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贺丽芳, 沈建通, 沈旭慧, 刘蕊. 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效果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11): 1265-1272.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09 复制
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减轻基层医疗经济负担,缓解我国“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现实难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卫生部提出“面向农村、基层推进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一批普及性强、应用效果好、费用较为低的适宜卫生技术得以在基层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2004年“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启动并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全国10个试点省份选择部分县开展研究推广工作 [1]。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卫生适宜技术得以在全国各省推广,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可优化和完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200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要结合基层卫生管理工作实际,加强卫生技术推广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推广效果、效益的评估,建立定期监督检查、推广效果评估等制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2]。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为卫生适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观察性研究和试验性研究。
1.1.2 研究主题
对中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的文献。
1.1.3 研究对象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1.1.4 排除标准
① 对单项或具体卫生技术效果进行评价的文献;② 文献类型为系统评价或综述、经验总结、新闻报道、书信、讲座、通知、评论、研究目录等。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所有卫生适宜技术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适宜、卫生技术、卫生适宜技术、适宜卫生技术等。以CNKI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CNKI 检索策略
#1 主题:适宜 #2 主题:卫生技术 #3 #1 AND #2 #4 主题:卫生适宜技术 #5 主题:适宜卫生技术 #6 #3 OR #4 OR #5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设计类型;③ 研究目的;④ 研究地区;⑤ 研究对象;⑥ 抽样方式及样本量;⑦ 评价工具;⑧ 研究结局指标等。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描述性研究评估工具MAStARI [3]进行文献评价,用是(Yes)、否(No)、不清楚(Unclear)和不适用(Not applicable)对9个条目做出评价:① 是否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② 是否确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③ 是否确定并采取措施控制了混杂因素;④ 是否采用客观性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⑤ 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对照组的信息是否充分;⑥ 随访时间是否足够;⑦ 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⑧ 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⑨ 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对每个项目做出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的判断,在独立完成质量评价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1.5 统计分析
由于各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设计及结局指标的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定性描述法从医疗机构、管理者、技术推广医务人员和患者4个角度综合分析资料。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初检后共得到4 732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24篇 [4-27]。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详见图 1。纳入研究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依次为浙江、江西、河南、甘肃、湖南、四川、重庆、辽宁、宁夏、山东、山西、天津、广西、黑龙江、吉林。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于所有纳入文献均无对照组、随访时间及失访对象,条目5、6、7对纳入文献不适用。条目1中6篇文献提到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但均未清楚交代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条目9全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恰当,其余条目均未达到评价标准,结果见表 2。

2.4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价指标
纳入研究主要从医疗机构、管理者、技术推广医务人员和患者4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覆盖率、推广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医务人员卫生适宜技术的掌握情况、推广使用情况及推广意愿;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卫生适宜技术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安全性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机构推广覆盖率是指被调查地区推广机构数与总医疗机构数的比率,反映了机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覆盖情况,机构使用率则反映了推广机构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适宜卫生技术的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安全性指技术在应用时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能力,应用的成本、费用,是否满足当地患者需要和适宜操作的要求,应用技术可能导致的所有伤害,反映的是对卫生技术本身满意度的评价。
2.5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价效果
2.5.1 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使用情况和效果
甘肃、浙江两省示范县的县乡医疗机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各级机构适宜技术总体使用率达70%以上,县级机构技术使用率高达100%;1个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5项目省市的研究显示超过1/2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机构掌握情况较好;1个研究显示浙江省各级机构人员技术使用率平均45.08%。1个研究显示天津市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后各级机构患者人数增加,乡(镇)级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同类患者数量增加较为明显;1个研究显示山东省泰山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机构门诊人次、业务收入皆有增加(表 3)。

2.5.2 技术推广负责人员及管理者评价结果
1个研究提示辽宁省技术推广负责人员及管理者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赞成程度高,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3个研究显示甘肃省静宁与临洮两示范县项目管理人员对技术疗效评价较好,省级管理者对技术疾病防治效果好的评价远高于县、乡级管理人员,一定程度降低了疾病费用水平(表 4)。

2.5.3 技术推广人员(医务人员)评价结果
5个研究显示湖南、重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个省市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基本掌握率高、推广技术效果较好;3个研究显示江西、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省市推广人员总体应用率为70%左右;浙江、江西的2个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推广意愿高。甘肃、江西、四川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省市4个研究显示推广人员认为推广技术效果较好;山西太原和江西省的2个研究显示技术安全性提高;1个关于江西省的研究显示推广技术操作简单、适宜性好,约50%的医务人员认为推广技术省时,且患者易接受。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和甘肃省的研究显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及同类患者人数增加或无减少,显示科室收入增加和技术成本降低的为甘肃省和山西太原市的2个研究。社会效益: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的1个研究显示8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技术水平有所提高,1个关于山西太原市的研究显示推广社会效益好,浙江、江西的3个研究显示技术推广人员满意率较高(表 5)。


