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赵玉清, 宋莹莹, 杨一点, 张立平. 核苷(酸)类物预防肿瘤患者伴HBV感染化疗后病毒再激活疗效的网状Meta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1, 21(11): 1269-1277. doi: 10.7507/1672-2531.202106160 复制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已被认为是免疫抑制剂和化疗后的并发症。实体瘤接受化疗但未进行抗病毒预防的患者有4%~68%的再激活风险[1]。高达20%~60%的肿瘤合并HBV感染者在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过程中可出现HBV再激活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2-4]。免疫抑制越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因此大部分免疫抑制剂都有促使HBV病毒复制、增加再激活的可能[5-9]。核苷(酸)类物对于免疫抑制期间的HBV再激活有重要作用,但哪种药物疗效最佳尚无一致意见[10]。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LAM是第一种用于抗病毒预防以减少HBV再激活并发症的核苷类似物,ETV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11],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pivoxil,TDF)也被2017年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指南推荐[12]。基于耐药性、副作用等不利影响,目前对于预防病毒再激活的用药并未统一。《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共识》2012年版建议可在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之前1周开始给予LAM预防性治疗,并持续至化疗结束后至少6个月[13]。但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指南建议,由于耐药性的进展,不建议使用LAM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预防性治疗[14],ETV和TDF的疗效证据也是基于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而来。目前针对HBV再激活的抗病毒治疗大多是双臂安慰剂研究,缺乏头对头的研究,传统Meta分析虽能实现药物的两两比较,但不能同时对多种治疗措施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单项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肿瘤患者合并HBV感染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化疗等基础治疗联合任一种核苷(酸)类物;对照组:仅化疗等基础治疗,或化疗等基础治疗联合其他任一种核苷(酸)类物。
1.1.4 结局指标
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再激活的诊断标准为:HBV-DNA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10倍以上或绝对值达到1×109 copies/mL,或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均为HBV再激活[2,14,15]。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文献;② 无法提取数据或相关结局指标或结局指标不符的文献;③ 研究目的、干预措施不符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不同核苷(酸)类物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7日。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英文检索词包括: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HBV、Entecavir、ETV、Lamivudine、LAM、Adefovir dipivoxil、ADV、Telbivudine、LdT、Tenofovir dipivoxil、TDF、virus reactivation、reactivate、reactivated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再激活、再激活、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和发表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16,17]。
