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警察学院(泸州 646000);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评价不同性别、年龄、民族、婚恋状况及不同受灾程度的地震灾区居民当前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等方面的生存质量,了解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居民生存质量状况。 方法 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HO)制定的生存质量简表WHOQOL-BREF对四川省汉源县地震灾区500人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其生存质量状况及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居民生存质量总体及各因子水平仍明显低于全国常模(P<0.001);男性在社会关系领域因子得分明显高于女性(t=3.963,P<0.001);未成年人在生存质量总分和社会关系领域因子得分明显低于成年人(t=–2.667,P<0.01;t=–19.287,P<0.001);未婚者的社会关系质量明显低于已婚者和同居者(P<0.001;P<0.01)。 结论 汶川地震5年后,灾区民众的生存质量仍明显低于全国一般水平;男性在社会关系领域的生存质量明显低于女性;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生存质量总体和社会关系领域均处于较差状态;已婚者和同居者的社会关系质量均优于未婚者,说明稳定的亲密关系有助于提高灾区居民的生存质量;另外,相较于地震中无损失或受损一般的居民,严重受损的居民其生存质量总体及环境领域的状况较差。

引用本文: 杨眉. 汶川地震5年后四川省汉源县灾区居民生存质量调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4): 376-379. doi: 10.7507/1672-2531.20140065 复制

  • 上一篇

    地震医学救援军队卫生力量使用特点分析
  • 下一篇

    成都市新津县公益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改革绩效评估系列之七:新津县2009~2011年医疗卫生机构基本药物使用情况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