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张永强, 时娟, 李鑫, 郑宏, 王江. 不同干预措施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相关疼痛/缩肢反应有效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2): 172-182. doi: 10.7507/1672-2531.20160029 复制
罗库溴铵为非去极化肌肉松弛剂,其特点为起效快、不释放组胺、无蓄积作用。但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高达50%~80% [1],严重者甚至发生灼烧样疼痛 [2]。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多表现为手臂缩肢反应,这些缩肢反应会引起静脉通道的移位或脱位,导致额外的麻醉、管理困难和后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者可发生无意识的全身性运动 [3]。在儿童患者中,无意识的全身运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甚至反流误吸 [4]。临床实践往往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生强度。这些干预措施包括静脉阻断法、静脉注射法、混合注射法和局部加温法等方式。目前为止,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各异,尚无相关研究对所有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干预措施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相关疼痛/缩肢反应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静脉阻断法、静脉注射法、混合注射法和局部加温法等方式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空白对照。
1.1.4 结局指标
① 疼痛/缩肢反应发生率。疼痛分级:0分为无痛(经询问未诉疼痛),1分为轻微痛(对询问有疼痛表示,无肢体乱动表现),2分为中度痛(不经询问即表示疼痛,或在提问时诉疼痛并伴随肢体乱动),3分为重度痛(强烈汇报疼痛和反应,同时伴有撤回注射侧手或流泪)。② 缩肢运动。分级:1级为无反应,2级为腕关节动,3级为手臂(肘、肩)动,4级为全身反应(包括其他肢体动、咳嗽或憋气)。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交叉设计的RCT;③ 重复发表的文献;④ 伴有长期慢性疼痛的患者;⑤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⑥ 伴有阿片类药物成瘾史的患者;⑦ 有精神病或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3期)、WanFang Data、CBM、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不同干预方式用于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相关疼痛/缩肢反应的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包括random*、injection pain、withdrawal、rocuronium、Esmeron、Esmerone、Zemuron。中文检索词包括罗库溴铵、注射痛、缩肢反应随机。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 检索策略
#1 rocuronium[Title/Abstract] #2 Esmeron[Title/Abstract] #3 Esmerone[Title/Abstract] #4 Zemuron[Title/Abstract] #5 #1 OR #2 OR #3 OR #4 #6 injection pain[Title/Abstract] #7 withdrawal [Title/Abstract] #8 #6 OR #7 #9 random*[Title/Abstract] #10 random allocation[MeSH Terms] #1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MeSH Terms] #1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ublication Type] #13 #9 OR #10 OR #11 OR #12 #14 #5 AND #8 AND #13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主要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一般信息,包括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试验开展国家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样本量、年龄、ASA分级等;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手册5.0版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2.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作为效应量,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650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43篇文献 [3, 5-46],共计6 034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静脉阻断法
2.3.1.1 利多卡因
共20个RCT [5, 9, 10, 15, 16, 18, 19, 23, 26, 29, 32, 34, 35, 38-40, 42-44, 45]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 =0.37,95%CI(0.29,0.48),P<0.000 01](图 2)。

2.3.1.2 阿片类药物
共纳入10个RCT [5, 16, 29, 34-37, 40, 41, 43]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0.77,95% CI(0.68,0.87),P<0.000 1](图 3)。

2.3.2 静脉注射法
2.3.2.1 利多卡因
共纳入8个RCT [3, 6-8, 12, 23, 36, 46]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RR=0.51,95%CI(0.44,0.59),P<0.000 01](图 4)。

2.3.2.2 阿片类药物
共纳入11个RCT [6, 11, 14, 15, 20-22, 25, 37, 41, 46]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OR=0.03,95%CI(0.02,0.05),P<0.000 01](图 5)。

2.3.2.3 氯胺酮
共纳入2个RCT [8, 27]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RR=0.36,95%CI(0.23,0.54),P<0.000 01](图 6)。

2.3.3 混合注射法
2.3.3.1 碳酸氢钠
共纳入4个RCT [3, 17, 23, 31]采用罗库溴铵与碳酸氢钠混合注射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罗库溴铵与碳酸氢钠混合注射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OR=0.02,95%CI(0.01,0.04),P<0.000 01](图 7)。

2.3.4 局部加温法
共纳入2个研究采用局部加温法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局部加温法可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0.74,95%CI(0.63,0.88),P=0.000 6](图 8)。

