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周璞真, 左云霞. 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对胃肠外科全麻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时间影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8, 18(6): 565-569. doi: 10.7507/1672-2531.201803105 复制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过程中,通常给予患者标准麻醉药物剂量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脉搏、血压等进行麻醉深度调控。麻醉深度监测目前还未作为标准监测项目。众所周知,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受外科手术刺激强度、血容量变化、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靠临床体征来指导麻醉用药量尤其是麻醉性镇静药物的使用量,往往造成使用剂量的不准确,麻醉医生因担心出现术中知晓可能会过多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从而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过多蓄积,发生麻醉苏醒延迟和术后谵妄等并发症[1, 2]。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被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尤其是镇静深度最为敏感、准确的指标[3]。如果根据脑电双频指数精确调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可能促进手术麻醉早期恢复。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 BIS 监测指导麻醉深度调控与全身麻醉后早期恢复(主要包括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和患者出手术室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 BIS 监测在促进患者全身麻醉后早期恢复和提高手术室周转方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患者的方法
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统计任务管理与私有云平台”申请检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行胃肠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选择医嘱收费系统中含有 BIS 监测耗材及监测费用的患者作为 BIS 监测暴露组;不含有相关费用的患者中,根据 BIS 组的性别 1∶1 匹配同期胃肠外科的病例作为非 BIS 监测暴露组。最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手术室麻醉信息系统根据住院号对在手术室完成拔管及复苏的患者进行检索,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诊断、手术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排除标准:① 带气管插管送入复苏室或 ICU 者;② 肝功能异常者(转氨酶大于正常值 2 倍以上);③ 入院诊断中含有心血管或神经、精神系统严重合并症者;④ 因各种原因出现术中不良事件(如未预料的困难气道、严重过敏等)并在科室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者。
本研究系回顾性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申请免除患者知情同意并获批准。本研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对涉及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进行保密处理。
1.2 结局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麻醉恢复时间,包括气管导管拔出时间(t1)和出手术室时间(t2)。t1 定义为手术缝皮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的时间,t2 定义为手术缝皮结束至出手术室的时间;次要研究指标包括患者年龄以及手术时间(t0),t0 定义为手术切皮开始到手术缝皮结束的时间。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各组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共 418 例患者在 BIS 监测下行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并在手术间内完成气管拔管,排除 7 例肝功能异常、2 例冠心病患者、2 例癫痫患者、3 例脑梗塞患者,共 404 例患者纳入 BIS 监测暴露组;经匹配纳入 404 例患者进入非 BIS 监测暴露组。经查对同时期的麻醉手术室不良事件报告,入组患者均未出现如过敏、困难气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情况,故全部纳入数据分析。
2.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 分级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 1)。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t0)比较
