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拓步雄, 李慧, 李超民, 杨瑜莹. 国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危险因素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9): 1083-1090. doi: 10.7507/1672-2531.20140177 复制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1]。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和高血压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晨峰高血压与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容易出现晨峰高血压[2]。正常的血压具有周期性的日间变异,24小时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即晚8时左右血压逐渐下降,至凌晨2~3时降至最低谷,之后血压又复上升,至上午6~8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无论血压正常者还是高血压患者,清晨觉醒并恢复直立体位后血压会迅速上升,并在较短时间内(2~4 h)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血压[4](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血压晨峰是指起床后2小时内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其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小时的平均值),若该差值大于35 mmHg,可判定为晨峰血压增高[1]。
有研究[5]报道,MBPS的发生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自主神经活性失调、血液因素及体位的改变存在相关性。凌晨时血压的迅速升高会显著增加心肌耗氧量,可能对心血管事件的高发起促进作用[6]。常文秀等[7]提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程度可能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有关。柳建芬等[8]认为,MBPS可使晨起空腹血糖升高,而叶宙等[9]的研究则显示两者并无确切关系。此外,对于MBPS现象是否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血肌酐的含量相关,亦众说纷纭。而目前针对MBPS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其样本量多较小,且结果存在不一致。为此,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期明确我国老年晨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为其防治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年龄≥65岁的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未经药物干预,或长期服用固定药物血压水平稳定者。
1.1.3 暴露因素
按患者是否存在晨峰高血压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晨峰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以血压晨峰值>35 mmHg为高血压晨峰界定值。
1.1.4 结局指标
分析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动脉及左心室重构等可能的晨峰高血压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文献;②原始研究数据不能使用,且联系原文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1期)、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
采用主题词、关键词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老年、高血压、晨峰、晨峰高血压等;英文检索词包括elderly、hypertensive、morning surge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1 PubMed检索策略
case control trials double blind method single blind method #l OR #2 OR #3 elderly hypertensive morning surge #4 AND #5 AND #6 AND #7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数据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省份及时间等;②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性别比例、年龄等;④干预措施:是否应用药物;⑤结局指标: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动脉及左心室重构。之后,采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10]对纳入研究从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方法、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接触暴露评估方法三方面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者均给出其95%可信区间(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如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如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则分析其异质性来源,根据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倒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71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6个病例-对照研究[8, 9, 11-24],共2 00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性别因素
共8个研究[9, 12, 13, 17-19, 22, 23](n=913)报告了不同性别的晨峰高血压发生率,共包括男性患者593例,女性患者320例。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晨峰高血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12,95%CI(0.84,1.49),P=0.44](图 2)。

2.3.2 常见生化指标
7个研究[8, 9, 12, 14-16, 19](n=903)报告了空腹血糖水平。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清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04,0.81),P=0.03](图 3)。

6个研究[9, 12, 14-16, 19](n=830)报告了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95%CI(-0.11,0.12),P=0.92](图 3)。
5个研究[9, 12, 15, 19, 21](n=934)报告了血肌酐水平。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7,95%CI(-1.16,4.70),P=0.24](图 3)。
2个研究[9, 11](n=120)报告了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85,95%CI(6.64,41.07),P=0.007](图 3)。
2.3.3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2个研究[8, 11](n=353)报告了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6,95%CI(1.25,3.08),P=0.004](表 3)。

2个研究[14, 16](n=221)报告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13,95%CI(1.70,15.45),P=0.004](表 3)。
4个研究[11, 15, 22, 24](n=492)报告了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9,95%CI(1.70,3.64),P<0.000 01](表 3)。
2.3.4 动脉血管重构
2个研究[14, 15](n=266)报告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IMT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02,0.14),P=0.009](图 4)。

