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性研究的结果可提供患者对疾病或护理的体验、态度、信仰、心理变化等,体现出护理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和伦理性。如何进行质性研究的评定和整合并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是质性研究者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质性研究的评价工具多样,质性研究整合方法逐渐成熟,ConQual工具也被开发用于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证据质量评定,质性研究的循证转化基本建立。
引用本文: 靳英辉, 高维杰, 李艳, 商洪才, 谢雨露, 孙文茜, 魏红悦, 唐琪. 质性研究证据评价及其循证转化的研究进展.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5, 15(12): 1458-1464. doi: 10.7507/1672-2531.20150237 复制
科学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性质分为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护理学家将质性研究引入护理专业后,护理质性研究迅速发展,并对护理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理解人类独特的、变化的本质,用于描述和促进对某些人类经验或经历的理解 [3]。与量性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更强调主观性、个体性、相对性,注重对整体的理解。质性研究在护理科研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并且有与量性研究综合运用发展的趋势 [5]。质性研究的论文数量逐日递增,其研究结果的证据转化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探讨质性研究的证据评价及其循证转化方法,以促进质性研究结果的临床合理应用。
1 质性研究循证转化的必要性
循证护理强调将研究证据与临床实际和患者的价值观相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仅需要量性研究的支持,还需要运用质性研究的结果提供患者对疾病或护理的体验、态度、信仰、心理变化等 [3],以保证提供给患者最“适宜”的干预方案,体现出护理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和伦理性 [6],从而更好地促进临床护理证据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既充分体现以“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护理诠释了循证护理尊重和结合患者价值观的理念。
指南是连接证据与实践的桥梁。2011年,随着循证医学及其对指南的影响,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组织了国际专家,对指南的定义进行了20年来的首次更新,即: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 [7]。可见基于系统评价和证据分级基础上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制定指南的国际趋势。质性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可以弥补量性研究的诸多不足。指南的制定者也应当把质性研究的结果作为指南制定的参考或证据。那么如何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对质性研究进行评定和整合并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是护理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 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
证据是循证实践的基础和依据,护理质性研究同量性研究一样,也需要经过严格评价才能成为循证护理实践的参考依据。
2.1 质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Guba早在1990年即提出质性研究应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应用性、一致性和中立性,他同时指出这4个评价指标相当于量性研究中的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与客观性,具体比较见表 1 [8]。

目前关于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仍未统一。质性研究的方法学有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历史研究法、民族志法、行动研究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小组讨论法及文献或档案回顾法。多数研究者对质性研究进行评价时重点关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的适宜性和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最常用的质性研究评价标准是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质性研究提出的质性研究真实性评价原则 [6]和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项目(CASP)——质性研究评价标准 [9](表 2、3)。Dixon等 [10]也提出了一个质性研究质量评价表(表 4)。上述评价工具的内涵大致相同,均涉及了质性研究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结果陈述等影响定性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JBI评价工具中还特别强调了研究者资质的评定对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影响。



