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贺丽芳, 刘蕊, 沈旭慧, 沈国娣, 沈建通. 浙江省2009~2013年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现状调查.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4, 14(10): 1179-1184. doi: 10.7507/1672-2531.20140190 复制
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提出要继续加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力度。卫生部科教司刘登峰副司长在浙江专题调研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时指出:推广适宜技术是科教兴国的要求,也是卫生科技的一项重要工作[1]。1991年卫生部实施了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浙江省参与申报推广。2004年科技部、卫生部等联合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研究”,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在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试点县开展基线需求调查[2, 3]、适宜技术遴选[4]、适宜技术推广应用[5-9]、适宜技术推广模式研究[10-12],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2007年国家科技部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研究”滚动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加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在全省范围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卫生适宜技术[13, 14],已在全省建成108个省级西医类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和19个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立了全国首个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和卫生适宜技术库,构建了农村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应用体系。本研究从第三方角度调查2009~2013年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省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情况,为适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后效评价的基线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浙江省已建成的4批次108个西医和19个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示范基地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对基地牵头单位(市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联合体单位(乡镇卫生院及所属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联合体单位)、基地类型、基地地区分布及适宜技术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方法
从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和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收集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信息和卫生适宜技术信息。
1.4 质量控制
走访相关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并请基地相关人员核实数据。由2位研究人员采用ICD-10 [15]对卫生适宜技术涉及病种进行分类,分类不一致时协商解决。
1.5 统计分析
用绝对数和构成比对牵头单位、联合体单位、基地类型、适宜技术项目等指标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分四批共建成108个示范基地(表 1);其中第一批29个、第二批25个、第三批46个(含滚动22个)、第四批51个(含滚动21个)。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19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涵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和宁波最多,舟山最少。

基地建设采取一个牵头单位联合一个或多个联合体单位的“1+X”模式[14],形成以一家市或县(市、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联合辖区范围内一家或几家乡镇卫生院(含所属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联合体单位,共同开展示范基地建设。108个西医类示范基地牵头医院中,综合性医院占80.6%,专科医院占14.8%,疾病控制中心占4.6%;牵头医院三甲占17.6%,三乙占22.2%,二级占45.6%。基地联合体单位共460个,联合体单位逐批增加,杭州和宁波最多,舟山最少仅14家。牵头单位与联合体单位比例从1∶1.8增加到1∶4.2。19个中医药示范基地牵头中医院中,三级医院10家(三甲7家,三乙3家)占52.6%,联合体单位共53个。中医药示范基地牵头单位与联合体单位间的比例由1∶1~1∶8不等。
2.2 基地类型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16],将示范基地初步分为急救适宜技术、慢性病适宜技术、眼耳鼻喉皮肤病适宜技术、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康复护理适宜技术、妇女儿童适宜技术、计生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他适宜技术等九大类。示范基地类型中慢性病和急救分别占30.0%和25.3%,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和眼耳鼻咽喉皮肤3类较少,详见表 2。

2.3 卫生适宜技术项目类型及分布
