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余昆, 谢珍国, 余志海, 刘胜, 刘美平. 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1): 36-43. doi: 10.7507/1672-2531.201806057 复制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作为客观上能被证实有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的疾病[1],UI 不仅是卫生健康问题,也对患者的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和混合型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及其他类型尿失禁。尿失禁虽不威胁生命,但其难言之隐却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全球每年关于 UI 治疗和护理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未来有关的医疗费用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这将持续加重社会和个人的医疗经济负担[2]。多数患者认为 UI 是衰老的自然现象,且因尿失禁多发生在成年女性群体,群体认识不足和社会舆论影响导致 UI 就诊率和治疗依从性均不理想[3]。2004 年 Minassian 等[4]选取了全球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 35 篇关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UI 患病率为 4.8%~58.4%,患病率中位数为 27.6%。2006 年朱兰等[5]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 7 个城市 20 岁以上成年女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 30.88%。此后陆续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在不同研究中因为使用定义、调查对象、问卷设计以及诊断标准的不同,导致报道的 UI 患病率有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中国成人女性患者尿失禁的患病率,为未来制定特殊人群的健康公平性策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横断面研究。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尿失禁的中国成年女性患者。
1.1.3 结局指标
尿失禁患病率。
1.1.4 排除标准
① 以医院、体检中心为基础或以军人、工人、志愿者等特殊人群为调查对象;② 重复研究;③ 抽样方法不正确,造成纳入研究人群不具有代表性;④ 纳入人群包含未成年人或男性,且女性部份数据无法准确提取;⑤ 样本量<1 000 例;⑥ 未报告调查具体时间、地点;⑦ 数据无法提取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 和 CBM,搜索关于中国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 2018 年 6 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包括:尿失禁、女性、患病率、流行病学;英文检索词包括:urinary incontinence、female、prevalence、epidemiology、China。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余昆、谢珍国)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疑问或分歧,通过协商解决。本研究提取的信息包括作者信息、研究年份、调查时间、抽样方式、诊断标准、结局指标测量方式、被调查者的年龄和居住地、应答率、调查人数和患病例数。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按照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 11 条标准进行评价,分别以“是”、“否”及“不清楚”作答并赋分,“是”为 1 分,“否或不清楚”为 0 分[6],条目总分越高说明文献质量越高,其中≥8 分为高质量,6~7 分为中等质量,≤5 分为低质量。偏倚风险评价由 2 名评价者(余昆、谢珍国)独立完成,意见不统一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tata 12.0 软件进行单个率的 meta 分析,计算合并后患病率及相应的 95%CI。采用 I2 和 Q 检验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若 P>0.1 且 I2<50%,说明研究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尽量找出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分组因素包括尿失禁亚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居住地、地区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及调查时间(从 2001 年开始每 3 年为一个时间跨度)。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 Begg’s 秩相关检验和 Egger 回归分析检测文献发表偏倚。组间差异采用 χ2 检验对患病率进行比较,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 1 371 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20 个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1。

2.3 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
共纳入 20 个研究[5, 7-25],包括 90 126 例患者,各研究报告的尿失禁患病率在 18.71%~41.26%。由于纳入研究间异质性大(I2=98.9%,P<0.01),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女性的尿失禁患病率为 31.1%[95%CI(28.3%,34.0%)](图 2)。

