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晗语 1,2 , 张洪春 1,2 , 洪政 1,2 , 李舍予 3,4 , 刘建平 5,6 , 张颖 5,6
  • 1. 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 100029);
  • 2. 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中心中医肺病科(北京 100029);
  • 3.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代谢科(成都 610041);
  • 4.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MAGIC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成都 610041);
  • 5.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 100029);
  • 6. 北京中医药大学国际循证中医药研究院(北京 100029);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在观察性研究中进行因果关系的推断时,为提高研究结果的稳健性,常需要使用统计分析技术对未测量到的潜在混杂因素的影响进行估计。本研究通过系统回顾敏感性分析E值的应用进展,探讨使用E值的优点和局限性,为在各类研究设计中应用、报告和解读E值提供参考。方法  在PubMed数据库中先后使用“E-value”作为关键词进行标题、摘要检索和关键论文被引检索,筛选2016—2021年期间使用E值分析方法进行敏感性分析的文献。结果  E值不但广泛应用于队列研究(n=215)和病例-对照研究(n=15),而且在横断面研究(n=28)、随机对照试验(n=6)和Meta分析(n=16)中均有应用。E值也常联合其他敏感性分析方法,如分层分析、工具变量、校正不同协变量的多元统计回归模型等,用于进一步探索结果的可靠性和稳健性。结论  使用E值对观察性研究进行混杂因素评估时,可结合可信区间及P值结果,对研究结果的敏感性进行更全面地评估。

引用本文: 方晗语, 张洪春, 洪政, 李舍予, 刘建平, 张颖. 敏感性分析的E值应用进展及解读.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22(8): 988-992. doi: 10.7507/1672-2531.202202006 复制

  • 上一篇

    孟德尔随机化研究的报告规范(STROBE-MR)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