非 BIS 组 t0(193.6±43.1)min,BIS 组 t0(195.3±4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4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时间(t1)和出手术室时间(t2)比较
BIS 组 t1(10.1±4.4 vs. 16.4±6.8)及 t2(21.7±12.3 vs. 27.4±14.6)较非 BIS 组更短,BIS 组的 t1 较非 BIS 组短 38.4%,BIS 组的 t2 较非 BIS 组短 20.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5 各年龄段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各年龄段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且在年龄大于 60 岁的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2.6 不同手术时长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不同时长的手术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且在长时间手术后(t0>5 h),两组患者间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2.7 不同手术类型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不同类型的手术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 组或非 BIS 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恢复时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5)。

3 讨论
传统全麻仅靠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体征进行经验用药,镇静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导致麻醉深度过深,进而引起苏醒延迟,同时可引起心率及血压的明显下降;若一味追求快速苏醒而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则容易引起麻醉过浅,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并将增加术中知晓的风险。在没有 BIS 值参考的情况下,传统麻醉时往往较易出现苏醒延迟、拔管和出室时间延长。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明 BIS 值与麻醉性镇静药物丙泊酚呈现剂量依赖性相关[4],其与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物的剂量相关性虽然不明显,但 BIS 监测用于指导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 5, 6]。
本研究是一个相对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的麻醉信息系统和收费系统中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记录,收集麻醉期间实施了 BIS 麻醉监测的患者,再根据性别比按 1∶1 匹配术中未进行 BIS 监测的同类手术患者。结果显示在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长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BIS 组的拔管时间及出手术室时间较非 BIS 组均更短,其中拔管时间 BIS 组较非 BIS 组短 38.4%,出手术室时间较非 BIS 组短 20.8%。表明使用 BIS 监测来指导术中麻醉深度调节,患者的麻醉恢复更快。这与之前一些小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研究都提示麻醉深度监测具有减少镇静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及满意度等优点[1, 7, 8, 9]。其可能的机制是 BIS 监测对镇静深度的敏感性相较以往凭借观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等经验性用药更高,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根据患者对镇静药物的反应更准确给药和调节,使患者在麻醉苏醒的恢复过程中过渡更加平稳,更加迅速[10],避免了传统麻醉时镇静药物使用过量而导致苏醒延迟。此外,本研究表明对于 60 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使用 BIS 监测较非 BIS 监测麻醉恢复时间明显更短。高龄患者常合并各种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功能脆弱,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传统麻醉采用循环监测指标更加难以准确地评估麻醉深度[1],因此在没有 BIS 监测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麻醉药物的使用不准确。高龄患者各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尤其是肝脏肾功能下降,对静脉麻醉药的代谢和排泄减慢,影响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1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也会不同[12],只有在 BIS 监测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给药,避免药物蓄积。
