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唐斌, 张俊, 唐友攀, 李月平, 雷丛珊, 蒋波, 舒欧.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结肠腺瘤性息肉的相关性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5): 513-516. doi: 10.7507/1672-2531.20160080 复制
Maastricht IV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除Hp是降低胃癌发病率最有希望的策略 [1]。然而随着对Hp的深入研究,Rokkas等 [2]的Meta分析发现,Hp感染与结肠癌、结肠息肉均有关。Zuniga等 [3]研究发现,Hp感染患者可增加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根除Hp的三联疗法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此外,亦有研究发现Hp感染阳性患者与Hp感染阴性患者间结肠腺瘤性息肉或腺癌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Robertson等 [5]的研究发现,高胃泌素血症和Hp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均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风险无关。可见,目前关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与Hp感染的关系各研究结果间并不一致。为此,本研究旨在基于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Hp感染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在中江县人民医院确诊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14C呼气试验。
病例纳入标准:大于18岁的成年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瘤性息肉。
病例排除标准: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淋巴瘤性息肉等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等可能引起肠道息肉的疾病;合并黑斑息肉综合征、结肠黑变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胶质瘤-息肉综合征等疾病;近4周内服用过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铋剂、环氧合酶2抑制剂、抗生素、NSAIDs等药物;胃部手术史、严重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部恶性肿瘤等;曾经接受过根除Hp治疗的患者;结肠恶性肿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激素、环氧合酶2抑制剂与NSAIDs等药物的患者。
诊断标准:① 结肠腺瘤性息肉的诊断根据内镜下表现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确诊。息肉形态按照山田标准分型 [6]。② Hp感染: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数值≥ 100 dpm/mmol为阳性 [7]。
1.2 研究方法
通过患者病历记录,收集其基线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同时收集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14C呼气试验结果。对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收集其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和息肉数目等资料。
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18~40、41~60、≥ 61三个亚组。居住环境分为城市与农村两类。息肉生长部位分为近段结肠、远段结肠与全结肠,近段结肠和远段结肠以脾曲为分界,近段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远段结肠包括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8]。息肉形态按照山田分型标准 [6]:Ⅰ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根据山田分型的特点与本研究需要,将所有息肉分为无蒂亚组与有蒂亚组来研究,Ⅰ型与Ⅱ型视为无蒂,将Ⅲ型与Ⅳ型视为有蒂。病理分型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有绒毛组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无绒毛组为管状腺瘤。息肉的数目分为单发性息肉与多发性息肉两类。分别从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与息肉数目来比较各亚组Hp阳性率差异。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共纳入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与100例对照。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2.65±18.43岁;男性64例,女性55例;城市患者40例,农村患者79例。100例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1.80±17.53岁;男性54例,女性46例;城市患者34例,农村患者6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与居住环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6,P=0.729;χ2=0.001,P=0.974;χ2=0.004,P=0.952),即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Hp阳性率比较
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Hp阳性83例,阳性率69.7%;100例对照组患者中,Hp阳性52例,阳性率52.0%。两组Hp阳性率比较,结肠腺瘤性息肉组明显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9,P=0.007)。
