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陆忆娟, 管欣, 梁文焰, 马爱霞. 聚乙二醇干扰素 α-2a 联合恩替卡韦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的 Meta 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19, 19(10): 1195-1202. doi: 10.7507/1672-2531.201903036 复制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1, 2]。据报道,全球约有 3.5 亿人为 CHB 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近 100 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3]。CHB 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治疗手段与疗效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4]。
目前已获批用于 CHB 治疗的药物包括 2 种干扰素和 6 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 analogues,Nas):普通干扰素(interferon,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adefovir,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其中全世界权威乙肝指南一致推荐或优先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 3 种:Peg-IFN、ETV 及 TDF[5]。然而,治疗 CHB 的理想方法仍有争议[6]。近年来,针对上述三种一线治疗药物之间联合用药,尤其是 Peg-IFN 与 NAs 的联合用药是否可增强疗效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7]。国内有研究[8]认为 Peg-IFN 与 NAs 联合用药可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疗效,而美国指南[5]则明确表明两者联合不能获得更高的停药后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不推荐联合用药。
在两种一线治疗 CHB 的 NAs 药物中,TDF 属于 NAs 新型抗病毒药物,其与 Peg-IFN 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选择 ETV 作为 NAs 典型代表,从多种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角度对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 HBeAg 阳性的 CHB 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我国 CHB 防治指南中乙肝诊断标准,且在治疗前均未使用任何 IFN 或 NAs 等抗病毒药物的 HBeAg 阳性的 CHB 初治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使用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对照组:单用 Peg-IFNα-2a。同一干预措施在用药剂量及方式方面要求保持一致: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1 次/周;ETV 0.5mg,口服,1 次/天。
1.1.4 结局指标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阴转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复常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乙型肝炎 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转率、HBsAg 血清学转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数据不全或者无法获取全文文献;③ 重复发表文献;④ 针对 Peg-IFNα-2a 与 ETV 单药对比、Peg-IFNα-2a 与 ETV 序贯治疗以及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VIP 和 WanFang Data 数据库,搜集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 HBeAg 阳性 CHB 的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9 年 3 月。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得相关研究。检索采用自由词联合主题词的方式进行,英文检索词包括:chronic hepatitis B、CHB、peginterferon、peg-IFN、entecavir、ETV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乙肝、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434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12 个 RCT[10-21],包括 1 130 例患者,其中联合组(Peg-IFNα-2a+ETV)566 例,单药组(Peg-IFNα-2a)564 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The Cochrane Library(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12 周疗效比较
5 个 RCT[10, 11, 14, 15, 18]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5 个 RCT[10, 11, 14, 15, 18]报告了 ALT 复常率,3 个 RCT[10, 15, 18]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4 个 RCT[10, 11, 15,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2.55,95%CI(1.83,3.55),P<0.000 01]、ALT 复常率[RR=2.37,95%CI(1.76,3.20),P<0.000 01]和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2.88,95%CI(1.18,7.03),P=0.02]均高于单药组。但两组 HBeAg 阴转率[RR=1.64,95%CI(0.94,2.86),P=0.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 2)。

2.3.2 24 周疗效比较
7 个 RCT[10, 11, 14-16, 18, 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1 个 RCT[16]报告了 AST 复常率,8 个 RCT[10, 11, 14-16, 18-20]报告了 ALT 复常率,6 个 RCT[10, 12, 15, 16, 18, 20]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6 个 RCT[10-12, 15, 16,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2 个 RCT[10, 15]报告了 HBsAg 阴转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24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2.10,95%CI(1.74,2.53),P<0.000 01]、AST 复常率[RR=1.87,95%CI(1.15,3.04),P=0.01]、ALT 复常率[RR=1.70,95%CI(1.46,1.99),P<0.000 01]、HBeAg 阴转率[RR=2.14,95%CI(1.62,2.83),P<0.000 01]、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2.51,95%CI(1.65,3.82),P<0.000 01]和 HBsAg 阴转率[RR=2.78,95%CI(1.06,7.31),P=0.04]高于单药组(图 3)。

