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余星磊, 张群, 姜涛, 袁空军, 蔡道章. 2005—2019年中国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趋势的年龄-时期-队列模型分析.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2, 22(10): 1125-1133. doi: 10.7507/1672-2531.202204024 复制
肌肉和肌腱在人体的运动和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易发生损伤的组织之一[1-2]。近年来,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逐年攀升,给社会造成沉重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现有关于肌肉和肌腱损伤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导致的损伤或局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上,但流行病学调查中各变量对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影响[4,5]。本研究通过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数据库中我国肌肉和肌腱损伤的相关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对数据中存在共线性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等变量进行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的影响,对比不同组别的发病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我国肌肉和肌腱损伤防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GHDx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所负责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调查的成果之一,包含全球204个国家(地区)369种常见疾病和伤害的疾病负担数据。该调查使用贝叶斯回归建模工具DisMod-MR 2.1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数据估计一致性;采用世界标准人口数进行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各地区同一年度或同一地区不同年度的数据可比较。“肌肉和肌腱损伤”是“伤害”类别下的“轻伤”所属五种伤害的其中一种,扭伤、拉伤及一小部分的脱臼也被计算在内。关于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我国的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发病信息系统、中国发病登记报告系统、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系统、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及其他发表和未发表的报告等[6]。
本研究提取了2005—2019年我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和年龄别发病率数据,并采用性别分层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以Poisson分布为基础,对流行病学数据中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因素进行分解,从而解释疾病发展趋势。APC模型的结构为:
![]() |
其中,Dij表示第i个年龄组在第j个时期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例数;Nij表示第i个年龄组在第j个时期内的暴露在肌肉和肌腱损伤风险下的人群总数;γ表示第i个年龄组人群在第j个时期内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μ为截距;α表示第i个年龄组的系数;β表示第j个时期组的系数;γ表示第k个队列组的系数;ijk表示随机误差[7]。
APC模型要求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的间隔保持一致,按照GBD数据库的既有分组将研究对象以5年为间隔分成18组(4~9岁、……、90~94岁),将时期划分为3段(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出生队列由时期减去年龄得到。为避免出生队列出现重叠,提高时间精度,采用单年度数据(2009年、2014年、2019年)代替各个时期的5年平均数据。
由于APC模型中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存在共线性,因此传统的模型分析无法得到模型参数的唯一解[8]。而Yang等[9]提出的内生因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IE)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该法对APC模型进行求解。求解得到的系数大于0则说明发病风险增加,小于0则表示发病风险降低。另外系数还可换算成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exp(系数)=RR值,用来比较不同年龄、时期、队列患者之间的发病风险差异。
1.3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9导入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使用JoinPoint 4.9.0.0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描述疾病的发病趋势,结果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利用Stata 16.0软件中的“APC_IE”模块对APC模型进行计算,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采用双侧检验。使用R 4.1.2软件安装ggplot2、gridExtra包进行作图。
2 结果
2.1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变化总体趋势
图1对2005—2019年间的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分性别进行了非参数线性拟合,并将平均发病率作为水平参考线。从平均发病率水平来看,男性居民远远高于女性居民。如图1所示,2005—2019年间,中国男性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水平从2005年的541.5/10万上升到2019年的718.6/10万,增幅达到32.7%,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1.9%(P<0.05,t=11.1)。2005—2019年男性发病率总体呈上升,且在2019年达到最高水平。