如表 3所示,浙江省推广适宜技术498项(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中有10项重复;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网中有1项重复,7项与适宜技术库重复),国家级技术119项,省级技术93项,市级技术118项,县级技术126项,中医药技术主要推广国家和省级技术。杭州市推广适宜技术最多,金华、舟山和台州均不足20项。9类卫生适宜技术中,急救类适宜技术最多,占27%,计生和中医药较少。急救类适宜技术主要在杭州、嘉兴和宁波基地推广;慢病类适宜技术在丽水、绍兴和宁波推广;眼耳鼻喉皮肤病类适宜技术主要在丽水和衢州推广;康复护理类适宜技术在丽水和湖州推广;妇女儿童类适宜技术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和衢州推广;公共卫生类适宜技术在杭州和温州推广;计生和中医药类适宜技术在杭州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所涉及病种见表 4。


3 讨论
3.1 浙江省疾病负担与卫生资源
据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浙江省前10位死因约占死亡总数的94%,城市和农村的死因顺位基本相似,均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但农村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死因高于城市,内分泌和营养代谢低于城市。浙江省城市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和传染病高于2011年全国城市死因顺位,心脏病和泌尿生殖系统低于全国;农村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传染病和寄生虫高于2011年全国农村死因顺位,心脏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低于全国。
据2013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人均GDP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国第3。据2012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13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人口、经济和卫生资源配置见表 5。

浙江省独特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决定其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种类、层次、数量、“遴选—推广—应用—淘汰”模式与其他省市不同,很难采用国家和其他省市统一推广的技术和模式,需要探索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卫生适宜技术转化与推广体系。
3.2 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卫生服务公平性,浙江省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17]加强卫生适宜技术的研发、筛选、推广和应用,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科学筛选、合理应用、面向长远、解决急需、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2009年起,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建立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和卫生适宜技术库。为确保卫生适宜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浙江省政府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列入省政府卫生发展规划,将县、乡、村三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列入浙江省卫生强县考核指标,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设立“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应用计划”,专项资助对面向基层、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大的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并把卫生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纳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激励,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8]。
调研结果表明[14, 19, 20],“1+X”模式可利用牵头单位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和提高基层单位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本效果比和满意度。但也存在以下缺点:①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基地牵头单位主要根据单位或个人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意愿选择和申报推广技术,忽略了当地人群的实际卫生需求,导致当地医疗卫生技术需求不能满足,推广的适宜技术与当地疾病负担不匹配。②辐射范围有限。示范基地的技术往往仅在联合体内有限的卫生服务机构推广,没能辐射全省。③研究力量不足。示范基地由1家市县级医院和1~3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不具备开展卫生技术研发的能力,资质、资源和经费不足;其研发的卫生适宜技术缺乏高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研究证据支持;只能通过技术引入来满足每个基地至少每年推广应用5项适宜技术的要求。④应用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浙江省出台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相关配套政策,不针对医院的医疗和管理,对医院的刺激作用不大,未能引起医院重视。
3.3 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覆盖情况
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已覆盖全省11个市(占100%)、40个县(占44.4%)、206个乡镇(占13.6%),近1 000万人口(占18.2%)。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和宁波最多,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水平相对发达,具备建立卫生适宜技术基地的条件和能力。但适宜技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能为广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掌握和应用,费用较低廉,经济上能够承受的技术[21],更适合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广。示范基地的牵头单位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主,具备推广和指导适宜技术的能力。但联合体单位过少,平均1个牵头单位联合4家基层医疗单位,远不能满足辐射全省的需求,尤其是乡镇级医疗机构覆盖不足,应鼓励示范基地在原有的联合体单位上增加新的联合体单位,加强联合体与周边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示范基地合作网络。
