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高乐, 柳京伯, 杨俊, 杨继春, 张岩, 陈敬, 郑丽英, 卢静, 韩晟, 孙凤. 奥利司他治疗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患者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18(5): 476-488. doi: 10.7507/1672-2531.201707107 复制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其通常是通过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发挥作用[1, 2]。因此控制肥胖,从而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奥利司他是一种强效的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阻止膳食中 30% 的甘油三酯被水解为脂肪酸及单酰基甘油,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可减少热卡的产生。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BMI≥24)的治疗,但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胆汁淤积症患者禁用[3]。奥利司他胶囊于 1998 年由罗氏公司研发成功,以处方药的方式在欧洲上市,1999 年在美国上市,2000 年进入中国。因奥利司他胶囊仅在胃肠道发挥作用,不吸收入血和参与代谢,而且其靶向作用于胃胰脂肪酶,抑制脂肪酶活性,排除多余脂肪酸,不影响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吸收,所以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
近年,有研究者发现: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服用奥利司他后不仅可降低体重,还可缓解部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进而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压[5]。故国内外临床上也逐渐开始将奥利司他引入高血压[6]、糖尿病[7]和高脂血症[8]的治疗中。但其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奥利司他在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和进一步开展验证性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肥胖或超重伴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奥利司他胶囊;对照组:安慰剂、空白对照及其他治疗肥胖药物。
1.1.4 结局指标
① 有效性:体重、BMI 和腰围的变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检查指标)的变化。② 安全性:不良事件和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动物实验、机制研究、药理研究或药物合成研究;③ 干预措施无奥利司他或各干预组均使用不同剂量奥利司他;④ 研究疾病不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Sinomed、CNKI、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ails.gov 等数据库,搜集奥利司他胶囊治疗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高血压)的肥胖患者的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7 年 1 月 7 日。中文检索词包括:奥利司他、高脂血症、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英文检索词包括:Orlistat、Xenical、Zenical、tetrahydrolipstatin、hyperlipidemia、hyperlipemia、hypercholesterolemia、hyperlipoproteinemia、hypertriglyceridemia、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diabetic ketoacidosis、Donohue syndrome、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prediabetic state、hypertension、hypertensive retinopathy、masked hypertension、white coat 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ovary polycystic disease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tata 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危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绘制漏斗图,并进行 Egger 检验,评价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Meta 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287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8 个 RCT[10-37],包括 34 组比较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见表 2。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有效性
2.4.1.1 体重
奥利司他(如无说明,其常规治疗剂量为 120mg tid,下同)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20 个 RCT(22 个比较组)[10-13, 15-17, 20-25, 27, 28, 30-34],包括 5 592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体重效果更优[MD=–2.85,95%CI(–3.47,–2.2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2)。奥利司他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4 个 RCT[18, 19, 26, 35],包括 251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95%CI(–5.72,0.13),P=0.061](图 3)。奥利司他与西替利司他 40 mg[MD=–0.84,95%CI(–1.55,–0.13)][24]、西替利司他 80 mg[MD=0.07,95%CI(–0.64,0.78)][24]、西替利司他 120 mg[MD=0.54,95%CI(–0.18,1.26)][24]、利莫那班[MD=0.50,95%CI(0.16,0.84)][31],以及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MD=–2.53,95%(–8.35,3.29)][36]和空白对照相比[MD=–3.00,95%CI(–6.53,0.53)][37]的研究分别只有一个,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体重效果优于西替利司他 40 mg,但差于利莫那班,由于研究数量过少,采纳该结论需注意。


2.4.1.2 腰围
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12 个 RCT(14 个比较组)[10, 12, 13, 17, 20-22, 30-34],包括 3 895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减小腰围效果更优[MD=–2.45,95%CI(–3.07,–1.8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4)。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5 个 RCT[14, 18, 19, 26, 35],包括 275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减小腰围效果更优[MD=–3.52,95%CI(–5.99,–1.05),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5)。奥利司他与利莫那班[MD=0.70,95%CI(0.41,0.99)][31]、依替米贝[MD=–6.00,95%CI(–14.56,2.56)][29]及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MD=–2.72,95%CI(–7.85,2.41)][36]和空白对照[MD=–4.00,95%CI(–7.90,–0.10)][37]相比的研究也分别只有一个,结果显示利莫那班减少腰围效果优于奥利司他,由于研究数量过少,采纳该结论需注意。