刘明 [1]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形成评价质性研究的一般准则,准则从题目、摘要、文献回顾、研究方法、伦理考虑、研究过程、分析及解读、讨论建议与总结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共计49个评价问题。此一般准则既包含质性研究的方法学部分又包括报告学评价内容,内容全面,但因条目众多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可操作性。Knowles等 [11]指出质性研究的评价除了关注原始研究质量外,还应注意其在Meta整合中对于整合信息的贡献量,另外Toye等 [12]指出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带有主观性,而且对于一个方法学欠佳而内容丰富剖析深入的质性研究的留舍常常是难以客观确定的。
2.2 质性研究的报告学质量评价
Allison Tong在2007年制定了《质性研究统一报告标准:个体访谈和焦点组访谈的32项清单》(Consolidated Criteria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OREQ)用于质性研究的报告学质量评价 [13]。Prorok [14]在其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中就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文献质量评价。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费宇彤等将其引入到中国 [15]。COREQ清单包括研究团队和过程、研究设计、分析和结果三部分,共计32个条目。王媛媛等 [16]已对我国护理领域个体和焦点小组访谈研究论文进行报告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护理领域的质性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这些研究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问题有研究者个人特征报告不全面,研究者与参与者关系报告不明确,样本特征报告不全面,资料收集过程不详细和缺乏编码树、缺少参与者检查研究结果的报告等 [16]。
3 质性系统评价及Meta整合
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指导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整合多个质性研究的结果,全面地诠释现象,促进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17]。Cochrane质性研究方法工作组(Cochran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Group,CQRMG)已经在1998年建立,该小组致力于推广质性研究方法并产生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提出质性系统评价(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及Meta整合(meta-synthesis)的方法,提高人们对于质性研究的重视,并把质性研究的结果作为临床证据指导 [18]。
Meta整合是质性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在理解各原始质性研究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学的前提下,收集原始研究结果,然后按其含义进行归纳汇总,最后产生新的解释,更实质性地诠释现象的质性研究系统评价方法 [19],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及诠释性哲学理念,其特点是注重多个相同研究主题的质性研究的整合产生新的概念 [19, 20]。Meta整合的出现和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了质性研究知识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运用,但此方法还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认识和应用。
3.1 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方法
目前尚无关于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统一方法或步骤 [21]。JBI创立的Meta整合的步骤与Sandelowski等 [22]在其《质性研究整合手册》中介绍的步骤类似。Noblit等 [23]创立的Meta人种学方法应用也比较广泛,具体介绍如下。
3.1.1 JBI创立的Meta整合方法
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
(2)制定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策略、合成结果的方法等。
(3)检索文献。两人独立进行多个数据库的检索,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无论采用哪种研究设计(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等)及无论采用哪种资料收集方法(小组焦点访谈、开放式个人深入访谈等)。分歧由讨论或第三方决定。笔者建议质性研究检索策略可参见框1。
框 1 质性研究检索策略
#1 qualitative OR ethnol* OR ethnog* OR ethnonurs* OR emic OR etic OR leininger OR noblit OR “field note*” OR “field record*” OR fieldnote* OR “field stud*” OR “participant observ*” OR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R hermaneutic* OR phenomenolog* OR “live experience*” OR heidegger* OR husserl* OR “merleau-pont” OR colaizzi OR giorgi OR ricoeur OR spiegelberg OR “van kaam” OR “van manen” OR “grounded theory” OR “constant compar” OR “theoretical sampl*” OR glaser AND strauss OR “content analy* OR “thematic analy*” OR “narrative*” OR “unstructured categor*” OR “structured categor*” OR “unstructured interview*”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R “maximum variation*” OR snowball OR audio* OR tape* OR video* “action research” OR “focus group*” OR “photo voice” OR photovoice #2 “Qualitative Research”[Mesh] #3 #1 OR #2
(4)质量评价。依据上述评价原则评价纳入质性研究的质量。
(5)提取研究结果。制定纳入研究数据提取表(表 5),从纳入文献中提取如研究对象、排除与纳入标准、研究环境、研究主题及主要结果等。

(6)研究结果的综合。JBI指出,在结果整合中,研究者要在理解各质性研究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反复阅读、分析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将相似研究结果组合归纳形成新的类别,再将类别归纳为整合结果,形成新的观点和解释,也可以描述特别的或潜在的矛盾事件或现象,最后提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Sandelowski等 [22]在其手册中给出了5种实现整合的方法,包括分类分析、持续目标性比较、引入概念、相互翻译和整合、大事年表。
以上6步可以应用质性研究评估与评价工具JBI-QARI(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Review Instrument,JBI-QARI)在线应用软件进行。
也有研究者 [
3.1.2 Meta人种学
Meta人种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质性研究Meta整合方法 [26, 27],最早是由Noblit和Hare于1998年提出的,共7步。Toye等 [12]为适应当今医疗和科研等各方面的变化,于2014年对其方法略作改进,并指出了研究者在完成一项Meta人种学研究时的关键策略,具体如图 1。

