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疾病治疗全球以西药为主,中国中西药并用。近年来,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中的使用比例明显上升,但目前研究难以对其分类和与同类西药对接。对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的46种中成药说明书的研究发现,说明书科学性和规范性欠缺。另以"清开灵"和"感染"为主题词检索发现,上市后临床研究质量较低,清开灵联合用药超过5成,近7成与西药合用。未来研究需要寻找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优势中成药品种,并提高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和论文报告质量,从而规范和指导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使用。
引用本文: 谭婧, 占美, 李幼平, 徐珽, 周旭, 李向莲. 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上市后研究初探与思考.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4): 488-492. doi: 10.7507/1672-2531.20150081 复制
感染性疾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通常由各种致病或条件致病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 [1]。我国一直采用中西医并用的方式防治感染性疾病 [2-4]。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国家药监安[2003]289号)指出:“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5]。《通知》在有效控制抗菌药滥用目标的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抗感染类中药,尤其是中成药带来了巨大机遇。2007年一项统计显示综合性医院有60%的医生使用中成药,但仅合理使用40% [6]。另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2008年对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调查发现:北京市18家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部分中医医院中,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最高为43.4% [7]。为探究我国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规范和指导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本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感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的大数据证据
为衡量不同疾病对人类造成的整体危害和根据相应负担轻重及时调整防治策略,1971年起,WHO、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和世界银行组织全球数百专家合作开展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项目,提供标准化方法评估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的人群在不同时间因疾病、伤残和危险因素导致健康损失的大小 [8]。GBD把疾病和伤残情况分成3类:感染/产期(母婴)疾病/营养不良,非感染性疾病和外伤。根据2010年全性别、全年龄的GBD数据 [9],全球前5位的感染性疾病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4.65%全 DALYs)、腹泻(3.61%全DALYs)、疟疾(3.33%全DALYs)、艾滋病(3.29%全DALYs)、结核(1.99%全DALYs),占总疾病负担的16.87%。同期,我国前5位的感染性疾病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1.62%全DALYs)、艾滋病(0.55%全DALYs)、结核(0.55%全DALYs)、食源性寄生虫肠炎(0.48%全DALYs)、腹泻(0.41%全DALYs),占总疾病负担的3.61%。可见,下呼吸道感染、腹泻、艾滋病和结核均居全球和中国感染性疾病前5位;下吸道感染居全球和中国疾病负担第1。感染性疾病治疗全球以西药为主,而中国是中西药并用。但中药在哪类感染性疾病防治中优势明显?中药用于感染性疾病证据现状(中药单用、中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如何?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2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根据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10],抗感染药物分为抗生素类药物、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和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6类,但未提及抗感染中成药及其分类。
