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刘瑛, 赵豫梅, 张旭祥, 宋滇平. 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9): 1068-1077. doi: 10.7507/1672-2531.20150177 复制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1],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增长近30%。而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9 200万以上[2],其中近90%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以口服经典四大类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为主,但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使血糖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利格列汀是一种新型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2011年5月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它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减少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降解,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等作用,从而保护胰岛功能,有效控制血糖。利格列汀可单药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治疗T2DM,但其与其他药物对比的效果如何,仍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年龄>18岁,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研究对象不受性别、种族、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的限制。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1.3 干预措施
① 单药治疗:试验组采用利格列汀单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② 联合治疗:试验组采用利格列汀联用其他降糖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联用其他降糖药治疗(两组其他干预措施一致)。疗程>12周。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糖(FP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非中、英文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无法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利格列汀、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等。英文检索词包括:linagliptin、tradjenta、BI 1356、placebo、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linagliptin #2 tradjenta #3 BI 1356 #4 BI1356 #5 BI-1356 #6 #1 OR #2 OR #3 OR #4 OR #5 #7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8 placebo #9 clinical trial #10 #7 OR #8 OR #9 #11 #6 AND #10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若遇分歧,则讨论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年份、发表杂志等;②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例数、年龄、BMI等;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法、盲法、失访、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偏倚等;④ 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干预时间、HbA1c水平、FP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3]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指标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我们按利格列汀不同剂量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212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获得16个研究[4-19]。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结果见表 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HbA1c水平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前后HbA1c水平的变化情况,其中5个研究[5, 7, 10, 11, 17]报告了利格列汀单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的HbA1c水平变化情况,而11个研究[4, 6, 8, 9, 12-16, 18, 19]报告了利格列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与安慰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HbA1c水平变化情况。1个研究[19]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Meta分析,但其结果显示利格列汀组降低HbA1c水平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其余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HbA1c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76,95%CI(-0.85,-0.66)];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0.72,95%CI(-0.83,-0.61)]和10 mg亚组[MD= -0.88,95%CI(-1.08,-0.68)]HbA1c水平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2)。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HbA1c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61,95%CI(-0.67,-0.56)];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0.61,95%CI(-0.67,-0.55)]和10 mg亚组[MD= -0.66,95%CI(-0.93,-0.39)]HbA1c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3)。


2.4.2 FPG水平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前后FPG水平的变化。4个研究[8,13,15,19]因数据不全未纳入Meta分析,但其结果均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FPG水平方面,利格列汀组优于对照组。对其余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FPG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1.12,95%CI(-1.28,-0.95)];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1.13,95%CI(-1.34,-0.92)]和10 mg亚组[MD= -1.10,95%CI(-1.38,-0.82)]FPG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 -1.13,95%CI(-1.34,-0.92);MD= -1.10,95%CI(-1.38,-0.82)](图 4)。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FPG水平降低程度也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79,95%CI(-0.96,-0.63)](图 5)。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利格列汀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药:OR=0.86,95%CI(0.70,1.06);联合用药:OR=1.07,95%CI(0.92,1.24)](图 6、7)。


2.4.4 低血糖发生率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9,95%CI(0.36,4.01)](图 8);但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5,95%CI(1.19,2.02)](图 9)。