2.3 各亚组间Hp阳性率比较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对于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Hp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与息肉数目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5位,特别是在大城市增幅则更快 [9],结肠的大多数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随着对Hp的进一步深入研究,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关系存在争议:少数研究发现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无关 [4, 5, 10],但包含多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有关 [2]。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肠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9,P=0.007),本研究结果与目前的多数研究结论一致。
Hp感染通过何种机制增加结直肠肿物的发生风险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Hp感染可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多,胃泌素作为一种多肽激素参与肠道组织的正常生长,也参与肠道组织的恶性生长,结肠腺瘤患者的血清胃泌素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11]。也有研究发现,胃泌素及其受体在结直肠息肉组织中广泛表达 [12]。动物实验发现,COX-2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抑制结直肠癌前病变和结直肠恶性肿瘤 [13];临床试验也发现COX-2抑制剂能预防结肠腺瘤的形成 [14]。而Hp感染可诱导环氧合酶-2的表达 [15]。郑荣娟等 [16]研究发现在结肠息肉组和结肠癌组中,Hp阳性者的环氧合酶-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疾病,可见Hp感染可能通过上调环氧合酶-2的表达来促进结直肠肿瘤的发展。
2010年,张万岱等 [17]研究发现在中国自然人群中成人各年龄组、性别间Hp感染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中各年龄组、性别间Hp感染也无显著性差异。张万岱等 [17]研究还发现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环境有关,而本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中不同居住环境间Hp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未分餐制的城市餐饮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导致城乡之间生活方式的相似度越来越接近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病变部位、病理分型均与Hp阳性率无关,这与陈镇等 [18]以及Brim等 [19]的研究结论一致;阮玉凤等 [20]的研究发现不同病变部位间Hp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与本研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样本量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以及回顾性研究的偏倚等因素造成的;本研究发现息肉不同的蒂部情况间Hp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陈镇等 [18]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也发现不同的息肉数目间H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张雪梅等 [21]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部分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病种、样本量、地域、种族、研究方案等的不同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在增加,所以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与目前的多数研究的结论一致,提示腺瘤性息肉伴Hp阳性患者建议根除Hp。
Maastricht IV共识报告指出Hp感染是胃癌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根除Hp是降低胃癌发病率最有希望的策略 [1]。然而随着对Hp的深入研究,Rokkas等 [2]的Meta分析发现,Hp感染与结肠癌、结肠息肉均有关。Zuniga等 [3]研究发现,Hp感染患者可增加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根除Hp的三联疗法或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可降低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风险。此外,亦有研究发现Hp感染阳性患者与Hp感染阴性患者间结肠腺瘤性息肉或腺癌的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Robertson等 [5]的研究发现,高胃泌素血症和Hp感染的血清学证据均与结直肠腺瘤的发生风险无关。可见,目前关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与Hp感染的关系各研究结果间并不一致。为此,本研究旨在基于我院接受结肠镜检查的患者资料,回顾性分析Hp感染与结肠腺瘤性息肉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决策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在中江县人民医院确诊的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为病例组,同时按1∶1比例随机抽取同期在该院行结肠镜检查未见异常者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14C呼气试验。
病例纳入标准:大于18岁的成年患者;经结肠镜检查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为结肠腺瘤性息肉。
病例排除标准:增生性息肉、炎性息肉、淋巴瘤性息肉等非腺瘤性息肉;患者合并炎症性肠病、血吸虫病等可能引起肠道息肉的疾病;合并黑斑息肉综合征、结肠黑变病、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胶质瘤-息肉综合征等疾病;近4周内服用过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铋剂、环氧合酶2抑制剂、抗生素、NSAIDs等药物;胃部手术史、严重萎缩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部恶性肿瘤等;曾经接受过根除Hp治疗的患者;结肠恶性肿瘤;长期服用质子泵抑制剂或H2受体拮抗剂、激素、环氧合酶2抑制剂与NSAIDs等药物的患者。
诊断标准:① 结肠腺瘤性息肉的诊断根据内镜下表现结合病理组织学检查进行确诊。息肉形态按照山田标准分型 [6]。② Hp感染:14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数值≥ 100 dpm/mmol为阳性 [7]。