2.3.5 左心室重构
5个研究[8, 13, 19, 20, 24](n=668)报告了左室心肌质量。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左室心肌质量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9,95%CI(3.94,21.84),P=0.005](图 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生率高,控制率低[2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大,血压波动大,MBPS现象增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26]。有研究显示[27],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高峰越大,其脑血管病和脑卒中发病率越高。由此,MBPS已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目标,控制MBPS可防止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近年来关于老年晨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以及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相关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大都局限于针对单个指标的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为了进一步明确与晨峰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了自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涉及老年晨峰高血压相关因素的16个病例-对照研究,对老年晨峰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Meta分析。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半数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晨峰高血压,这与郭慧峰等[28]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晨峰高血压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生活质量的普遍因素。肾脏是高血压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目前临床上常以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作为肾功能受损指标,但实际上即便这3项指标为阴性亦不能排除肾脏病理性损害的存在。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小球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主要标志性蛋白,是识别早期肾脏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29]。本研究中对晨峰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晨峰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晨峰高血压患者,提示晨间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机制可能为骤升的血压导致肾小球压力负荷增加,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造成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而对于另一评价肾功能的常见指标——血肌酐水平,并未在两组患者之间出现明显差异。通常血肌酐水平升高通常会出现在急性肾损伤或肾功能衰竭发生之后[30],由此可推断MBPS的发生,极可能会增加罹患肾脏疾病的风险,或者在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早期对疾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并非直接导致急性的肾脏损害或肾功能衰竭。
有研究表明[31],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脂的代谢异常,而血脂水平的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时,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聚集更多的脂质在受损处沉积[32],最终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进一步造成血压升高。而当斑块脱落进入血液后,成为栓子阻塞在关键脏器,极易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33, 34]。基于这一点,本研究同样评价了晨峰高血压与总胆固醇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肥厚发生率及左室心肌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晨峰与非晨峰高血压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差异,但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左室心肌质量较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明显改变,提示晨峰高血压可通过非血脂途径导致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进一步使动脉管腔狭窄,造成血压升高,心脏压力负荷增大,导致左心室心肌重构。而左心室的器质性改变,又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35]。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何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罹患卒中、室性早搏、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关于晨峰高血压影响左心室肥厚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有关,即内分泌小分子释放,使血管收缩,加重了心脏后负荷,并通过细胞信号传递,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胶原增生,造左室肥厚[36],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同理,MBPS也可通过促进微小动脉重构,作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间接加速肾功能恶化。
更为有趣的是,本研究还发现,晨峰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较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升高。王伟文等[37]对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空腹血糖是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目前大多数有关晨峰高血压的研究中,血糖仅作为试验前的一项基本指标进行检测,极少纳入比较分析。也有研究提出,晨峰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38]。众所周知,糖尿病主要造成机体中小动脉的病变[39],而晨峰高血压又可促进动脉的重构。据此我们做出大胆推测:糖尿病同晨峰高血压极有可能互为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均来自已发表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纳入研究涉及人群以东南沿海居多,西北内陆地区相对较少;某些结局指标包含的研究数较少,在纳入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效的亚组分析,亦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上述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对晨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及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
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病[1]。老年高血压是指在年龄≥65岁的老年人群中,血压持续或3次以上非同日坐位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和/或舒张压(DBP)≥90 mmHg。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加速,老年高血压患病率呈上升趋势,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降低病死率和高血压相关并发症非常重要。有研究显示,晨峰高血压与高血压患者预后不良相关,而老年高血压患者尤其容易出现晨峰高血压[2]。正常的血压具有周期性的日间变异,24小时血压呈“两峰一谷”的昼夜节律,即晚8时左右血压逐渐下降,至凌晨2~3时降至最低谷,之后血压又复上升,至上午6~8时达到最高峰,然后血压持续波动在较高水平,至下午4~6时出现第二个高峰,以后逐渐下降[3]。无论血压正常者还是高血压患者,清晨觉醒并恢复直立体位后血压会迅速上升,并在较短时间内(2~4 h)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血压[4](morning blood pressure surge,MBPS)。按照《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10版》,血压晨峰是指起床后2小时内收缩压平均值减去其夜间睡眠时的收缩压最低值(包括最低值在内1小时的平均值),若该差值大于35 mmHg,可判定为晨峰血压增高[1]。
有研究[5]报道,MBPS的发生与儿茶酚胺类神经递质的释放、自主神经活性失调、血液因素及体位的改变存在相关性。凌晨时血压的迅速升高会显著增加心肌耗氧量,可能对心血管事件的高发起促进作用[6]。常文秀等[7]提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晨峰程度可能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有关。柳建芬等[8]认为,MBPS可使晨起空腹血糖升高,而叶宙等[9]的研究则显示两者并无确切关系。此外,对于MBPS现象是否与老年高血压患者血脂、血肌酐的含量相关,亦众说纷纭。而目前针对MBPS危险因素的研究多为病例-对照研究,其样本量多较小,且结果存在不一致。为此,本研究对国内外有关老年高血压晨峰现象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以期明确我国老年晨峰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并为其防治和并发症的预防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病例-对照研究。文种限中、英文。
1.1.2 研究对象
年龄≥65岁的中国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未经药物干预,或长期服用固定药物血压水平稳定者。
1.1.3 暴露因素
按患者是否存在晨峰高血压将其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晨峰高血压的诊断采用24小时血压动态监测,以血压晨峰值>35 mmHg为高血压晨峰界定值。
1.1.4 结局指标
分析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动脉及左心室重构等可能的晨峰高血压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间的差异。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文献;②原始研究数据不能使用,且联系原文作者也不能获得有用数据者。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3年第11期)、CNKI、VIP和WanFang Data,查找公开发表的有关国内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MBPS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
采用主题词、关键词进行检索。中文检索词包括老年、高血压、晨峰、晨峰高血压等;英文检索词包括elderly、hypertensive、morning surge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1 PubMed检索策略
case control trials double blind method single blind method #l OR #2 OR #3 elderly hypertensive morning surge #4 AND #5 AND #6 AND #7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与质量评价
由2位评价员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数据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第一作者、发表省份及时间等;②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病例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性别比例、年龄等;④干预措施:是否应用药物;⑤结局指标:血糖、血脂、血肌酐、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动脉及左心室重构。之后,采用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Quality Assessment Scale)[10]对纳入研究从病例组与对照组选择方法、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可比性、接触暴露评估方法三方面进行方法学质量评价。
1.4 统计分析
采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录入,采用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Rev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者均给出其95%可信区间(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如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如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P<0.1,I2>50%),则分析其异质性来源,根据可能导致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采用倒漏斗图分析潜在的发表偏倚。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71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16个病例-对照研究[8, 9, 11-24],共2 007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质量评价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性别因素
共8个研究[9, 12, 13, 17-19, 22, 23](n=913)报告了不同性别的晨峰高血压发生率,共包括男性患者593例,女性患者320例。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不同性别的晨峰高血压发生率无明显差异[OR=1.12,95%CI(0.84,1.49),P=0.44](图 2)。