进一步按照尿失禁亚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城乡之间、南北之间、调查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尿失禁的主要表现亚型,以轻度尿失禁为主;城市平均患病率为 27.5%,农村为 32.5%;南方平均患病率为 30.9%,北方为 31.4%;患病率在 2005~2008 年升高,其后几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表 2)。

2.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检测
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每篇纳入研究,得到的结果均与总合并估计值无明显差异,提示本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图 3)。总患病率的漏斗图、Begg’s 秩相关检验(Z=1.14,P=0.256)与 Egger 回归分析(t=0.78,P=0.444)均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图 4)。


3 讨论
女性尿失禁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但由于我国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导致其就诊率、治疗率偏低。有学者统计,自诉有尿失禁症状并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仅为 19.79%,治疗率仅为 7.9%[19]。目前对女性尿失禁的管理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训练、补充或替代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制定排尿方案、间歇性导尿、抗失禁设备和子宫托等。本研究拟通过评估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以确定目前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现状,从而为尿失禁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纳入了 20 个研究,包括 90 126 例研究对象,覆盖了 17 个省、市、自治区。结果显示尿失禁(UI)患病率为 31.1%(28.3%,34.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患病率的 meta 分析结果稳健性较好。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最常见,其次是混合型尿失禁(MUI)。尿失禁的病情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尿失禁相对较少。但纳入的 4 个研究对尿失禁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曹晓静[15]与宋迎春[24]以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分值判断,刘晓旭[9]以发生症状的频率为标准,刘青[23]以最近一次发生尿失禁的时间为标准。判断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结果存在较大临床异质性。1997 年香港对社区 18 岁以上女性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34%[26],与本组研究结果相当(31.1%);2008 年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 SUI 患病率 19.3%,UUI 患病率 4.2%,MUI 患病率 7.8%[27],也与本组研究结果(SUI 18.8%、UUI 2.9%、MUI 9%)差异不大,说明大陆地区与我国香港、日本的患病率接近。2003 年韩国对 30 岁以上女性进行全抽样调查显示 UI 患病率为 40.8%,其中 SUI 患病率 22.9%,UUI 患病率 3.1%,MUI 患病率 14.9%[28],略高于本组研究结果。考虑可能为其统计的成年女性年龄为 30 岁以上而我们的统计范围为 18 岁以上的年龄段差异所致。美国 2001~2004 年 UI 患病率 49.6%,其中 SUI 占比 49.8%,UUI 占比 15.9%,MUI 占比 34.4%[29],美国中重度 UI 患病率 17.1%[30],欧洲 4 国 UI 患病率[31]:西班牙 23%,法国 44%,德国 41%,英国 42%。这些研究的统计数据均明显高于本组(西班牙除外),说明我国尿失禁的患病率低于大多数欧美国家。何春妮等[32]调查了汉族、维族、回族、蒙古族妇女的尿失禁总发生率,提示不同种族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不同;国外一些研究报道非西班牙裔美国白人妇女较非洲裔美国妇女有更高的患病率[33, 34];但其他研究结果显示种族间无明显差异[35-37],因此未来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确认尿失禁发生率高低是否与不同种族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根据年龄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30 岁以下女性 UI 患病率为 10.6%,30~3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19.9%,40~4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35.1%,50~5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43.9%,60~6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44.0%,70 岁以上女性 UI 患病率为 54.3%。这一结果说明,UI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提示年龄与尿失禁具有相关性,但不同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异明显。几个对未妊娠妇女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发现[38, 39],35 岁以下妇女中患病率为 3%,55~64 岁上升到 7%,60 岁以上时增加到 38%。但控制其他合并因素后的结果显示年龄并不是成年女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女性 30 岁后尿失禁患病率的显著增加,可能与 30 岁后女性妊娠、生产、雌激素缺乏、肥胖及合并糖尿病、卒中、抑郁、泌尿生殖器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复发性尿路感染等疾病发生率增加有关。
