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孙培道, 杨玉赏, 胡伟鹏, 陈龙奇, 袁勇. 胸腔镜微创手术与开胸手术比较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炎性反应的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7, 17(4): 383-388. doi: 10.7507/1672-2531.201701035 复制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1-3]。传统的劈胸骨正中切口对机体创伤大、美观性差,术后切口感染及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较多[4]。20 世纪 90 年代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的诞生被认为是胸心外科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是现代微创胸心外科的代表性手术[5]。近年来,VATS 被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胸手术,VATS 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愈合快、更加美观、患者康复周期短等诸多优势。
手术创伤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助长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而对手术疗效造成不利影响[6]。VATS 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微创手术手段,与开放手术相比,术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较小,急性期反应和免疫抑制较轻微,免疫系统更加稳定。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手术疗效[7]。可见 VATS 在胸腺瘤的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VATS 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微创”,其对机体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选取 2014 年 8 月到 2015 年 6 月因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诊疗计划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由其自主决定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纳入标准:① 胸部 CT 明确胸腺瘤诊断;② 肌电图及新斯的明实验结合临床表现明确重症肌无力诊断;③ 相关辅助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排除标准:① 术前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② 临床病理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完整。VATS 治疗组为试验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经术中观察及术后病理证实均属于 Masaoka Ⅰ 期或 Ⅱ 期胸腺瘤。
1.2 手术方法
1.2.1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试验组)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支气管封堵导管或双腔气管插管,单肺或双肺通气。病人取侧卧位,通常为后倾 45°,患侧上肢抬高,使病人呈折刀位。取腋中线第 6 或 7 肋间置观察孔,进胸腔镜探查。于腋前线或腋中线第三肋间做 3~5 cm 的操作孔,放入切口保护套。以超声刀于肿块表面打开纵隔胸膜,以卵圆钳轻微牵拉肿物,游离肿物及周围脂肪组织,完整切除胸腺,仔细清扫前纵膈区域的脂肪组织,后达两侧心包膈神经的前方。
1.2.2 正中开胸胸腺扩大切除组(对照组) 操作步骤: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支气管封堵导管或双腔气管插管,单肺或双肺通气,病人取平卧或侧卧位。选择正中劈胸骨切口,直视下完整切除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
1.3 研究指标
1.3.1 检测细胞因子 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切皮后 2 h(T3)、术后 24 h(T4)、术后 48 h(T5)和术后 72 h(T6)等 6 个时间点抽取采肘静脉血 5 ml,EDTA 管抗凝,离心处理后取血浆于 –80℃ 冰箱保存。分别送实验室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T)等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进行检测。ELISA 试剂盒选自 R&D Systems 公司(美国)。
1.3.2 术后观察项目 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 3 天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则以 表示,组间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共纳入患者 40 例,均诊断为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行传统开胸手术及胸腔镜微创手术患者各 20 例,患者基本情况见表 1。

2.2 各细胞因子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
2.2.1 血浆 IL-6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2、图 1。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术后 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比手术前明显升高,T4 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IL-6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2 血浆 IL-8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3、图 2。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术后 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比手术前明显升高,T4 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IL-8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3 血浆 TNF-α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4、图 3。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传统开胸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1),胸腔镜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TNF-α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胸腔镜组血浆 TNF-α 表达在 T6 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2.2.4 血浆 CRP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5、图 4。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P 值均<0.001),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CRP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5 血浆 CORT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6、图 5。