2.3.3 48 周疗效比较
7 个 RCT[10, 14-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1 个 RCT[16]报告了 AST 复常率,7 个 RCT[10, 14-16, 18-20]报告了 ALT 复常率,8 个 RCT[10, 12, 13, 15-18, 20]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6 个 RCT[10, 12, 13, 15, 16,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3 个 RCT[10, 15, 17]报告了 HBsAg 阴转率。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48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1.63,95%CI(1.32,2.02),P<0.000 01]、AST 复常率[RR=2.75,95%CI(1.82,4.16),P<0.000 01]、ALT 复常率[RR=1.47,95%CI(1.33,1.63),P<0.000 01]、HBeAg 阴转率[RR=1.65,95%CI(1.42,1.91),P<0.000 01]、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1.91,95%CI(1.51,2.41),P<0.000 01]和 HBsAg 阴转率[RR=1.57,95%CI(1.07,2.31),P=0.02]高于单药组(表 3)。

2.3.4 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6 个月疗效比较
3 个 RCT[14, 15, 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3 个 RCT[14, 15, 19]报告了 ALT 复常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6 个月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1.37,95%CI(1.19,1.58),P<0.000 1]和 ALT 复常率[RR=1.34,95%CI(1.16,1.55),P<0.000 1]高于单药组(表 4)。

2.3.5 不良反应
7 个 RCT[10, 11, 14, 15, 17, 19, 21]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仅 2 个 RCT[14, 19]涉及具体数值,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6,95%CI(0.45,1.28),P=0.3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关节酸痛[15]、头疼[17]、发热[10, 11, 15, 17]、白细胞下降[10, 11, 17, 19]、体重减轻[15]、腹部不适[14, 17, 19]、乏力[10, 15]、恶心[10]、厌食[10, 15]、骨髓抑制[14, 15]、脱发[10, 15]、皮疹[14, 19]及甲状腺功能异常[17]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好转。仅一个 RCT[21]报道了严重不良反应。
2.4 发表偏倚
针对 48 周时血清 HBV-DNA 阴转率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分布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图 4)。

