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陈小艳, 王婷, 陶珍霞, 曾宪涛, 李胜, 翁鸿. 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风险相关性的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6, 16(7): 780-787. doi: 10.7507/1672-2531.20160121 复制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的第2位,病死率的第5位 [1]。前列腺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前几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表明种族和生活方式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2],也可能与过去我国诊断体系不完善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 [3]。
由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较为复杂,早期病例的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因出现症状而去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病例,多数甚至伴有远处转移 [4]。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是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列腺癌检出率出现高峰,主要是因为开展了PSA筛查,检出了大量无症状的患者。而有部分男性患者为低危或惰性前列腺癌,并不需要进行治疗,故存在一定的过度治疗的问题 [5]。因此,如何将PSA筛查与其他检查方式进行结合,以尽量降低过度治疗现象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有研究表明,E-cadherin表达降低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研究结论不相一致,且关于E-cadherin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化、血清PSA水平是否相关尚未有定论。考虑到地区和种族因素是前列腺癌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人群,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 [6, 7]定量综合分析E-cadherin表达与我国人群前列腺癌风险相关性,旨在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纳入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相关性以及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期、分型、是否转移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组织样本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或正常前列腺组织,组织样本来源为中国人群。
1.1.3 暴露因素
E-cadherin蛋白表达。
1.1.4 结局指标
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前列腺癌的不同病理分期、分型、是否转移。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研究;②数据不可用或不全且与作者联系后仍无法获得的研究。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E-cadherin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及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为:前列腺癌、钙黏素、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L-CAM、中国人群;英文检索词为:prostate cancer、prostate neoplasm、E-cadherin、E-cad、L-CAM、Chinese。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prostate cancer prostate neoplasm E-cadherin E-cad L-CAM Chinese (#1 OR #2) AND (#3 OR #4 OR #5) AND #6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若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量、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前列腺癌的病理学分级、Jewett-Whitmore-Prout(J-W-P)临床分期、骨转移情况、患者PSA水平以及年龄等;③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采用观察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对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8-10]。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统计量,并计算其95%CI。采用Cochrane Q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 [11]。若P>0.1,说明纳入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α=0. 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剔重后检出156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篇 [12-32]文献,其中前列腺癌组920例,前列腺增生组4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组48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前列腺癌患者vs.非前列腺癌患者
共17个研究 [13, 14, 16-20, 22-30, 32]报告了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7,95%CI(0.05,0.11),P<0.000 01]。共3个研究 [15, 16, 21]报告了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与正常前列腺组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前列腺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4,95%CI(0.01,0.18),P<0.000 01](图 2)。

2.3.2 前列腺癌患者中低分化vs.高分化
共纳入21个研究 [12-32]。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低分化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分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8,0.23),P<0.000 01](图 3)。

2.3.3 前列腺癌患者J-W-P分期C+D期vs. A+B期
共纳入11个研究 [12, 13, 15-17, 19, 21, 23, 25, 28, 3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C+D期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A+B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5,0.34),P<0.000 01](图 4)。

2.3.4 前列腺癌患者伴转移vs.不伴转移
共纳入7个研究 [14, 15, 17, 20, 24, 27, 28]。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6,95%CI(0.27,0.79),P=0.005](图 5)。

共3个研究 [20, 24, 28]报告了E-cadherin在伴淋巴结转移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淋巴结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9,95%CI(0.13,0.65),P=0.003](图 5)。
共4个研究 [14, 20, 24, 28]报告了E-cadherin在伴骨转移与不伴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骨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骨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1,95%CI(0.15,0.64),P=0.001](图 5)。
2.3.5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20 ng/mL vs. ≤ 20 ng/mL
共纳入3个研究 [14, 28, 31]。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SA>20 ng/mL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 20 ng/mL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2,95%CI(0.05,0.28),P<0.000 01](图 6)。