3 讨论
2011年5月,利格列汀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它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DPP-4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GLP-1的半衰期,延长内源性GLP-1和GIP的作用时间,从而有效控制血糖[20]。利格列汀与其他DPP-4抑制剂具有大致相似的作用,但其主要优势在于经粪便排泄。口服给药后,经尿液排泄的量仅为用药量的约5%,即使静脉给药,也只有30.8%经尿液排出,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药物剂量[21, 22]。虽然利格列汀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但主要的代谢产物CD1790无药理活性,故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以固定剂量使用。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利格列汀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降低HbA1c水平及降低FPG水平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头痛、泌尿系感染等,患者均可耐受,且利格列汀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相似;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利格列汀单药治疗时与安慰剂相似,而联合治疗时高于安慰剂。但由于有5个研究[6, 12-14, 19]联合用药均含磺脲类促泌剂,将这几个研究剔除后进行统计发现,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低血糖发生率低,与安慰剂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利格列汀联合磺脲类促泌剂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但仍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首先,本系统评价只纳入利格列汀与安慰剂比较的RCT,缺乏与其他阳性药物比较的数据,因此,无法判定其疗效是否优于同类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或是否优于其他类型口服降糖药。其次,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均较短,且缺乏与患者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终点指标的报告。一项关于沙格列汀的临床Ⅳ期研究[23]显示,沙格列汀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27%的心衰住院率,但总死亡率并不增加。因此,还需开展更多设计严格、长期随访的大样本RCT来评估同为DPP-4抑制剂的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利格列汀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安全性良好。然而,该药上市时间不长,其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RCT加以验证。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糖尿病患病率急剧上升。据国际糖尿病联盟统计[1],2011年全世界糖尿病患者已达3.66亿,较2010年的2.85亿增长近30%。而我国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病率也呈现快速增长趋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高达9 200万以上[2],其中近90%为2型糖尿病。2型糖尿病的治疗多以口服经典四大类降糖药和注射胰岛素为主,但患者胰岛B细胞功能进行性衰退使血糖难以长期维持稳定。利格列汀是一种新型二肽基肽酶-4(DPP4)抑制剂,2011年5月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它通过抑制DPP-4的活性,减少体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和葡萄糖依赖性促胰岛素多肽(GIP)的降解,抑制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胰岛B细胞数量等作用,从而保护胰岛功能,有效控制血糖。利格列汀可单药或与其他降糖药联合治疗T2DM,但其与其他药物对比的效果如何,仍待于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综合评价,以期其临床应用提供更可靠的参考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年龄>18岁,符合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研究对象不受性别、种族、病程及血糖控制情况的限制。排除有严重心、肝、肾功能不全以及妊娠及哺乳期患者。
1.1.3 干预措施
① 单药治疗:试验组采用利格列汀单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② 联合治疗:试验组采用利格列汀联用其他降糖药治疗;对照组采用安慰剂联用其他降糖药治疗(两组其他干预措施一致)。疗程>12周。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次要结局指标:空腹血糖(FP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非中、英文文献;重复发表的文献;仅有摘要,而未找到全文的文献;无法提取数据进行Meta分析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CNKI、CBM、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收集利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的相关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3月。中文检索词包括:利格列汀、安慰剂、随机对照试验等。英文检索词包括:linagliptin、tradjenta、BI 1356、placebo、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1 linagliptin #2 tradjenta #3 BI 1356 #4 BI1356 #5 BI-1356 #6 #1 OR #2 OR #3 OR #4 OR #5 #7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8 placebo #9 clinical trial #10 #7 OR #8 OR #9 #11 #6 AND #10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若遇分歧,则讨论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作者、发表年份、发表杂志等;② 纳入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例数、年龄、BMI等;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随机方法、分配隐藏方法、盲法、失访、选择性报告结果、其他偏倚等;④ 干预措施和结局指标: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措施、干预时间、HbA1c水平、FPG水平、不良反应发生率、低血糖发生率等。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3]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为效应指标,连续性变量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指标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我们按利格列汀不同剂量进行了亚组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212篇,经过逐层筛选最终获得16个研究[4-19]。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结果见表 2。

2.4 Meta分析结果
2.4.1 HbA1c水平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前后HbA1c水平的变化情况,其中5个研究[5, 7, 10, 11, 17]报告了利格列汀单药治疗与安慰剂相比的HbA1c水平变化情况,而11个研究[4, 6, 8, 9, 12-16, 18, 19]报告了利格列汀联合其他药物治疗与安慰剂联合其他药物治疗的HbA1c水平变化情况。1个研究[19]因数据不全无法纳入Meta分析,但其结果显示利格列汀组降低HbA1c水平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对其余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HbA1c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76,95%CI(-0.85,-0.66)];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0.72,95%CI(-0.83,-0.61)]和10 mg亚组[MD= -0.88,95%CI(-1.08,-0.68)]HbA1c水平降低程度均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2)。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HbA1c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61,95%CI(-0.67,-0.56)];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0.61,95%CI(-0.67,-0.55)]和10 mg亚组[MD= -0.66,95%CI(-0.93,-0.39)]HbA1c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图 3)。