3 讨论
作为长效干扰素的一种,Peg-IFNα-2a 较 IFN 用药方便,且对乙型肝炎 e 抗原血清转化的影响非常持久[22],但仅有 30%~40% 接受其治疗的乙肝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3]。ETV 可长期、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降低耐药性风险,但许多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毒学指标复发,需要长期接受治疗[24]。因此,Peg-IFNα-2a 与 ETV 联合用药理论上可实现优势互补[2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后,联合组的 HBV-DNA 阴转率、ALT 复常率及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但尚不能认为联合组 HBeAg 阴转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24 周后,联合组的 HBV-DNA 阴转率、AST 复常率、ALT 复常率、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和 HBsAg 阴转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48 周后,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AST 复常率、ALT 复常率、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 HBsAg 阴转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及 ALT 复常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同时,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对于 HBeAg 阳性 CHB 患者而言,Peg-IFNα-2a 与 ETV 联用的疗效整体优于 Peg-IFNα-2a 单药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中较少报道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等,存在选择、测量、实施偏倚的可能性较大;② 纳入研究均针对中国人群,存在人群和地区限制,导致普适性不强;③ 在患者性别、年龄及患者初始特征(包括病程、相关指标水平高低等)等基线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导致临床异质性,但受限于纳入研究数量,无法进行亚组分析,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表明,Peg-IFNα-2a 与 ETV 联用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 Peg-IFNα-2a 单药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声明:本研究无利益冲突。
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是一种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是全球肝硬化和肝细胞癌的主要影响因素[1, 2]。据报道,全球约有 3.5 亿人为 CHB 病毒感染者,每年有近 100 万人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细胞癌[3]。CHB 已对人类健康造成严重威胁,其治疗手段与疗效成为了社会关注焦点[4]。
目前已获批用于 CHB 治疗的药物包括 2 种干扰素和 6 种口服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s)ide analogues,Nas):普通干扰素(interferon,IFN)、聚乙二醇干扰素(pegylated interferon,Peg-IFN)和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阿德福韦(adefovir,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恩替卡韦(entecavir,ETV)、替诺福韦(tenofovir,TDF)、替诺福韦艾拉酚胺(tenofovir alafenamide fumarate,TAF)。其中全世界权威乙肝指南一致推荐或优先推荐的一线治疗药物包括 3 种:Peg-IFN、ETV 及 TDF[5]。然而,治疗 CHB 的理想方法仍有争议[6]。近年来,针对上述三种一线治疗药物之间联合用药,尤其是 Peg-IFN 与 NAs 的联合用药是否可增强疗效的临床研究越来越多[7]。国内有研究[8]认为 Peg-IFN 与 NAs 联合用药可实现优势互补、增强疗效,而美国指南[5]则明确表明两者联合不能获得更高的停药后病毒学或血清学应答,不推荐联合用药。
在两种一线治疗 CHB 的 NAs 药物中,TDF 属于 NAs 新型抗病毒药物,其与 Peg-IFN 联用的相关临床研究较少,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本文选择 ETV 作为 NAs 典型代表,从多种效果指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角度对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 HBeAg 阳性的 CHB 初治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系统评价,以期为临床决策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符合我国 CHB 防治指南中乙肝诊断标准,且在治疗前均未使用任何 IFN 或 NAs 等抗病毒药物的 HBeAg 阳性的 CHB 初治患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使用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对照组:单用 Peg-IFNα-2a。同一干预措施在用药剂量及方式方面要求保持一致:Peg-IFNα-2a 180 μg,皮下注射,1 次/周;ETV 0.5mg,口服,1 次/天。
1.1.4 结局指标
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epatitis B virus DNA,HBV-DNA)阴转率、天冬氨酸转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复常率、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复常率、乙型肝炎 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阴转率、HBsAg 血清学转换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数据不全或者无法获取全文文献;③ 重复发表文献;④ 针对 Peg-IFNα-2a 与 ETV 单药对比、Peg-IFNα-2a 与 ETV 序贯治疗以及合并其他类型肝脏疾病的研究。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 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NKI、VIP 和 WanFang Data 数据库,搜集 Peg-IFNα-2a 联合 ETV 治疗 HBeAg 阳性 CHB 的 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 2019 年 3 月。同时,手工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得相关研究。检索采用自由词联合主题词的方式进行,英文检索词包括:chronic hepatitis B、CHB、peginterferon、peg-IFN、entecavir、ETV 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乙肝、聚乙二醇干扰素、恩替卡韦等。以 PubMed 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 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发表期刊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 2 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 Cochrane 手册 5.1.0 推荐的 RCT 偏倚风险评估工具[9]。
1.5 统计分析
采用 RevMan 5.3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 95%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 χ2 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 α=0.1),同时结合 I2 定量判断异质性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 Meta 分析。Meta 分析的水准设为 α=0.05。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 434 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 12 个 RCT[10-21],包括 1 130 例患者,其中联合组(Peg-IFNα-2a+ETV)566 例,单药组(Peg-IFNα-2a)564 例。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 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The Cochrane Library(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Meta 分析结果
2.3.1 12 周疗效比较
5 个 RCT[10, 11, 14, 15, 18]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5 个 RCT[10, 11, 14, 15, 18]报告了 ALT 复常率,3 个 RCT[10, 15, 18]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4 个 RCT[10, 11, 15,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2.55,95%CI(1.83,3.55),P<0.000 01]、ALT 复常率[RR=2.37,95%CI(1.76,3.20),P<0.000 01]和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2.88,95%CI(1.18,7.03),P=0.02]均高于单药组。但两组 HBeAg 阴转率[RR=1.64,95%CI(0.94,2.86),P=0.0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图 2)。

2.3.2 24 周疗效比较
7 个 RCT[10, 11, 14-16, 18, 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1 个 RCT[16]报告了 AST 复常率,8 个 RCT[10, 11, 14-16, 18-20]报告了 ALT 复常率,6 个 RCT[10, 12, 15, 16, 18, 20]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6 个 RCT[10-12, 15, 16,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2 个 RCT[10, 15]报告了 HBsAg 阴转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24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2.10,95%CI(1.74,2.53),P<0.000 01]、AST 复常率[RR=1.87,95%CI(1.15,3.04),P=0.01]、ALT 复常率[RR=1.70,95%CI(1.46,1.99),P<0.000 01]、HBeAg 阴转率[RR=2.14,95%CI(1.62,2.83),P<0.000 01]、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2.51,95%CI(1.65,3.82),P<0.000 01]和 HBsAg 阴转率[RR=2.78,95%CI(1.06,7.31),P=0.04]高于单药组(图 3)。