中国女性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从2005年的383.3/10万上升到2019年的515.7/10万,上升幅度为34.5%,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2.1%(P<0.05,t=15.9)。发病率时间变化曲线显示2005—2009年女性发病率变化较为平缓,但在2009年后持续上升。女性居民发病率的整体增幅和AAPC值均高于男性居民。
全人群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水平自2005年的465.4/10万上升到2019年的622.0/10万,增长幅度为33.6%,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2.0%(P<0.05,t=13.2),全人群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2.2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年龄趋势
如图2所示,男性居民三个时期的年龄-时期别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和第二个时期(2010—2014年)自5~9岁年龄组经历了断崖式下降后,在10~14岁出现了第一个上升拐点,差异在于第一个时期下降拐点出现在24~29岁年龄组,而第二个时期下降拐点出现在20~24岁。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不同之处在于发病率在5~9岁年龄组之后没有下降,而是持续上升,直至在20~24岁出现拐点。三个时期的年龄别发病率自20~24岁年龄组后持续下降,直至在70~74岁出现拐点,之后持续上升。

对女性居民而言,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和第二个时期(2010—2014年)发病率在5~9岁年龄组经历了断崖式下降后,发病率在10~14岁组开始持续上升;第一个时期在25~29岁组出现拐点并缓慢下降,第二个时期的下降拐点则延后至30~34岁组;拐点出现后,发病率持续缓慢下降至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点,之后继续上升在85~89岁出现下降拐点。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第一个上升拐点则延后至15~19岁,第一个下降拐点和第二个时期同样出现在30~34岁,之后持续下降同样在70~74岁出现上升拐点,之后持续上升,未表现出下降。
2.3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时期趋势
如图3和图4所示,2005—2019年间,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在这3个时期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来看,男性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在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差异最大,25~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是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的2.99倍;女性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在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差异最大,90~9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是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的1.77倍。


2.4 2005—2019年中国(20~94岁)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队列趋势
图5和图6展示了不同出生队列中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2005—2019年间,各年龄组的发病率随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在发病率增幅上,各年龄组也存在差异:男性年龄组中增幅最小的是5~9岁,幅度为25.3%,增幅最大的是90~94岁,为86.6%;女性年龄组中增幅最小的是25~29岁,为29.9%,增幅最大的是90~94岁,为95.5%。男性年龄组平均增幅为45.4%,女性年龄组平均增幅为49.2%,女性年龄组平均增幅高于男性年龄组。
男性居民发病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995—1999年出生的24~29岁年龄组,发病率为874.24/10万,最小值出现在1935—1939年出生的70~7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228.30/10万;女性居民发病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925—1929年出生的90~9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694.57/10万,最小值出现在1935—1939年出生的70~7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263.56/10万。
2.5 2005—2019年中国(20~94岁)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的APC模型分析
2.5.1 年龄效应系数
男性居民在5~49岁、85~94岁年龄效应系数均大于0,说明在该年龄段发病风险增加;50~84岁,年龄效应系数均小于0,说明发病风险在该年龄段减少。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24岁、70~74岁年龄组,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2.89倍(exp0.828=2.89)。
女性居民在5~9岁年龄组、20~44岁年龄组、80~94岁年龄组效应系数大于0,在这些年龄段发病风险增加;在10~19岁年龄组、45~79岁年龄组风险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90~94岁、70~74岁年龄组,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2.18倍(exp0.78=2.18)。见表1和图7。


2.5.2 时期效应系数
