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曾艺旋, 周小军, 周孔香, 杨姣, 周慧. 南昌市新建区居民 2011~2015 年死因及减寿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18(3): 271-275. doi: 10.7507/1672-2531.201707125 复制
南昌市新建区是南昌城区西进的主要拓展区域,2015 年撤县设区成为南昌市第六个区,2015 年农业人口占 71.8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调查位于城乡结合地带、农业人口为主、三面环水的新建区,其居民死亡情况是否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新建区居民死亡及减寿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区居民死亡水平及寿命损失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数据来自南昌市统计局提供的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1~2015 年统计年鉴[1]、2011~2015 年人口统计年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1.2 质量控制
资料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死因调查过程及死因资料整理三方面。
1.3 统计分析
采用 EXCEL 2007 软件整理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死因谱、死因顺位等,同时利用 2010 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数据对粗死亡率进行标准化;基于 SPSS 20.0 软件建立编程语言[2]计算居民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基于组中值法[3]计算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平均潜在减寿年数(average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
计算公式如下:① PYLL=∑{(e-ji)×di},其中 e 为生存目标年龄(一般为 70 岁),ji 为年龄组组中值,di 为该组死亡数,由于 0 岁组和高龄组对寿命损失年的计算会产生影响,本文只计算 1~69 岁年龄组;② PYLLR=PYLL/∑Pi×1 000‰,其中,Pi 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③ APYLL=PYLL/∑di,其中 di 为年龄组死亡数;④ SPYLL=∑{PYLL×Cx},其中,Cx 为 x 年龄组的校正因子,为标准人群与实际人群的年龄组人口数构成比之比;Cx=(Rx/N)/(Yx/n),其中 Rx 为标准人群中 x 年龄组人口数,N 为标准人群总人口数,Yx 为实际人群中 x 年龄组人口数,n 为实际人群总人口数;⑤ SPYLLR=SPYLL/n×1 000‰。
2 结果
2.1 新建区居民不同年份全死因死亡率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共死亡 18 693 人,全人群粗死亡率为 538.38/105,标化死亡率为 563.00/105;新建区男性粗死亡率为 646.29/105,标化死亡率为 706.90/105;女性粗死亡率为 424.42/105,标化死亡率为 425.84/105;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788.91,P<0.01),且为女性的 1.52 倍,见表 1。

2.2 新建区居民主要死因死亡率性别、年龄分布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死因顺位前 5 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男、女性的死因顺位一致;从第 5 位死因开始粗死亡率呈迅速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统计结果显示:0~1 岁组总死亡率与 55~60 岁组总死亡率相近,5~10 岁组到 25~30 岁组死亡率较稳定,范围为 34.25~56.96/10 万,波动较小;30 岁之后居民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上升,50~55 岁组开始相邻年龄组之间的死亡率以近两倍的速度增长。0~1 岁新生儿以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某些传染和寄生虫病的死因为主;1~14 岁居民以伤害、肿瘤、某些传染和寄生虫病死因为主,15~44 岁居民以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为主;45~65 岁的中年居民依次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死因为主;65 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则依次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见表 2、3。


2.3 新建区居民不同死因系统期望寿命变化情况及减寿指标分析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期望寿命为 78.38 岁,其中男性为 74.71 岁,女性为 83.04 岁,前 4 年全人群期望寿命逐年下降,2015 年期望寿命上升;前 5 位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损失寿命最高,为 13.31 年,女性因循环系统疾病损失寿命数为男性的 2.34 倍,其他 4 位死因男、女性寿命损失相差不大。全死因 PYLL 为 129 087.50 人年、PYLLR 为 39.84‰、APYLL 为 17.44 人年,SPYLL 为 134 057.00 人年、SPYLLR 为 38.61‰;全区前 5 位死因中,伤害造成的 PYLL 为 46 191.50 人年、PYLLR 为 14.26‰、APYLL 为 33.14 人年,均居第一位,其次是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造成的 SPYLL 为 48 414.95 人年、SPYLLR 为 13.94‰,居第一位,其次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女性前 5 位疾病类型减寿指标顺位与全人群顺位相同,男性前 3 位疾病类型减寿指标顺位与全人群相同(表 4~6)。



