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王欣, 刘玥, 成龙, 董宇.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临床疗效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17(4): 429-439. doi: 10.7507/1672-2531.201608095 复制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采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 50% 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 2.7 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 300 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 51%[1]。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是运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和工艺,通过改良剂型、精制加工而成的具有民族医药特点的苗族药。由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大蒜、绞股蓝、山楂、冰片等药物组成[2],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3],其已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证见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中风、中风后遗症见上述症状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以及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4]。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某种中药制剂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制剂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这就需要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估临床实践数据以提供可靠证据。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思辨,本研究以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应用 Meta 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其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当性,促进其安全合理用药。此外,相关研究已证实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同时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拟综合评价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上述指标是否具有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语种限中英文,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或分配隐藏。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并符合相关适应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1.1.3 干预措施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常规治疗(试验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等。其中,① 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络活喜、硝酸异山梨酯等;② 脑梗死或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常规药物: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等;③ 缺血性头痛常规治疗:氟桂利嗪等扩张脑血管药物。此外,研究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治疗剂量为说明书常规剂量,疗程为 2~12 周。
1.1.4 结局指标 预期获得的结局判定标准明确,至少包括以下结局指标中的一项:① 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指标或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临床总有效率表示;② 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改善情况;③ 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的降低情况评分;④ 脑梗死、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的 Barthe 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评分。
1.1.5 排除标准 ① 动物实验或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受试对象为健康人的研究;② 文献质量较差、研究数据有明显错误的研究;③ 仅有经济性、而无有效性或药物安全性的研究和重复发表的研究;④ 研究的设计方案描述不清晰、或者数据不全的研究。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VIP、CBM、WanFang Data 和 CNKI 数据库,查找关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照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6 年 4 月。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有关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改善心脑血管患者预后综述的参考文献进行逐条检索,以防漏检。检索词包括:银丹心脑通、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冠心病、脑梗、Yindan Xinnaotong capsule 等,文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限定条件为:“人类”和“随机对照试验”。使用 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及手工检索作为补充,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到的文献均导入查重软件以便于进行除重、查阅等文献管理操作。以 CNKI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3位研究者裁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原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年龄等;④ 有效性、安全性等;⑤ 偏倚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评价员按照 Cochrane 协作组针对随机对照试验制定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5,6]。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 95% 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分析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对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或只行描述性分析。Meta 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359 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最终共检索到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相关文献 268 篇,复检出相关文献 119 篇,进一步阅读全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62 个 RCT[7-68]。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2.2.1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纳入的 62 个研究[7-68],共纳入 6 306 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选文献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均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合并其他药物的病例均被排除。最小样本量为每组 22 人,最大样本量为每组 201 人。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在纳入的62个研究中,有5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18,19,60,62-63],其余均未提及具体随机分组方法。所有纳入的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情况,因此文献质量较差。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脑梗死)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20 个 RCT[7-26],包括患者 1 756 例,其中试验组 905 例,对照组 851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 CI(1.19,1.31),P<0.000 01](图 2)。漏斗图(图 3)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移。这提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相比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的控制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


2.3.2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头痛)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7 个 RCT[27-33],包括患者 573 例,其中试验组 293 例,对照组 280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 CI(1.17,1.38),P<0.000 01](图 4)。漏斗图(图 5)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移。