关于Meta整合的具体的数据整合方法,多项研究 [24, 28, 29]都采用了三级建设的方法,具体方法如表 6。

3.2 Meta整合结果的质量评价
Meta整合是更深入的资料整合过程,可以对不同哲学基础和方法的研究进行归纳整合,产生新的解释,整合后的结果将更能够全面反应各个研究间的共同性,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可以与量性研究的结果综合一同为卫生保健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定量研究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要提供每个结局指标的效应估计,还要提供判断这些效应估计值是否正确(即证据质量)所需信息 [30]。目前应用较广的证据分级系统是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31, 32]。
同理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结果的质量同样需要评估 [
ConQual评估法从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从稳质性(dependability)和可信度(credibility)进行结果质量(即对Meta整合结论可靠性)评定。研究者先假定Meta整合的证据质量为高,然后从稳质性的5个条目和可信度的3个方面进行证据质量的降级,见表 7和表 8。稳质性主要考察纳入Meta整合的原始研究质量。可信度主要考察Meta整合的结果即作者的解释与支持性数据之间是否一致。最终质性研究合成的证据质量也被定级为:高、中、低、极低。借鉴GRADE系统的方法评价质性研究结果综合的质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方法仍在发展中,仍需不断完善。


4 总结
概括的说,质性研究的循证转化方法即原研究者的一级资料被质性研究者形成二级资料即质性研究结论,再由质性研究Meta整合者形成三级资料即完成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进一步对整合后的证据和结果进行评价,以形成能够对临床有指导意见的意见,详见图 2。

循证护理转化需要证据为决策提供依据。科学证据需要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整合与再评价。为适应当今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在循证护理转化的过程中,护理决策者和研究者在纳入量性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应纳入质性研究的结果,以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体现出护理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研究者在认识护理质性研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质性研究证据质量评价和其结果整合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从而促进质性研究结果的循证转化,全面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
科学研究方法按照研究性质分为量性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和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上个世纪80年代初,美国护理学家将质性研究引入护理专业后,护理质性研究迅速发展,并对护理研究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1]。质性研究是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景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研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并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而获得解释性理解的一种活动 [2]。质性研究方法可以用于理解人类独特的、变化的本质,用于描述和促进对某些人类经验或经历的理解 [3]。与量性研究相比,质性研究更强调主观性、个体性、相对性,注重对整体的理解。质性研究在护理科研领域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4],并且有与量性研究综合运用发展的趋势 [5]。质性研究的论文数量逐日递增,其研究结果的证据转化应引起研究者的重视。本文将探讨质性研究的证据评价及其循证转化方法,以促进质性研究结果的临床合理应用。
1 质性研究循证转化的必要性
循证护理强调将研究证据与临床实际和患者的价值观相结合。在这个结合过程中,不仅需要量性研究的支持,还需要运用质性研究的结果提供患者对疾病或护理的体验、态度、信仰、心理变化等 [3],以保证提供给患者最“适宜”的干预方案,体现出护理学科的科学性、人文性和伦理性 [6],从而更好地促进临床护理证据在实践中的应用,这既充分体现以“以证据为基础”的护理,又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采用质性研究和量性研究相结合的护理诠释了循证护理尊重和结合患者价值观的理念。
指南是连接证据与实践的桥梁。2011年,随着循证医学及其对指南的影响,美国医学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ine,IOM)组织了国际专家,对指南的定义进行了20年来的首次更新,即:指南是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和平衡了不同干预措施的利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能够为患者提供最佳保健服务的推荐意见 [7]。可见基于系统评价和证据分级基础上的循证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制定指南的国际趋势。质性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中不可缺少的一种,可以弥补量性研究的诸多不足。指南的制定者也应当把质性研究的结果作为指南制定的参考或证据。那么如何审慎地、明确地、明智地对质性研究进行评定和整合并作为临床护理决策的依据是护理研究者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2 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
证据是循证实践的基础和依据,护理质性研究同量性研究一样,也需要经过严格评价才能成为循证护理实践的参考依据。
2.1 质性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Guba早在1990年即提出质性研究应注意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应用性、一致性和中立性,他同时指出这4个评价指标相当于量性研究中的内在效度、外在效度、信度与客观性,具体比较见表 1 [8]。