1.2 研究方法
通过患者病历记录,收集其基线信息,包括年龄、性别、居住环境,同时收集患者结肠镜检查结果和病理检查结果,以及14C呼气试验结果。对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收集其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和息肉数目等资料。
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18~40、41~60、≥ 61三个亚组。居住环境分为城市与农村两类。息肉生长部位分为近段结肠、远段结肠与全结肠,近段结肠和远段结肠以脾曲为分界,近段结肠包括盲肠、升结肠和横结肠;远段结肠包括降结肠、乙状结肠和直肠 [8]。息肉形态按照山田分型标准 [6]:Ⅰ型:隆起的起势部较平滑而无明确的境界;Ⅱ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确的境界;Ⅲ型:隆起的起势部略小,形成亚蒂;Ⅳ型:隆起的起势部有明显的蒂部;根据山田分型的特点与本研究需要,将所有息肉分为无蒂亚组与有蒂亚组来研究,Ⅰ型与Ⅱ型视为无蒂,将Ⅲ型与Ⅳ型视为有蒂。病理分型分为管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与绒毛状腺瘤,有绒毛组为管状绒毛状腺瘤或绒毛状腺瘤,无绒毛组为管状腺瘤。息肉的数目分为单发性息肉与多发性息肉两类。分别从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与息肉数目来比较各亚组Hp阳性率差异。
1.3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共纳入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与100例对照。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2.65±18.43岁;男性64例,女性55例;城市患者40例,农村患者79例。100例对照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51.80±17.53岁;男性54例,女性46例;城市患者34例,农村患者66例。两组间年龄、性别与居住环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0.346,P=0.729;χ2=0.001,P=0.974;χ2=0.004,P=0.952),即两组基线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Hp阳性率比较
119例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中,Hp阳性83例,阳性率69.7%;100例对照组患者中,Hp阳性52例,阳性率52.0%。两组Hp阳性率比较,结肠腺瘤性息肉组明显更高,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9,P=0.007)。
2.3 各亚组间Hp阳性率比较
结果见表 1。由表 1可见,对于结肠腺瘤性息肉患者,Hp阳性率在不同年龄、性别、居住环境、生长部位、蒂部情况、病理分型与息肉数目亚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

3 讨论
近年来,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已经跃居恶性肿瘤发病率第3~5位,特别是在大城市增幅则更快 [9],结肠的大多数恶性肿瘤起源于结肠腺瘤性息肉。随着对Hp的进一步深入研究,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关系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目前的研究结果提示,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关系存在争议:少数研究发现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无关 [4, 5, 10],但包含多个研究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Hp感染与结直肠肿物的发生有关 [2]。本研究结果显示,结肠腺瘤性息肉组Hp阳性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239,P=0.007),本研究结果与目前的多数研究结论一致。
Hp感染通过何种机制增加结直肠肿物的发生风险尚不清楚,目前的研究发现Hp感染可导致胃泌素分泌增多,胃泌素作为一种多肽激素参与肠道组织的正常生长,也参与肠道组织的恶性生长,结肠腺瘤患者的血清胃泌素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 [11]。也有研究发现,胃泌素及其受体在结直肠息肉组织中广泛表达 [12]。动物实验发现,COX-2抑制剂在一定程度上可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来抑制结直肠癌前病变和结直肠恶性肿瘤 [13];临床试验也发现COX-2抑制剂能预防结肠腺瘤的形成 [14]。而Hp感染可诱导环氧合酶-2的表达 [15]。郑荣娟等 [16]研究发现在结肠息肉组和结肠癌组中,Hp阳性者的环氧合酶-2的阳性表达率高于Hp阴性者,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肠息肉是结肠癌的癌前疾病,可见Hp感染可能通过上调环氧合酶-2的表达来促进结直肠肿瘤的发展。
2010年,张万岱等 [17]研究发现在中国自然人群中成人各年龄组、性别间Hp感染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中各年龄组、性别间Hp感染也无显著性差异。张万岱等 [17]研究还发现Hp感染的危险因素可能与环境有关,而本研究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组与对照组中不同居住环境间Hp阳性率均无显著差异,这可能与样本量不同、未分餐制的城市餐饮业的发展以及城镇化导致城乡之间生活方式的相似度越来越接近等因素有关。本研究发现病变部位、病理分型均与Hp阳性率无关,这与陈镇等 [18]以及Brim等 [19]的研究结论一致;阮玉凤等 [20]的研究发现不同病变部位间Hp阳性率存在显著差异,与本研究不一致,这可能是由样本量不同、研究对象不同以及回顾性研究的偏倚等因素造成的;本研究发现息肉不同的蒂部情况间Hp阳性率均无显著性差异,与陈镇等 [18]的研究结论一致。本研究也发现不同的息肉数目间Hp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这与张雪梅等 [21]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的部分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研究的病种、样本量、地域、种族、研究方案等的不同有关。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结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在增加,所以对结肠腺瘤性息肉的发生因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的结果与目前的多数研究的结论一致,提示腺瘤性息肉伴Hp阳性患者建议根除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