已建成的示范基地类型分布不均,集中在慢病和急救类基地,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和五官皮肤过少,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未能与西医类基地同步增长。浙江省主要疾病负担是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示范基地的建设类型应重点关注其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管理的一体化适宜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和后效评价。可联合高校合作开展适宜技术的研发和培训,将适宜技术纳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内容,尤其可与浙江省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结合,将卫生适宜技术作为定向培养方案内容,使定向培养医学生在校就掌握相关适宜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方。
3.4 卫生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覆盖
占全省死因94%的前十位病种其对应的适宜技术仅占46.5%,推广技术与疾病负担不匹配。浙江省村级医疗机构对中医适宜技术需求高达84.2%,乡级医疗机构为35.5% [8, 22],但中医药适宜技术也较少,示范基地的建设与适宜技术的推广不如西医。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库共收集卫生适宜技术496项(其中10项重复),分急救、慢性病、眼耳鼻喉皮肤病、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妇女儿童、计生、中医药和其他共9类,技术来源于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浙江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和市及市以上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项目。国家级技术、省级技术、市级技术和县级技术分别占24.5%、19.1%、24.3%和25.9%。急救、慢性病和妇女儿童三类推广最多的适宜技术分别占30%、19.3%和18%,急救类技术过多。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共收录20项技术(1项重复),可供选择的适宜技术过少。不排除中医药示范基地推广的中医药类技术不在推广网中的可能。
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主要采用基地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缺乏科学、公开透明的技术筛选流程、方法与模式,推广的技术缺乏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研究证据。应由基层联合体单位根据当地疾病负担提出技术需求,牵头单位初筛,再由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循证医学和卫生技术评估的流程与方法对初筛技术进行同类比较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评价,决策者和证据使用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循证实践。技术筛选实行预注册,遴选过程公开透明,公众监督。为提高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可根据遴选结果制定《浙江省基本卫生技术目录》,与基本药物目录配套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并纳入医保。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浙江省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和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浙江省的基本信息来自于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和2013浙江省卫生年鉴,部分数据与当前存在不一致。疾病负担主要考虑了死因,未统计患病率。
综上所述,①浙江省卫生厅以“1+X”模式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覆盖全省11个市,构建了完整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②九类基地以慢性病和急救为主,推广技术以急救、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为主,中医技术推广不如西医。③各地技术推广类型不一。④需构建基于当地疾病负担的卫生适宜技术循证评价与遴选机制。
2012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陈竺部长提出要继续加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力度。卫生部科教司刘登峰副司长在浙江专题调研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工作时指出:推广适宜技术是科教兴国的要求,也是卫生科技的一项重要工作[1]。1991年卫生部实施了面向农村和基层的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浙江省参与申报推广。2004年科技部、卫生部等联合启动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示范研究”,浙江省作为试点省份之一,在诸暨市、余杭区、富阳市、长兴县4个试点县开展基线需求调查[2, 3]、适宜技术遴选[4]、适宜技术推广应用[5-9]、适宜技术推广模式研究[10-12],建立了省市县三级管理体系。2007年国家科技部将“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研究”滚动列入了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加大农村卫生适宜技术和产品的研发、推广与应用,在全省范围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全面推广卫生适宜技术[13, 14],已在全省建成108个省级西医类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和19个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立了全国首个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和卫生适宜技术库,构建了农村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应用体系。本研究从第三方角度调查2009~2013年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省推广卫生适宜技术的情况,为适宜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和推广提供后效评价的基线数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以浙江省已建成的4批次108个西医和19个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示范基地为调查对象。