2005—2019年间,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三个时期的效应系数均随着队列的推移而上升。男性为−0.143、−0.019、0.162;女性为−0.164、−0.028、0.192。在第三个时期,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效应系数均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相较于第一个时期,第三个时期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其1.36倍(exp0.305=1.36)和1.47倍(exp0.356=1.47)。三个时期的效应系数均显著增长。
2.5.3 队列效应系数
男性居民的队列效应系数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上升:1915—1944年出生的男性居民效应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1945—2014年出生的男性居民效应系数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65—1969年、1915—1919年队列,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的2.18倍(exp0.778=2.18)。女性居民的发病率则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表现出波动:1915—1929年、1985—1999年出生的女性居民效应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1930—1984年、2000—2014年出生的女性居民效应系数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45—1949年、1915—1919年队列,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的1.70倍(exp0.530=1.7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肌肉和肌腱发病率水平在初期缓慢上升,2015年后发病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背后的原因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从年龄上看,除低龄儿童外,20~59岁人群和75岁以上人群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病水平。其中,20~59岁人群是我国的主要劳动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产生了一大批白领和蓝领群体,这些群体所从事的职业往往需要经常重复同一动作或者保持同一个姿势,使得部分肌肉和肌腱长期负重,逐渐发生损伤[3,10]。年龄增加也是人体肌肉和肌腱不可避免地发生磨损、退化,从而引发损伤的重要因素[1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75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数不断扩大,可能在整体上推高了发病率。此外,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检查手段多样化、成本更加低廉、普及度更高,如CT、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及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使得更多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得以被发现和诊断[12-13]。
在进行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发病率变化趋势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发病率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社会分工不同有关: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更高,而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更容易导致肌肉和肌腱的损伤[5]。从APC模型的结果来看,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在不同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时期效应均呈上升趋势,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则呈现出波动。
在50~54岁之后,男性居民的年龄效应系数均小于女性;不同于男性居民,1950—1954年后的女性居民的队列效应系数均小于男性且逐渐下降,在1985—1999年出生队列中下降为负值。这说明1950—1999年间,出生越晚的女性居民由队列效应造成的风险越低,这说明了时代发展使得女性居民的发病风险得以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增长,女性居民获得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劳动保障,比如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休假等[14-15]。
从发病率趋势来看,不同性别人群发病率均整体上升,说明时期效应占据了主导作用,随着时期推移,发病风险逐渐升高。2015—2019年这一时期,不同性别人群效应系数均大于0,表示发病风险增加。时期效应系数与发病率同步增长,这提示应当继续加大对肌肉和肌腱损伤的预防力度。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人群加入到运动锻炼和健身行列[16],但如果缺少科学指导,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易发生运动损伤,而肌肉肌腱则是运动损伤多发部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发病率继续上升的可能性[17]。
无论男女,5~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均处在较高水平,考虑到该年龄段儿童仍处在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受伤。而10~14岁和15~19岁年龄组心智更成熟、体格更加健壮,发病率一般低于5~9岁年龄组[18]。到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均维持在高位,可能是因为该年龄组活动范围更广、活动频率更高,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的主力人群,发生肌肉和肌腱损伤的概率更大[19]。在此之后,两组发病率则持续下降,直至在70~74岁年龄组形成低谷,这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大多离开了工作岗位,生活节奏平缓,很少进行剧烈运动,从而减少了损伤的发生概率[20]。70~74岁之后的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男性发病率上升有限,女性发病率出现快速上升。2010—2019年间,85~94岁年龄组发病水平甚至超过了5~9岁这一未成年组,图中曲线呈现出“弓”型。以上变化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骨密度下降有关,这使得她们相较于同年龄段男性更容易发生跌倒/坠落,导致发生拉伤或扭伤[21]。