2.4.1.3 BMI
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7 个 RCT[10, 11, 15-17, 23, 33],包括 1 169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 BMI 效果更优[MD=–1.29,95%CI(–2.08,–0.4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6)。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4 个 RCT[14, 19, 26, 35],包括 149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6,95%CI(–2.03,0.30),P=0.146](图 7)。此外,奥利司他与依替米贝相比的研究同样只有一个[MD=–2.90,95%CI(–5.89,0.09)][29],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采纳该结论时同样值得注意。


2.4.1.4 次要结局指标
在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优于安慰剂和空白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 1 个研究[29]对奥利司他与依替米贝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奥利司他降血压的效果更优。
在控制血糖方面,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降低餐后 2 h 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此外,奥利司他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可能优于依替米贝,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可能优于西替利司他 40 mg tid,但受限于研究数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改善,奥利司他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奥利司他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方面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及安慰剂。而对于高密度脂蛋白,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反而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仅有两个研究[36, 37]探讨了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对肥胖人群体重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改善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体重、腰围、BMI 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等方面,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和空白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各次要指标的 Meta 分析结果见表 3。

2.4.2 亚组分析
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表 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例可能是 BMI 结果合并异质性的来源之一,奥利司他对于男性降低 BMI 的效果较好,但在降低体重和减少腰围方面未发现类似差异,因此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其余主要结局指标亚组分析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并且组内的异质性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可能存在其他导致异质性的因素。对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不同的年龄、空腹血糖较高、是否有药厂赞助是除体重和 BMI 外的其余结局指标合并异质性的可能来源。

2.4.3 安全性
共 17 个 RCT[12, 13, 15, 16, 21, 24, 25, 27-29, 31-37]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在严重不良事件方面,仅有 de Castro 等[16]的研究明确指出发生的 3 例严重不良事件(肺炎、憩室炎、腹痛)可能与药物有关,其余研究报道的严重不良事件均未说明是否为药物引起。以安慰剂为对照,奥利司他总不良事件、胃肠道不良事件和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发生风险均较高(表 5)。一个与西替利司他比较的研究发现,服用奥利司他的总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同剂量的西替利司他[24]。大多数报道的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在临床试验的早期,且能够自愈,主要包括油性便、大便次数增加和脂性便。

2.5 发表偏倚
对奥利司他与安慰剂比较治疗肥胖人群的体重改变这一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Egger’s 检验 P=0.867,漏斗图显示各研究两侧分布基本对称,提示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图 8)。此外,对腰围结局进行 Egger’s 检验也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464)。

2.6 敏感性分析
利用 Stata 14.0 软件的“metaninf”命令考察单个研究对结局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现存在影响结局合并效应量的研究,各主要、次要结局变化量及不良事件 RR 值的总合并值均较为稳定。以体重这一结局指标为例,其敏感性分析结果见图 9。