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P 值均<0.01),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CORT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3 传统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术后临床特征比较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两组观察项目比较:胸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或早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术后 3 天的胸管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和长于传统开胸组(P<0.05),术中出血量胸腔镜组略低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胸腺瘤的微创手术已经可以达到与开放性手术相同的效果。胸腔镜微创切除胸腺瘤常用的是右胸入路,其优点是术野中没有主动脉弓的遮挡,上腔静脉和左右无名静脉更加容易显露,可安全地清扫位于上纵隔胸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减少术中大出血的风险[8,9]。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都给人体带来创伤,并与其它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同。IL-6、IL-8、TNF-α、CRP、CORT 等多种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创伤早期即发生变化,这些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组织损伤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机体内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均会在术后迅速升高,并随机体恢复逐渐下降,其升高程度与机体所受创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手术创伤对机体造成的影响[10-16]。
本研究对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上述细胞因子进行动态监测,对比分析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数据表明无论传统开胸组还是胸腔镜组,术后 IL-6、IL-8、TNF-α、CRP、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比术前明显升高,这些因子在术后 2 小时开始升高,在术后 24 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术后 72 小时仍高于术前水平。但胸腔镜组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在术后 24 小时、术后 48 小时、术后 72 小时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胸组,说明胸腔镜微创手术导致的创伤炎症反应比传统开胸手术轻,免疫系统相对更加稳定,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已有研究显示,胸腔镜微创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17-19]。本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胸腔镜相对于开放手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手术切口更小,无需切断肋骨及肋间血管,减少了切口愈合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② 胸腔镜的放大效应有助于术者更精细的操作,减少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手术创伤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程度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③ 术后疼痛轻,一方面下床活动时间早,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减少心、肺、脑血管栓塞意外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容易自主咳嗽、排痰,进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总之,胸腔镜胸腺瘤扩大切除相对传统的正中开胸术式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轻炎性反应的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治疗是以外科手术切除为主的多学科综合治疗[1-3]。传统的劈胸骨正中切口对机体创伤大、美观性差,术后切口感染及出血、疼痛等并发症较多[4]。20 世纪 90 年代电视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的诞生被认为是胸心外科领域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是现代微创胸心外科的代表性手术[5]。近年来,VATS 被广泛应用于胸外科疾病的手术治疗,相比传统开胸手术,VATS 具有切口小、疼痛轻、愈合快、更加美观、患者康复周期短等诸多优势。
手术创伤会对机体的免疫功能造成损害,助长肿瘤的生长、复发、转移等恶性生物学行为,进而对手术疗效造成不利影响[6]。VATS 是近年来广泛开展的微创手术手段,与开放手术相比,术后患者免疫系统功能受损较小,急性期反应和免疫抑制较轻微,免疫系统更加稳定。因此,有研究者认为微创手术可以减少术后肿瘤的复发和转移,提高手术疗效[7]。可见 VATS 在胸腺瘤的治疗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应用价值。VATS 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的患者是否能够真正达到“微创”,其对机体的影响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本研究通过探讨不同手术方式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及术后康复情况的影响,为临床手术治疗提供参考和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选取 2014 年 8 月到 2015 年 6 月因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向患者及家属讲明诊疗计划及不同手术方式的特点,由其自主决定手术方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纳入标准:① 胸部 CT 明确胸腺瘤诊断;② 肌电图及新斯的明实验结合临床表现明确重症肌无力诊断;③ 相关辅助检查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排除标准:① 术前接受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治疗;② 临床病理资料或随访资料不完整。VATS 治疗组为试验组,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组为对照组。所有患者经术中观察及术后病理证实均属于 Masaoka Ⅰ 期或 Ⅱ 期胸腺瘤。
1.2 手术方法
1.2.1 胸腔镜胸腺扩大切除(试验组) 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支气管封堵导管或双腔气管插管,单肺或双肺通气。病人取侧卧位,通常为后倾 45°,患侧上肢抬高,使病人呈折刀位。取腋中线第 6 或 7 肋间置观察孔,进胸腔镜探查。于腋前线或腋中线第三肋间做 3~5 cm 的操作孔,放入切口保护套。以超声刀于肿块表面打开纵隔胸膜,以卵圆钳轻微牵拉肿物,游离肿物及周围脂肪组织,完整切除胸腺,仔细清扫前纵膈区域的脂肪组织,后达两侧心包膈神经的前方。
1.2.2 正中开胸胸腺扩大切除组(对照组) 操作步骤:静吸复合全身麻醉,支气管封堵导管或双腔气管插管,单肺或双肺通气,病人取平卧或侧卧位。选择正中劈胸骨切口,直视下完整切除胸腺及周围脂肪组织。
1.3 研究指标