3 讨论
罗库溴铵引起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很常见,会给麻醉实施者带来管理的困难,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患者尚未完全进入麻醉状态下,由于注射痛的发生造成全身无意识的运动,血流动力学不平稳会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甚至危及生命。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方式很多,如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或阿片类药物、直接静注利多卡因、氯胺酮、阿片类药物、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混合静注。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混合静注及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具有显著疗效,其在预防罗库溴铵导致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方面有相似的效果。另外几种药物对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均有一定作用,但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可能效果欠佳,有限证据显示非药物干预中局部加温也可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
阿片类药物是麻醉中的常用药物之一,使用方法简单,便于获得,且在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预防中效果确切。当每一种阿片类药物的起效时间允许其发挥有效的效应,阿片类药物不使用静脉阻断更有效。因此,在降低注射疼痛/缩肢反应方面,芬太尼比起瑞芬太尼和阿芬太尼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分起效。当几种干预效果有相似的效果时,有必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简单易行、成本以及个人的用药习惯。由于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麻醉的维持,因此对于应用简单而言,除非有禁忌证,诱导期间使用它们是不二选择。碳酸氢钠罗库溴铵混合注射是减小罗库溴铵导致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具有显著疗效,但在混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在注射前需排尽注射器中气泡。Kim等 [47]研究发现,排尽混合后所产生的气体至少需要10 min,不仅增加了麻醉前准备步骤,同时延长了麻醉前准备时间。已有研究提示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的混合改变了罗库溴铵的药理特性,与单纯罗库溴铵相比增加了作用效能,延长患者苏醒时间 [48]。
局部加温是非药物干预中的有效措施,通过表层的加热能提高痛觉感受器的阈值,增加局部血流和代谢,这有助于局部代谢产物及炎症因子的清除。但张晗等 [45]报道局部加温对于缓解罗库溟铰注射痛的效果弱于预先注射利多卡因,且需要专业保温设备,因此其临床实用性较低。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仅纳入中、英文献,存在语种偏倚的可能性。② 由于只纳入了已发表文献,不排除阴性结果的研究因未发表而未纳入分析的可能性,因此阿片类药物预处理的效果可能会被高估。③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部分干预措施(例如止吐药、抗组胺剂、硫酸镁、加湿法等)不能直接被视为有效,因为与其相关的研究太少;④ 部分研究未采用盲法,存在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⑤ 各研究使用药物剂量、注射速度、套管针大小、结局指标的描述等不完全一致,可能对Meta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利多卡因、氯胺酮和碳酸氢钠均可有效缓解罗库溴铵诱发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但考虑到临床麻醉实施的可行性,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为有效、简洁的预防罗库溴铵所引起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措施。
罗库溴铵为非去极化肌肉松弛剂,其特点为起效快、不释放组胺、无蓄积作用。但注射部位疼痛发生率高达50%~80% [1],严重者甚至发生灼烧样疼痛 [2]。处于麻醉状态下的患者多表现为手臂缩肢反应,这些缩肢反应会引起静脉通道的移位或脱位,导致额外的麻醉、管理困难和后续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严重者可发生无意识的全身性运动 [3]。在儿童患者中,无意识的全身运动可引起支气管痉挛甚至反流误吸 [4]。临床实践往往采取多种方式来降低该并发症的发生率和发生强度。这些干预措施包括静脉阻断法、静脉注射法、混合注射法和局部加温法等方式。目前为止,这些干预措施的效果各异,尚无相关研究对所有干预措施进行分析,因此,我们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不同干预措施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相关疼痛/缩肢反应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以期为临床实践提供决策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CT)。
1.1.2 研究对象
全身麻醉下行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静脉阻断法、静脉注射法、混合注射法和局部加温法等方式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或空白对照。
1.1.4 结局指标
① 疼痛/缩肢反应发生率。疼痛分级:0分为无痛(经询问未诉疼痛),1分为轻微痛(对询问有疼痛表示,无肢体乱动表现),2分为中度痛(不经询问即表示疼痛,或在提问时诉疼痛并伴随肢体乱动),3分为重度痛(强烈汇报疼痛和反应,同时伴有撤回注射侧手或流泪)。② 缩肢运动。分级:1级为无反应,2级为腕关节动,3级为手臂(肘、肩)动,4级为全身反应(包括其他肢体动、咳嗽或憋气)。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交叉设计的RCT;③ 重复发表的文献;④ 伴有长期慢性疼痛的患者;⑤ 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的患者;⑥ 伴有阿片类药物成瘾史的患者;⑦ 有精神病或慢性疼痛病史的患者。
1.2 文献检索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2014年3期)、WanFang Data、CBM、CNKI数据库,搜集有关不同干预方式用于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相关疼痛/缩肢反应的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4年3月。同时,追溯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包括random*、injection pain、withdrawal、rocuronium、Esmeron、Esmerone、Zemuron。中文检索词包括罗库溴铵、注射痛、缩肢反应随机。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 检索策略
#1 rocuronium[Title/Abstract] #2 Esmeron[Title/Abstract] #3 Esmerone[Title/Abstract] #4 Zemuron[Title/Abstract] #5 #1 OR #2 OR #3 OR #4 #6 injection pain[Title/Abstract] #7 withdrawal [Title/Abstract] #8 #6 OR #7 #9 random*[Title/Abstract] #10 random allocation[MeSH Terms] #11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MeSH Terms] #1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Publication Type] #13 #9 OR #10 OR #11 OR #12 #14 #5 AND #8 AND #13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位研究者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主要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一般信息,包括题目、第一作者姓名、发表时间、试验开展国家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样本量、年龄、ASA分级等;③ 干预措施的具体细节;④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⑤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Cochrane手册5.0版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评价。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2.8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R)或比值比(OR)作为效应量,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Meta分析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650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43篇文献 [3, 5-46],共计6 034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和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静脉阻断法
2.3.1.1 利多卡因
共20个RCT [5, 9, 10, 15, 16, 18, 19, 23, 26, 29, 32, 34, 35, 38-40, 42-44, 45]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 =0.37,95%CI(0.29,0.48),P<0.000 01](图 2)。