3 讨论
奥利司他胶囊的作用机理分为两种:① 直接作用机制:食物中的脂肪进入胃肠道时,通过胃胰脂肪酶分解成可吸收的甘油单酯。奥利司他能抑制 30% 胃胰脂肪酶活性,让食物中多余脂肪不被吸收,降低餐后血液中的血脂浓度,发挥降血脂的效果[4];② 间接作用机制:餐后血脂浓度下降,不仅可降低体重,更重要的是可缓解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进一步发挥降血脂、降血糖和降血压的药效[5]。本研究发现:奥利司他在降低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方面优于安慰剂及空白对照组,但其发生胃肠道等不良事件的风险也更高。
Sahebkar 等[38]2017 年发表的一篇纳入 33 个 RCT 的系统评价显示奥利司他可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Aldekhail 等[39]对奥利司他应用于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总结分析,纳入 1990 年到 2013 年的 12 个研究,结果表明与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奥利司他能够降低患者体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这些研究与本 Meta 分析的结果一致。
通过亚组分析发现,主要结局在不同疾病人群的组间分布相同,说明奥利司他在降低体重等方面对于大多数人群的疗效比较一致,并不受到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不同的年龄和疾病类型分别是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临床异质性的主要来源,组间差异十分显著。此外,还需注意的是由于肥胖人群心血管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极其复杂,可能互为混杂,影响我们的结论。
与奥利司他一样,罗卡西林、芬他明/托吡酯合剂、安非他酮/纳曲酮合剂及利拉鲁肽均为美国 FDA 推荐的减肥单一用药[40]。对于这些药的减肥效果,已有系统评价[41]进行了分析,显示芬他明/托吡酯合剂和利拉鲁泰的降低体重效果最好。在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有研究[42]对罗卡西林及芬他明/托吡酯合剂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显示其在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都有较好的作用。该研究还表明安非他酮/纳曲酮有降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的作用。此外,针对利拉鲁泰的研究[43]多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除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外,其对血糖、血脂和血压都有较好的控制。上述研究多为与安慰剂的对比,尚缺乏药物间单独使用的比较分析,未来的研究可考虑通过网状 Meta 分析等方法,采用间接比较的方式对该四类药物的效果,特别是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进行比较和评价。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① 仅单独关注了奥利司他的临床效果,但现实中奥利司他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治疗药物合并使用,仍需更多的临床证据评价不同情况下奥利司他的效果;② 所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很可能存在实施、测量等偏倚;③ 各纳入研究患者的治疗背景复杂,基线是否一致不能判断,各研究对结局指标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如 Borges 等[14]的研究只报告了体重降低大于 5% 的研究结果,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当前证据显示,相较于安慰剂和空白对照,奥利司他能够控制肥胖并改善患者的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但其通常是通过如高脂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等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发挥作用[1, 2]。因此控制肥胖,从而控制血压、血脂和血糖,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
奥利司他是一种强效的胃肠道脂肪酶抑制剂,可阻止膳食中 30% 的甘油三酯被水解为脂肪酸及单酰基甘油,在饮食控制的基础上可减少热卡的产生。临床上主要适用于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BMI≥24)的治疗,但慢性吸收不良综合征、胆汁淤积症患者禁用[3]。奥利司他胶囊于 1998 年由罗氏公司研发成功,以处方药的方式在欧洲上市,1999 年在美国上市,2000 年进入中国。因奥利司他胶囊仅在胃肠道发挥作用,不吸收入血和参与代谢,而且其靶向作用于胃胰脂肪酶,抑制脂肪酶活性,排除多余脂肪酸,不影响人体必需脂肪酸的吸收,所以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4]。
近年,有研究者发现:肥胖或体重超重患者服用奥利司他后不仅可降低体重,还可缓解部分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进而降低血脂、血糖和血压[5]。故国内外临床上也逐渐开始将奥利司他引入高血压[6]、糖尿病[7]和高脂血症[8]的治疗中。但其效果仍存在争议。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奥利司他在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肥胖患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其临床使用、药物经济学评价和进一步开展验证性的前瞻性研究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肥胖或超重伴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及糖耐量异常人群。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奥利司他胶囊;对照组:安慰剂、空白对照及其他治疗肥胖药物。
1.1.4 结局指标
① 有效性:体重、BMI 和腰围的变化,心血管相关危险因素(血压、血脂、血糖、胰岛素等检查指标)的变化。② 安全性:不良事件和胃肠道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的文献;② 动物实验、机制研究、药理研究或药物合成研究;③ 干预措施无奥利司他或各干预组均使用不同剂量奥利司他;④ 研究疾病不是高血压、高脂血症或糖尿病。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Sinomed、CNKI、WanFang Data、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linicalTrails.gov 等数据库,搜集奥利司他胶囊治疗伴有心血管危险因素(高脂血症、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高血压)的肥胖患者的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7 年 1 月 7 日。中文检索词包括:奥利司他、高脂血症、糖尿病、糖尿病前期、高血压、多囊卵巢综合征等。英文检索词包括:Orlistat、Xenical、Zenical、tetrahydrolipstatin、hyperlipidemia、hyperlipemia、hypercholesterolemia、hyperlipoproteinemia、hypertriglyceridemia、diabetes mellitus、diabetes、diabetic ketoacidosis、Donohue syndrome、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prediabetic state、hypertension、hypertensive retinopathy、masked hypertension、white coat hypertension、high blood pressure、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ovary polycystic disease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tata 14.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危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通过绘制漏斗图,并进行 Egger 检验,评价纳入研究的发表偏倚。Meta 分析的检验水准设为 α=0.05。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287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28 个 RCT[10-37],包括 34 组比较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见表 1。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见表 2。

