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新, 喻雅婷, 邵高海, 张中卒, 张孝华. 超声引导穿刺灌洗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18(7): 676-682. doi: 10.7507/1672-2531.201711004 复制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引起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41 年,Bosworth 等[1]在 JAMA 杂志上报道了一项基于 12 122 例调查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群发病率为 2.7%,其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好发于 40~60 岁。Uothoff 等[2]描述疾病的进展经过 4 个阶段,分别是:钙质前期、形成期/钙化阶段、吸收期和钙化后期/修复期。大多数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物理疗法、非甾体抗炎药、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subacromi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CI)等,大约 10% 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甚至钙化区形成慢性病灶[3]。这些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关节镜技术均可达到 80%~100% 的临床改善,但其费用昂贵、恢复时间长[3]。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超声引导穿刺灌洗(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lavage,UGPL)、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等微侵袭性治疗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4, 5]。已有多个研究表明 UGPL 和 ESWT 能够显著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疼痛症状,提高患侧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8]。王前源等[9]的系统评价肯定了 ESWT 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关于 UGPL 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作用尚不确切。本研究通过对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 Meta 分析,以期为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临床通过体格检查结合 X 线或超声确诊为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患者,其年龄、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单用或加用 UGPL 治疗;对照组:采用非 UGPL 治疗,包括空白对照、ESWT、SCI、超声引导穿刺(UGP)等。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随访 6 周、12 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末次随访时的钙沉积平均粒径;次要指标包括:术后随访 12 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的钙化灶清除情况和治疗无效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文献;③ 同一单位或作者发表类似研究;④ 不能提供完整数据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anFang Data、CBM、VIP 和 CNKI 数据库,搜集有关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 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7 年 11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肩、肩袖、超声、引导穿刺、钙化性肌腱炎、灌洗等;英文检索词包括:ultrasound、shoulder、needling、calcif、tendinopathy、lavage、rotator cuff、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103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7 个 RCT[10-16],包括 587 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随访 6 周后 VAS 评分
共纳入 5 个 RCT[10-12, 14, 15]。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6 周后的 VAS 评分。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5,95%CI(–2.84,1.14),P=0.40](图 2)。2 个 RCT[14, 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 6 周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2.3.2 随访 12 月后 VAS 评分
共纳入 6 个 RCT[10-13, 15, 16],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12 月后的 VAS 评分。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UGPL 组评分更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96,95%CI(–2.18,–1.75),P<0.000 01](图 3)。2 个 RCT[13, 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 12 月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的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1 个 RCT[16]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 12 月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加用 UGPL 组 12 月后 VAS 评分明显低于 ESWT 组。

2.3.3 钙沉积平均粒径
共纳入 4 个 RCT[10-13],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UGPL 组钙沉积平均粒径更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13,95%CI(–5.05,–1.22),P<0.001](图 4)。1 个 RCT[13]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明显小于 SCI 组。

2.3.4 钙化灶清除情况
共纳入 6 个 RCT[10-13, 15, 16],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ESWT 组钙化灶清除率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5,95%CI(1.36,2.01),P<0.000 01](图 5)。2 个 RCT[13,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1 个 RCT[15]比较了 UGPL 与 UGP 治疗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钙化灶清除率高于 UGP 组。