2.3.1.2 阿片类药物
共纳入10个RCT [5, 16, 29, 34-37, 40, 41, 43]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0.77,95% CI(0.68,0.87),P<0.000 1](图 3)。

2.3.2 静脉注射法
2.3.2.1 利多卡因
共纳入8个RCT [3, 6-8, 12, 23, 36, 46]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利多卡因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RR=0.51,95%CI(0.44,0.59),P<0.000 01](图 4)。

2.3.2.2 阿片类药物
共纳入11个RCT [6, 11, 14, 15, 20-22, 25, 37, 41, 46]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OR=0.03,95%CI(0.02,0.05),P<0.000 01](图 5)。

2.3.2.3 氯胺酮
共纳入2个RCT [8, 27]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静脉注射氯胺酮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RR=0.36,95%CI(0.23,0.54),P<0.000 01](图 6)。

2.3.3 混合注射法
2.3.3.1 碳酸氢钠
共纳入4个RCT [3, 17, 23, 31]采用罗库溴铵与碳酸氢钠混合注射进行干预来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采用罗库溴铵与碳酸氢钠混合注射进行干预可防止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OR=0.02,95%CI(0.01,0.04),P<0.000 01](图 7)。

2.3.4 局部加温法
共纳入2个研究采用局部加温法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反应的发生。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空白对照比较,局部加温法可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RR=0.74,95%CI(0.63,0.88),P=0.000 6](图 8)。

3 讨论
罗库溴铵引起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在麻醉诱导过程中很常见,会给麻醉实施者带来管理的困难,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在患者尚未完全进入麻醉状态下,由于注射痛的发生造成全身无意识的运动,血流动力学不平稳会使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增高,甚至危及生命。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方式很多,如静脉阻断法注射利多卡因或阿片类药物、直接静注利多卡因、氯胺酮、阿片类药物、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混合静注。本Meta分析结果显示,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混合静注及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具有显著疗效,其在预防罗库溴铵导致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方面有相似的效果。另外几种药物对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均有一定作用,但静脉阻断法注射阿片类药物与其他药物相比可能效果欠佳,有限证据显示非药物干预中局部加温也可预防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发生。
阿片类药物是麻醉中的常用药物之一,使用方法简单,便于获得,且在罗库溴铵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预防中效果确切。当每一种阿片类药物的起效时间允许其发挥有效的效应,阿片类药物不使用静脉阻断更有效。因此,在降低注射疼痛/缩肢反应方面,芬太尼比起瑞芬太尼和阿芬太尼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充分起效。当几种干预效果有相似的效果时,有必要考虑其他方面的因素,如简单易行、成本以及个人的用药习惯。由于阿片类药物通常用于麻醉的维持,因此对于应用简单而言,除非有禁忌证,诱导期间使用它们是不二选择。碳酸氢钠罗库溴铵混合注射是减小罗库溴铵导致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具有显著疗效,但在混合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在注射前需排尽注射器中气泡。Kim等 [47]研究发现,排尽混合后所产生的气体至少需要10 min,不仅增加了麻醉前准备步骤,同时延长了麻醉前准备时间。已有研究提示碳酸氢钠与罗库溴铵的混合改变了罗库溴铵的药理特性,与单纯罗库溴铵相比增加了作用效能,延长患者苏醒时间 [48]。
局部加温是非药物干预中的有效措施,通过表层的加热能提高痛觉感受器的阈值,增加局部血流和代谢,这有助于局部代谢产物及炎症因子的清除。但张晗等 [45]报道局部加温对于缓解罗库溟铰注射痛的效果弱于预先注射利多卡因,且需要专业保温设备,因此其临床实用性较低。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仅纳入中、英文献,存在语种偏倚的可能性。② 由于只纳入了已发表文献,不排除阴性结果的研究因未发表而未纳入分析的可能性,因此阿片类药物预处理的效果可能会被高估。③ 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部分干预措施(例如止吐药、抗组胺剂、硫酸镁、加湿法等)不能直接被视为有效,因为与其相关的研究太少;④ 部分研究未采用盲法,存在实施偏倚和测量偏倚的可能性。⑤ 各研究使用药物剂量、注射速度、套管针大小、结局指标的描述等不完全一致,可能对Meta分析结果造成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利多卡因、氯胺酮和碳酸氢钠均可有效缓解罗库溴铵诱发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但考虑到临床麻醉实施的可行性,静脉注射阿片类药物被推荐为有效、简洁的预防罗库溴铵所引起的注射疼痛/缩肢反应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