2.3.6 前列腺癌患者年龄>70岁组vs. ≤ 70岁组
共纳入4个研究 [14, 20, 24, 28, 31]。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与≤ 70岁组无差异[OR=1.26,95%CI(0.71,2.25),P=0.43](图 6)。
3 讨论
钙黏附蛋白是一类依赖钙离子来介导细胞间同质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目前已分离出30余种 [33],其中包括主要分布于上皮组织的E-cadherin蛋白。人类E-cadherin编码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q22.1,其DNA长达100 kb,由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组成 [34]。E-cadherin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胞内区通过连接蛋与微丝、中间丝、肌动蛋白连接,形成复合体,将E-cadherin蛋白锚定在细胞骨架上,从而与相邻的细胞形成较为紧密的连接 [35]。近年来E-cadh e rin蛋白已成为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热点之一。
有研究表明,在胃癌、肠癌和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下降甚至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一个标志物 [36]。本研究全面搜集了E-cadherin蛋白表达与我国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病例分期分型相关性的研究,最终纳入21个研究 [12-32],其中前列腺癌组920例,前列腺增生组4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组48例。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前列腺组织组,且E-cadher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伴淋巴结或骨转移及血清PSA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年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不仅与前列腺癌转移有关,还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患者血清PSA水平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E-cadherin表达下降或缺失不仅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转移的一个标志物,甚至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的一个标志物,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会易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并给予患者一定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E-cadherin的表达和介导细胞间黏附的功能,可能会给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防转移提供新方向。
但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主要出现在前列腺癌中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的比较。分析各纳入文献发现,所使用的Gleason评分分级稍有不同,有的研究将高、中、低危分别定义为Gleason评分2~4分、5~7分、8~10分,也有研究将其分别定义为2~6分、7分、8~10分,甚至有部分研究未能给出确切的分级定义,因此,这可能是引起纳入研究间中度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次,纳入研究多数采用的是J-W-P临床分期标准,而2014版《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推荐使用TNM分期系统 [37]。这提示今后的临床研究人员应更加规范的进行报告疾病分期。再者,报告E-cadherin表达与血清PSA水平相关性的研究仅有3个,因此,今后应开展这一较为薄弱领域的相关研究,来验证本Meta分析的结果。此外,临床上指导前列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的主要依据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等级 [37],高危前列腺癌的定义是血清PSA水平>20 ng/mL、Gleason评分≥ 8和临床分期≥T2c;因此,报告患者血清PSA水平、报告详细的病理分级标准及按TNM分期系统进行报告具有一定的意义,当然,研究者也可以进一步按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组进行研究,以验证E-cadherin表达的下降是否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标志物,进一步研究E-cadherin表达的下降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最后,Meta分析是一种基于原始研究的二次分析,主要受限于所纳入的原始研究,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的样本量较小,这可能会影响本Meta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国人群,因此,本研究的外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E-cadherin表达降低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未来对于该指标的检测可能对于前列腺癌的检出及评估临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和质量限制,该结论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前列腺癌是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其发病率逐年增高,居男性癌症发病率的第2位,病死率的第5位 [1]。前列腺癌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在西方发达国家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居前几位,我国前列腺癌发病率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表明种族和生活方式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有关 [2],也可能与过去我国诊断体系不完善有关。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结构、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近年来我国前列腺癌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且增长比欧美发达国家更为迅速 [3]。
由于前列腺癌的生物学特性较为复杂,早期病例的临床症状不显著,患者因出现症状而去就诊时多数已属晚期病例,多数甚至伴有远处转移 [4]。因此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是泌尿外科的一个重要课题。20世纪90年代美国前列腺癌检出率出现高峰,主要是因为开展了PSA筛查,检出了大量无症状的患者。而有部分男性患者为低危或惰性前列腺癌,并不需要进行治疗,故存在一定的过度治疗的问题 [5]。因此,如何将PSA筛查与其他检查方式进行结合,以尽量降低过度治疗现象是未来研究的方向。有研究表明,E-cadherin表达降低可能与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研究结论不相一致,且关于E-cadherin表达与前列腺癌的分化、血清PSA水平是否相关尚未有定论。考虑到地区和种族因素是前列腺癌的重要影响因素,本研究主要聚焦于我国人群,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 [6, 7]定量综合分析E-cadherin表达与我国人群前列腺癌风险相关性,旨在为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和预后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纳入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相关性以及E-cadherin蛋白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不同病理分期、分型、是否转移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
1.1.2 研究对象
组织样本均经临床病理确诊为前列腺癌、前列腺增生或正常前列腺组织,组织样本来源为中国人群。
1.1.3 暴露因素
E-cadherin蛋白表达。
1.1.4 结局指标
前列腺癌的发生风险、前列腺癌的不同病理分期、分型、是否转移。
1.1.5 排除标准
①重复发表的研究;②数据不可用或不全且与作者联系后仍无法获得的研究。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BM、CNKI、VIP和WanFang Data数据库,搜集关于E-cadherin表达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发生风险及其不同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的病例-对照研究,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15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为:前列腺癌、钙黏素、钙粘附蛋白、E-cadherin、E-cad、L-CAM、中国人群;英文检索词为:prostate cancer、prostate neoplasm、E-cadherin、E-cad、L-CAM、Chinese。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框 1 PubMed检索策略
prostate cancer prostate neoplasm E-cadherin E-cad L-CAM Chinese (#1 OR #2) AND (#3 OR #4 OR #5) AND #6
1.3 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及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若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或交由第三方协助裁定。采用自制的资料提取表提取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包括各组的样本量、E-cadherin蛋白表达情况、前列腺癌的病理学分级、Jewett-Whitmore-Prout(J-W-P)临床分期、骨转移情况、患者PSA水平以及年龄等;③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采用观察性研究质量评价工具NOS量表(Newcastle-Ottawa Scale)对纳入的病例-对照研究进行偏倚风险评估 [8-10]。
1.4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二分类资料采用比值比(OR)作为效应统计量,并计算其95%CI。采用Cochrane Q检验对纳入研究进行异质性检验(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 [11]。若P>0.1,说明纳入研究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Meta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α=0. 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结果
剔重后检出156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最终纳入21篇 [12-32]文献,其中前列腺癌组920例,前列腺增生组4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组48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见表 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前列腺癌患者vs.非前列腺癌患者
共17个研究 [13, 14, 16-20, 22-30, 32]报告了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与前列腺增生患者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前列腺增生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7,95%CI(0.05,0.11),P<0.000 01]。共3个研究 [15, 16, 21]报告了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患者与正常前列腺组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显著低于正常前列腺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04,95%CI(0.01,0.18),P<0.000 01](图 2)。

