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鄢晓龙, 何森, 陈晓平.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血栓栓塞事件发病特点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22(1): 31-36. doi: 10.7507/1672-2531.202109103 复制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1,2]。目前,我国成年人HCM患病率为80/10万[1-3]。既往众多研究提示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猝死风险因素及可能机制、猝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如何有效预防猝死等[1,2,4,5]。
近年来,较多研究发现HCM患者的血栓栓塞(thrombo embolism,TE)事件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的HCM患者。Maron等[6]对900例HCM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分析结果提示,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事件的患病率为6.0%,年发病率为0.8%,而大多发生在阵发性或慢性心房颤动HCM患者中,抗凝治疗似乎可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频率[6]。另外,Guttmann等[7]对4 821例HCM患者进行随访,发现5年和10年TE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9%和6.4%。来自亚洲的数据也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发病率较高,如Haruki等[8]对593例无心房颤动HCM患者的随访发现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为每年1.0%;Choi等[9]发现韩国HCM患者卒中的患病率约为10.0%,如伴随心房颤动则患病率升为约20.0%。近期,有专家[10]指出:既往对于HC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危险分层及梗阻的干预等方面,但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应特别关注。因此,本研究对中国人群HCM患者TE事件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治疗TE事件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患者和相关定义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HCM患者,共537例。经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9-1147);由于研究为回顾性,伦理委员会批准知情同意豁免。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29352)。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定义为首次评估时的年龄[6,7];药物情况定义为首次评估时的药物服用情况;心房颤动定义为存在心房颤动病史、入院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如患者诊断心房扑动等同于心房颤动。其他相关指标的定义参考既往研究:SCD及SCD家族史[7,11]、血管疾病[7,11]、高血压病[12]、糖尿病[13]、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2]、NYHA心功分级[6]和心衰[7]。
1.2 HCM诊断标准
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协会指南[2]进行诊断。左心室壁肥厚程度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同时评估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房(left atrial,LA)内径等指标。
1.3 患者评估和数据收集
所有患者评估及基线特征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从病历中收集。数据的录入采用双录入的方法。
1.4 随访及研究终点事件
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或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就诊记录。随访从首次评估开始,一直到终点事件发生、死亡或研究拟定的最终评估日期(2019年12月31日)。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则将能够联系到患者的最近一次随访结果纳入分析。
本研究的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性TE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及外周动脉栓塞。鉴于本研究系回顾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确定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病因较为困难,根据既往文献[6,11,14],本研究未将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与其他缺血性卒中亚型进行区分。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4.0、GraphPad Prism 8及Empower 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的正态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评估,根据正、偏态情况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纳入患者的TE事件累积风险,并分别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抗栓药物治疗中进行组间比较评估各组中TE事件累积风险差异,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进一步评估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TE事件,患者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共纳入HCM患者537例,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血液学指标和心脏彩超参数见表2。此外,对于患者的药物治疗:针对控制心室率及心肌收缩力,β受体阻滞剂的处方比例较高(388例,72.3%);抗栓药物中,阿司匹林处方比例最高(100例,18.6%),其次为华法林(45例,8.4%)。在患者存在明显梗阻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室间隔消融(50例,9.3%),外科干预为7例(1.3%);共有61例患者安置普通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2.2 随访时间和方式
共有380例(70.76%)患者通过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0(1.30,6.20)年,平均随访4.07±2.99年,累积随访2 184.3人年。
2.3 纳入患者的TE事件发生概况
随访中有44例发生57次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或外周动脉栓塞事件,其中2例首次发生颅内出血,其余42例首次发生TE事件。42例首次发生TE事件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再次发生TE事件的发生率为26.2%(11/42);TE再发距离首次TE事件的中位时间为:882.0天(218.0,1 547.0),平均818.7±661.1天。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的平均年龄为66.4±13.7岁,<5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5.0%;50~7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为7.0%左右;而在≥7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图1)。