根据WHO 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 [11],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按病原分为抗寄生虫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原虫药。我国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 [12]第一部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剂”中按病原和涉及部位将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分为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病药、消化系统用药中治疗炎性肠病药、皮肤抗感染药和眼科抗感染药。除按部位分类的药物外,按病原分类的药物与WHO分类基本能对接。第二部分中成药按科室和治则分类,如第一类内科用药被分为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等,第二类外科用药被分为清热剂、温经理气活血剂和活血化瘀剂,因此,按如上分类西医医生和研究者均无法得知哪些药属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
3 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份额
我们从现有文献中无法获得全国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份额。仅据成都地区部分医院2010~2012年上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药品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学部提供数据)。其中2010年纳入19家医院,2011~2012年新增3家医院,共21家医院。结果显示:2012年成都地区21家医院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中抗生素类药物、抗病毒药、抗感染中成药、抗真菌药、抗疟疾药和其他分别占62.62%、10.45%、9.47%、6.90%、2.55%和9.02%,其中抗感染中成药位列第三。我们进一步分析成都地区2010~2012年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市场份额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抗生素类药物从66.49%下降到62.62%,化学合成类抗菌药物从11.03%下降到6.90%,而同期抗感染中成药从6.50%上升到9.47%,抗病毒药从6.61%上升到10.45%,抗真菌药从6.06%上升到7.00%。我们仅报道该分类统计数据,但截止到发稿之日,我们并未得到该数据如何划分抗感染中成药的依据。
这种上升和下降中可能同时包含了合理和不合理因素:① 抗生素类药使用下降若是过度使用被规范,是合理的;但若是在感染性疾病GBD上升的情况下,因强制政策非常规地减少使用,便不是各界希望的结果。② 抗感染中成药使用上升若是因中成药的抗感染作用被挖掘,并有相关证据支持,无疑是对中医药的极大肯定,对我国甚至全球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但若中成药对其他抗感染药的替代或补充缺乏证据支持,则其使用上升并非理性。提示我们急需中成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高质量证据来回答中成药与抗感染西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中成药是否能填补抗感染西药的空白的关键命题。
4 中成药治疗感染性疾病药品说明书分析
为了解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药物说明书的证据现状,我们抽取了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设计、组织,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循证用药手册——中成药分册》 [13]一书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覆盖的87种中成药编写资料。其中,各品种说明书资料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由于尚无抗感染中成药与西药接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为了更快地对抗感染中成药进行分类,我们探索自定义:① “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指药物说明书的功能主治和相关指南的合理用药意见中关于症状、疾病的表述能够判断为“防治感染相关症状或疾病”,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② “表述”包括“中医表述”指以中医症候和病的描述方式,如“外感风寒”;“西医表述”为西医对疾病和症状的描述方式,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表述”为综合以上两者。③ “合理用药”指从各指南中找出每种药物的最适用法及配伍。首先参照行业规范,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2010年),其次参照各协会指南。研究发现:① 87种中成药中,有46种能够被判断为“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其中,23种(48%)药品的说明书主治按照“中医表述”,21种(46%)为“中西医结合表述”,另有3种(6%)为“西医表述”。② 药物相互作用方面,9种(20%)药提及与中药相互作用,3种(6%)同时提及与中、西药相互作用,1种(2%)提及与西药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3种(72%)药物提及尚不明确药物相互作用。③ 合理用药方面,23种(50%)药物按中西医结合表述;4种(41%)以中医表述,还有19种(9%)药物无“合理用药”的信息。在46种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中仅1种药物提及目标病原(结核杆菌),其余药物均未提及。