1.5 统计分析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数据分别进行整体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拟合检验,并采用节点劈裂法进行局部不一致性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采用一致性模型进行分析,反之采用不一致性模型分析。采用预测区间图判断研究间的异质性,若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预测区间一致,则认为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小或不存在;反之,探索异质性来源。通过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预测各药物干预方案疗效的优劣,并绘制各结局指标的SUCRA曲线图。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1 919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43个RCT[18-60],包括3 269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干预措施的网状关系
纳入研究包含7种治疗方案:在化疗基础上分别联用ETV、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TDF、LAM+ETV、LAM+ADV,7种治疗方案的网状关系图见图2。

LAM:拉米夫定;ADV:阿德福韦酯;ETV:恩替卡韦;LdT:替比夫定;TDF:替诺福韦酯;L+E:拉米夫定+恩替卡韦;L+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BC:空白对照。
2.4 不一致性和异质性检验结果
将结局指标拟合不一致模型,P=0.6336,整体无不一致性;节点劈裂法检验显示局部不存在不一致性,10组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同时,43个研究存在5个闭合环,未发现不一致性:loop(BC-ETV-LAM)的P=0.058、loop(ETV-LAM-TDF)的P=0.527、loop(BC-ETV-TDF)的P=0.596、loop(BC-LAM-ADV)的P=0.653、loop(BC-LAM-TDF)的P=0.902,同节点劈裂法检测一致。预测区间图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预测区间一致,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所有研究均报道了再激活率,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各药物干预措施再激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ETV、LAM、ADV降低再激活率的水平低于LAM+ETV(表3)。根据SUCRA值(%)对8组措施降低再激活率的疗效进行排序,结果为:LAM+ETV(94.8)>LdT(80.7)>LAM+ADV(58.0)>ETV(47.8)>ADV(45.1)>TDF(41.3)>LAM(32.3)>BC(0.1)(图3)。


LAM:拉米夫定;ADV:阿德福韦酯;ETV:恩替卡韦;LdT:替比夫定;TDF:替诺福韦酯;L+E:拉米夫定+恩替卡韦;L+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BC:空白对照。
3 讨论
肿瘤患者伴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化疗期间面临较高的病毒再激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持续治疗,造成化疗中断或延迟,影响患者的生存率。HBV感染的结果取决于宿主的T细胞和B细胞反应。这两个免疫系统可对HBV复制进行免疫控制,介导HBV感染的恢复。尽管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HBV的主动复制,但不足以清除所有被感染细胞内的HBV,这些细胞仍含有潜伏的cccDNA,或存在低水平复制的HBV,可逃脱HBV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靶向攻击。因此,这些细胞构成了HBV持续存在的贮存库[8,9]。化疗或免疫抑制使得宿主免疫系统受损时,这个储存库便成为病毒再激活的来源,HBV复制活跃会导致免疫重建,识别HBV的T淋巴细胞攻击肝脏,导致肝炎发作,而且在免疫系统受损逐渐弱化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HBV突变,使其更有利于病毒的再复制[5-7]。免疫抑制越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因此大部分免疫抑制剂都有促使HBV病毒复制的潜在机制,增加HBV病毒再激活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干预药物降低再激活率的疗效均优于空白对照,LAM与ETV联合用药疗效最好,优于ETV、LAM、ADV;疗效较好的是LdT、LAM与ADV联合用药。LdT与其他单药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曲线下面积稳居第二,且不差于疗效最好的LAM与ETV联合用药,疗效较稳定。
Zheng等[61]的Meta分析比较了肝移植患者预防HBV复发的6种方案,发现ETV优于LAM、TDF、ADV、LAM+ADV、LAM+TDF。ETV因其在抑制HBV-DNA复制、低耐药率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其它核苷(酸)类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11]。以往多个研究[52,62,63]也发现ETV预防HBV再激活优于LAM。但本研究未发现ETV的明显优势。