各类重点人群可考虑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应当进行防滑处理及安装护栏,并给儿童穿戴防护装备[22];对于青年人群,应当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而高龄女性则需要重点预防骨质疏松,服用药物或定期开展骨密度检查[23]。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GBD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较为广泛,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可能存在偏差;② 不同队列的发病风险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③ 本研究未对居民进行城乡居住类型的划分,而城市和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快速上升。5~9岁的低龄儿童、20~29岁青年人群和85~94岁老年女性是预防的重点人群。
肌肉和肌腱在人体的运动和日常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最易发生损伤的组织之一[1-2]。近年来,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逐年攀升,给社会造成沉重疾病负担,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现有关于肌肉和肌腱损伤研究多集中在运动导致的损伤或局部损伤的流行病学特征上,但流行病学调查中各变量对数据本身可能存在影响[4,5]。本研究通过收集全球健康数据交换(global health data exchange,GHDx)数据库中我国肌肉和肌腱损伤的相关疾病负担数据,利用年龄-时期-队列(age-period-cohort,APC)模型对数据中存在共线性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等变量进行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的影响,对比不同组别的发病风险,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为我国肌肉和肌腱损伤防控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GHDx数据库,该数据库是美国华盛顿大学健康测量与评价中心(institute for health metrics and evaluation,IHME)所负责的全球疾病负担(global burden of disease,GBD)调查的成果之一,包含全球204个国家(地区)369种常见疾病和伤害的疾病负担数据。该调查使用贝叶斯回归建模工具DisMod-MR 2.1对数据进行分析,以确保数据估计一致性;采用世界标准人口数进行原始数据标准化,使各地区同一年度或同一地区不同年度的数据可比较。“肌肉和肌腱损伤”是“伤害”类别下的“轻伤”所属五种伤害的其中一种,扭伤、拉伤及一小部分的脱臼也被计算在内。关于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我国的数据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疾病监测点系统、疾病预防控制发病信息系统、中国发病登记报告系统、全国人口普查、中国妇幼卫生监测系统、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中国健康和营养调查及其他发表和未发表的报告等[6]。
本研究提取了2005—2019年我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年龄标准化发病率(age standardized incidence rate,ASIR)和年龄别发病率数据,并采用性别分层进行分析。
1.2 研究方法
年龄-时期-队列模型以Poisson分布为基础,对流行病学数据中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因素进行分解,从而解释疾病发展趋势。APC模型的结构为:
![]() |
其中,Dij表示第i个年龄组在第j个时期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例数;Nij表示第i个年龄组在第j个时期内的暴露在肌肉和肌腱损伤风险下的人群总数;γ表示第i个年龄组人群在第j个时期内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μ为截距;α表示第i个年龄组的系数;β表示第j个时期组的系数;γ表示第k个队列组的系数;ijk表示随机误差[7]。
APC模型要求年龄、时期、出生队列的间隔保持一致,按照GBD数据库的既有分组将研究对象以5年为间隔分成18组(4~9岁、……、90~94岁),将时期划分为3段(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出生队列由时期减去年龄得到。为避免出生队列出现重叠,提高时间精度,采用单年度数据(2009年、2014年、2019年)代替各个时期的5年平均数据。
由于APC模型中的年龄、时期、出生队列存在共线性,因此传统的模型分析无法得到模型参数的唯一解[8]。而Yang等[9]提出的内生因子法(intrinsic estimator,IE)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因此,本研究应用该法对APC模型进行求解。求解得到的系数大于0则说明发病风险增加,小于0则表示发病风险降低。另外系数还可换算成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exp(系数)=RR值,用来比较不同年龄、时期、队列患者之间的发病风险差异。
1.3 数据分析
使用Excel 2019导入数据并进行预处理,使用JoinPoint 4.9.0.0计算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 change,AAPC)描述疾病的发病趋势,结果采用t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利用Stata 16.0软件中的“APC_IE”模块对APC模型进行计算,利用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和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评价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采用双侧检验。使用R 4.1.2软件安装ggplot2、gridExtra包进行作图。