3 讨论
2011~2015 年,南昌新建区居民平均标化死亡率为 563/10 万,低于全国(2015 年 711/10 万)[4]、江西省(2015 年 624/10 万)[5]和云南红河县(2011 年 621/10 万)[6]居民死亡水平;但高于南昌市城区(2014 年西湖区 463/10 万,青云谱区 479/10 万)[7, 8]以及江西省农村(2013 年 461/10 万)[9]的居民死亡水平。新建区居民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高于南昌市,特别是 60 岁以上居民死亡率,两者相比相差甚大[10]。这可能与新建区位于南昌市城乡边界地带,该区于 2015 年前还是为新建县,居民健康意识、医疗保障等均与城市居民有所差异。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死因顺位前 5 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和营养及代谢疾病,这与南昌市前 5 位死因顺位相同[10]。新建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如南长区[11]、唐河县[12]死因顺位稍有不同,部分地区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13, 14]。0~1 岁新生儿主要死因与常熟市[15]大致相同,先天性疾病所占比例较大,另该区 65 岁以上老年人较 65 岁以下死因中伤害排位下移,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上移,这与泰兴市[16]结果相同。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期望寿命为 78.38 岁,其中男性为 74.71 岁,女性为 83.04 岁,其期望寿命均高于 2015 年全国(男 73.64 岁、女 79.43 岁,全人群 76.34 岁)[4]、2010 年江西省(男 71.94 岁、女 77.06 岁,全人群 74.33 岁)[5]、2010 年南昌市(男 72.98 岁、女 78.47 岁,全人群 75.50岁)[5]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福建农村的期望寿命[17],但低于同期上海新桥居民期望寿命[14]。该区前 5 位死因损失寿命均较南昌市同类死因更多[7, 10]。全死因 PYLLR、SPYLLR 均高于东莞市[18];全区前 5 位死因中,伤害造成的 PYLL、PYLLR、APYLL 均居第一位,与西安市城乡结合部[19]相同;肿瘤造成的 SPYLL、SPYLLR 均居第一位,其次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与卢志慧等[18]的结果稍有不同,其 SPYLLR 前 3 位的死因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新建区居民的主要死因;除 APYLL 外,其他减寿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提示主要死因对男性寿命的影响更大。
本研究的不足与优势:本文获取的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可能存在部分登记不全,因漏报而引起的对居民死亡率、期望寿命、减寿等指标的影响暂时无法估计,但本次运用 5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总体影响较少,该区居民的死亡总体规律性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基本能说明新建区居民的死亡规律性。
综上所述,新建区居民死亡率高于南昌市城区居民,低于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前五位死因谱与南昌市居民基本相同,期望寿命高于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减寿分析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新建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故笔者建议该区在慢性病和伤害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应先以行政村为单位派人进行专人专管,明确分工与职责,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筛查高危人群,进行三级预防,并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宜注重驾驶安全教育,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
南昌市新建区是南昌城区西进的主要拓展区域,2015 年撤县设区成为南昌市第六个区,2015 年农业人口占 71.82%。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为调查位于城乡结合地带、农业人口为主、三面环水的新建区,其居民死亡情况是否有其独特之处,本文通过对新建区居民死亡及减寿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该区居民死亡水平及寿命损失情况。
1 对象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人口数据来自南昌市统计局提供的 2010 年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1~2015 年统计年鉴[1]、2011~2015 年人口统计年报表。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
1.2 质量控制
资料的质量控制包括医疗机构和相关工作人员、死因调查过程及死因资料整理三方面。
1.3 统计分析
采用 EXCEL 2007 软件整理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分析居民粗死亡率、死因谱、死因顺位等,同时利用 2010 年全国人口年龄构成数据对粗死亡率进行标准化;基于 SPSS 20.0 软件建立编程语言[2]计算居民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寿命表;基于组中值法[3]计算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平均潜在减寿年数(average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A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标化潜在减寿率(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SPYLLR)。
计算公式如下:① PYLL=∑{(e-ji)×di},其中 e 为生存目标年龄(一般为 70 岁),ji 为年龄组组中值,di 为该组死亡数,由于 0 岁组和高龄组对寿命损失年的计算会产生影响,本文只计算 1~69 岁年龄组;② PYLLR=PYLL/∑Pi×1 000‰,其中,Pi 为各年龄组实际人口数;③ APYLL=PYLL/∑di,其中 di 为年龄组死亡数;④ SPYLL=∑{PYLL×Cx},其中,Cx 为 x 年龄组的校正因子,为标准人群与实际人群的年龄组人口数构成比之比;Cx=(Rx/N)/(Yx/n),其中 Rx 为标准人群中 x 年龄组人口数,N 为标准人群总人口数,Yx 为实际人群中 x 年龄组人口数,n 为实际人群总人口数;⑤ SPYLLR=SPYLL/n×1 000‰。
2 结果
2.1 新建区居民不同年份全死因死亡率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共死亡 18 693 人,全人群粗死亡率为 538.38/105,标化死亡率为 563.00/105;新建区男性粗死亡率为 646.29/105,标化死亡率为 706.90/105;女性粗死亡率为 424.42/105,标化死亡率为 425.84/105;男性粗死亡率高于女性(χ2=788.91,P<0.01),且为女性的 1.52 倍,见表 1。