2.5.4 患者评价
辽宁、甘肃、江西、重庆4个研究显示:患者认为推广的卫生适宜技术治疗效果好,接受率超过80%;2个研究显示重庆、辽宁接受服务人员评价技术安全性高;甘肃、江西3个研究患者认为卫生适宜技术缩短了疗程;重庆、江西等示范研究省市显示大部分患者认为节约了医疗费用,8个研究显示患者综合满意率高。其中江西省的1个研究显示中医较西医及计生技术在缩短疗程和费用减少方面更为突出。
3 讨论
3.1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
现有调查研究显示,示范地区适宜技术覆盖率较高,各级机构技术总体使用率>70%,但医务人员使用率不高;技术推广负责人、医务人员和患者3个群体中,医务人员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满意度最低,仅60%左右的医务人员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疗效、适宜性、安全性、患者接受度、操作简便等相关指标满意。卫生适宜技术的遴选往往基于专家意见,并未对基层医疗需求做完整的基线调查,推广的卫生适宜技术可能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适宜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满意度相对较高,其原因可能是推广技术基于国家“十年百项”进行选择,这些适宜技术因时间较早,虽然安全性较好但技术先进性已不能满足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需要补充当前效果较好的成熟技术进入适宜技术库。
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满意度评价好于西医技术。中医药技术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副作用小、易接受性好等优点,在基层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28]。因此,适宜技术推广要重视中医药技术,尤其是推广具有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优势。
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合当地需求的卫生技术才能被选为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因此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满意度。但其往往会影响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削弱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推广积极性 [29]。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投入足够的经费并合理安排是保证适宜技术顺利推广的首要条件 [30]。因此,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保障足够推广经费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建立适宜技术推广的补偿激励机制 [31],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水平,从而激发卫生技术人员使用适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体系与工具,纳入研究均由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科学性与可比性缺乏研究。2个研究制定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个包括医疗质量、医疗工作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方面12项评价指标 [22];另一个包括组织结构、培训推广过程、推广结果三方面35项指标 [15]。前者仅从医疗机构角度进行评价,而后者则侧重于推广过程评价,但条目过多。目前各研究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与调查问卷评价条目基于主观内容,很难准确评价真实的效果,如医务工作者、患者的满意度等,利用医疗服务机构的实测数据(如门诊量、诊疗人次、人均费用等)进行评估更加科学客观。因此,急需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医疗机构技术推广实测数据、管理人员技术推广组织管理情况、地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医务人员卫生服务技术水平提高情况、农民疾病负担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度要求以及现有卫生适宜技术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研制一套适用于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等不同群体评价的科学、统一、客观、完整的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体系,对推广效果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评估,进而指导和完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3.3 纳入研究的设计质量
所纳入的24个研究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仅1个为前后对照研究。虽有6个研究提及随机抽样,但未有明确的抽样框和调查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也未介绍具体的随机抽样方法。所有研究均未对混杂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均未采用客观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研究评价工具多为自行设计的问卷,仅2个研究描述了工具的信效度检验、1/3的研究对资料收集者进行了工具使用的培训。因此,研究偏倚风险很高,研究质量极低,其研究结果很难作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的评价证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很难准确反映真实信息,建议通过分析与挖掘日常的实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研究均显示各地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研究质量差,多为主观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现有证据尚不能作为卫生适宜推广效果的评价证据。
为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减轻基层医疗经济负担,缓解我国“看病贵,看病难”这一现实难题,上世纪90年代开始卫生部提出“面向农村、基层推进医药卫生适宜技术十年百项计划”,一批普及性强、应用效果好、费用较为低的适宜卫生技术得以在基层推广并取得一定成效。2004年“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启动并列入“十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重点项目,全国10个试点省份选择部分县开展研究推广工作 [1]。在国家和政府的主导下,卫生适宜技术得以在全国各省推广,对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效果进行及时评价可优化和完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体系。2008年《卫生部关于加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工作的指导意见》提出“加强面向农村和城市社区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要结合基层卫生管理工作实际,加强卫生技术推广实施过程的监督检查和推广效果、效益的评估,建立定期监督检查、推广效果评估等制度,及时总结推广经验” [2]。本研究旨在采用系统评价的方法对我国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为卫生适宜技术的进一步推广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观察性研究和试验性研究。
1.1.2 研究主题
对中国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进行评价的文献。
1.1.3 研究对象
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1.1.4 排除标准
① 对单项或具体卫生技术效果进行评价的文献;② 文献类型为系统评价或综述、经验总结、新闻报道、书信、讲座、通知、评论、研究目录等。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CBM、VIP、CNKI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所有卫生适宜技术相关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4年8月。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适宜、卫生技术、卫生适宜技术、适宜卫生技术等。以CNKI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CNKI 检索策略
#1 主题:适宜 #2 主题:卫生技术 #3 #1 AND #2 #4 主题:卫生适宜技术 #5 主题:适宜卫生技术 #6 #3 OR #4 OR #5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咨询第三方协助判断,缺乏的资料尽量与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设计类型;③ 研究目的;④ 研究地区;⑤ 研究对象;⑥ 抽样方式及样本量;⑦ 评价工具;⑧ 研究结局指标等。
1.4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采用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描述性研究评估工具MAStARI [3]进行文献评价,用是(Yes)、否(No)、不清楚(Unclear)和不适用(Not applicable)对9个条目做出评价:① 是否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② 是否确定了样本的纳入标准;③ 是否确定并采取措施控制了混杂因素;④ 是否采用客观性评价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⑤ 如果设立了对照组,对照组的信息是否充分;⑥ 随访时间是否足够;⑦ 是否描述了失访对象的结局,并将其纳入分析;⑧ 结果测评方法是否可信;⑨ 资料分析方法是否恰当。由两名研究者独立对每个项目做出偏倚风险低、偏倚风险高、不清楚的判断,在独立完成质量评价后,对结果进行讨论并达成共识。
1.5 统计分析
由于各研究的数据来源、研究设计及结局指标的差异较大,本研究采用定性描述法从医疗机构、管理者、技术推广医务人员和患者4个角度综合分析资料。
2 结果
2.1 纳入研究的基本情况
初检后共得到4 732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文献24篇 [4-27]。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详见图 1。纳入研究涉及15个省市自治区,依次为浙江、江西、河南、甘肃、湖南、四川、重庆、辽宁、宁夏、山东、山西、天津、广西、黑龙江、吉林。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由于所有纳入文献均无对照组、随访时间及失访对象,条目5、6、7对纳入文献不适用。条目1中6篇文献提到采用了随机抽样方法,但均未清楚交代随机抽样的具体方法。条目9全部文献资料分析方法恰当,其余条目均未达到评价标准,结果见表 2。