2.3.2 常见生化指标
7个研究[8, 9, 12, 14-16, 19](n=903)报告了空腹血糖水平。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清晨空腹血糖水平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42,95%CI(0.04,0.81),P=0.03](图 3)。

6个研究[9, 12, 14-16, 19](n=830)报告了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浆总胆固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01,95%CI(-0.11,0.12),P=0.92](图 3)。
5个研究[9, 12, 15, 19, 21](n=934)报告了血肌酐水平。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血肌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77,95%CI(-1.16,4.70),P=0.24](图 3)。
2个研究[9, 11](n=120)报告了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尿微量白蛋白水平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23.85,95%CI(6.64,41.07),P=0.007](图 3)。
2.3.3 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
2个研究[8, 11](n=353)报告了脑血管事件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96,95%CI(1.25,3.08),P=0.004](表 3)。

2个研究[14, 16](n=221)报告了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13,95%CI(1.70,15.45),P=0.004](表 3)。
4个研究[11, 15, 22, 24](n=492)报告了左心室肥厚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左心室肥厚发生率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49,95%CI(1.70,3.64),P<0.000 01](表 3)。
2.3.4 动脉血管重构
2个研究[14, 15](n=266)报告了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IMT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08,95%CI(0.02,0.14),P=0.009](图 4)。