在时长大于 5 h 的手术中,使用 BIS 监测人群拔管、出手术室时间同样比未使用 BIS 监测人群更短。其机制可能是随着麻醉维持时间的延长,不论丙泊酚、七氟烷或其他镇静药物,在没有使用 BIS 监测的情况下,麻醉医生很难预测麻醉药物的蓄积,在手术后期也不敢轻易减少药物用量,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苏醒延迟。对于静脉麻醉维持,在使用 BIS 监测麻醉深度的情况下,麻醉医生可以避免预测靶浓度与实际靶浓度的偏离,有针对性地调整镇静药物剂量,从而避免长时间维持麻醉后的药物蓄积[13];而对于吸入麻醉维持,麻醉医生在手术后期可以根据 BIS 值调整吸入麻醉药物浓度,避免药物使用过量,进而使长时间手术的麻醉同样可以获得较短的麻醉恢复时间。
在本研究中,BIS 组在 2 h 以内的手术中平均拔管时间稍长于 2~5 h 的手术,经过查看手术类型及患者一般资料,发现 BIS 组 2 h 以内的手术中存在较多高龄患者(年龄>70 岁),而 2~5 h 的手术中高龄患者比例较小,这可能导致 BIS 组的短小手术平均拔管时间较 2~5 h 的手术更长。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4],即随着老年病人年龄的增加,全麻手术后的麻醉恢复时间逐渐延长。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的止痛药物使用量少,术后恢复快[15],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尽管如此,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并未引起麻醉恢复时间的差异,这也与此前的一些小样本对照试验结论类似[16]。这可能是由于腹腔镜的手术时间更短,更易发生肌松残余,从而影响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而开腹手术术中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大,在麻醉恢复期同样可导致呼吸中枢的抑制。
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在手术间复苏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手术室的周转率[17],从而延长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时间。在当前手术量剧增,相关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应该寻找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显示通过 BIS 指导麻醉深度调控,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促使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能快速转运出手术间,从而有利于下一台手术的尽快开展,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试图通过回顾性资料收集,客观反映临床使用 BIS 监测和未使用 BIS 监测麻醉恢复时间的区别,但我们不能排除当事主治医师在选择 BIS 监测时的决策偏倚带来的潜在影响;其次,为了排除外科手术类型不同导致的影响,我们只选择了胃肠外科手术进行分析,因为该类手术通常手术时间较长,而术中出血较少,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不易出现大的波动,但这就局限了本研究结论向其它手术类型推广。第三,由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 BIS 监测时多采用单机,导致大量 BIS 数据未能录入麻醉信息系统,在纳入患者时只能采用是否有医嘱收费作为标准,BIS 监测具体数值的缺失,导致不能排除使用 BIS 监测仍有部分患者在麻醉期间的 BIS 值偏离 40~60 的理想值而导致麻醉深度过深或过浅的可能性。第四,患者术中的体温监测数据因同样的原因未能录入麻醉信息系统,因此不能排除存在因术中出血低体温而影响麻醉恢复的干扰。第五,由于不同的当事主治医师对麻醉维持药物的选择不同,导致所纳入的病例中维持期间使用的镇静药物种类较多,部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部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还有部分为静吸复合麻醉,且七氟烷与丙泊酚的用量、浓度并没有特定的换算公式,因此难以统计并比较术中的麻醉药物使用量。这些不足,今后将通过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弥补。
综上所述,胃肠外科择期全麻手术使用 BIS 监测麻醉深度,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更短,且在老年患者及长时间手术中尤其明显;这有利于缩短患者在手术室逗留时间,增加手术室使用效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之间的麻醉恢复时间则无明显差异。
全身麻醉(简称全麻)过程中,通常给予患者标准麻醉药物剂量并根据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心率、脉搏、血压等进行麻醉深度调控。麻醉深度监测目前还未作为标准监测项目。众所周知,术中生命体征的变化受外科手术刺激强度、血容量变化、体温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靠临床体征来指导麻醉用药量尤其是麻醉性镇静药物的使用量,往往造成使用剂量的不准确,麻醉医生因担心出现术中知晓可能会过多使用麻醉性镇痛药物,从而导致麻醉药物在体内过多蓄积,发生麻醉苏醒延迟和术后谵妄等并发症[1, 2]。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被认为是评估意识状态尤其是镇静深度最为敏感、准确的指标[3]。如果根据脑电双频指数精确调整麻醉药物使用剂量,实现个体化用药,可能促进手术麻醉早期恢复。本研究通过回顾性队列研究探讨 BIS 监测指导麻醉深度调控与全身麻醉后早期恢复(主要包括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时间和患者出手术室时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了解 BIS 监测在促进患者全身麻醉后早期恢复和提高手术室周转方面的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患者的方法