2.4 Meta 分析结果
2.4.1 有效性
2.4.1.1 体重
奥利司他(如无说明,其常规治疗剂量为 120mg tid,下同)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20 个 RCT(22 个比较组)[10-13, 15-17, 20-25, 27, 28, 30-34],包括 5 592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体重效果更优[MD=–2.85,95%CI(–3.47,–2.24),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2)。奥利司他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4 个 RCT[18, 19, 26, 35],包括 251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2.80,95%CI(–5.72,0.13),P=0.061](图 3)。奥利司他与西替利司他 40 mg[MD=–0.84,95%CI(–1.55,–0.13)][24]、西替利司他 80 mg[MD=0.07,95%CI(–0.64,0.78)][24]、西替利司他 120 mg[MD=0.54,95%CI(–0.18,1.26)][24]、利莫那班[MD=0.50,95%CI(0.16,0.84)][31],以及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MD=–2.53,95%(–8.35,3.29)][36]和空白对照相比[MD=–3.00,95%CI(–6.53,0.53)][37]的研究分别只有一个,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体重效果优于西替利司他 40 mg,但差于利莫那班,由于研究数量过少,采纳该结论需注意。


2.4.1.2 腰围
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12 个 RCT(14 个比较组)[10, 12, 13, 17, 20-22, 30-34],包括 3 895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减小腰围效果更优[MD=–2.45,95%CI(–3.07,–1.83),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4)。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5 个 RCT[14, 18, 19, 26, 35],包括 275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减小腰围效果更优[MD=–3.52,95%CI(–5.99,–1.05),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5)。奥利司他与利莫那班[MD=0.70,95%CI(0.41,0.99)][31]、依替米贝[MD=–6.00,95%CI(–14.56,2.56)][29]及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MD=–2.72,95%CI(–7.85,2.41)][36]和空白对照[MD=–4.00,95%CI(–7.90,–0.10)][37]相比的研究也分别只有一个,结果显示利莫那班减少腰围效果优于奥利司他,由于研究数量过少,采纳该结论需注意。


2.4.1.3 BMI
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共纳入 7 个 RCT[10, 11, 15-17, 23, 33],包括 1 169 例患者,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 BMI 效果更优[MD=–1.29,95%CI(–2.08,–0.49),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图 6)。与空白对照相比,共纳入 4 个 RCT[14, 19, 26, 35],包括 149 例患者,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6,95%CI(–2.03,0.30),P=0.146](图 7)。此外,奥利司他与依替米贝相比的研究同样只有一个[MD=–2.90,95%CI(–5.89,0.09)][29],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采纳该结论时同样值得注意。


2.4.1.4 次要结局指标
在控制收缩压和舒张压方面,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优于安慰剂和空白对照,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仅 1 个研究[29]对奥利司他与依替米贝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奥利司他降血压的效果更优。
在控制血糖方面,Meta 分析结果显示:奥利司他降低空腹血糖、餐后 2 h 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安慰剂组;降低餐后 2 h 血糖以及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组。此外,奥利司他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可能优于依替米贝,降低糖化血红蛋白的效果可能优于西替利司他 40 mg tid,但受限于研究数量,结果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验证。对于空腹胰岛素水平的改善,奥利司他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相比无明显差异。
奥利司他在降低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低密度脂蛋白方面的效果优于空白对照及安慰剂。而对于高密度脂蛋白,奥利司他与安慰剂相比,反而会降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
仅有两个研究[36, 37]探讨了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或空白对照比较,对肥胖人群体重及心血管疾病相关危险因素改善的作用。结果显示:在体重、腰围、BMI 和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改善等方面,奥利司他 120 mg bid 与安慰剂和空白相比,均无显著差异。
各次要指标的 Meta 分析结果见表 3。

2.4.2 亚组分析
对以安慰剂为对照的主要结局指标进行了亚组分析(表 4)。亚组分析结果显示:性别比例可能是 BMI 结果合并异质性的来源之一,奥利司他对于男性降低 BMI 的效果较好,但在降低体重和减少腰围方面未发现类似差异,因此尚不能得出可靠结论。其余主要结局指标亚组分析的组间差异都不显著,并且组内的异质性也没有出现明显的下降,可能存在其他导致异质性的因素。对次要结局指标进行亚组分析发现,不同的年龄、空腹血糖较高、是否有药厂赞助是除体重和 BMI 外的其余结局指标合并异质性的可能来源。