LAM通过阻碍HBV-DNA链合成及延长,下调血清转氨酶水平并起到缓解肝脏炎性反应、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64]。ETV可阻碍HBV-DNA复制起始、转录及合成,抑制HBV-DNA反转录酶及聚合酶活性,影响HBV-DNA正链合成及其延伸、装配,达到抗病毒作用[23,65],这可能是二者合用可增强肝功能、降低HBV-DNA水平、减少HBV再激活的原因。
ADV属于无环磷酸盐,其抗HBV病毒能力与LAM、ETV及TDF相比较弱。但LAM在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其耐药性可造成HBV基因重新出现和病毒再激活[66]。因此,预计治疗时间持续较短时可暂时选用LAM,但不推荐长期使用,若发生耐药可继续选择ADV、TDF和ETV等[61,66]。ADV可快速抑制HBV对LAM的基因型耐药性[67],而且HBV对ADV的基因耐药突变少于LAM[68]。因此,LAM联用ADV可发挥长效、高效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反应,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延缓肝炎组织学进展[67]。但二者的联用虽然可降低HBV-DNA水平却不能使其降至检测水平以下,所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69]。在本次研究中,LAM联用ADV虽然曲线下面积稳居第三,但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其磷酸化后转化出三磷酸盐,竞争胸腺嘧啶-5’-三磷酸盐,从而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70]。LdT发挥作用快,作用强且彻底,耐药发生率低[38],故短期治疗效果优于ETV[11],这也可能是本研究中LdT优于ETV及其他单药的原因。同时LdT无论是作为单一疗法还是与其他核苷(酸)类物联用对慢乙肝患者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71,72],但因其抗病毒活性较弱且耐药突变发生率高却并不被推荐使用[73]。目前对于再激活中LdT的应用报道仍较少。
TDF在HBV再激活预防中的证据较少,但它们的使用是基于慢乙肝治疗中的有力证据。TDF和ETV可在不考虑预期治疗持续时间的情况下使用。ETV和TDF降低化疗患者病毒再激活的作用可能相近[74],需要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二者疗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AM和ETV,对于其他药物的研究较少,样本量分布不均;② 纳入研究大多未报道化疗中断率、生存率,无法进一步分析各药物的安全性;③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高,且可能存在发表偏倚;④ 各单药间疗效差异排序差距不大,结果不稳定,随着样本量改变其排序结果也可能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LAM+ETV、LdT、LAM+ADV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更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再激活已被认为是免疫抑制剂和化疗后的并发症。实体瘤接受化疗但未进行抗病毒预防的患者有4%~68%的再激活风险[1]。高达20%~60%的肿瘤合并HBV感染者在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过程中可出现HBV再激活甚至导致肝衰竭或死亡[2-4]。免疫抑制越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因此大部分免疫抑制剂都有促使HBV病毒复制、增加再激活的可能[5-9]。核苷(酸)类物对于免疫抑制期间的HBV再激活有重要作用,但哪种药物疗效最佳尚无一致意见[10]。
目前应用较多的是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和恩替卡韦(entecavir,ETV),LAM是第一种用于抗病毒预防以减少HBV再激活并发症的核苷类似物,ETV被认为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11],替诺福韦酯(tenofovir dipivoxil,TDF)也被2017年欧洲肝病研究协会指南推荐[12]。基于耐药性、副作用等不利影响,目前对于预防病毒再激活的用药并未统一。《亚太地区慢性乙型肝炎共识》2012年版建议可在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或化疗之前1周开始给予LAM预防性治疗,并持续至化疗结束后至少6个月[13]。但美国肝病研究协会指南建议,由于耐药性的进展,不建议使用LAM用于乙肝病毒携带者的预防性治疗[14],ETV和TDF的疗效证据也是基于其在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应用而来。目前针对HBV再激活的抗病毒治疗大多是双臂安慰剂研究,缺乏头对头的研究,传统Meta分析虽能实现药物的两两比较,但不能同时对多种治疗措施进行比较。因此,本研究采用网状Meta分析的方法,整合单项研究结果进行合并分析,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肿瘤患者合并HBV感染者。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化疗等基础治疗联合任一种核苷(酸)类物;对照组:仅化疗等基础治疗,或化疗等基础治疗联合其他任一种核苷(酸)类物。