目前关于质性研究的评价标准仍未统一。质性研究的方法学有现象学研究法、扎根理论法、历史研究法、民族志法、行动研究法等。资料收集方法有观察法、访谈法、小组讨论法及文献或档案回顾法。多数研究者对质性研究进行评价时重点关注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资料收集方法的适宜性和研究过程质量控制两个方面。
最常用的质性研究评价标准是澳大利亚JBI循证卫生保健中心对质性研究提出的质性研究真实性评价原则 [6]和英国牛津大学循证医学中心制定的文献质量评价项目(CASP)——质性研究评价标准 [9](表 2、3)。Dixon等 [10]也提出了一个质性研究质量评价表(表 4)。上述评价工具的内涵大致相同,均涉及了质性研究问题提出、资料收集、结果陈述等影响定性研究质量的重要方面。JBI评价工具中还特别强调了研究者资质的评定对研究结果真实性的影响。



刘明 [1]在总结前人研究基础上形成评价质性研究的一般准则,准则从题目、摘要、文献回顾、研究方法、伦理考虑、研究过程、分析及解读、讨论建议与总结八个方面进行阐述,共计49个评价问题。此一般准则既包含质性研究的方法学部分又包括报告学评价内容,内容全面,但因条目众多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可操作性。Knowles等 [11]指出质性研究的评价除了关注原始研究质量外,还应注意其在Meta整合中对于整合信息的贡献量,另外Toye等 [12]指出质性研究的质量评价带有主观性,而且对于一个方法学欠佳而内容丰富剖析深入的质性研究的留舍常常是难以客观确定的。
2.2 质性研究的报告学质量评价
Allison Tong在2007年制定了《质性研究统一报告标准:个体访谈和焦点组访谈的32项清单》(Consolidated Criteria for Repor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COREQ)用于质性研究的报告学质量评价 [13]。Prorok [14]在其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中就采用该方法进行了文献质量评价。2008年,北京中医药大学循证医学中心费宇彤等将其引入到中国 [15]。COREQ清单包括研究团队和过程、研究设计、分析和结果三部分,共计32个条目。王媛媛等 [16]已对我国护理领域个体和焦点小组访谈研究论文进行报告学质量评价,结果显示护理领域的质性研究文献数量呈逐年增长趋势,但这些研究报告质量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主要问题有研究者个人特征报告不全面,研究者与参与者关系报告不明确,样本特征报告不全面,资料收集过程不详细和缺乏编码树、缺少参与者检查研究结果的报告等 [16]。
3 质性系统评价及Meta整合
单一的质性研究结果指导实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为此,需要整合多个质性研究的结果,全面地诠释现象,促进以人为本的整体护理 [17]。Cochrane质性研究方法工作组(Cochrane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s Group,CQRMG)已经在1998年建立,该小组致力于推广质性研究方法并产生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提出质性系统评价(qualitative systematic review)及Meta整合(meta-synthesis)的方法,提高人们对于质性研究的重视,并把质性研究的结果作为临床证据指导 [18]。
Meta整合是质性系统评价的方法,是在理解各原始质性研究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学的前提下,收集原始研究结果,然后按其含义进行归纳汇总,最后产生新的解释,更实质性地诠释现象的质性研究系统评价方法 [19],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体现了后现代主义世界观及诠释性哲学理念,其特点是注重多个相同研究主题的质性研究的整合产生新的概念 [19, 20]。Meta整合的出现和应用将极大地促进了质性研究知识的发展和成果的积累、运用,但此方法还未得到国内研究者的广泛认识和应用。
3.1 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方法
目前尚无关于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统一方法或步骤 [21]。JBI创立的Meta整合的步骤与Sandelowski等 [22]在其《质性研究整合手册》中介绍的步骤类似。Noblit等 [23]创立的Meta人种学方法应用也比较广泛,具体介绍如下。
3.1.1 JBI创立的Meta整合方法
其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确定研究目的。
(2)制定研究计划书。内容包括研究目的、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检索策略、合成结果的方法等。
(3)检索文献。两人独立进行多个数据库的检索,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纳入文献,无论采用哪种研究设计(现象学研究、扎根理论等)及无论采用哪种资料收集方法(小组焦点访谈、开放式个人深入访谈等)。分歧由讨论或第三方决定。笔者建议质性研究检索策略可参见框1。
框 1 质性研究检索策略
#1 qualitative OR ethnol* OR ethnog* OR ethnonurs* OR emic OR etic OR leininger OR noblit OR “field note*” OR “field record*” OR fieldnote* OR “field stud*” OR “participant observ*” OR “participant observation*” OR hermaneutic* OR phenomenolog* OR “live experience*” OR heidegger* OR husserl* OR “merleau-pont” OR colaizzi OR giorgi OR ricoeur OR spiegelberg OR “van kaam” OR “van manen” OR “grounded theory” OR “constant compar” OR “theoretical sampl*” OR glaser AND strauss OR “content analy* OR “thematic analy*” OR “narrative*” OR “unstructured categor*” OR “structured categor*” OR “unstructured interview*” OR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 OR “maximum variation*” OR snowball OR audio* OR tape* OR video* “action research” OR “focus group*” OR “photo voice” OR photovoice #2 “Qualitative Research”[Mesh] #3 #1 OR #2
(4)质量评价。依据上述评价原则评价纳入质性研究的质量。
(5)提取研究结果。制定纳入研究数据提取表(表 5),从纳入文献中提取如研究对象、排除与纳入标准、研究环境、研究主题及主要结果等。