南方女性 UI 患病率为 30.9%,北方女性 UI 患病率为 31.4%。贺媛等[40]调查了北京市与重庆市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女性的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重庆地区,北京地区的超重率为重庆地区的 1.1 倍,而北京地区的肥胖率是重庆的 1.8 倍。而肥胖是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尿失禁的患病率是非肥胖人群的 3 倍[41-43]。减重可显著改善尿失禁,尤其是对压力性尿失禁[44, 45]。
农村女性 UI 患病率为 32.5%,城市女性 UI 患病率为 27.5%。在农村,妇女多为体力劳动者,产娩平均次数要高于城市妇女,这可能是农村妇女 UI 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妇女患病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表明我国城乡妇幼卫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
根据不同调查时间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4 年患病率 18.7%,2005~2008 年患病率 33.6%,2009~2012 年患病率 30.6%,2013~2017 年患病率为 29.2%。从 2005 年开始,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开始升高,并在 10 多年内保持较高水平,未来可见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问题仍将是涉及社会和公共卫生的重要健康问题。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尽管覆盖了 17 个省、市、直辖市,但仅 1 个为全国性调查,相对于拥有 14 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样本量很小,覆盖面不广;② 部分研究未按照年龄、地区提供数据,可能存在抽样误差及发表偏倚;③ 不同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尽管我们严格限制纳入排除标准,并按预定方案进行了亚组分析,但结果均无法完全解释异质性的来源,未知的异质性来源可能造成一定偏倚。而纳入文献对合并症、生育史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报告不完整,导致无法提取相关亚组的患病率数据,这可能是造成异质性大的原因之一。由于单个率 meta 分析的纳入研究间异质性主要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差异大小的影响,因此可能无法将异质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这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无决定性影响[46]。④ 为了研究年龄与患病率的关系及时间变化趋势,我们合并了年龄组数据及调查时间数据,可能因此造成抽样误差及发表偏倚。
综上所述,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 31.1%,从 2005 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过去 10 余年无明显改善,且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逐渐成为困扰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健康负担。为关爱女性健康,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应重视尿失禁的发病原因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成年女性尿失禁。
尿失禁(urinary incontinence,UI)是女性常见疾病之一。作为客观上能被证实有不自主的尿液流出的疾病[1],UI 不仅是卫生健康问题,也对患者的个体心理和社会功能造成了严重影响。尿失禁分为压力性尿失禁(stress urinary incontinence,SUI)、急迫性尿失禁(urge urinary Incontinence,UUI)和混合型尿失禁(mixed urinary Incontinence,MUI)及其他类型尿失禁。尿失禁虽不威胁生命,但其难言之隐却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社交活动、体育锻炼和性生活,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全球每年关于 UI 治疗和护理的费用高达数十亿美元,未来有关的医疗费用将继续大幅度增加,这将持续加重社会和个人的医疗经济负担[2]。多数患者认为 UI 是衰老的自然现象,且因尿失禁多发生在成年女性群体,群体认识不足和社会舆论影响导致 UI 就诊率和治疗依从性均不理想[3]。2004 年 Minassian 等[4]选取了全球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 35 篇关于尿失禁的流行病学研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UI 患病率为 4.8%~58.4%,患病率中位数为 27.6%。2006 年朱兰等[5]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全国 7 个城市 20 岁以上成年女性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为 30.88%。此后陆续有相关研究报道,但在不同研究中因为使用定义、调查对象、问卷设计以及诊断标准的不同,导致报道的 UI 患病率有明显差异。因此,本研究采用 meta 分析方法评价中国成人女性患者尿失禁的患病率,为未来制定特殊人群的健康公平性策略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和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横断面研究。