2.4.2 FPG水平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前后FPG水平的变化。4个研究[8,13,15,19]因数据不全未纳入Meta分析,但其结果均显示在降低2型糖尿病患者FPG水平方面,利格列汀组优于对照组。对其余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FPG水平降低程度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1.12,95%CI(-1.28,-0.95)];进一步按不同剂量进行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利格列汀5 mg亚组[MD= -1.13,95%CI(-1.34,-0.92)]和10 mg亚组[MD= -1.10,95%CI(-1.38,-0.82)]FPG水平降低程度均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D= -1.13,95%CI(-1.34,-0.92);MD= -1.10,95%CI(-1.38,-0.82)](图 4)。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FPG水平降低程度也明显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 -0.79,95%CI(-0.96,-0.63)](图 5)。


2.4.3 不良反应发生率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Meta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利格列汀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单药:OR=0.86,95%CI(0.70,1.06);联合用药:OR=1.07,95%CI(0.92,1.24)](图 6、7)。


2.4.4 低血糖发生率
纳入的16个研究[4-19]均报告了治疗过程中的低血糖发生率。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单药治疗时,利格列汀组与安慰剂对照组的低血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 1.19,95%CI(0.36,4.01)](图 8);但在与其他降糖药联合使用时,利格列汀组的低血糖发生率明显高于安慰剂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1.55,95%CI(1.19,2.02)](图 9)。


3 讨论
2011年5月,利格列汀经美国FDA批准上市,它是一种高效、高选择性的DPP-4抑制剂,可特异性抑制DPP-4酶的活性,增加GLP-1的半衰期,延长内源性GLP-1和GIP的作用时间,从而有效控制血糖[20]。利格列汀与其他DPP-4抑制剂具有大致相似的作用,但其主要优势在于经粪便排泄。口服给药后,经尿液排泄的量仅为用药量的约5%,即使静脉给药,也只有30.8%经尿液排出,故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无需根据肾小球滤过率调整药物剂量[21, 22]。虽然利格列汀主要通过肝脏代谢,但主要的代谢产物CD1790无药理活性,故肝功能不全的患者也可以固定剂量使用。
本系统评价结果显示:利格列汀无论是单药治疗,还是与其他口服降糖药联合治疗,降低HbA1c水平及降低FPG水平的效果均优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有鼻咽炎、上呼吸道感染、头痛、泌尿系感染等,患者均可耐受,且利格列汀单药治疗或联合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与安慰剂相似;低血糖发生率方面,利格列汀单药治疗时与安慰剂相似,而联合治疗时高于安慰剂。但由于有5个研究[6, 12-14, 19]联合用药均含磺脲类促泌剂,将这几个研究剔除后进行统计发现,利格列汀联合二甲双胍或吡格列酮低血糖发生率低,与安慰剂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利格列汀联合磺脲类促泌剂可能会增加低血糖的发生,但仍需更多研究进行验证。
本系统评价的局限性:首先,本系统评价只纳入利格列汀与安慰剂比较的RCT,缺乏与其他阳性药物比较的数据,因此,无法判定其疗效是否优于同类DPP-4抑制剂如西格列汀、沙格列汀等,或是否优于其他类型口服降糖药。其次,本系统评价纳入的研究随访时间均较短,且缺乏与患者生存质量密切相关的终点指标的报告。一项关于沙格列汀的临床Ⅳ期研究[23]显示,沙格列汀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27%的心衰住院率,但总死亡率并不增加。因此,还需开展更多设计严格、长期随访的大样本RCT来评估同为DPP-4抑制剂的利格列汀的心血管安全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利格列汀能有效控制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且安全性良好。然而,该药上市时间不长,其远期有效性和安全性还需开展更多大样本、长期随访的高质量RCT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