1.2 调查内容
对基地牵头单位(市或县级医疗卫生单位)、联合体单位(乡镇卫生院及所属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联合体单位)、基地类型、基地地区分布及适宜技术项目进行统计分析。
1.3 调查方法
从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和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收集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和示范基地建设信息和卫生适宜技术信息。
1.4 质量控制
走访相关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并请基地相关人员核实数据。由2位研究人员采用ICD-10 [15]对卫生适宜技术涉及病种进行分类,分类不一致时协商解决。
1.5 统计分析
用绝对数和构成比对牵头单位、联合体单位、基地类型、适宜技术项目等指标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情况
浙江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已分四批共建成108个示范基地(表 1);其中第一批29个、第二批25个、第三批46个(含滚动22个)、第四批51个(含滚动21个)。浙江省中医药管理局建立19个中医药适宜技术示范基地。示范基地涵盖浙江省11个地级市,杭州和宁波最多,舟山最少。

基地建设采取一个牵头单位联合一个或多个联合体单位的“1+X”模式[14],形成以一家市或县(市、区)级医疗卫生单位联合辖区范围内一家或几家乡镇卫生院(含所属村卫生室)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所属社区卫生服务站)组成的联合体单位,共同开展示范基地建设。108个西医类示范基地牵头医院中,综合性医院占80.6%,专科医院占14.8%,疾病控制中心占4.6%;牵头医院三甲占17.6%,三乙占22.2%,二级占45.6%。基地联合体单位共460个,联合体单位逐批增加,杭州和宁波最多,舟山最少仅14家。牵头单位与联合体单位比例从1∶1.8增加到1∶4.2。19个中医药示范基地牵头中医院中,三级医院10家(三甲7家,三乙3家)占52.6%,联合体单位共53个。中医药示范基地牵头单位与联合体单位间的比例由1∶1~1∶8不等。
2.2 基地类型
根据《浙江省卫生厅关于开展基层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 [16],将示范基地初步分为急救适宜技术、慢性病适宜技术、眼耳鼻喉皮肤病适宜技术、公共卫生适宜技术、康复护理适宜技术、妇女儿童适宜技术、计生适宜技术、中医药适宜技术、其他适宜技术等九大类。示范基地类型中慢性病和急救分别占30.0%和25.3%,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和眼耳鼻咽喉皮肤3类较少,详见表 2。

2.3 卫生适宜技术项目类型及分布
如表 3所示,浙江省推广适宜技术498项(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中有10项重复;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网中有1项重复,7项与适宜技术库重复),国家级技术119项,省级技术93项,市级技术118项,县级技术126项,中医药技术主要推广国家和省级技术。杭州市推广适宜技术最多,金华、舟山和台州均不足20项。9类卫生适宜技术中,急救类适宜技术最多,占27%,计生和中医药较少。急救类适宜技术主要在杭州、嘉兴和宁波基地推广;慢病类适宜技术在丽水、绍兴和宁波推广;眼耳鼻喉皮肤病类适宜技术主要在丽水和衢州推广;康复护理类适宜技术在丽水和湖州推广;妇女儿童类适宜技术在杭州、宁波、嘉兴、绍兴和衢州推广;公共卫生类适宜技术在杭州和温州推广;计生和中医药类适宜技术在杭州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所涉及病种见表 4。


3 讨论
3.1 浙江省疾病负担与卫生资源
据2013年浙江统计年鉴显示:2012年浙江省前10位死因约占死亡总数的94%,城市和农村的死因顺位基本相似,均以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但农村消化系统和神经系统死因高于城市,内分泌和营养代谢低于城市。浙江省城市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和传染病高于2011年全国城市死因顺位,心脏病和泌尿生殖系统低于全国;农村呼吸系统疾病、神经系统、传染病和寄生虫高于2011年全国农村死因顺位,心脏病和泌尿生殖系统疾病低于全国。
据2013中国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人均GDP居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第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均居全国第3。据2012年卫生统计年鉴显示:浙江省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每千人口注册护士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东部地区平均水平。2013年浙江省11个地级市的人口、经济和卫生资源配置见表 5。

浙江省独特经济发展水平、卫生服务需求与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决定其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种类、层次、数量、“遴选—推广—应用—淘汰”模式与其他省市不同,很难采用国家和其他省市统一推广的技术和模式,需要探索构建符合其自身特点的卫生适宜技术转化与推广体系。
3.2 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