1.1.2 研究对象
明确诊断为尿失禁的中国成年女性患者。
1.1.3 结局指标
尿失禁患病率。
1.1.4 排除标准
① 以医院、体检中心为基础或以军人、工人、志愿者等特殊人群为调查对象;② 重复研究;③ 抽样方法不正确,造成纳入研究人群不具有代表性;④ 纳入人群包含未成年人或男性,且女性部份数据无法准确提取;⑤ 样本量<1 000 例;⑥ 未报告调查具体时间、地点;⑦ 数据无法提取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PubMed、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CNKI、WanFang Data 和 CBM,搜索关于中国女性尿失禁患病率的横断面研究,检索时间从建库截止 2018 年 6 月。同时,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用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中文检索词包括:尿失禁、女性、患病率、流行病学;英文检索词包括:urinary incontinence、female、prevalence、epidemiology、China。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余昆、谢珍国)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遇疑问或分歧,通过协商解决。本研究提取的信息包括作者信息、研究年份、调查时间、抽样方式、诊断标准、结局指标测量方式、被调查者的年龄和居住地、应答率、调查人数和患病例数。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按照美国卫生保健质量和研究机构(Agency for Healthcare Research and Quality,AHRQ)推荐的 11 条标准进行评价,分别以“是”、“否”及“不清楚”作答并赋分,“是”为 1 分,“否或不清楚”为 0 分[6],条目总分越高说明文献质量越高,其中≥8 分为高质量,6~7 分为中等质量,≤5 分为低质量。偏倚风险评价由 2 名评价者(余昆、谢珍国)独立完成,意见不统一时,通过讨论达成一致。
1.5 统计分析
采用 Stata 12.0 软件进行单个率的 meta 分析,计算合并后患病率及相应的 95%CI。采用 I2 和 Q 检验评估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若 P>0.1 且 I2<50%,说明研究间具有较好的同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合并分析;反之,则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分析。通过亚组分析,尽量找出异质性来源:亚组分析分组因素包括尿失禁亚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居住地、地区分布(以秦岭-淮河为界划分南北)及调查时间(从 2001 年开始每 3 年为一个时间跨度)。此外通过敏感性分析评价 meta 分析结果的稳定性;采用 Begg’s 秩相关检验和 Egger 回归分析检测文献发表偏倚。组间差异采用 χ2 检验对患病率进行比较,P<0.05 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 1 371 篇文献,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20 个研究,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具体如下:PubMed(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表 1。

2.3 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
共纳入 20 个研究[5, 7-25],包括 90 126 例患者,各研究报告的尿失禁患病率在 18.71%~41.26%。由于纳入研究间异质性大(I2=98.9%,P<0.01),因此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中国成年女性的尿失禁患病率为 31.1%[95%CI(28.3%,34.0%)](图 2)。

进一步按照尿失禁亚型、严重程度、患者年龄、城乡之间、南北之间、调查时间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压力性尿失禁是女性尿失禁的主要表现亚型,以轻度尿失禁为主;城市平均患病率为 27.5%,农村为 32.5%;南方平均患病率为 30.9%,北方为 31.4%;患病率在 2005~2008 年升高,其后几年一直处于较高水平,且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表 2)。

2.4 敏感性分析与发表偏倚检测
敏感性分析显示剔除每篇纳入研究,得到的结果均与总合并估计值无明显差异,提示本研究结果稳定性较好(图 3)。总患病率的漏斗图、Begg’s 秩相关检验(Z=1.14,P=0.256)与 Egger 回归分析(t=0.78,P=0.444)均显示无明显发表偏倚(图 4)。


3 讨论
女性尿失禁是泌尿外科的常见病,但由于我国排尿功能障碍性疾病的诊治和研究工作起步较晚,故导致其就诊率、治疗率偏低。有学者统计,自诉有尿失禁症状并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仅为 19.79%,治疗率仅为 7.9%[19]。目前对女性尿失禁的管理方法包括:生活方式干预、盆底肌训练、补充或替代性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物理治疗、制定排尿方案、间歇性导尿、抗失禁设备和子宫托等。本研究拟通过评估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并进行时间趋势分析,以确定目前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现状,从而为尿失禁的防治决策提供依据。