1.3.1 检测细胞因子 所有患者均于麻醉前(T1)、麻醉后(T2)、切皮后 2 h(T3)、术后 24 h(T4)、术后 48 h(T5)和术后 72 h(T6)等 6 个时间点抽取采肘静脉血 5 ml,EDTA 管抗凝,离心处理后取血浆于 –80℃ 冰箱保存。分别送实验室检测白介素-6(IL-6)、白介素 8(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皮质醇(CORT)等指标。均采用酶联免疫试剂盒(ELISA)进行检测。ELISA 试剂盒选自 R&D Systems 公司(美国)。
1.3.2 术后观察项目 记录所有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管留置时间、术后 3 天引流量、下床活动时间、切口愈合时间。
1.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7.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则以 表示,组间各炎性因子表达水平的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χ2 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共纳入患者 40 例,均诊断为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行传统开胸手术及胸腔镜微创手术患者各 20 例,患者基本情况见表 1。

2.2 各细胞因子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
2.2.1 血浆 IL-6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2、图 1。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术后 IL-6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比手术前明显升高,T4 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IL-6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2 血浆 IL-8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3、图 2。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术后 IL-8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比手术前明显升高,T4 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IL-8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3 血浆 TNF-α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4、图 3。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TNF-α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1),然后逐渐下降,T6 传统开胸组仍高于术前水平(P<0.01),胸腔镜组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TNF-α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胸腔镜组血浆 TNF-α 表达在 T6 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
2.2.4 血浆 CRP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5、图 4。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CRP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P 值均<0.001),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CRP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2.5 血浆 CORT 表达水平 T1~T6 六个时间点 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见表 6、图 5。胸腔镜组和传统开胸组术前(T1、T2、T3)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无变化(P 值均>0.05);T4 时间点 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显著升高达到峰值(P 值均<0.001),然后逐渐下降(P 值均<0.01),T6 仍高于术前水平(P 值均<0.001)。


开胸组和胸腔镜组 CORT 的表达水平在 T1、T2 和 T3 三个时间点均无显著差异(P 值均>0.05),在 T4、T5、T6 时间点胸腔镜组明显小于传统开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值均<0.05)。
2.3 传统开胸组和胸腔镜组术后临床特征比较
两组均无围手术期死亡病人,两组观察项目比较:胸腔镜组手术时间、切口愈合时间和下床活动时间明显少于或早于开胸组(P<0.05)。胸腔镜组术后 3 天的胸管引流量和引流管留置时间均显著高于和长于传统开胸组(P<0.05),术中出血量胸腔镜组略低于传统开胸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表 7)。

3 讨论
近年来,随着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胸腺瘤的微创手术已经可以达到与开放性手术相同的效果。胸腔镜微创切除胸腺瘤常用的是右胸入路,其优点是术野中没有主动脉弓的遮挡,上腔静脉和左右无名静脉更加容易显露,可安全地清扫位于上纵隔胸腺周围的脂肪组织,减少术中大出血的风险[8,9]。无论是微创手术还是开放手术,都给人体带来创伤,并与其它创伤的病理生理过程相同。IL-6、IL-8、TNF-α、CRP、CORT 等多种细胞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在创伤早期即发生变化,这些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组织损伤程度。已有研究表明机体内这些因子的表达水平均会在术后迅速升高,并随机体恢复逐渐下降,其升高程度与机体所受创伤的严重程度关系密切,能够较为客观的反映手术创伤对机体造成的影响[10-16]。
本研究对患者围手术期血浆中上述细胞因子进行动态监测,对比分析腔镜微创手术与传统开胸手术对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炎性反应的影响。数据表明无论传统开胸组还是胸腔镜组,术后 IL-6、IL-8、TNF-α、CRP、CORT 在血浆中的表达水平均比术前明显升高,这些因子在术后 2 小时开始升高,在术后 24 小时内达到峰值,然后逐渐下降,术后 72 小时仍高于术前水平。但胸腔镜组各因子的表达水平在术后 24 小时、术后 48 小时、术后 72 小时均明显低于传统开胸组,说明胸腔镜微创手术导致的创伤炎症反应比传统开胸手术轻,免疫系统相对更加稳定,更有利于患者术后康复。
已有研究显示,胸腔镜微创胸腺瘤扩大切除术在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带管时间、住院时间、减轻炎症反应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17-19]。本研究也得出了相似的结果,胸腔镜相对于开放手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 手术切口更小,无需切断肋骨及肋间血管,减少了切口愈合引起的全身性炎症反应;② 胸腔镜的放大效应有助于术者更精细的操作,减少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基础上尽量减小手术创伤及对周围组织器官的损伤,降低机体的应激反应程度和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利于患者的术后恢复;③ 术后疼痛轻,一方面下床活动时间早,有利于减少血栓形成,减少心、肺、脑血管栓塞意外的发生率;另一方面容易自主咳嗽、排痰,进而有效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
总之,胸腔镜胸腺瘤扩大切除相对传统的正中开胸术式可以减少患者手术创伤,减轻炎性反应的程度,具有较好的临床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