5 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
以“中成药”和“感染”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获得618篇文献,含临床研究192篇、不良反应研究141篇、基础研究22篇、工艺研究10篇、中成药非主要研究药物41篇、其他180篇,无关32篇。在“其他”180篇中,综述55篇,用药调查45篇、科普39篇、护理9篇、中医理论5篇、兽医3篇、政策3篇、其他21篇。
本研究再以文献数量多、质量相对较佳的清开灵相关研究为例,以“清开灵”和“感染”为主题词在CNKI中检索,获得临床研究401篇,不良反应109篇、基础研究38篇、工艺研究5篇,其他26篇。文献计量图如图 1所示。为了获得清开灵临床疗效的细节,我们分析了401篇临床疗效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前12位的杂志均非中文核心期刊(图 2)。


401篇临床疗效研究中含16篇(12.5%)综述及非综述临床研究385篇(87.5%)。除1篇无法下载全文,我们将其余384篇非综述临床研究分类发现:384篇非综述临床研究中,341篇使用清开灵注射剂或针剂,35篇使用其他剂型,还有5篇不清楚清开灵剂型;清开灵用于呼吸道感染266篇、神经系统疾病26篇、消化系统疾病20篇、眼部疾病4篇、皮肤系统疾病4篇、用于多个系统疾病和其他60篇。我们进一步分析清开灵组和对照组用药情况:清开灵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的比例超过一半(53.6%);在清开灵单独使用的165篇文献中,69.7%用于呼吸道感染;清开灵与其他药联合使用时,近七成为合用西药(67.8%),还有同时合用西药和中成药的情况(14.1%);除清开灵外,联合用药数量为1种药约为42.4%,但还有近五成不清楚联合用药的数量。对照组用药以西药为主,主要包含抗生素和抗病毒药(75.5%)。
6 挑战与思考
6.1 规范抗感染中成药的定义、分类,尝试与同类西药对接
从全球看,自青霉素发明后,西药防治感染性疾病起了主导作用。经过60年的发展,抗菌药物已有160余种。但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多重耐药性”、“泛耐药性”的出现,使结核等许多经典传染病的有效诊治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毒力和传播性更强的新发传染病随时有可能再度袭击人类而迅速传播 [14]。我国传统中医数千年用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形成较丰富的多种辨证理论体系,如《伤寒论》明确了外感风寒之邪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并注意到邪气入里的寒热转变与人体体质有密切关系 [15]。尤其是SARS之后,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关注到中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从目前的药品分类目录中无法获得抗感染中成药的分类,甚至西医生无法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明确其是否是属于抗感染药物。这样的现状显然无法满足合理用药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抗感染药物的实际使用中,抗感染中成药已接近10%,且有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中、西医临床与药学专家合作,对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进行科学定义和分类,探索其能否和怎样与同类西药对接。我们认同中、西医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别,但不得不面对事实:我国最大群体的西医医生和公众在使用中成药,只有循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中药的功效和保障患者安全。在定义和分类皆不明确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很难实现。再者,能与西药对接,并非对接所有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部分药效显著、作用机理明确的药物可以先行尝试,已开展的药物机理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对照药物可为对接提供线索。
6.2 中药说明书的科学性、规范性、证据现状与定时更新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是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择用药和患者自我药疗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16]。我们从2012版国家基本目录中抽取与“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的46种中成药说明书发现,近一半是以“中医表述”,且近7成“尚不明确药物相互作用”。基药目录中的药品应该是目前中成药市场中研究较为充分、疗效较为肯定的中成药代表。若说明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状尚且如此,其他中成药的说明书何以指导业者和公众合理用药,何以为业者规避用药风险和医患冲突?此外,中成药联合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我们选择的单一中成药已发表的临床研究中,联合用药超过5成,且联合用药品种众多,近7成与西药合用。