通过“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统计任务管理与私有云平台”申请检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行胃肠外科择期手术的患者,选择医嘱收费系统中含有 BIS 监测耗材及监测费用的患者作为 BIS 监测暴露组;不含有相关费用的患者中,根据 BIS 组的性别 1∶1 匹配同期胃肠外科的病例作为非 BIS 监测暴露组。最后,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麻醉科手术室麻醉信息系统根据住院号对在手术室完成拔管及复苏的患者进行检索,收集患者的人口学特征、诊断、手术信息、实验室检查结果等。
排除标准:① 带气管插管送入复苏室或 ICU 者;② 肝功能异常者(转氨酶大于正常值 2 倍以上);③ 入院诊断中含有心血管或神经、精神系统严重合并症者;④ 因各种原因出现术中不良事件(如未预料的困难气道、严重过敏等)并在科室填写不良事件报告者。
本研究系回顾性研究,经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申请免除患者知情同意并获批准。本研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要求,对涉及患者的个人信息和隐私进行保密处理。
1.2 结局指标
本研究的主要结局指标是麻醉恢复时间,包括气管导管拔出时间(t1)和出手术室时间(t2)。t1 定义为手术缝皮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的时间,t2 定义为手术缝皮结束至出手术室的时间;次要研究指标包括患者年龄以及手术时间(t0),t0 定义为手术切皮开始到手术缝皮结束的时间。
1.3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22.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对各组资料进行正态性检验,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以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本情况
共 418 例患者在 BIS 监测下行胃肠外科择期手术,并在手术间内完成气管拔管,排除 7 例肝功能异常、2 例冠心病患者、2 例癫痫患者、3 例脑梗塞患者,共 404 例患者纳入 BIS 监测暴露组;经匹配纳入 404 例患者进入非 BIS 监测暴露组。经查对同时期的麻醉手术室不良事件报告,入组患者均未出现如过敏、困难气道、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等不良反应情况,故全部纳入数据分析。
2.2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重、ASA 分级经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表 1)。

2.3 两组患者手术时长(t0)比较
非 BIS 组 t0(193.6±43.1)min,BIS 组 t0(195.3±45.7)min,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4 两组患者手术结束至气管导管拔出时间(t1)和出手术室时间(t2)比较
BIS 组 t1(10.1±4.4 vs. 16.4±6.8)及 t2(21.7±12.3 vs. 27.4±14.6)较非 BIS 组更短,BIS 组的 t1 较非 BIS 组短 38.4%,BIS 组的 t2 较非 BIS 组短 20.8%,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2.5 各年龄段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各年龄段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且在年龄大于 60 岁的患者中,两组间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2.6 不同手术时长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不同时长的手术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且在长时间手术后(t0>5 h),两组患者间差异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2.7 不同手术类型患者 t1 和 t2 比较
在不同类型的手术中,BIS 组患者的 t1 及 t2 较非 BIS 组均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IS 组或非 BIS 组的组内比较结果显示,开腹手术与腹腔镜手术的麻醉恢复时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 5)。

3 讨论
传统全麻仅靠观察血流动力学参数、体征进行经验用药,镇静药物使用过量可能导致麻醉深度过深,进而引起苏醒延迟,同时可引起心率及血压的明显下降;若一味追求快速苏醒而减少镇静药物剂量,则容易引起麻醉过浅,从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的剧烈波动,并将增加术中知晓的风险。在没有 BIS 值参考的情况下,传统麻醉时往往较易出现苏醒延迟、拔管和出室时间延长。大量的临床研究已证明 BIS 值与麻醉性镇静药物丙泊酚呈现剂量依赖性相关[4],其与异氟醚、七氟醚、地氟醚等吸入麻醉药物的剂量相关性虽然不明显,但 BIS 监测用于指导吸入麻醉药物的使用已有大量文献报道[1, 5, 6]。