2 结果
2.1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变化总体趋势
图1对2005—2019年间的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分性别进行了非参数线性拟合,并将平均发病率作为水平参考线。从平均发病率水平来看,男性居民远远高于女性居民。如图1所示,2005—2019年间,中国男性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水平从2005年的541.5/10万上升到2019年的718.6/10万,增幅达到32.7%,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1.9%(P<0.05,t=11.1)。2005—2019年男性发病率总体呈上升,且在2019年达到最高水平。

中国女性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从2005年的383.3/10万上升到2019年的515.7/10万,上升幅度为34.5%,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2.1%(P<0.05,t=15.9)。发病率时间变化曲线显示2005—2009年女性发病率变化较为平缓,但在2009年后持续上升。女性居民发病率的整体增幅和AAPC值均高于男性居民。
全人群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水平自2005年的465.4/10万上升到2019年的622.0/10万,增长幅度为33.6%,Joinpoint模型计算的AAPC值为2.0%(P<0.05,t=13.2),全人群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随时间呈上升趋势。
2.2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年龄趋势
如图2所示,男性居民三个时期的年龄-时期别发病率的变化趋势较为相似: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和第二个时期(2010—2014年)自5~9岁年龄组经历了断崖式下降后,在10~14岁出现了第一个上升拐点,差异在于第一个时期下降拐点出现在24~29岁年龄组,而第二个时期下降拐点出现在20~24岁。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不同之处在于发病率在5~9岁年龄组之后没有下降,而是持续上升,直至在20~24岁出现拐点。三个时期的年龄别发病率自20~24岁年龄组后持续下降,直至在70~74岁出现拐点,之后持续上升。

对女性居民而言,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和第二个时期(2010—2014年)发病率在5~9岁年龄组经历了断崖式下降后,发病率在10~14岁组开始持续上升;第一个时期在25~29岁组出现拐点并缓慢下降,第二个时期的下降拐点则延后至30~34岁组;拐点出现后,发病率持续缓慢下降至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点,之后继续上升在85~89岁出现下降拐点。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第一个上升拐点则延后至15~19岁,第一个下降拐点和第二个时期同样出现在30~34岁,之后持续下降同样在70~74岁出现上升拐点,之后持续上升,未表现出下降。
2.3 2005—2019年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时期趋势
如图3和图4所示,2005—2019年间,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在这3个时期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从年龄组发病率差异来看,男性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在第一个时期(2005—2009年)差异最大,25~29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是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的2.99倍;女性不同年龄组发病率在第三个时期(2015—2019年)差异最大,90~94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是70~74岁组(发病率最低)的1.77倍。


2.4 2005—2019年中国(20~94岁)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队列趋势
图5和图6展示了不同出生队列中各年龄组发病率的差异,2005—2019年间,各年龄组的发病率随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不断上升。


在发病率增幅上,各年龄组也存在差异:男性年龄组中增幅最小的是5~9岁,幅度为25.3%,增幅最大的是90~94岁,为86.6%;女性年龄组中增幅最小的是25~29岁,为29.9%,增幅最大的是90~94岁,为95.5%。男性年龄组平均增幅为45.4%,女性年龄组平均增幅为49.2%,女性年龄组平均增幅高于男性年龄组。
男性居民发病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995—1999年出生的24~29岁年龄组,发病率为874.24/10万,最小值出现在1935—1939年出生的70~7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228.30/10万;女性居民发病率的最大值出现在1925—1929年出生的90~9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694.57/10万,最小值出现在1935—1939年出生的70~74岁年龄组,发病率为263.56/10万。
2.5 2005—2019年中国(20~94岁)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发病率的APC模型分析
2.5.1 年龄效应系数
男性居民在5~49岁、85~94岁年龄效应系数均大于0,说明在该年龄段发病风险增加;50~84岁,年龄效应系数均小于0,说明发病风险在该年龄段减少。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20~24岁、70~74岁年龄组,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2.89倍(exp0.828=2.89)。
女性居民在5~9岁年龄组、20~44岁年龄组、80~94岁年龄组效应系数大于0,在这些年龄段发病风险增加;在10~19岁年龄组、45~79岁年龄组风险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系数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90~94岁、70~74岁年龄组,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2.18倍(exp0.78=2.18)。见表1和图7。