2.3.2 前列腺癌患者中低分化vs.高分化
共纳入21个研究 [12-32]。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中低分化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高分化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3,95%CI(0.08,0.23),P<0.000 01](图 3)。

2.3.3 前列腺癌患者J-W-P分期C+D期vs. A+B期
共纳入11个研究 [12, 13, 15-17, 19, 21, 23, 25, 28, 3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C+D期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A+B期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3,95%CI(0.15,0.34),P<0.000 01](图 4)。

2.3.4 前列腺癌患者伴转移vs.不伴转移
共纳入7个研究 [14, 15, 17, 20, 24, 27, 28]。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46,95%CI(0.27,0.79),P=0.005](图 5)。

共3个研究 [20, 24, 28]报告了E-cadherin在伴淋巴结转移与不伴淋巴结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淋巴结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淋巴结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29,95%CI(0.13,0.65),P=0.003](图 5)。
共4个研究 [14, 20, 24, 28]报告了E-cadherin在伴骨转移与不伴骨转移的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伴骨转移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不伴骨转移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31,95%CI(0.15,0.64),P=0.001](图 5)。
2.3.5 前列腺癌患者血清PSA>20 ng/mL vs. ≤ 20 ng/mL
共纳入3个研究 [14, 28, 31]。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血清PSA>20 ng/mL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 20 ng/mL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0.12,95%CI(0.05,0.28),P<0.000 01](图 6)。