2.4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价指标
纳入研究主要从医疗机构、管理者、技术推广医务人员和患者4个角度进行评价,评价指标包括: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覆盖率、推广掌握情况和使用情况及取得的经济效益;医务人员卫生适宜技术的掌握情况、推广使用情况及推广意愿;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对卫生适宜技术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安全性的满意度评价以及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机构推广覆盖率是指被调查地区推广机构数与总医疗机构数的比率,反映了机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培训覆盖情况,机构使用率则反映了推广机构技术的实际使用情况。适宜卫生技术的有效性、经济性、适宜性和安全性指技术在应用时改善患者健康状况的能力,应用的成本、费用,是否满足当地患者需要和适宜操作的要求,应用技术可能导致的所有伤害,反映的是对卫生技术本身满意度的评价。
2.5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评价效果
2.5.1 在各级医疗机构的推广使用情况和效果
甘肃、浙江两省示范县的县乡医疗机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覆盖率达100%,各级机构适宜技术总体使用率达70%以上,县级机构技术使用率高达100%;1个关于中医适宜技术推广5项目省市的研究显示超过1/2的中医适宜技术在基层卫生机构掌握情况较好;1个研究显示浙江省各级机构人员技术使用率平均45.08%。1个研究显示天津市推广卫生适宜技术后各级机构患者人数增加,乡(镇)级和村级医疗机构的同类患者数量增加较为明显;1个研究显示山东省泰山区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后,机构门诊人次、业务收入皆有增加(表 3)。

2.5.2 技术推广负责人员及管理者评价结果
1个研究提示辽宁省技术推广负责人员及管理者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赞成程度高,提高了医务人员的诊疗水平。3个研究显示甘肃省静宁与临洮两示范县项目管理人员对技术疗效评价较好,省级管理者对技术疾病防治效果好的评价远高于县、乡级管理人员,一定程度降低了疾病费用水平(表 4)。

2.5.3 技术推广人员(医务人员)评价结果
5个研究显示湖南、重庆、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个省市技术推广人员技术基本掌握率高、推广技术效果较好;3个研究显示江西、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省市推广人员总体应用率为70%左右;浙江、江西的2个研究显示医务人员推广意愿高。甘肃、江西、四川及“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示范研究”项目10省市4个研究显示推广人员认为推广技术效果较好;山西太原和江西省的2个研究显示技术安全性提高;1个关于江西省的研究显示推广技术操作简单、适宜性好,约50%的医务人员认为推广技术省时,且患者易接受。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和甘肃省的研究显示医务人员个人收入及同类患者人数增加或无减少,显示科室收入增加和技术成本降低的为甘肃省和山西太原市的2个研究。社会效益:中医卫生适宜技术5个项目省市的1个研究显示87%的医务人员认为自身技术水平有所提高,1个关于山西太原市的研究显示推广社会效益好,浙江、江西的3个研究显示技术推广人员满意率较高(表 5)。