已有研究表明联合用药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17, 18],但目前的药品说明书对联合用药的种类、间隔时间和使用顺序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既然中成药和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不可避免,就应该去挖掘中成药与西药优势互补、作用协同的优势品种。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需要相应的证据,以证据来规范和改进药品说明书。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西医生和公众能够看得懂的药品说明书应该是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抗感染中成药研究水平仍较低。以清开灵为例,发表量前12位的杂志均非中文核心期刊。在384篇清开灵临床研究中,25.3%的研究未设对照组,有48.3%的联合用药研究不清楚联合用药的数量。这样的研究现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更难以实现循证用药的目标。提高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规范论文报告质量应是未来中成药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建议
本研究从循证医学查证、用证的角度初步了解了我国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以西医背景的视角来看待目前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难免存在粗陋之处,但仍以客观、谨慎的态度看待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拟与感兴趣的多家单位合作进一步开展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相关研究,从基础研究挖掘抗感染中成药的有效和有害成分及作用机理,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临床用药证据,依据高质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修改说明书,并及时更新,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业者和公众合理用药。
感染性疾病指能在正常或非正常人群中流行的疾病,包括可传播和非传播疾病,通常由各种致病或条件致病病原微生物(病原体)引起 [1]。我国一直采用中西医并用的方式防治感染性疾病 [2-4]。2003年国家食品药品管理局下发《关于加强零售药店抗菌药物销售监管,促进合理用药的通知》(国家药监安[2003]289号)指出:“从2004年7月1日起,未列入非处方药品目录的各种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结核、抗真菌药物),在全国范围内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售” [5]。《通知》在有效控制抗菌药滥用目标的同时,也给我国传统抗感染类中药,尤其是中成药带来了巨大机遇。2007年一项统计显示综合性医院有60%的医生使用中成药,但仅合理使用40% [6]。另据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与北京市中医药学会2008年对西医使用中成药现状调查发现:北京市18家三级以上综合性医院与部分中医医院中,西医开具中成药处方不合格率最高为43.4% [7]。为探究我国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规范和指导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合理使用,本研究进行了初步探索。
1 感染性疾病全球疾病负担的大数据证据
为衡量不同疾病对人类造成的整体危害和根据相应负担轻重及时调整防治策略,1971年起,WHO、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和评估研究所(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和世界银行组织全球数百专家合作开展全球疾病负担(the 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项目,提供标准化方法评估和比较不同年龄、性别、地理位置的人群在不同时间因疾病、伤残和危险因素导致健康损失的大小 [8]。GBD把疾病和伤残情况分成3类:感染/产期(母婴)疾病/营养不良,非感染性疾病和外伤。根据2010年全性别、全年龄的GBD数据 [9],全球前5位的感染性疾病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4.65%全 DALYs)、腹泻(3.61%全DALYs)、疟疾(3.33%全DALYs)、艾滋病(3.29%全DALYs)、结核(1.99%全DALYs),占总疾病负担的16.87%。同期,我国前5位的感染性疾病分别是下呼吸道感染(1.62%全DALYs)、艾滋病(0.55%全DALYs)、结核(0.55%全DALYs)、食源性寄生虫肠炎(0.48%全DALYs)、腹泻(0.41%全DALYs),占总疾病负担的3.61%。可见,下呼吸道感染、腹泻、艾滋病和结核均居全球和中国感染性疾病前5位;下吸道感染居全球和中国疾病负担第1。感染性疾病治疗全球以西药为主,而中国是中西药并用。但中药在哪类感染性疾病防治中优势明显?中药用于感染性疾病证据现状(中药单用、中药联用、中西药联用)如何?是我们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2 抗感染药物的分类
根据陈新谦等主编《新编药物学》(第十七版)[10],抗感染药物分为抗生素类药物、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抗病毒药、抗真菌药、抗寄生虫药和抗结核药及抗麻风药6类,但未提及抗感染中成药及其分类。
