量。
1.2.2 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
体格检查包括血压、心率、身高、体重、腰围、臀围。采用经国际标准(BHS)检验合格的电子血压计Omron HEM-757测量血压。身高测量要求被测量者脚跟并拢,肩胛骨、臀部和脚跟必须接触墙保持3点一线。身高和体重均要求受试者着单衣脱鞋测量,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腰围取被调查者肋弓下缘与髂嵴连线的中点连线,平静呼气末测量,精确到0.1 cm,连续测量2次,取平均值。臀围取臀部最大周径,均连续测量2次,取其平均值。分别计算腰臀比(WHR)和体重指数(BMI)。以上测量精确到小数点后1位。调查对象均抽取空腹血样,由专职实验人员用葡萄糖氧化酶法检测血糖,尿酸酶过氧化物酶偶联法测血尿酸,酶法(CHOD.PAP法)测血清总胆固醇和甘油三脂,磷钨酸镁沉淀法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所有调查对象均进行了标准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具体方法为:无水75 g葡萄糖溶于300 mL水中,受检者在5~10 min内饮入,喝糖水前及喝糖水后2 h分别静脉取血1次,现场立即离心分装,置-20℃冰箱储存,符合国际标准的实验室统一批量检测。为确保数据的真实准确,专门成立了质量控制小组。
1.2.3 诊断标准
高血压诊断标准根据“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定义[1]。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0年)》定义[5]。腹型肥胖和BMI分型参照《中国成人体质指数分类的推荐意见简介》 [6]。吸烟情况参照WHO的要求[7]。
1.2.4 质量控制
开展调查前,先对所有参加调查的人员进行严格的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培训,统一培训测量技术,试行预调查至合格率达100%。在现场调查中安排质控人员分别对问卷质量和体格检查的规范进行动态质控督导。在测量前校准设备,符合标准后进行测量。
1.3 统计分析
数据采用专人双录入计算机,并经过一致性检验。计量资料以
2 结果
2.1 调查对象的基本特征
见表 1。本次共调查35~70岁居民2 402人,最终完成问卷调查2 032人(84.60%),到社区卫生中心或卫生院接受体格检查2 023人(84.22%),完成了全部实验室检查并合格者2 011人,应答率83.72%。其中男性631人,女性948人,平均年龄53.62±3.93岁。城市社区994人,其中女605人,男389人,平均年龄59±10岁;农村社区1 017人,其中女586人,男431人,平均年龄56±10岁。城市和农村人群性别及年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性别2=2.03,P>0.05;t年龄=1.135,P>0.05)。

2.2 成都地区高血压患病率城乡地区比较
纳入研究的35~70岁年龄段2 011人中676人患高血压,人口标化患病率31.3%,其中城区患病率为446/994,包含女262例和男184例;农村患病率为230/1 017,包含女138例和男92例。城区和农村的人口高血压标化患病率为39.03%和24.90%,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城乡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城市男性高血压患者的腰围、总胆固醇、LDL、空腹血糖和餐后2小时血糖以及受教育程度均高于农村男性(P<0.05),但现在吸烟和现在饮酒比例低于农村男性(P<0.05)。城市女性高血压患者腰围、总胆固醇、LDL、HDL、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尿酸及心率以及受教育程度高于农村女性(P<0.05),但现在吸烟和现在饮酒的比例无城乡差异(P>0.05)。
2.4 筛选高血压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向后)方法筛选危险因素。将单因素分析P<0.2的变量一起放入logistic回归模型。最终,男性中年龄、腰围、心率、空腹血糖及文化程度共5个变量进入模型,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与文化程度为大专以上人群相比,小学及以下人群的患病风险增加96.1%[OR=1.961,95%CI(1.233,3.530)]。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增加增加8.4%[OR=1.084,95%CI(1.065,1.103)]。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22.5%[OR=1.225,95%CI(1.159,1.295)]。心率每增加10次,患病风险增加2.0%[OR=1.020,95%CI(1.005,1.036)]。空腹血糖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6.2%[OR=1.062,95%CI(1.003,1.112)]。
最终纳入女性多因素回归模型的变量包括年龄、腰围、心率、空腹血糖、甘油三脂、尿酸6个变量,均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其中空腹血糖和甘油三脂的影响较为明显,甘油三脂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25.9%[OR=1.259,95%CI(1.015,1.563)]。空腹血糖每增加1 mmol/L,患病风险增加28.8%[OR=1.288,95%CI(1.085,1.390)]。另外,年龄每增加10岁,患病风险增加10.1%[OR=1.101,95%CI(1.083,1.119)]倍。腰围每增加1 cm,患病风险增加1.2%[OR=1.012,95%CI(1.000,1.025)]。尿酸每增加1 µmol/L,患病风险增加0.4%[OR=1.004,95%CI(1.002,1.006)]。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冠心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2002年中国18岁以上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其中中年人群患病率为24% [3]。本调查结果显示,成都地区35~70岁人群高血压患病率为31.3%(近1/3),明显高于全国水平。这表明高血压已成为影响该地区中年人身体健康的严重问题。另外,城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人群,这与南方邹城市[8]和桂林市[9]等地区高血压的城乡差异结果一致,这也与高血压的流行和经济发展水平正相关的流行规律一致。但不同于2009年北京市[10]和河北省[11]等北方地区的农村患病率高于城市的调查结果。原因可能包括:①四川经济生活水平低于北京等发达地区;②本调查样本是纯务农村民,经济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依然从事较多劳动;③南方地区的饮食结构含盐水平低于北方。
本调查发现,城区高血压患者无论男女腰围增粗以及血糖血脂异常的水平均高于农村,这可能与城市居民长期不良生活方式有关,生活水平的提高带来能量摄取增加和能量消耗减少,其结果导致肥胖的发生越来越多,而肥胖将进一步导致血脂、血糖代谢障碍的增加[12, 13]。吸烟可增加患脑卒中和心脏病的风险,吸烟进一步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事件[14, 15]。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农村高血压患者吸烟比例高于城市人群,而又以农村男性吸烟比例最高,达59.78%,这与北京顺义区[16]的调查结果一致。因此,应重视农村控烟教育活动。多因素分析显示,除年龄外,影响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是腰围、心率、空腹血糖。大量的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表明,超重和肥胖,尤其是以腰围增粗为特点的中心性肥胖与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呈正相关,在不同性别之间均表现出一致的结果[14]。目前,肥胖已被定义为一种疾病,肥胖症尤其是中心性肥胖是导致血糖升高的主要原因,人体脂肪组织堆积除了降低胰岛素敏感性血糖升高外,还影响胰岛β细胞出现功能障碍,胰岛素分泌减少,血浆胰岛素水平下降,导致血糖升高,最终形成糖尿病[17]。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成都地区城区高血压患者中肥胖及血糖异常者高于农村,与胡泊等[10]、Li等[18]报道的北京、新疆的研究结果一致。其原因为城乡社会经济差异以及相应的生活方式差异。心率研究表明,心率快慢与血压高低密切相关,心率增快者血压水平也较高[19]。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尿酸可能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20]。牟李红等[21]研究显示,我国文化程度低的人群高血压合并心血管危险因素要高于文化程度高的人群。本研究结果也证实,成都地区女性尿酸与高血压患病风险相关,较高的受教育程度是男性高血压的一个保护因素。
综上所述,成都地区城区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肥胖以及相关代谢异常如血糖异常是高血压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