为进一步提高城乡卫生技术服务能力和卫生服务公平性,浙江省根据《卫生部关于加强适宜卫生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 [17]加强卫生适宜技术的研发、筛选、推广和应用,逐步构建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科学筛选、合理应用、面向长远、解决急需、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2009年起,浙江省卫生厅在全省范围内实施“适宜技术下基层”行动,建立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信息化平台和卫生适宜技术库。为确保卫生适宜技术得到有效推广,浙江省政府将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列入省政府卫生发展规划,将县、乡、村三级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基地建设及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建设列入浙江省卫生强县考核指标,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应用作为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评选的重要参考指标之一,设立“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转化应用计划”,专项资助对面向基层、公益性强、社会效益大的卫生适宜技术项目,并把卫生适宜技术培训项目纳入省级继续医学教育体系,从政策上进行引导和激励,为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18]。
调研结果表明[14, 19, 20],“1+X”模式可利用牵头单位的技术和资源优势,带动和提高基层单位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取得了较好的成本效果比和满意度。但也存在以下缺点:①技术需求和供给不匹配。基地牵头单位主要根据单位或个人的技术优势和发展意愿选择和申报推广技术,忽略了当地人群的实际卫生需求,导致当地医疗卫生技术需求不能满足,推广的适宜技术与当地疾病负担不匹配。②辐射范围有限。示范基地的技术往往仅在联合体内有限的卫生服务机构推广,没能辐射全省。③研究力量不足。示范基地由1家市县级医院和1~3家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构成,不具备开展卫生技术研发的能力,资质、资源和经费不足;其研发的卫生适宜技术缺乏高质量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研究证据支持;只能通过技术引入来满足每个基地至少每年推广应用5项适宜技术的要求。④应用推广技术的积极性不高。浙江省出台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的相关配套政策,不针对医院的医疗和管理,对医院的刺激作用不大,未能引起医院重视。
3.3 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覆盖情况
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已覆盖全省11个市(占100%)、40个县(占44.4%)、206个乡镇(占13.6%),近1 000万人口(占18.2%)。但地区发展不平衡,地区经济水平相对较高的杭州和宁波最多,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较多、交通便利、医疗资源和卫生服务水平相对发达,具备建立卫生适宜技术基地的条件和能力。但适宜技术指适合于常见病、多发病,能为广大基层卫生技术人员掌握和应用,费用较低廉,经济上能够承受的技术[21],更适合在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推广。示范基地的牵头单位以二甲以上综合性医院为主,具备推广和指导适宜技术的能力。但联合体单位过少,平均1个牵头单位联合4家基层医疗单位,远不能满足辐射全省的需求,尤其是乡镇级医疗机构覆盖不足,应鼓励示范基地在原有的联合体单位上增加新的联合体单位,加强联合体与周边医疗机构的联系,建立示范基地合作网络。
已建成的示范基地类型分布不均,集中在慢病和急救类基地,康复护理、公共卫生和五官皮肤过少,中医药适宜技术基地未能与西医类基地同步增长。浙江省主要疾病负担是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示范基地的建设类型应重点关注其预防、诊断、治疗、护理、康复和管理的一体化适宜技术的研发、转化、推广和后效评价。可联合高校合作开展适宜技术的研发和培训,将适宜技术纳入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内容,尤其可与浙江省基层卫生人才定向培养工作结合,将卫生适宜技术作为定向培养方案内容,使定向培养医学生在校就掌握相关适宜技术,更好地服务地方。
3.4 卫生适宜技术的遴选与覆盖
占全省死因94%的前十位病种其对应的适宜技术仅占46.5%,推广技术与疾病负担不匹配。浙江省村级医疗机构对中医适宜技术需求高达84.2%,乡级医疗机构为35.5% [8, 22],但中医药适宜技术也较少,示范基地的建设与适宜技术的推广不如西医。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库共收集卫生适宜技术496项(其中10项重复),分急救、慢性病、眼耳鼻喉皮肤病、公共卫生、康复护理、妇女儿童、计生、中医药和其他共9类,技术来源于卫生部十年百项计划、浙江省卫生厅医药卫生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创新奖和市及市以上医药卫生科技成果项目。国家级技术、省级技术、市级技术和县级技术分别占24.5%、19.1%、24.3%和25.9%。急救、慢性病和妇女儿童三类推广最多的适宜技术分别占30%、19.3%和18%,急救类技术过多。浙江省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共收录20项技术(1项重复),可供选择的适宜技术过少。不排除中医药示范基地推广的中医药类技术不在推广网中的可能。
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的筛选主要采用基地单位申报、专家评审,缺乏科学、公开透明的技术筛选流程、方法与模式,推广的技术缺乏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研究证据。应由基层联合体单位根据当地疾病负担提出技术需求,牵头单位初筛,再由有资质的第三方评价机构按照循证医学和卫生技术评估的流程与方法对初筛技术进行同类比较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和适用性评价,决策者和证据使用者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循证实践。技术筛选实行预注册,遴选过程公开透明,公众监督。为提高适宜技术的普及与推广,可根据遴选结果制定《浙江省基本卫生技术目录》,与基本药物目录配套在基层医疗单位使用,并纳入医保。
3.5 本研究的局限性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浙江省卫生适宜技术库,浙江省中医药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和浙江省基层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网,浙江省的基本信息来自于2013浙江省统计年鉴和2013浙江省卫生年鉴,部分数据与当前存在不一致。疾病负担主要考虑了死因,未统计患病率。
综上所述,①浙江省卫生厅以“1+X”模式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卫生适宜技术示范基地覆盖全省11个市,构建了完整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体系,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②九类基地以慢性病和急救为主,推广技术以急救、慢性病和妇女儿童适宜技术为主,中医技术推广不如西医。③各地技术推广类型不一。④需构建基于当地疾病负担的卫生适宜技术循证评价与遴选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