根据WHO 2009版基本药物目录 [11],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按病原分为抗寄生虫药、抗菌药、抗真菌药、抗病毒药和抗原虫药。我国2012版基本药物目录 [12]第一部分“化学药品与生物制剂”中按病原和涉及部位将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分为抗微生物药、抗寄生虫病药、消化系统用药中治疗炎性肠病药、皮肤抗感染药和眼科抗感染药。除按部位分类的药物外,按病原分类的药物与WHO分类基本能对接。第二部分中成药按科室和治则分类,如第一类内科用药被分为解表剂、泻下剂、清热剂等,第二类外科用药被分为清热剂、温经理气活血剂和活血化瘀剂,因此,按如上分类西医医生和研究者均无法得知哪些药属于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
3 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份额
我们从现有文献中无法获得全国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的市场份额。仅据成都地区部分医院2010~2012年上报上海市药品监督管理局科技情报研究所的药品销售数据进行分析(由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药学部提供数据)。其中2010年纳入19家医院,2011~2012年新增3家医院,共21家医院。结果显示:2012年成都地区21家医院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中抗生素类药物、抗病毒药、抗感染中成药、抗真菌药、抗疟疾药和其他分别占62.62%、10.45%、9.47%、6.90%、2.55%和9.02%,其中抗感染中成药位列第三。我们进一步分析成都地区2010~2012年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市场份额纵向变化,结果显示抗生素类药物从66.49%下降到62.62%,化学合成类抗菌药物从11.03%下降到6.90%,而同期抗感染中成药从6.50%上升到9.47%,抗病毒药从6.61%上升到10.45%,抗真菌药从6.06%上升到7.00%。我们仅报道该分类统计数据,但截止到发稿之日,我们并未得到该数据如何划分抗感染中成药的依据。
这种上升和下降中可能同时包含了合理和不合理因素:① 抗生素类药使用下降若是过度使用被规范,是合理的;但若是在感染性疾病GBD上升的情况下,因强制政策非常规地减少使用,便不是各界希望的结果。② 抗感染中成药使用上升若是因中成药的抗感染作用被挖掘,并有相关证据支持,无疑是对中医药的极大肯定,对我国甚至全球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意义重大;但若中成药对其他抗感染药的替代或补充缺乏证据支持,则其使用上升并非理性。提示我们急需中成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高质量证据来回答中成药与抗感染西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中成药是否能填补抗感染西药的空白的关键命题。
4 中成药治疗感染性疾病药品说明书分析
为了解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药物说明书的证据现状,我们抽取了由中国循证医学中心设计、组织,江西中医药大学承担的《循证用药手册——中成药分册》 [13]一书中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12年版)覆盖的87种中成药编写资料。其中,各品种说明书资料来自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由于尚无抗感染中成药与西药接轨的分类方法和标准,为了更快地对抗感染中成药进行分类,我们探索自定义:① “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指药物说明书的功能主治和相关指南的合理用药意见中关于症状、疾病的表述能够判断为“防治感染相关症状或疾病”,如“用于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口干、咽喉疼痛”。② “表述”包括“中医表述”指以中医症候和病的描述方式,如“外感风寒”;“西医表述”为西医对疾病和症状的描述方式,如“上呼吸道感染”;“中西医结合表述”为综合以上两者。③ “合理用药”指从各指南中找出每种药物的最适用法及配伍。首先参照行业规范,如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22个专业95个病种中医诊疗方案(合订版)(2010年),其次参照各协会指南。研究发现:① 87种中成药中,有46种能够被判断为“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其中,23种(48%)药品的说明书主治按照“中医表述”,21种(46%)为“中西医结合表述”,另有3种(6%)为“西医表述”。② 药物相互作用方面,9种(20%)药提及与中药相互作用,3种(6%)同时提及与中、西药相互作用,1种(2%)提及与西药相互作用。值得注意的是,还有33种(72%)药物提及尚不明确药物相互作用。③ 合理用药方面,23种(50%)药物按中西医结合表述;4种(41%)以中医表述,还有19种(9%)药物无“合理用药”的信息。在46种感染性疾病治疗药物中仅1种药物提及目标病原(结核杆菌),其余药物均未提及。
5 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
以“中成药”和“感染”为主题词检索CNKI数据库,获得618篇文献,含临床研究192篇、不良反应研究141篇、基础研究22篇、工艺研究10篇、中成药非主要研究药物41篇、其他180篇,无关32篇。在“其他”180篇中,综述55篇,用药调查45篇、科普39篇、护理9篇、中医理论5篇、兽医3篇、政策3篇、其他21篇。