1.1.4 结局指标
乙肝病毒再激活率。再激活的诊断标准为:HBV-DNA水平较基线水平升高10倍以上或绝对值达到1×109 copies/mL,或HBsAg阳性/抗-HBc阳性、或HBsAg阴性/抗-HBc阳性患者接受免疫抑制治疗时,HBV-DNA较基线升高≥2 lgIU/mL,或基线HBV-DNA阴性者转为阳性,或HBsAg由阴性转为阳性,均为HBV再激活[2,14,15]。
1.1.5 排除标准
① 重复发表文献;② 无法提取数据或相关结局指标或结局指标不符的文献;③ 研究目的、干预措施不符的文献。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The 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NKI、WanFang Data和VIP数据库,搜集不同核苷(酸)类物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HBV再激活的RCT,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1年6月7日。检索采用主题词与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并根据各数据库特点进行调整。同时检索纳入研究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资料。英文检索词包括:Hepatitis B virus、Hepatitis B、HBV、Entecavir、ETV、Lamivudine、LAM、Adefovir dipivoxil、ADV、Telbivudine、LdT、Tenofovir dipivoxil、TDF、virus reactivation、reactivate、reactivated等;中文检索词包括:乙肝病毒、乙型肝炎、乙肝、病毒再激活、再激活、恩替卡韦、拉米夫定、替诺福韦酯、替比夫定、阿德福韦酯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框1。

1.3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如有分歧,则通过讨论或与第三方协商解决。文献筛选时首先阅读文题,在排除明显不相关文献后,进一步阅读摘要和全文以确定是否纳入。如有需要,通过邮件、电话联系原始研究作者获取未确定但对本研究非常重要的信息。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研究题目、第一作者和发表时间等;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名研究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并交叉核对结果。偏倚风险评价采用Cochrane手册5.1.0推荐的RCT偏倚风险评估工具[16,17]。
1.5 统计分析
采用Stata 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二分类变量采用风险比(risk ratio,RR)为效应分析统计量,各效应量均提供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对数据分别进行整体的一致性与不一致性拟合检验,并采用节点劈裂法进行局部不一致性检验。设定P>0.05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可采用一致性模型进行分析,反之采用不一致性模型分析。采用预测区间图判断研究间的异质性,若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预测区间一致,则认为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小或不存在;反之,探索异质性来源。通过累积排序概率曲线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curve,SUCRA)预测各药物干预方案疗效的优劣,并绘制各结局指标的SUCRA曲线图。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共获得相关文献1 919篇,经逐层筛选,最终纳入43个RCT[18-60],包括3 269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所检索的数据库及检出文献数具体如下:CNKI(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3 干预措施的网状关系
纳入研究包含7种治疗方案:在化疗基础上分别联用ETV、LAM、阿德福韦酯(adefovir Dipivoxil,ADV)、替比夫定(telbivudine,LdT)、TDF、LAM+ETV、LAM+ADV,7种治疗方案的网状关系图见图2。

LAM:拉米夫定;ADV:阿德福韦酯;ETV:恩替卡韦;LdT:替比夫定;TDF:替诺福韦酯;L+E:拉米夫定+恩替卡韦;L+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BC:空白对照。
2.4 不一致性和异质性检验结果
将结局指标拟合不一致模型,P=0.6336,整体无不一致性;节点劈裂法检验显示局部不存在不一致性,10组比较结果均显示P>0.05。同时,43个研究存在5个闭合环,未发现不一致性:loop(BC-ETV-LAM)的P=0.058、loop(ETV-LAM-TDF)的P=0.527、loop(BC-ETV-TDF)的P=0.596、loop(BC-LAM-ADV)的P=0.653、loop(BC-LAM-TDF)的P=0.902,同节点劈裂法检测一致。预测区间图显示固定效应模型与随机效应模型的预测区间一致,各研究间异质性较小。