2.5.4 患者评价
辽宁、甘肃、江西、重庆4个研究显示:患者认为推广的卫生适宜技术治疗效果好,接受率超过80%;2个研究显示重庆、辽宁接受服务人员评价技术安全性高;甘肃、江西3个研究患者认为卫生适宜技术缩短了疗程;重庆、江西等示范研究省市显示大部分患者认为节约了医疗费用,8个研究显示患者综合满意率高。其中江西省的1个研究显示中医较西医及计生技术在缩短疗程和费用减少方面更为突出。
3 讨论
3.1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
现有调查研究显示,示范地区适宜技术覆盖率较高,各级机构技术总体使用率>70%,但医务人员使用率不高;技术推广负责人、医务人员和患者3个群体中,医务人员对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满意度最低,仅60%左右的医务人员对卫生适宜技术的疗效、适宜性、安全性、患者接受度、操作简便等相关指标满意。卫生适宜技术的遴选往往基于专家意见,并未对基层医疗需求做完整的基线调查,推广的卫生适宜技术可能与基层医疗机构的实际需求不匹配。适宜技术的安全性评价满意度相对较高,其原因可能是推广技术基于国家“十年百项”进行选择,这些适宜技术因时间较早,虽然安全性较好但技术先进性已不能满足日常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需要补充当前效果较好的成熟技术进入适宜技术库。
患者对中医适宜技术的满意度评价好于西医技术。中医药技术具有安全、有效、成本低、副作用小、易接受性好等优点,在基层深受农村群众的欢迎 [28]。因此,适宜技术推广要重视中医药技术,尤其是推广具有优势病种的中医药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基层卫生事业发展中的优势。
安全、有效、经济和适合当地需求的卫生技术才能被选为适宜技术进行推广,因此卫生适宜技术的推广具有很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和满意度。但其往往会影响医疗服务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业务收入,削弱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推广积极性 [29]。推广卫生适宜技术是一项社会公益性事业,投入足够的经费并合理安排是保证适宜技术顺利推广的首要条件 [30]。因此,一方面国家和政府需要保障足够推广经费投入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另一方面,建立适宜技术推广的补偿激励机制 [31],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倾斜,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的待遇水平,从而激发卫生技术人员使用适宜技术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2 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
目前我国尚无统一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体系与工具,纳入研究均由课题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其科学性与可比性缺乏研究。2个研究制定了完整的评价指标体系,其中一个包括医疗质量、医疗工作量、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方面12项评价指标 [22];另一个包括组织结构、培训推广过程、推广结果三方面35项指标 [15]。前者仅从医疗机构角度进行评价,而后者则侧重于推广过程评价,但条目过多。目前各研究所采用的评价工具与调查问卷评价条目基于主观内容,很难准确评价真实的效果,如医务工作者、患者的满意度等,利用医疗服务机构的实测数据(如门诊量、诊疗人次、人均费用等)进行评估更加科学客观。因此,急需综合运用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从医疗机构技术推广实测数据、管理人员技术推广组织管理情况、地区居民健康状况改善情况、医务人员卫生服务技术水平提高情况、农民疾病负担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等指标入手,结合我国农村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制度要求以及现有卫生适宜技术评价的相关研究成果,建立农村卫生适宜技术推广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委托有资质的第三方独立机构研制一套适用于医疗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等不同群体评价的科学、统一、客观、完整的适宜技术推广效果评价体系,对推广效果进行及时、准确、全面的评估,进而指导和完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
3.3 纳入研究的设计质量
所纳入的24个研究均为横断面调查研究,仅1个为前后对照研究。虽有6个研究提及随机抽样,但未有明确的抽样框和调查对象的纳入与排除标准,也未介绍具体的随机抽样方法。所有研究均未对混杂因素进行有效控制,均未采用客观标准对结果进行测评;研究评价工具多为自行设计的问卷,仅2个研究描述了工具的信效度检验、1/3的研究对资料收集者进行了工具使用的培训。因此,研究偏倚风险很高,研究质量极低,其研究结果很难作为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的评价证据。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机构、管理者、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满意度调查,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很难准确反映真实信息,建议通过分析与挖掘日常的实测数据进行评价分析。
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各卫生适宜技术推广效果研究均显示各地取得了较好的推广效果,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和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研究质量差,多为主观评价,缺乏科学、合理、客观、统一的评价标准,现有证据尚不能作为卫生适宜推广效果的评价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