本研究是一个相对大样本的真实世界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根据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2016 年 1 月至 2016 年 6 月的麻醉信息系统和收费系统中在全身麻醉下实施胃肠外科手术患者的记录,收集麻醉期间实施了 BIS 麻醉监测的患者,再根据性别比按 1∶1 匹配术中未进行 BIS 监测的同类手术患者。结果显示在两组一般资料及手术时长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的情况下,BIS 组的拔管时间及出手术室时间较非 BIS 组均更短,其中拔管时间 BIS 组较非 BIS 组短 38.4%,出手术室时间较非 BIS 组短 20.8%。表明使用 BIS 监测来指导术中麻醉深度调节,患者的麻醉恢复更快。这与之前一些小样本的前瞻性研究报告的结果基本一致,这些研究都提示麻醉深度监测具有减少镇静药物用量、缩短苏醒时间、提高患者苏醒质量及满意度等优点[1, 7, 8, 9]。其可能的机制是 BIS 监测对镇静深度的敏感性相较以往凭借观测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等经验性用药更高,可以帮助麻醉医生根据患者对镇静药物的反应更准确给药和调节,使患者在麻醉苏醒的恢复过程中过渡更加平稳,更加迅速[10],避免了传统麻醉时镇静药物使用过量而导致苏醒延迟。此外,本研究表明对于 60 岁以上的高龄人群,使用 BIS 监测较非 BIS 监测麻醉恢复时间明显更短。高龄患者常合并各种心血管疾病,循环系统功能脆弱,对麻醉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传统麻醉采用循环监测指标更加难以准确地评估麻醉深度[1],因此在没有 BIS 监测的情况下,更容易造成麻醉药物的使用不准确。高龄患者各脏器发生退行性变,尤其是肝脏肾功能下降,对静脉麻醉药的代谢和排泄减慢,影响麻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11];且随着年龄的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对麻醉药物的敏感性也会不同[12],只有在 BIS 监测指导下才能更好地实施个体化给药,避免药物蓄积。
在时长大于 5 h 的手术中,使用 BIS 监测人群拔管、出手术室时间同样比未使用 BIS 监测人群更短。其机制可能是随着麻醉维持时间的延长,不论丙泊酚、七氟烷或其他镇静药物,在没有使用 BIS 监测的情况下,麻醉医生很难预测麻醉药物的蓄积,在手术后期也不敢轻易减少药物用量,从而导致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苏醒延迟。对于静脉麻醉维持,在使用 BIS 监测麻醉深度的情况下,麻醉医生可以避免预测靶浓度与实际靶浓度的偏离,有针对性地调整镇静药物剂量,从而避免长时间维持麻醉后的药物蓄积[13];而对于吸入麻醉维持,麻醉医生在手术后期可以根据 BIS 值调整吸入麻醉药物浓度,避免药物使用过量,进而使长时间手术的麻醉同样可以获得较短的麻醉恢复时间。
在本研究中,BIS 组在 2 h 以内的手术中平均拔管时间稍长于 2~5 h 的手术,经过查看手术类型及患者一般资料,发现 BIS 组 2 h 以内的手术中存在较多高龄患者(年龄>70 岁),而 2~5 h 的手术中高龄患者比例较小,这可能导致 BIS 组的短小手术平均拔管时间较 2~5 h 的手术更长。这也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14],即随着老年病人年龄的增加,全麻手术后的麻醉恢复时间逐渐延长。
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创伤小,术中及术后的止痛药物使用量少,术后恢复快[15],是一种理想的手术方式。尽管如此,在本研究中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方式并未引起麻醉恢复时间的差异,这也与此前的一些小样本对照试验结论类似[16]。这可能是由于腹腔镜的手术时间更短,更易发生肌松残余,从而影响患者自主呼吸的恢复;而开腹手术术中的阿片类药物使用剂量大,在麻醉恢复期同样可导致呼吸中枢的抑制。
在临床工作中,病人在手术间复苏时间过长会直接影响手术室的周转率[17],从而延长麻醉医生和手术室护士的工作时间。在当前手术量剧增,相关医护人员工作负荷过重的情况下,应该寻找提高手术室使用效率的方法。本回顾性研究显示通过 BIS 指导麻醉深度调控,可以明显缩短患者麻醉恢复时间,促使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能快速转运出手术间,从而有利于下一台手术的尽快开展,提高手术室的工作效率。
本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设计,试图通过回顾性资料收集,客观反映临床使用 BIS 监测和未使用 BIS 监测麻醉恢复时间的区别,但我们不能排除当事主治医师在选择 BIS 监测时的决策偏倚带来的潜在影响;其次,为了排除外科手术类型不同导致的影响,我们只选择了胃肠外科手术进行分析,因为该类手术通常手术时间较长,而术中出血较少,患者术中生命体征不易出现大的波动,但这就局限了本研究结论向其它手术类型推广。第三,由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 BIS 监测时多采用单机,导致大量 BIS 数据未能录入麻醉信息系统,在纳入患者时只能采用是否有医嘱收费作为标准,BIS 监测具体数值的缺失,导致不能排除使用 BIS 监测仍有部分患者在麻醉期间的 BIS 值偏离 40~60 的理想值而导致麻醉深度过深或过浅的可能性。第四,患者术中的体温监测数据因同样的原因未能录入麻醉信息系统,因此不能排除存在因术中出血低体温而影响麻醉恢复的干扰。第五,由于不同的当事主治医师对麻醉维持药物的选择不同,导致所纳入的病例中维持期间使用的镇静药物种类较多,部分为丙泊酚静脉麻醉,部分为七氟烷吸入麻醉,还有部分为静吸复合麻醉,且七氟烷与丙泊酚的用量、浓度并没有特定的换算公式,因此难以统计并比较术中的麻醉药物使用量。这些不足,今后将通过开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弥补。
综上所述,胃肠外科择期全麻手术使用 BIS 监测麻醉深度,患者的麻醉恢复时间更短,且在老年患者及长时间手术中尤其明显;这有利于缩短患者在手术室逗留时间,增加手术室使用效率。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之间的麻醉恢复时间则无明显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