2.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纳入所有研究均报道了再激活率,两两比较结果提示,各药物干预措施再激活率均低于空白对照组,ETV、LAM、ADV降低再激活率的水平低于LAM+ETV(表3)。根据SUCRA值(%)对8组措施降低再激活率的疗效进行排序,结果为:LAM+ETV(94.8)>LdT(80.7)>LAM+ADV(58.0)>ETV(47.8)>ADV(45.1)>TDF(41.3)>LAM(32.3)>BC(0.1)(图3)。


LAM:拉米夫定;ADV:阿德福韦酯;ETV:恩替卡韦;LdT:替比夫定;TDF:替诺福韦酯;L+E:拉米夫定+恩替卡韦;L+A:拉米夫定+阿德福韦酯;BC:空白对照。
3 讨论
肿瘤患者伴乙肝病毒感染者在化疗期间面临较高的病毒再激活率,严重影响患者的持续治疗,造成化疗中断或延迟,影响患者的生存率。HBV感染的结果取决于宿主的T细胞和B细胞反应。这两个免疫系统可对HBV复制进行免疫控制,介导HBV感染的恢复。尽管其一定程度上控制了HBV的主动复制,但不足以清除所有被感染细胞内的HBV,这些细胞仍含有潜伏的cccDNA,或存在低水平复制的HBV,可逃脱HBV特异性免疫细胞的靶向攻击。因此,这些细胞构成了HBV持续存在的贮存库[8,9]。化疗或免疫抑制使得宿主免疫系统受损时,这个储存库便成为病毒再激活的来源,HBV复制活跃会导致免疫重建,识别HBV的T淋巴细胞攻击肝脏,导致肝炎发作,而且在免疫系统受损逐渐弱化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HBV突变,使其更有利于病毒的再复制[5-7]。免疫抑制越强,病毒复制水平越高,因此大部分免疫抑制剂都有促使HBV病毒复制的潜在机制,增加HBV病毒再激活的可能。
本研究结果表明,各干预药物降低再激活率的疗效均优于空白对照,LAM与ETV联合用药疗效最好,优于ETV、LAM、ADV;疗效较好的是LdT、LAM与ADV联合用药。LdT与其他单药相比差异虽无统计学意义,但曲线下面积稳居第二,且不差于疗效最好的LAM与ETV联合用药,疗效较稳定。
Zheng等[61]的Meta分析比较了肝移植患者预防HBV复发的6种方案,发现ETV优于LAM、TDF、ADV、LAM+ADV、LAM+TDF。ETV因其在抑制HBV-DNA复制、低耐药率及安全性方面均优于其它核苷(酸)类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首选药物[11]。以往多个研究[52,62,63]也发现ETV预防HBV再激活优于LAM。但本研究未发现ETV的明显优势。
LAM通过阻碍HBV-DNA链合成及延长,下调血清转氨酶水平并起到缓解肝脏炎性反应、改善肝脏纤维化的作用[64]。ETV可阻碍HBV-DNA复制起始、转录及合成,抑制HBV-DNA反转录酶及聚合酶活性,影响HBV-DNA正链合成及其延伸、装配,达到抗病毒作用[23,65],这可能是二者合用可增强肝功能、降低HBV-DNA水平、减少HBV再激活的原因。
ADV属于无环磷酸盐,其抗HBV病毒能力与LAM、ETV及TDF相比较弱。但LAM在需要长期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其耐药性可造成HBV基因重新出现和病毒再激活[66]。因此,预计治疗时间持续较短时可暂时选用LAM,但不推荐长期使用,若发生耐药可继续选择ADV、TDF和ETV等[61,66]。ADV可快速抑制HBV对LAM的基因型耐药性[67],而且HBV对ADV的基因耐药突变少于LAM[68]。因此,LAM联用ADV可发挥长效、高效的病毒学和生物化学反应,提高HBeAg血清学转换率,从而延缓肝炎组织学进展[67]。但二者的联用虽然可降低HBV-DNA水平却不能使其降至检测水平以下,所以可能不是最佳选择[69]。在本次研究中,LAM联用ADV虽然曲线下面积稳居第三,但与其他干预措施相比并未显示出统计学差异,需要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LdT是一种合成的胸腺嘧啶核苷类似物,其磷酸化后转化出三磷酸盐,竞争胸腺嘧啶-5’-三磷酸盐,从而抑制HBV-DNA聚合酶的活性[70]。LdT发挥作用快,作用强且彻底,耐药发生率低[38],故短期治疗效果优于ETV[11],这也可能是本研究中LdT优于ETV及其他单药的原因。同时LdT无论是作为单一疗法还是与其他核苷(酸)类物联用对慢乙肝患者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71,72],但因其抗病毒活性较弱且耐药突变发生率高却并不被推荐使用[73]。目前对于再激活中LdT的应用报道仍较少。
TDF在HBV再激活预防中的证据较少,但它们的使用是基于慢乙肝治疗中的有力证据。TDF和ETV可在不考虑预期治疗持续时间的情况下使用。ETV和TDF降低化疗患者病毒再激活的作用可能相近[74],需要更多大样本的研究进一步评价二者疗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LAM和ETV,对于其他药物的研究较少,样本量分布不均;② 纳入研究大多未报道化疗中断率、生存率,无法进一步分析各药物的安全性;③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较高,且可能存在发表偏倚;④ 各单药间疗效差异排序差距不大,结果不稳定,随着样本量改变其排序结果也可能发生改变。
综上所述,当前证据显示,LAM+ETV、LdT、LAM+ADV预防肿瘤患者化疗后乙肝病毒再激活的疗效更优。受纳入研究数量和质量限制,上述结论尚待更多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