2.3.3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35 个 RCT[34-68],包括患者 3 977 例,其中试验组 2 016 例,对照组 1 961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 CI(1.17,1.25),P<0.000 01](图 6)。漏斗图(图 7)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心痛、胸痹”的范畴,而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卒中、中风”,其认为运血无力导致血脉瘀阻是形成两类疾病的重要原因,“虚”是本,“瘀”是标,治疗关键在于益气补虚、活血化瘀。西医理论将发生在心脏动脉血管的病变称之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对发生在脑动脉血管的病变称之为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的变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大类,临床常见的有脑栓塞、脑出血、脑梗死等[69-72]。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形成, 可引起动脉局部/远端栓塞, 进而导致各种血管疾病[70,71]。西医主要采用标准化治疗手段来应对心脑血管事件, 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控制血压、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
本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心脑血管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率和改善心脑血管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在心电图疗效、降低血脂的改善率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药物,其原因可能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银杏内酯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和心肌缺氧状态[71],绞股蓝具有抗血小板及抑制血栓、降血脂等作用[72]。因此,其可以改善心脑血流量,增加心脑供氧,修复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流通畅,辅助调节血压。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综合作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心脑同治,强效安全的特点,尤其适于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改善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相关症状之时又兼顾对血脂调理,在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同时,有效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药物对心脑血管的临床症状的缓解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两方面,相对于常规治疗均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本次 Meta 分析纳入文献缺乏对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不良反应及长期治疗随访资料,因此,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或证据进一步证实。
心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采用目前最先进、完善的治疗手段,仍有 50% 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的“四高一多”的特点。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超过 2.7 亿人。我国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近 300 万人,占我国每年总死亡病因的 51%[1]。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是运用现代先进制药技术和工艺,通过改良剂型、精制加工而成的具有民族医药特点的苗族药。由银杏叶、丹参、灯盏细辛、三七、大蒜、绞股蓝、山楂、冰片等药物组成[2],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功效[3],其已用于气滞血瘀引起的胸痹,证见胸痛、胸闷、气短、心悸等;冠心病心绞痛、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中风、中风后遗症见上述症状者。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松弛血管平滑肌、降低心肌耗氧量、预防和治疗心肌缺血、减少血小板聚集和降血脂以及保护缺血再灌注损伤等[4]。
近年来,中药制剂在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医师倾向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某种中药制剂以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但是,中药制剂应用的有效性与安全性临床研究结果尚不统一,这就需要更加科学、规范地评估临床实践数据以提供可靠证据。正是基于对此现状的思辨,本研究以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为切入点,应用 Meta 分析的方法,综合评价其联合西医常规用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适当性,促进其安全合理用药。此外,相关研究已证实超敏 C-反应蛋白(hs-CRP)、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同时糖尿病是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危险因素,本研究拟综合评价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上述指标是否具有改善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语种限中英文,无论是否采用盲法或分配隐藏。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心脑血管疾病并符合相关适应症诊断标准的患者。
1.1.3 干预措施 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常规治疗(试验组)和常规治疗(对照组)。常规治疗包括对症支持治疗等。其中,① 冠心病心绞痛等心血管疾病常规药物:硝酸酯类、阿司匹林、络活喜、硝酸异山梨酯等;② 脑梗死或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常规药物:尼莫地平、氟桂利嗪、拜阿司匹林等;③ 缺血性头痛常规治疗:氟桂利嗪等扩张脑血管药物。此外,研究中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治疗剂量为说明书常规剂量,疗程为 2~12 周。
1.1.4 结局指标 预期获得的结局判定标准明确,至少包括以下结局指标中的一项:① 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临床症状缓解、心电图指标或其他临床症状的改善情况,以临床总有效率表示;② 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血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改善情况;③ 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比黏度、纤维蛋白原、C 反应蛋白)的降低情况评分;④ 脑梗死、脑卒中等脑血管疾病治疗结束或随访期末的 Barthe 指数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生活能力状态评分。
1.1.5 排除标准 ① 动物实验或临床药代动力学研究、综述性研究和受试对象为健康人的研究;② 文献质量较差、研究数据有明显错误的研究;③ 仅有经济性、而无有效性或药物安全性的研究和重复发表的研究;④ 研究的设计方案描述不清晰、或者数据不全的研究。
1.2 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VIP、CBM、WanFang Data 和 CNKI 数据库,查找关于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照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相关研究文献,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6 年 4 月。对所有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的参考文献和有关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改善心脑血管患者预后综述的参考文献进行逐条检索,以防漏检。检索词包括:银丹心脑通、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冠心病、脑梗、Yindan Xinnaotong capsule 等,文种限制为中文和英文;限定条件为:“人类”和“随机对照试验”。使用 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及手工检索作为补充,追查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检索到的文献均导入查重软件以便于进行除重、查阅等文献管理操作。以 CNKI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并交叉核对,如遇分歧,则讨论解决或交由第3位研究者裁决,缺乏的资料尽量与原作者联系予以补充。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最终是否纳入。资料提取内容主要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包括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及时间等;② 研究设计类型及质量评价的关键要素;③ 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基本情况,包括纳入例数、年龄等;④ 有效性、安全性等;⑤ 偏倚风险评价的相关指标。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评价员按照 Cochrane 协作组针对随机对照试验制定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进行[5,6]。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 Meta 分析。计数资料用风险比(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 95% 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分析采用χ2 检验(检验水准设为α=0.1),并结合I2 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对有明显的临床异质性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或只行描述性分析。Meta 分析的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359 篇文献,经过逐层筛选,最终共检索到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相关文献 268 篇,复检出相关文献 119 篇,进一步阅读全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62 个 RCT[7-68]。文献筛选流程和结果见图 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
2.2.1 纳入研究的文献特征 纳入的 62 个研究[7-68],共纳入 6 306 名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所选文献对照组均采用常规的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均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治疗,合并其他药物的病例均被排除。最小样本量为每组 22 人,最大样本量为每组 201 人。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 1。