纳入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18.1%(图2),年发病率为1.9%[95%CI(1.35,2.50)]。共计发生心房颤动88例(病史诊断11例、入院心电图诊断39例、动态心电图诊断38例)。因心房颤动系TE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比较了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和单纯HCM患者的TE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提示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42.1%,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11.9%(图3)。


2.4 各亚组人群的TE事件发生情况
进一步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抗栓药物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合并疾病(COPD、既往TE事件、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心脏彩超参数(LVEDD、LA内径、MWT、LVEF和LVOTO)等进行亚组分析,评估TE事件在不同组别中的TE事件累积发生情况。结果提示,女性、年龄≥50岁、服用华法林、合并COPD及既往TE事件组TE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升高(图4)。其它亚组之间的TE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a:年龄;b:性别;c:既往是否发生TE事件;d:是否合并COPD;e:是否服用华法林。
2.5 是否发生TE事件患者的基线特征对比
对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TE事件的患者进行基线特征比较,结果提示发生TE事件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低、年龄较大、HCM家族史、心累气促、既往TE事件和心房颤动的比例较高。发生TE事件的患者由于较大比例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因此华法林及他汀等处方比例较高,且LA较大(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HCM患者TE事件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为1.9%;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的平均年龄为66.4±13.7岁,在年龄段≥70岁时,TE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后,发生再发事件的比例较高;如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则TE发生率明显升高。
既往研究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年发病率为0.8%~1.3%[6,8,15],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但均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6]。既往研究结果显示TE事件更容易在高龄患者中发生[6,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患者TE事件的再发率为26.2%,与Maron等[6]的结果类似(25.0%)。
已有多个研究提示HCM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TE事件风险明显升高。Olivotto等[17]发现与窦性节律患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增加了8倍左右(21.0% vs. 2.6%)。日本的一项研究[18]也提示了心房颤动明显增加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23.0% vs. 5.9%)。已发表的Meta分析[19]结果提示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年发病率为3.8%,明显高于一般人群(1.6%~2.4%)[11,20]。本研究结果显示,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年发病率为6.6%,提示在中国人群中,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
HCM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不同研究的患病率在12.0%~28.0%[7,15,21,22],是普通人群的4~6倍[23]。本研究显示中国HCM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16.4%,与既往结果基本类似。但由于本研究数据来自三级医院,TE患病率可能偏高。另外,HCM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既往未诊断的心房颤动,如Kawasaki等[24]在排除已诊断为HCM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后,对剩余HCM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有3.0%的患者存在阵发心房颤动。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数据来自三级医疗中心,纳入患者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且病情相对较重,不能代表病例源人群及社区HCM人群,可能影响结论的外推性;② 样本量不大,且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实施、测量多种偏倚;③ 药物治疗可能影响TE事件的发生,我们只评估了患者基线药物处方情况,在较长的随访时间内,患者的药物处方可能发生改变,而收集患者后续药物处方情况在目前医疗环境下较为困难,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④ 未能区分TE事件的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亚型,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CM患者的TE事件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且TE事件的再发率较高。