(6)研究结果的综合。JBI指出,在结果整合中,研究者要在理解各质性研究哲学思想和方法论的前提下,反复阅读、分析及解释研究结果的意义,将相似研究结果组合归纳形成新的类别,再将类别归纳为整合结果,形成新的观点和解释,也可以描述特别的或潜在的矛盾事件或现象,最后提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Sandelowski等 [22]在其手册中给出了5种实现整合的方法,包括分类分析、持续目标性比较、引入概念、相互翻译和整合、大事年表。
以上6步可以应用质性研究评估与评价工具JBI-QARI(Qualitative Assessment and Review Instrument,JBI-QARI)在线应用软件进行。
也有研究者 [
3.1.2 Meta人种学
Meta人种学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质性研究Meta整合方法 [26, 27],最早是由Noblit和Hare于1998年提出的,共7步。Toye等 [12]为适应当今医疗和科研等各方面的变化,于2014年对其方法略作改进,并指出了研究者在完成一项Meta人种学研究时的关键策略,具体如图 1。

关于Meta整合的具体的数据整合方法,多项研究 [24, 28, 29]都采用了三级建设的方法,具体方法如表 6。

3.2 Meta整合结果的质量评价
Meta整合是更深入的资料整合过程,可以对不同哲学基础和方法的研究进行归纳整合,产生新的解释,整合后的结果将更能够全面反应各个研究间的共同性,质性研究的Meta整合可以与量性研究的结果综合一同为卫生保健者和决策者提供依据。定量研究的系统评价/Meta分析需要提供每个结局指标的效应估计,还要提供判断这些效应估计值是否正确(即证据质量)所需信息 [30]。目前应用较广的证据分级系统是GRADE(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31, 32]。
同理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与Meta整合结果的质量同样需要评估 [
ConQual评估法从质性研究Meta整合的两个方面,分别是从稳质性(dependability)和可信度(credibility)进行结果质量(即对Meta整合结论可靠性)评定。研究者先假定Meta整合的证据质量为高,然后从稳质性的5个条目和可信度的3个方面进行证据质量的降级,见表 7和表 8。稳质性主要考察纳入Meta整合的原始研究质量。可信度主要考察Meta整合的结果即作者的解释与支持性数据之间是否一致。最终质性研究合成的证据质量也被定级为:高、中、低、极低。借鉴GRADE系统的方法评价质性研究结果综合的质量是一个比较新的概念,其方法仍在发展中,仍需不断完善。


4 总结
概括的说,质性研究的循证转化方法即原研究者的一级资料被质性研究者形成二级资料即质性研究结论,再由质性研究Meta整合者形成三级资料即完成质性研究的系统评价,进一步对整合后的证据和结果进行评价,以形成能够对临床有指导意见的意见,详见图 2。

循证护理转化需要证据为决策提供依据。科学证据需要运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评价、整合与再评价。为适应当今的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全面关注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特性,在循证护理转化的过程中,护理决策者和研究者在纳入量性研究结果的同时,也应纳入质性研究的结果,以促进整体护理的发展,体现出护理学的科学性和人文性。研究者在认识护理质性研究重要性与必要性的同时,还应加强对质性研究证据质量评价和其结果整合质量评价方法的研究,从而促进质性研究结果的循证转化,全面促进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