2.3.5 并发症发生率
共纳入 5 个 RCT[10, 11, 13-15],其中 2 个 RCT[10, 11]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0,95%CI(0.03,49.69),P=0.93](图 6)。3 个 RCT[13-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6 CMS 评分
共纳入 4 个 RCT[10, 13, 14, 16]。其中 1 个 RCT[10]报道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 CMS 评分,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的 CMS 评分高于 ESWT 组。3 个 RCT[13, 14,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 CM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的 CM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7 治疗无效率
共纳入 4 个 RCT[12, 13, 15, 16]。其中 1 个 RCT[12]报道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无效率,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个 RCT[13, 15,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治疗无效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无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钙化性肌腱炎是由机体功能紊乱至钙盐沉积于肌腱内而引起的病变,肩袖为最常受累部位[17]。病因学上有学者认为钙化灶的形成源于活跃的多灶性细胞介导过程,组织学上未发现炎性浸润或瘢痕形成,可能并存退变因素[2]。在治疗上,近年来对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呈多元化,其中 UGPL 技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研究对比了 UGPL 技术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UGPL 组在 VAS 评分、钙沉积平均粒径、钙化灶清除以及 CMS 评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肯定了 UGPL 技术在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的应用价值。在对比 UGPL 和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分析中,结果显示无论是在随访 12 月后的临床疼痛缓解还是在钙化灶的清除上,UGPL 均更优,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De Boer 等[10]发现,UGPL 治疗随访 1 年后的 Oxford 评分和患者对手术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 ESWT 组,Kim 等[12]发现,UGPL 组在 ASES、SST 评分上也优于 ESWT 组。
Lanza 等[18]通过一项非 RCT 对纳入包括接受 UGPL 治疗或未接受治疗的 287 例患者进行长达 10 年随访,发现一年内 UGPL 组在 VAS 评分和 CMS 评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但随访时间达 5 年、10 年时,两组在临床疼痛和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azi 等[19]的一项纳入 10 例患者进行前后对照的试验中,发现 UGPL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临床疼痛。另外,多篇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回顾性研究也得出与本研究相似结论,肯定了 UGPL 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
介于 UGPL 在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应用取得的良好临床疗效,学者们纷纷对此技术进行改进或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如有学者发现使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比使用室温生理盐水灌洗效果更佳[24]。UGPL 联合 SCI[22]、透明质酸注射[25]和 ESWT[16]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等。UGPL 技术的并发症报道较少,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及疼痛[25, 26]。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意大利学者 Sconfienza 等[27]报道了一例 UGPL 技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引起化脓性滑膜炎的案例,其原因可能是为了尽可能接触到钙化灶而侵犯到关节囊且同时皮肤消毒不彻底所致。因此,即使 UGPL 技术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治疗方式选择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 RCT 的数量较少,且对照组不完全一致,可能导致异质性增加;② 纳入研究在盲法应用上存在高风险,可能导致实施偏倚;③ 本研究仅纳入了英文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综上所述,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对于 ESWT,UGPL 在临床疼痛缓解和钙化灶清除上更有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是引起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1941 年,Bosworth 等[1]在 JAMA 杂志上报道了一项基于 12 122 例调查人群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群发病率为 2.7%,其中女性患者多于男性,好发于 40~60 岁。Uothoff 等[2]描述疾病的进展经过 4 个阶段,分别是:钙质前期、形成期/钙化阶段、吸收期和钙化后期/修复期。大多数患者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物理疗法、非甾体抗炎药、肩峰下注射皮质类固醇(subacromial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CI)等,大约 10% 的患者保守治疗无效,甚至钙化区形成慢性病灶[3]。这些患者可进行手术治疗,开放手术或关节镜技术均可达到 80%~100% 的临床改善,但其费用昂贵、恢复时间长[3]。随着微创理念的不断深入,超声引导穿刺灌洗(ultrasound-guided percutaneous lavage,UGPL)、体外冲击波疗法(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ESWT)等微侵袭性治疗方式逐渐成为研究热点[4, 5]。已有多个研究表明 UGPL 和 ESWT 能够显著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疼痛症状,提高患侧肩关节功能,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8]。王前源等[9]的系统评价肯定了 ESWT 的临床疗效。但目前关于 UGPL 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作用尚不确切。本研究通过对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进行 Meta 分析,以期为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治疗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临床通过体格检查结合 X 线或超声确诊为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患者,其年龄、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单用或加用 UGPL 治疗;对照组:采用非 UGPL 治疗,包括空白对照、ESWT、SCI、超声引导穿刺(UGP)等。
1.1.4 结局指标
主要结局指标包括:术后随访 6 周、12 月的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末次随访时的钙沉积平均粒径;次要指标包括:术后随访 12 月的肩关节功能评分(CMS)、并发症发生率、末次随访时的钙化灶清除情况和治疗无效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重复发表文献;③ 同一单位或作者发表类似研究;④ 不能提供完整数据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WanFang Data、CBM、VIP 和 CNKI 数据库,搜集有关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 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 2017 年 11 月。中文检索词包括:肩、肩袖、超声、引导穿刺、钙化性肌腱炎、灌洗等;英文检索词包括:ultrasound、shoulder、needling、calcif、tendinopathy、lavage、rotator cuff、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杂志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分析统计量,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1 103 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 7 个 RCT[10-16],包括 587 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随访 6 周后 VAS 评分
共纳入 5 个 RCT[10-12, 14, 15]。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6 周后的 VAS 评分。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0.85,95%CI(–2.84,1.14),P=0.40](图 2)。2 个 RCT[14, 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 6 周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

2.3.2 随访 12 月后 VAS 评分
共纳入 6 个 RCT[10-13, 15, 16],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 12 月后的 VAS 评分。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UGPL 组评分更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96,95%CI(–2.18,–1.75),P<0.000 01](图 3)。2 个 RCT[13, 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 12 月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的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1 个 RCT[16]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 12 月后的 VAS 评分,结果显示加用 UGPL 组 12 月后 VAS 评分明显低于 ESWT 组。