2.3.5 左心室重构
5个研究[8, 13, 19, 20, 24](n=668)报告了左室心肌质量。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晨峰组的左室心肌质量高于非晨峰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2.89,95%CI(3.94,21.84),P=0.005](图 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身心健康的疾病,其发生率高,控制率低[25]。老年原发性高血压临床特点是收缩压增高,脉压差大,血压波动大,MBPS现象增多、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发生率高[26]。有研究显示[27],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高峰越大,其脑血管病和脑卒中发病率越高。由此,MBPS已成为一个新的治疗目标,控制MBPS可防止靶器官损害和心血管事件。近年来关于老年晨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肾功能以及血液中各项生化指标相关的文献日益增多,但大都局限于针对单个指标的研究,且样本量较小。为了进一步明确与晨峰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为临床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以及靶器官损伤的预防提供依据,本研究收集了自2006年1月至2014年6月国内公开发表的涉及老年晨峰高血压相关因素的16个病例-对照研究,对老年晨峰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了Meta分析。
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半数以上老年高血压患者同时存在晨峰高血压,这与郭慧峰等[28]的研究结果相似,提示晨峰高血压现象已成为影响我国老年高血压人群生活质量的普遍因素。肾脏是高血压的重要靶器官之一。目前临床上常以血肌酐、血尿素氮、尿蛋白作为肾功能受损指标,但实际上即便这3项指标为阴性亦不能排除肾脏病理性损害的存在。尿微量白蛋白是肾小球电荷选择性屏障损伤的主要标志性蛋白,是识别早期肾脏损害的一项敏感而可靠的指标[29]。本研究中对晨峰高血压与尿微量白蛋白相关性分析的结果表明,晨峰高血压患者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明显高于非晨峰高血压患者,提示晨间血压骤然升高引起肾小球滤过功能受损,机制可能为骤升的血压导致肾小球压力负荷增加,损伤肾脏血管内皮细胞,从而造成微量白蛋白漏出增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而对于另一评价肾功能的常见指标——血肌酐水平,并未在两组患者之间出现明显差异。通常血肌酐水平升高通常会出现在急性肾损伤或肾功能衰竭发生之后[30],由此可推断MBPS的发生,极可能会增加罹患肾脏疾病的风险,或者在肾功能出现异常的早期对疾病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而并非直接导致急性的肾脏损害或肾功能衰竭。
有研究表明[31],高血压患者常伴有血脂的代谢异常,而血脂水平的升高会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当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时,血管内皮受到损伤,局部出现炎症反应,聚集更多的脂质在受损处沉积[32],最终形成粥样斑块,使动脉弹性下降,管腔狭窄,进一步造成血压升高。而当斑块脱落进入血液后,成为栓子阻塞在关键脏器,极易造成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33, 34]。基于这一点,本研究同样评价了晨峰高血压与总胆固醇水平、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左室肥厚发生率及左室心肌质量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晨峰与非晨峰高血压患者血胆固醇水平并未出现明显差异,但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左心室肥厚,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左室心肌质量较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有明显改变,提示晨峰高血压可通过非血脂途径导致动脉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加速粥样斑块的形成,进一步使动脉管腔狭窄,造成血压升高,心脏压力负荷增大,导致左心室心肌重构。而左心室的器质性改变,又增加了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35]。这也恰好解释了为何晨峰高血压患者更容易罹患卒中、室性早搏、心肌梗死及其他心脑血管意外事件。关于晨峰高血压影响左心室肥厚的机制,有学者认为其可能与交感神经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应激有关,即内分泌小分子释放,使血管收缩,加重了心脏后负荷,并通过细胞信号传递,促进心肌细胞肥大和胶原增生,造左室肥厚[36],但目前尚无明确定论。同理,MBPS也可通过促进微小动脉重构,作用于肾小球毛细血管,间接加速肾功能恶化。
更为有趣的是,本研究还发现,晨峰高血压患者血糖水平较普通老年高血压患者升高。王伟文等[37]对成都市城区和农村居民高血压的患病情况及危险因素的调查显示,空腹血糖是男性患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目前大多数有关晨峰高血压的研究中,血糖仅作为试验前的一项基本指标进行检测,极少纳入比较分析。也有研究提出,晨峰高血压可能与糖尿病的发生存在相关性[38]。众所周知,糖尿病主要造成机体中小动脉的病变[39],而晨峰高血压又可促进动脉的重构。据此我们做出大胆推测:糖尿病同晨峰高血压极有可能互为危险因素。
本研究的局限性:本系统评价纳入研究均来自已发表文献,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纳入研究涉及人群以东南沿海居多,西北内陆地区相对较少;某些结局指标包含的研究数较少,在纳入研究结果间存在异质性的情况下无法进行有效的亚组分析,亦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针对上述局限性,今后的研究应进一步对晨峰高血压与心脑血管事件及早期肾损害的相关性进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