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是一种以心肌肥厚为特征的心脏疾病[1,2]。目前,我国成年人HCM患病率为80/10万[1-3]。既往众多研究提示HCM是青少年和运动员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寻找猝死风险因素及可能机制、猝死预测模型的构建及如何有效预防猝死等[1,2,4,5]。
近年来,较多研究发现HCM患者的血栓栓塞(thrombo embolism,TE)事件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的HCM患者。Maron等[6]对900例HCM患者的多中心研究分析结果提示,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事件的患病率为6.0%,年发病率为0.8%,而大多发生在阵发性或慢性心房颤动HCM患者中,抗凝治疗似乎可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频率[6]。另外,Guttmann等[7]对4 821例HCM患者进行随访,发现5年和10年TE事件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2.9%和6.4%。来自亚洲的数据也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发病率较高,如Haruki等[8]对593例无心房颤动HCM患者的随访发现卒中和外周动脉栓塞事件的发生率约为每年1.0%;Choi等[9]发现韩国HCM患者卒中的患病率约为10.0%,如伴随心房颤动则患病率升为约20.0%。近期,有专家[10]指出:既往对于HCM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危险分层及梗阻的干预等方面,但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应特别关注。因此,本研究对中国人群HCM患者TE事件的发病特点进行分析,以期为预防和治疗TE事件提供资料。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患者和相关定义
回顾性分析2010~2018年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心血管内科门诊就诊的HCM患者,共537例。经医院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9-1147);由于研究为回顾性,伦理委员会批准知情同意豁免。本研究已在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注册号:ChiCTR2000029352)。本研究中,患者年龄定义为首次评估时的年龄[6,7];药物情况定义为首次评估时的药物服用情况;心房颤动定义为存在心房颤动病史、入院常规心电图或动态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如患者诊断心房扑动等同于心房颤动。其他相关指标的定义参考既往研究:SCD及SCD家族史[7,11]、血管疾病[7,11]、高血压病[12]、糖尿病[13]、左心室流出道梗阻(lef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LVOTO)[2]、NYHA心功分级[6]和心衰[7]。
1.2 HCM诊断标准
根据2014年欧洲心脏病学协会指南[2]进行诊断。左心室壁肥厚程度采用超声心动图评估,同时评估患者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室壁厚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和左心房(left atrial,LA)内径等指标。
1.3 患者评估和数据收集
所有患者评估及基线特征均由经验丰富的临床医生从病历中收集。数据的录入采用双录入的方法。
1.4 随访及研究终点事件
随访方式包括电话随访或通过电子病历系统查询就诊记录。随访从首次评估开始,一直到终点事件发生、死亡或研究拟定的最终评估日期(2019年12月31日)。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失访,则将能够联系到患者的最近一次随访结果纳入分析。
本研究的终点事件定义为复合性TE事件,包括: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及外周动脉栓塞。鉴于本研究系回顾性,以及在临床实践中确定缺血性卒中亚型的病因较为困难,根据既往文献[6,11,14],本研究未将心源性栓塞性卒中与其他缺血性卒中亚型进行区分。
1.5 统计分析
采用SPSS 24.0、GraphPad Prism 8及Empower Stat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连续性变量的正态分布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进行评估,根据正、偏态情况分别采用均数±标准差或中位数(四分位间距)表示,组间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秩和检验进行比较。分类变量用频数及百分比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纳入患者的TE事件累积风险,并分别在性别、年龄、合并疾病及抗栓药物治疗中进行组间比较评估各组中TE事件累积风险差异,组间比较使用log-rank检验。进一步评估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TE事件,患者的基线特征是否存在差异。所有检验均为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
共纳入HCM患者537例,纳入患者的基线特征见表1,血液学指标和心脏彩超参数见表2。此外,对于患者的药物治疗:针对控制心室率及心肌收缩力,β受体阻滞剂的处方比例较高(388例,72.3%);抗栓药物中,阿司匹林处方比例最高(100例,18.6%),其次为华法林(45例,8.4%)。在患者存在明显梗阻的情况下,大多采用室间隔消融(50例,9.3%),外科干预为7例(1.3%);共有61例患者安置普通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