2.2.2 纳入研究偏倚风险评价 在纳入的62个研究中,有5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随机分组[18,19,60,62-63],其余均未提及具体随机分组方法。所有纳入的研究均未提及是否采用分配隐藏和盲法。所有研究均未描述是否存在失访情况,因此文献质量较差。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2。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或脑梗死)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20 个 RCT[7-26],包括患者 1 756 例,其中试验组 905 例,对照组 851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5,95% CI(1.19,1.31),P<0.000 01](图 2)。漏斗图(图 3)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移。这提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相比常规治疗能够更明显的控制和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等脑血管疾病的临床症状。


2.3.2 脑血管疾病(缺血性头痛)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7 个 RCT[27-33],包括患者 573 例,其中试验组 293 例,对照组 280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7,95% CI(1.17,1.38),P<0.000 01](图 4)。漏斗图(图 5)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移。


2.3.3 心血管疾病(冠心病心绞痛)适应症有效性 共纳入 35 个 RCT[34-68],包括患者 3 977 例,其中试验组 2 016 例,对照组 1 961 例。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治疗组与常规药物治疗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21,95% CI(1.17,1.25),P<0.000 01](图 6)。漏斗图(图 7)结果显示,散点基本左右对称,Egger’s 检验P>0.05,提示不存在发表偏倚。


3 讨论
中医学认为,心血管疾病属中医“心悸、心痛、胸痹”的范畴,而脑血管疾病,统称为“卒中、中风”,其认为运血无力导致血脉瘀阻是形成两类疾病的重要原因,“虚”是本,“瘀”是标,治疗关键在于益气补虚、活血化瘀。西医理论将发生在心脏动脉血管的病变称之为心血管疾病,常见的有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等。对发生在脑动脉血管的病变称之为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局部神经功能缺失的一组疾病;根据其临床表现的变化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两大类,临床常见的有脑栓塞、脑出血、脑梗死等[69-72]。其主要病理基础是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并发症是血栓形成, 可引起动脉局部/远端栓塞, 进而导致各种血管疾病[70,71]。西医主要采用标准化治疗手段来应对心脑血管事件, 包括扩张冠状动脉、控制血压、降低血脂、降低血液黏稠度、抗凝血和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治疗。
本 Meta 分析结果显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药物治疗心脑血管患者临床症状的有效率和改善心脑血管患者的相关实验室指标,如在心电图疗效、降低血脂的改善率方面均优于单纯使用常规药物,其原因可能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内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其中银杏内酯能清除氧自由基、改善微循环和心肌缺氧状态[71],绞股蓝具有抗血小板及抑制血栓、降血脂等作用[72]。因此,其可以改善心脑血流量,增加心脑供氧,修复血管弹性,降低血液黏稠度,保持血流通畅,辅助调节血压。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综合作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不同阶段,具有心脑同治,强效安全的特点,尤其适于同时患有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在改善心脑血管病引起的相关症状之时又兼顾对血脂调理,在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同时,有效防止复发。
综上所述,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银丹心脑通软胶囊联合常规药物对心脑血管的临床症状的缓解和相关实验室指标的改善两方面,相对于常规治疗均有一定的优势。但由于本次 Meta 分析纳入文献缺乏对银丹心脑通软胶囊的不良反应及长期治疗随访资料,因此,上述结果尚需更多高质量临床研究或证据进一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