2.3.3 48 周疗效比较
7 个 RCT[10, 14-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1 个 RCT[16]报告了 AST 复常率,7 个 RCT[10, 14-16, 18-20]报告了 ALT 复常率,8 个 RCT[10, 12, 13, 15-18, 20]报告了 HBeAg 阴转率,6 个 RCT[10, 12, 13, 15, 16, 18]报告了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3 个 RCT[10, 15, 17]报告了 HBsAg 阴转率。Meta 分析结果显示,治疗 48 周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1.63,95%CI(1.32,2.02),P<0.000 01]、AST 复常率[RR=2.75,95%CI(1.82,4.16),P<0.000 01]、ALT 复常率[RR=1.47,95%CI(1.33,1.63),P<0.000 01]、HBeAg 阴转率[RR=1.65,95%CI(1.42,1.91),P<0.000 01]、HBeAg 血清学转换率[RR=1.91,95%CI(1.51,2.41),P<0.000 01]和 HBsAg 阴转率[RR=1.57,95%CI(1.07,2.31),P=0.02]高于单药组(表 3)。

2.3.4 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6 个月疗效比较
3 个 RCT[14, 15, 19]报告了血清 HBV-DNA 阴转率,3 个 RCT[14, 15, 19]报告了 ALT 复常率。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6 个月时,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RR=1.37,95%CI(1.19,1.58),P<0.000 1]和 ALT 复常率[RR=1.34,95%CI(1.16,1.55),P<0.000 1]高于单药组(表 4)。

2.3.5 不良反应
7 个 RCT[10, 11, 14, 15, 17, 19, 21]报告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其中仅 2 个 RCT[14, 19]涉及具体数值,固定效应模型 Meta 分析结果显示,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RR=0.76,95%CI(0.45,1.28),P=0.3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他研究报道的不良反应包括:关节酸痛[15]、头疼[17]、发热[10, 11, 15, 17]、白细胞下降[10, 11, 17, 19]、体重减轻[15]、腹部不适[14, 17, 19]、乏力[10, 15]、恶心[10]、厌食[10, 15]、骨髓抑制[14, 15]、脱发[10, 15]、皮疹[14, 19]及甲状腺功能异常[17]等,经对症治疗后均得到好转。仅一个 RCT[21]报道了严重不良反应。
2.4 发表偏倚
针对 48 周时血清 HBV-DNA 阴转率这一结局指标绘制漏斗图进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显示各研究分布不对称,提示存在发表偏倚的可能性较大(图 4)。

3 讨论
作为长效干扰素的一种,Peg-IFNα-2a 较 IFN 用药方便,且对乙型肝炎 e 抗原血清转化的影响非常持久[22],但仅有 30%~40% 接受其治疗的乙肝患者病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23]。ETV 可长期、有效地抑制乙型肝炎病毒,降低耐药性风险,但许多患者在停药后会出现病毒学指标复发,需要长期接受治疗[24]。因此,Peg-IFNα-2a 与 ETV 联合用药理论上可实现优势互补[25]。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 12 周后,联合组的 HBV-DNA 阴转率、ALT 复常率及 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但尚不能认为联合组 HBeAg 阴转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24 周后,联合组的 HBV-DNA 阴转率、AST 复常率、ALT 复常率、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和 HBsAg 阴转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48 周后,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AST 复常率、ALT 复常率、HBeAg 阴转率、HBeAg 血清学转换率及 HBsAg 阴转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治疗 48 周后随访 24 周,联合组的血清 HBV-DNA 阴转率及 ALT 复常率均高于 Peg-IFNα-2a 单药组。同时,联合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提示,对于 HBeAg 阳性 CHB 患者而言,Peg-IFNα-2a 与 ETV 联用的疗效整体优于 Peg-IFNα-2a 单药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纳入研究中较少报道随机分配方法、分配隐藏和盲法等,存在选择、测量、实施偏倚的可能性较大;② 纳入研究均针对中国人群,存在人群和地区限制,导致普适性不强;③ 在患者性别、年龄及患者初始特征(包括病程、相关指标水平高低等)等基线方面存在一定差异,可导致临床异质性,但受限于纳入研究数量,无法进行亚组分析,可能影响结论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表明,Peg-IFNα-2a 与 ETV 联用治疗 HBeAg 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优于 Peg-IFNα-2a 单药治疗,且不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的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声明:本研究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