2.4.3 安全性
共 17 个 RCT[12, 13, 15, 16, 21, 24, 25, 27-29, 31-37]对不良反应进行了报道。在严重不良事件方面,仅有 de Castro 等[16]的研究明确指出发生的 3 例严重不良事件(肺炎、憩室炎、腹痛)可能与药物有关,其余研究报道的严重不良事件均未说明是否为药物引起。以安慰剂为对照,奥利司他总不良事件、胃肠道不良事件和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发生风险均较高(表 5)。一个与西替利司他比较的研究发现,服用奥利司他的总不良反应、胃肠道不良反应以及因不良反应退出研究的发生率均高于不同剂量的西替利司他[24]。大多数报道的胃肠道不良事件发生在临床试验的早期,且能够自愈,主要包括油性便、大便次数增加和脂性便。

2.5 发表偏倚
对奥利司他与安慰剂比较治疗肥胖人群的体重改变这一结局指标进行发表偏倚检验。Egger’s 检验 P=0.867,漏斗图显示各研究两侧分布基本对称,提示存在明显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小(图 8)。此外,对腰围结局进行 Egger’s 检验也未发现明显的发表偏倚(P=0.464)。

2.6 敏感性分析
利用 Stata 14.0 软件的“metaninf”命令考察单个研究对结局总合并效应量的影响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现存在影响结局合并效应量的研究,各主要、次要结局变化量及不良事件 RR 值的总合并值均较为稳定。以体重这一结局指标为例,其敏感性分析结果见图 9。

3 讨论
奥利司他胶囊的作用机理分为两种:① 直接作用机制:食物中的脂肪进入胃肠道时,通过胃胰脂肪酶分解成可吸收的甘油单酯。奥利司他能抑制 30% 胃胰脂肪酶活性,让食物中多余脂肪不被吸收,降低餐后血液中的血脂浓度,发挥降血脂的效果[4];② 间接作用机制:餐后血脂浓度下降,不仅可降低体重,更重要的是可缓解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状态,从而进一步发挥降血脂、降血糖和降血压的药效[5]。本研究发现:奥利司他在降低血压、血糖、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体重方面优于安慰剂及空白对照组,但其发生胃肠道等不良事件的风险也更高。
Sahebkar 等[38]2017 年发表的一篇纳入 33 个 RCT 的系统评价显示奥利司他可降低肥胖人群的体重、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和高密度脂蛋白。Aldekhail 等[39]对奥利司他应用于伴有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疗效进行了总结分析,纳入 1990 年到 2013 年的 12 个研究,结果表明与进行生活方式干预相比,奥利司他能够降低患者体重、糖化血红蛋白和空腹血糖。这些研究与本 Meta 分析的结果一致。
通过亚组分析发现,主要结局在不同疾病人群的组间分布相同,说明奥利司他在降低体重等方面对于大多数人群的疗效比较一致,并不受到年龄、性别及所患疾病的影响。另一方面我们观察到不同的年龄和疾病类型分别是总胆固醇和空腹血糖临床异质性的主要来源,组间差异十分显著。此外,还需注意的是由于肥胖人群心血管各危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极其复杂,可能互为混杂,影响我们的结论。
与奥利司他一样,罗卡西林、芬他明/托吡酯合剂、安非他酮/纳曲酮合剂及利拉鲁肽均为美国 FDA 推荐的减肥单一用药[40]。对于这些药的减肥效果,已有系统评价[41]进行了分析,显示芬他明/托吡酯合剂和利拉鲁泰的降低体重效果最好。在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有研究[42]对罗卡西林及芬他明/托吡酯合剂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显示其在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方面都有较好的作用。该研究还表明安非他酮/纳曲酮有降低血压、糖化血红蛋白和增高高密度脂蛋白、胰岛素的作用。此外,针对利拉鲁泰的研究[43]多在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开展,除降低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外,其对血糖、血脂和血压都有较好的控制。上述研究多为与安慰剂的对比,尚缺乏药物间单独使用的比较分析,未来的研究可考虑通过网状 Meta 分析等方法,采用间接比较的方式对该四类药物的效果,特别是对心血管危险因素的改善进行比较和评价。
本研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① 仅单独关注了奥利司他的临床效果,但现实中奥利司他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治疗药物合并使用,仍需更多的临床证据评价不同情况下奥利司他的效果;② 所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普遍偏低,很可能存在实施、测量等偏倚;③ 各纳入研究患者的治疗背景复杂,基线是否一致不能判断,各研究对结局指标的标准也不尽一致,如 Borges 等[14]的研究只报告了体重降低大于 5% 的研究结果,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综上,当前证据显示,相较于安慰剂和空白对照,奥利司他能够控制肥胖并改善患者的部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