2.5.2 时期效应系数
2005—2019年间,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2005—2009年、2010—2014年、2015—2019年三个时期的效应系数均随着队列的推移而上升。男性为−0.143、−0.019、0.162;女性为−0.164、−0.028、0.192。在第三个时期,男性和女性居民的效应系数均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相较于第一个时期,第三个时期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发病风险分别是其1.36倍(exp0.305=1.36)和1.47倍(exp0.356=1.47)。三个时期的效应系数均显著增长。
2.5.3 队列效应系数
男性居民的队列效应系数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而上升:1915—1944年出生的男性居民效应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1945—2014年出生的男性居民效应系数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65—1969年、1915—1919年队列,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的2.18倍(exp0.778=2.18)。女性居民的发病率则随着出生队列的推移表现出波动:1915—1929年、1985—1999年出生的女性居民效应系数小于0,发病风险减少;1930—1984年、2000—2014年出生的女性居民效应系数大于0,发病风险增加。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1945—1949年、1915—1919年队列,前者的发病风险是后者的1.70倍(exp0.530=1.70)。
3 讨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我国肌肉和肌腱发病率水平在初期缓慢上升,2015年后发病率的上升速度明显加快,背后的原因值得引起关注和重视。
从年龄上看,除低龄儿童外,20~59岁人群和75岁以上人群均表现出较高的发病水平。其中,20~59岁人群是我国的主要劳动人口,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浪潮产生了一大批白领和蓝领群体,这些群体所从事的职业往往需要经常重复同一动作或者保持同一个姿势,使得部分肌肉和肌腱长期负重,逐渐发生损伤[3,10]。年龄增加也是人体肌肉和肌腱不可避免地发生磨损、退化,从而引发损伤的重要因素[11]。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剧,75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数不断扩大,可能在整体上推高了发病率。此外,医学科技的进步使得检查手段多样化、成本更加低廉、普及度更高,如CT、MRI等影像诊断技术的应用及相关医学学科的发展,使得更多患者的肌肉和肌腱损伤得以被发现和诊断[12-13]。
在进行性别分层后,男性和女性居民的发病率变化趋势整体均呈上升趋势,但发病率水平存在差异。这可能与社会分工不同有关:男性从事重体力劳动的比例更高,而长期的重体力劳动更容易导致肌肉和肌腱的损伤[5]。从APC模型的结果来看,无论男性居民还是女性居民,年龄效应、时期效应、队列效应在不同亚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时期效应均呈上升趋势,年龄效应和队列效应则呈现出波动。
在50~54岁之后,男性居民的年龄效应系数均小于女性;不同于男性居民,1950—1954年后的女性居民的队列效应系数均小于男性且逐渐下降,在1985—1999年出生队列中下降为负值。这说明1950—1999年间,出生越晚的女性居民由队列效应造成的风险越低,这说明了时代发展使得女性居民的发病风险得以降低。这可能是由于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增长,女性居民获得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劳动保障,比如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休假等[14-15]。
从发病率趋势来看,不同性别人群发病率均整体上升,说明时期效应占据了主导作用,随着时期推移,发病风险逐渐升高。2015—2019年这一时期,不同性别人群效应系数均大于0,表示发病风险增加。时期效应系数与发病率同步增长,这提示应当继续加大对肌肉和肌腱损伤的预防力度。随着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体育产业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人群加入到运动锻炼和健身行列[16],但如果缺少科学指导,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易发生运动损伤,而肌肉肌腱则是运动损伤多发部位。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下,需要密切关注发病率继续上升的可能性[17]。
无论男女,5~9岁年龄组的发病率均处在较高水平,考虑到该年龄段儿童仍处在生长发育期,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受伤。而10~14岁和15~19岁年龄组心智更成熟、体格更加健壮,发病率一般低于5~9岁年龄组[18]。到20~29岁年龄组,发病率均维持在高位,可能是因为该年龄组活动范围更广、活动频率更高,同时也是从事体育活动的主力人群,发生肌肉和肌腱损伤的概率更大[19]。在此之后,两组发病率则持续下降,直至在70~74岁年龄组形成低谷,这可能是因为该年龄段人群大多离开了工作岗位,生活节奏平缓,很少进行剧烈运动,从而减少了损伤的发生概率[20]。70~74岁之后的年龄组、不同性别组发病率均有所上升,男性发病率上升有限,女性发病率出现快速上升。2010—2019年间,85~94岁年龄组发病水平甚至超过了5~9岁这一未成年组,图中曲线呈现出“弓”型。以上变化可能与女性绝经后骨密度下降有关,这使得她们相较于同年龄段男性更容易发生跌倒/坠落,导致发生拉伤或扭伤[21]。
各类重点人群可考虑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家庭和学校作为儿童主要的活动场所,应当进行防滑处理及安装护栏,并给儿童穿戴防护装备[22];对于青年人群,应当经常开展安全教育培训、提高他们自身的安全意识;而高龄女性则需要重点预防骨质疏松,服用药物或定期开展骨密度检查[23]。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GBD数据库的数据来源较为广泛,由于统计口径不同可能存在偏差;② 不同队列的发病风险差异受多种因素影响,值得进一步研究;③ 本研究未对居民进行城乡居住类型的划分,而城市和乡村居民生活习惯和活动方式可能存在差异。
综上所述,中国居民肌肉和肌腱损伤的发病率快速上升。5~9岁的低龄儿童、20~29岁青年人群和85~94岁老年女性是预防的重点人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