2.2 随访时间和方式
共有380例(70.76%)患者通过电话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20(1.30,6.20)年,平均随访4.07±2.99年,累积随访2 184.3人年。
2.3 纳入患者的TE事件发生概况
随访中有44例发生57次脑卒中(包括缺血性及出血性)或外周动脉栓塞事件,其中2例首次发生颅内出血,其余42例首次发生TE事件。42例首次发生TE事件的患者,随访过程中再次发生TE事件的发生率为26.2%(11/42);TE再发距离首次TE事件的中位时间为:882.0天(218.0,1 547.0),平均818.7±661.1天。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的平均年龄为66.4±13.7岁,<5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5.0%;50~7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为7.0%左右;而在≥70岁年龄段中,TE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图1)。

纳入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18.1%(图2),年发病率为1.9%[95%CI(1.35,2.50)]。共计发生心房颤动88例(病史诊断11例、入院心电图诊断39例、动态心电图诊断38例)。因心房颤动系TE的重要危险因素,我们进一步比较了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和单纯HCM患者的TE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提示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42.1%,未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TE事件累积发生率为11.9%(图3)。


2.4 各亚组人群的TE事件发生情况
进一步针对患者年龄、性别、抗栓药物使用(华法林、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合并疾病(COPD、既往TE事件、血管疾病、高血压和糖尿病)及心脏彩超参数(LVEDD、LA内径、MWT、LVEF和LVOTO)等进行亚组分析,评估TE事件在不同组别中的TE事件累积发生情况。结果提示,女性、年龄≥50岁、服用华法林、合并COPD及既往TE事件组TE事件累积发生率明显升高(图4)。其它亚组之间的TE事件累积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

a:年龄;b:性别;c:既往是否发生TE事件;d:是否合并COPD;e:是否服用华法林。
2.5 是否发生TE事件患者的基线特征对比
对随访过程中是否发生TE事件的患者进行基线特征比较,结果提示发生TE事件的患者中男性所占比例较低、年龄较大、HCM家族史、心累气促、既往TE事件和心房颤动的比例较高。发生TE事件的患者由于较大比例合并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因此华法林及他汀等处方比例较高,且LA较大(表3)。

3 讨论
本研究发现HCM患者TE事件发病率较高,年发病率为1.9%;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的平均年龄为66.4±13.7岁,在年龄段≥70岁时,TE事件发生率明显升高;患者发生首次TE事件后,发生再发事件的比例较高;如患者合并心房颤动,则TE发生率明显升高。
既往研究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年发病率为0.8%~1.3%[6,8,15],与本研究结果有所差异,但均提示HCM患者的TE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16]。既往研究结果显示TE事件更容易在高龄患者中发生[6,8],与本研究结果相似。此外,本研究患者TE事件的再发率为26.2%,与Maron等[6]的结果类似(25.0%)。
已有多个研究提示HCM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时TE事件风险明显升高。Olivotto等[17]发现与窦性节律患者相比,心房颤动患者卒中风险增加了8倍左右(21.0% vs. 2.6%)。日本的一项研究[18]也提示了心房颤动明显增加HCM患者的TE事件风险(23.0% vs. 5.9%)。已发表的Meta分析[19]结果提示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年发病率为3.8%,明显高于一般人群(1.6%~2.4%)[11,20]。本研究结果显示,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年发病率为6.6%,提示在中国人群中,HCM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TE事件风险较高。
HCM患者常合并心房颤动,不同研究的患病率在12.0%~28.0%[7,15,21,22],是普通人群的4~6倍[23]。本研究显示中国HCM患者合并心房颤动的患病率为16.4%,与既往结果基本类似。但由于本研究数据来自三级医院,TE患病率可能偏高。另外,HCM患者可能存在潜在的、既往未诊断的心房颤动,如Kawasaki等[24]在排除已诊断为HCM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后,对剩余HCM患者进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发现有3.0%的患者存在阵发心房颤动。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本研究数据来自三级医疗中心,纳入患者合并较多危险因素且病情相对较重,不能代表病例源人群及社区HCM人群,可能影响结论的外推性;② 样本量不大,且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可能存在选择、实施、测量多种偏倚;③ 药物治疗可能影响TE事件的发生,我们只评估了患者基线药物处方情况,在较长的随访时间内,患者的药物处方可能发生改变,而收集患者后续药物处方情况在目前医疗环境下较为困难,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④ 未能区分TE事件的心源性或血管源性等亚型,有待进一步验证。
综上所述,本研究发现HCM患者的TE事件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合并心房颤动的患者,且TE事件的再发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