本研究纳入了 20 个研究,包括 90 126 例研究对象,覆盖了 17 个省、市、自治区。结果显示尿失禁(UI)患病率为 31.1%(28.3%,34.0%)。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本次患病率的 meta 分析结果稳健性较好。其中,压力性尿失禁(SUI)最常见,其次是混合型尿失禁(MUI)。尿失禁的病情以轻度为主,中重度尿失禁相对较少。但纳入的 4 个研究对尿失禁严重程度的判断标准不一致,曹晓静[15]与宋迎春[24]以女性下尿路症状国际尿失禁标准问卷(ICIQ-FLUTS)分值判断,刘晓旭[9]以发生症状的频率为标准,刘青[23]以最近一次发生尿失禁的时间为标准。判断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因此结果存在较大临床异质性。1997 年香港对社区 18 岁以上女性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女性尿失禁患病率为 34%[26],与本组研究结果相当(31.1%);2008 年日本的流行病学调查也显示 SUI 患病率 19.3%,UUI 患病率 4.2%,MUI 患病率 7.8%[27],也与本组研究结果(SUI 18.8%、UUI 2.9%、MUI 9%)差异不大,说明大陆地区与我国香港、日本的患病率接近。2003 年韩国对 30 岁以上女性进行全抽样调查显示 UI 患病率为 40.8%,其中 SUI 患病率 22.9%,UUI 患病率 3.1%,MUI 患病率 14.9%[28],略高于本组研究结果。考虑可能为其统计的成年女性年龄为 30 岁以上而我们的统计范围为 18 岁以上的年龄段差异所致。美国 2001~2004 年 UI 患病率 49.6%,其中 SUI 占比 49.8%,UUI 占比 15.9%,MUI 占比 34.4%[29],美国中重度 UI 患病率 17.1%[30],欧洲 4 国 UI 患病率[31]:西班牙 23%,法国 44%,德国 41%,英国 42%。这些研究的统计数据均明显高于本组(西班牙除外),说明我国尿失禁的患病率低于大多数欧美国家。何春妮等[32]调查了汉族、维族、回族、蒙古族妇女的尿失禁总发生率,提示不同种族妇女的尿失禁发生率不同;国外一些研究报道非西班牙裔美国白人妇女较非洲裔美国妇女有更高的患病率[33, 34];但其他研究结果显示种族间无明显差异[35-37],因此未来需更多研究进一步确认尿失禁发生率高低是否与不同种族具有相关性。
本研究根据年龄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30 岁以下女性 UI 患病率为 10.6%,30~3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19.9%,40~4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35.1%,50~5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43.9%,60~69 岁女性 UI 患病率为 44.0%,70 岁以上女性 UI 患病率为 54.3%。这一结果说明,UI 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明显上升,提示年龄与尿失禁具有相关性,但不同文献报道的结果差异明显。几个对未妊娠妇女进行的大规模调查发现[38, 39],35 岁以下妇女中患病率为 3%,55~64 岁上升到 7%,60 岁以上时增加到 38%。但控制其他合并因素后的结果显示年龄并不是成年女性尿失禁的危险因素。值得注意的是,女性 30 岁后尿失禁患病率的显著增加,可能与 30 岁后女性妊娠、生产、雌激素缺乏、肥胖及合并糖尿病、卒中、抑郁、泌尿生殖器手术(如子宫切除术)、复发性尿路感染等疾病发生率增加有关。
南方女性 UI 患病率为 30.9%,北方女性 UI 患病率为 31.4%。贺媛等[40]调查了北京市与重庆市成人超重、肥胖、中心性肥胖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结果显示北京地区女性的超重和肥胖率均高于重庆地区,北京地区的超重率为重庆地区的 1.1 倍,而北京地区的肥胖率是重庆的 1.8 倍。而肥胖是尿失禁的独立危险因素,肥胖人群尿失禁的患病率是非肥胖人群的 3 倍[41-43]。减重可显著改善尿失禁,尤其是对压力性尿失禁[44, 45]。
农村女性 UI 患病率为 32.5%,城市女性 UI 患病率为 27.5%。在农村,妇女多为体力劳动者,产娩平均次数要高于城市妇女,这可能是农村妇女 UI 患病率略高于城市妇女患病率的主要原因,同时,也表明我国城乡妇幼卫生情况存在一定差异,应重点加强农村地区妇女卫生保健工作。
根据不同调查时间的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01~2004 年患病率 18.7%,2005~2008 年患病率 33.6%,2009~2012 年患病率 30.6%,2013~2017 年患病率为 29.2%。从 2005 年开始,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患病率开始升高,并在 10 多年内保持较高水平,未来可见中国成年女性尿失禁问题仍将是涉及社会和公共卫生的重要健康问题。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尽管覆盖了 17 个省、市、直辖市,但仅 1 个为全国性调查,相对于拥有 14 亿人口的中国而言,样本量很小,覆盖面不广;② 部分研究未按照年龄、地区提供数据,可能存在抽样误差及发表偏倚;③ 不同研究间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尽管我们严格限制纳入排除标准,并按预定方案进行了亚组分析,但结果均无法完全解释异质性的来源,未知的异质性来源可能造成一定偏倚。而纳入文献对合并症、生育史及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报告不完整,导致无法提取相关亚组的患病率数据,这可能是造成异质性大的原因之一。由于单个率 meta 分析的纳入研究间异质性主要受纳入研究样本量差异大小的影响,因此可能无法将异质性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这对研究结果的准确性无决定性影响[46]。④ 为了研究年龄与患病率的关系及时间变化趋势,我们合并了年龄组数据及调查时间数据,可能因此造成抽样误差及发表偏倚。
综上所述,我国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高达 31.1%,从 2005 年以来一直处于较高水平,过去 10 余年无明显改善,且成年女性尿失禁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逐渐成为困扰女性和老年人群的健康负担。为关爱女性健康,提高女性生活质量,应重视尿失禁的发病原因并采取适当干预措施预防和治疗成年女性尿失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