2.3.6 前列腺癌患者年龄>70岁组vs. ≤ 70岁组
共纳入4个研究 [14, 20, 24, 28, 31]。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年龄>70岁组的E-cadherin蛋白表达量与≤ 70岁组无差异[OR=1.26,95%CI(0.71,2.25),P=0.43](图 6)。
3 讨论
钙黏附蛋白是一类依赖钙离子来介导细胞间同质黏附的钙依赖性跨膜糖蛋白,目前已分离出30余种 [33],其中包括主要分布于上皮组织的E-cadherin蛋白。人类E-cadherin编码基因定位于16号染色体q22.1,其DNA长达100 kb,由16个外显子和15个内含子组成 [34]。E-cadherin是一种重要的细胞-细胞间黏附分子,胞内区通过连接蛋与微丝、中间丝、肌动蛋白连接,形成复合体,将E-cadherin蛋白锚定在细胞骨架上,从而与相邻的细胞形成较为紧密的连接 [35]。近年来E-cadh e rin蛋白已成为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研究热点之一。
有研究表明,在胃癌、肠癌和乳腺癌组织中,E-cadherin蛋白表达的下降甚至可以作为肿瘤转移的一个标志物 [36]。本研究全面搜集了E-cadherin蛋白表达与我国前列腺癌发生风险、病例分期分型相关性的研究,最终纳入21个研究 [12-32],其中前列腺癌组920例,前列腺增生组415例,正常前列腺组织组48例。结果显示,E-cadherin蛋白在前列腺癌组的表达显著低于前列腺增生组和正常前列腺组织组,且E-cadherin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随着前列腺癌病理分级和临床分期的增加、伴淋巴结或骨转移及血清PSA水平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但与年龄因素无显著相关性。本Meta分析结果表明,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降低不仅与前列腺癌转移有关,还与前列腺癌的病理分级及患者血清PSA水平具有相关性。因此,我们推测E-cadherin表达下降或缺失不仅可以作为前列腺癌转移的一个标志物,甚至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的一个标志物,对E-cadherin蛋白表达的检测可能会易于前列腺癌的辅助诊断,并给予患者一定的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E-cadherin的表达和介导细胞间黏附的功能,可能会给前列腺癌的临床治疗和预防转移提供新方向。
但本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首先,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主要出现在前列腺癌中低分化组与高分化组的比较。分析各纳入文献发现,所使用的Gleason评分分级稍有不同,有的研究将高、中、低危分别定义为Gleason评分2~4分、5~7分、8~10分,也有研究将其分别定义为2~6分、7分、8~10分,甚至有部分研究未能给出确切的分级定义,因此,这可能是引起纳入研究间中度异质性的主要原因。其次,纳入研究多数采用的是J-W-P临床分期标准,而2014版《中国临床泌尿外科疾病诊断治疗指南》推荐使用TNM分期系统 [37]。这提示今后的临床研究人员应更加规范的进行报告疾病分期。再者,报告E-cadherin表达与血清PSA水平相关性的研究仅有3个,因此,今后应开展这一较为薄弱领域的相关研究,来验证本Meta分析的结果。此外,临床上指导前列腺癌的治疗和预后的主要依据是前列腺癌的危险因素等级 [37],高危前列腺癌的定义是血清PSA水平>20 ng/mL、Gleason评分≥ 8和临床分期≥T2c;因此,报告患者血清PSA水平、报告详细的病理分级标准及按TNM分期系统进行报告具有一定的意义,当然,研究者也可以进一步按高危和低危前列腺癌组进行研究,以验证E-cadherin表达的下降是否可以作为高危前列腺癌的标志物,进一步研究E-cadherin表达的下降与前列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参考。最后,Meta分析是一种基于原始研究的二次分析,主要受限于所纳入的原始研究,由于纳入研究的样本量均较小,尤其是前列腺增生组织、正常前列腺组织的样本量较小,这可能会影响本Meta分析结果的精确度和可靠性;另一方面,本研究的研究对象为我国人群,因此,本研究的外推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综上所述,E-cadherin表达降低与中国人群前列腺癌的发生、发展和转移具有显著相关性,未来对于该指标的检测可能对于前列腺癌的检出及评估临床预后具有一定指导意义。但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和质量限制,该结论需进一步开展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