2.3.3 钙沉积平均粒径
共纳入 4 个 RCT[10-13],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UGPL 组钙沉积平均粒径更小,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3.13,95%CI(–5.05,–1.22),P<0.001](图 4)。1 个 RCT[13]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的钙沉积平均粒径明显小于 SCI 组。

2.3.4 钙化灶清除情况
共纳入 6 个 RCT[10-13, 15, 16],其中 3 个 RCT[10-12]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ESWT 组钙化灶清除率更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5,95%CI(1.36,2.01),P<0.000 01](图 5)。2 个 RCT[13,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结果显示两组的临床疗效均无显著差异。1 个 RCT[15]比较了 UGPL 与 UGP 治疗后的钙化灶清除情况,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钙化灶清除率高于 UGP 组。

2.3.5 并发症发生率
共纳入 5 个 RCT[10, 11, 13-15],其中 2 个 RCT[10, 11]比较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并发症发生率。随机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20,95%CI(0.03,49.69),P=0.93](图 6)。3 个 RCT[13-15]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显示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2.3.6 CMS 评分
共纳入 4 个 RCT[10, 13, 14, 16]。其中 1 个 RCT[10]报道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 CMS 评分,结果显示 UGPL 组治疗后的 CMS 评分高于 ESWT 组。3 个 RCT[13, 14,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 CMS 评分,结果显示两组的 CMS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3.7 治疗无效率
共纳入 4 个 RCT[12, 13, 15, 16]。其中 1 个 RCT[12]报道了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无效率,结果显示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个 RCT[13, 15, 16]分别比较了加用 UGPL 与 SCI、UGPL 与 UGP、加用 UGPL 与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后的治疗无效率,结果显示两组治疗无效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钙化性肌腱炎是由机体功能紊乱至钙盐沉积于肌腱内而引起的病变,肩袖为最常受累部位[17]。病因学上有学者认为钙化灶的形成源于活跃的多灶性细胞介导过程,组织学上未发现炎性浸润或瘢痕形成,可能并存退变因素[2]。在治疗上,近年来对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呈多元化,其中 UGPL 技术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
本研究对比了 UGPL 技术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 UGPL 组在 VAS 评分、钙沉积平均粒径、钙化灶清除以及 CMS 评分等方面均具有一定优势,肯定了 UGPL 技术在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的应用价值。在对比 UGPL 和 ESWT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分析中,结果显示无论是在随访 12 月后的临床疼痛缓解还是在钙化灶的清除上,UGPL 均更优,在并发症发生率上,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另外,De Boer 等[10]发现,UGPL 治疗随访 1 年后的 Oxford 评分和患者对手术方式的满意度明显高于 ESWT 组,Kim 等[12]发现,UGPL 组在 ASES、SST 评分上也优于 ESWT 组。
Lanza 等[18]通过一项非 RCT 对纳入包括接受 UGPL 治疗或未接受治疗的 287 例患者进行长达 10 年随访,发现一年内 UGPL 组在 VAS 评分和 CMS 评分上显著优于对照组,但随访时间达 5 年、10 年时,两组在临床疼痛和功能恢复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iazi 等[19]的一项纳入 10 例患者进行前后对照的试验中,发现 UGPL 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的肩关节功能和临床疼痛。另外,多篇 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回顾性研究也得出与本研究相似结论,肯定了 UGPL 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中应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20-23]。
介于 UGPL 在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应用取得的良好临床疗效,学者们纷纷对此技术进行改进或联合其它治疗方式。如有学者发现使用温热的生理盐水比使用室温生理盐水灌洗效果更佳[24]。UGPL 联合 SCI[22]、透明质酸注射[25]和 ESWT[16]可取得较好临床疗效等。UGPL 技术的并发症报道较少,主要包括迷走神经刺激及疼痛[25, 26]。值得注意的是,2014 年意大利学者 Sconfienza 等[27]报道了一例 UGPL 技术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引起化脓性滑膜炎的案例,其原因可能是为了尽可能接触到钙化灶而侵犯到关节囊且同时皮肤消毒不彻底所致。因此,即使 UGPL 技术在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治疗中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在治疗方式选择上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 RCT 的数量较少,且对照组不完全一致,可能导致异质性增加;② 纳入研究在盲法应用上存在高风险,可能导致实施偏倚;③ 本研究仅纳入了英文文献,可能存在发表偏倚。
综上所述,UGPL 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对于 ESWT,UGPL 在临床疼痛缓解和钙化灶清除上更有优势。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