2.2 新建区居民主要死因死亡率性别、年龄分布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死因顺位前 5 位依次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疾病;男、女性的死因顺位一致;从第 5 位死因开始粗死亡率呈迅速下降趋势。不同年龄组的死亡率统计结果显示:0~1 岁组总死亡率与 55~60 岁组总死亡率相近,5~10 岁组到 25~30 岁组死亡率较稳定,范围为 34.25~56.96/10 万,波动较小;30 岁之后居民死亡率开始大幅度上升,50~55 岁组开始相邻年龄组之间的死亡率以近两倍的速度增长。0~1 岁新生儿以伤害、呼吸系统疾病、某些传染和寄生虫病的死因为主;1~14 岁居民以伤害、肿瘤、某些传染和寄生虫病死因为主,15~44 岁居民以肿瘤、伤害、循环系统疾病死因为主;45~65 岁的中年居民依次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伤害死因为主;65 岁以上的老年居民则依次以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为主要死因,见表 2、3。


2.3 新建区居民不同死因系统期望寿命变化情况及减寿指标分析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期望寿命为 78.38 岁,其中男性为 74.71 岁,女性为 83.04 岁,前 4 年全人群期望寿命逐年下降,2015 年期望寿命上升;前 5 位死因中,循环系统疾病损失寿命最高,为 13.31 年,女性因循环系统疾病损失寿命数为男性的 2.34 倍,其他 4 位死因男、女性寿命损失相差不大。全死因 PYLL 为 129 087.50 人年、PYLLR 为 39.84‰、APYLL 为 17.44 人年,SPYLL 为 134 057.00 人年、SPYLLR 为 38.61‰;全区前 5 位死因中,伤害造成的 PYLL 为 46 191.50 人年、PYLLR 为 14.26‰、APYLL 为 33.14 人年,均居第一位,其次是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肿瘤造成的 SPYLL 为 48 414.95 人年、SPYLLR 为 13.94‰,居第一位,其次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女性前 5 位疾病类型减寿指标顺位与全人群顺位相同,男性前 3 位疾病类型减寿指标顺位与全人群相同(表 4~6)。



3 讨论
2011~2015 年,南昌新建区居民平均标化死亡率为 563/10 万,低于全国(2015 年 711/10 万)[4]、江西省(2015 年 624/10 万)[5]和云南红河县(2011 年 621/10 万)[6]居民死亡水平;但高于南昌市城区(2014 年西湖区 463/10 万,青云谱区 479/10 万)[7, 8]以及江西省农村(2013 年 461/10 万)[9]的居民死亡水平。新建区居民各年龄组死亡率均高于南昌市,特别是 60 岁以上居民死亡率,两者相比相差甚大[10]。这可能与新建区位于南昌市城乡边界地带,该区于 2015 年前还是为新建县,居民健康意识、医疗保障等均与城市居民有所差异。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死因顺位前 5 位分别是: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伤害、内分泌和营养及代谢疾病,这与南昌市前 5 位死因顺位相同[10]。新建区与全国其他地区如南长区[11]、唐河县[12]死因顺位稍有不同,部分地区首位死因为恶性肿瘤[13, 14]。0~1 岁新生儿主要死因与常熟市[15]大致相同,先天性疾病所占比例较大,另该区 65 岁以上老年人较 65 岁以下死因中伤害排位下移,循环系统、呼吸系统疾病上移,这与泰兴市[16]结果相同。
2011~2015 年新建区居民期望寿命为 78.38 岁,其中男性为 74.71 岁,女性为 83.04 岁,其期望寿命均高于 2015 年全国(男 73.64 岁、女 79.43 岁,全人群 76.34 岁)[4]、2010 年江西省(男 71.94 岁、女 77.06 岁,全人群 74.33 岁)[5]、2010 年南昌市(男 72.98 岁、女 78.47 岁,全人群 75.50岁)[5]平均水平;也高于同期福建农村的期望寿命[17],但低于同期上海新桥居民期望寿命[14]。该区前 5 位死因损失寿命均较南昌市同类死因更多[7, 10]。全死因 PYLLR、SPYLLR 均高于东莞市[18];全区前 5 位死因中,伤害造成的 PYLL、PYLLR、APYLL 均居第一位,与西安市城乡结合部[19]相同;肿瘤造成的 SPYLL、SPYLLR 均居第一位,其次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与卢志慧等[18]的结果稍有不同,其 SPYLLR 前 3 位的死因是伤害、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新建区居民的主要死因;除 APYLL 外,其他减寿指标男性均高于女性,提示主要死因对男性寿命的影响更大。
本研究的不足与优势:本文获取的死亡资料来源于中国疾病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可能存在部分登记不全,因漏报而引起的对居民死亡率、期望寿命、减寿等指标的影响暂时无法估计,但本次运用 5 年的数据进行分析,总体影响较少,该区居民的死亡总体规律性应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基本能说明新建区居民的死亡规律性。
综上所述,新建区居民死亡率高于南昌市城区居民,低于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居民前五位死因谱与南昌市居民基本相同,期望寿命高于江西省与全国平均水平,减寿分析显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伤害是影响新建区居民健康的主要死因;故笔者建议该区在慢性病和伤害预防和管理工作中应先以行政村为单位派人进行专人专管,明确分工与职责,开展健康教育宣传,筛查高危人群,进行三级预防,并落实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宜注重驾驶安全教育,以降低意外伤害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