本研究再以文献数量多、质量相对较佳的清开灵相关研究为例,以“清开灵”和“感染”为主题词在CNKI中检索,获得临床研究401篇,不良反应109篇、基础研究38篇、工艺研究5篇,其他26篇。文献计量图如图 1所示。为了获得清开灵临床疗效的细节,我们分析了401篇临床疗效研究文献。发表数量前12位的杂志均非中文核心期刊(图 2)。


401篇临床疗效研究中含16篇(12.5%)综述及非综述临床研究385篇(87.5%)。除1篇无法下载全文,我们将其余384篇非综述临床研究分类发现:384篇非综述临床研究中,341篇使用清开灵注射剂或针剂,35篇使用其他剂型,还有5篇不清楚清开灵剂型;清开灵用于呼吸道感染266篇、神经系统疾病26篇、消化系统疾病20篇、眼部疾病4篇、皮肤系统疾病4篇、用于多个系统疾病和其他60篇。我们进一步分析清开灵组和对照组用药情况:清开灵与其他药品联合使用的比例超过一半(53.6%);在清开灵单独使用的165篇文献中,69.7%用于呼吸道感染;清开灵与其他药联合使用时,近七成为合用西药(67.8%),还有同时合用西药和中成药的情况(14.1%);除清开灵外,联合用药数量为1种药约为42.4%,但还有近五成不清楚联合用药的数量。对照组用药以西药为主,主要包含抗生素和抗病毒药(75.5%)。
6 挑战与思考
6.1 规范抗感染中成药的定义、分类,尝试与同类西药对接
从全球看,自青霉素发明后,西药防治感染性疾病起了主导作用。经过60年的发展,抗菌药物已有160余种。但随着抗生素的更新换代,“多重耐药性”、“泛耐药性”的出现,使结核等许多经典传染病的有效诊治手段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毒力和传播性更强的新发传染病随时有可能再度袭击人类而迅速传播 [14]。我国传统中医数千年用中医药治疗感染性疾病中形成较丰富的多种辨证理论体系,如《伤寒论》明确了外感风寒之邪是感染性疾病的主要病原,并注意到邪气入里的寒热转变与人体体质有密切关系 [15]。尤其是SARS之后,越来越多的业界人士关注到中药在防治感染性疾病中的重要作用。但我们发现:从目前的药品分类目录中无法获得抗感染中成药的分类,甚至西医生无法从中成药药品说明书中明确其是否是属于抗感染药物。这样的现状显然无法满足合理用药的要求。另一方面,我们注意到抗感染药物的实际使用中,抗感染中成药已接近10%,且有上升趋势。因此,迫切需要中、西医临床与药学专家合作,对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进行科学定义和分类,探索其能否和怎样与同类西药对接。我们认同中、西医在理论体系和治疗方式上存在差别,但不得不面对事实:我国最大群体的西医医生和公众在使用中成药,只有循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中药的功效和保障患者安全。在定义和分类皆不明确的情况下,合理使用很难实现。再者,能与西药对接,并非对接所有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中成药,部分药效显著、作用机理明确的药物可以先行尝试,已开展的药物机理研究和临床试验中的对照药物可为对接提供线索。
6.2 中药说明书的科学性、规范性、证据现状与定时更新
药品说明书是药品信息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是指导临床医生正确选择用药和患者自我药疗的主要依据,也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审核批准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文件 [16]。我们从2012版国家基本目录中抽取与“感染性疾病治疗相关”的46种中成药说明书发现,近一半是以“中医表述”,且近7成“尚不明确药物相互作用”。基药目录中的药品应该是目前中成药市场中研究较为充分、疗效较为肯定的中成药代表。若说明书的科学性和规范性现状尚且如此,其他中成药的说明书何以指导业者和公众合理用药,何以为业者规避用药风险和医患冲突?此外,中成药联合用药的情况十分普遍。在我们选择的单一中成药已发表的临床研究中,联合用药超过5成,且联合用药品种众多,近7成与西药合用。已有研究表明联合用药是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重要影响因素 [17, 18],但目前的药品说明书对联合用药的种类、间隔时间和使用顺序的指导作用十分有限。既然中成药和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不可避免,就应该去挖掘中成药与西药优势互补、作用协同的优势品种。但对临床实践的指导需要相应的证据,以证据来规范和改进药品说明书。具有科学性和规范性,西医生和公众能够看得懂的药品说明书应该是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先决条件之一。
我们在数据分析过程中发现,目前抗感染中成药研究水平仍较低。以清开灵为例,发表量前12位的杂志均非中文核心期刊。在384篇清开灵临床研究中,25.3%的研究未设对照组,有48.3%的联合用药研究不清楚联合用药的数量。这样的研究现状无法为临床实践提供高质量证据,更难以实现循证用药的目标。提高临床研究方法学质量,规范论文报告质量应是未来中成药研究领域的当务之急。
6.3 本研究的局限性和改进建议
本研究从循证医学查证、用证的角度初步了解了我国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研究现状。研究者以西医背景的视角来看待目前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中存在的问题,受专业知识的限制,难免存在粗陋之处,但仍以客观、谨慎的态度看待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我们拟与感兴趣的多家单位合作进一步开展感染性疾病中成药治疗的相关研究,从基础研究挖掘抗感染中成药的有效和有害成分及作用机理,开展高质量临床研究,提供临床用药证据,依据高质量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结果修改说明书,并及时更新,同时开展健康教育,指导业者和公众合理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