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思颐 1,2,3,4,5 , 刘佳宁 1,2,3,4,6,7 , 李海龙 1,2,3,4 , 曾力楠 1,2,3,4 , 韩璐 1,2,3,4,5 , 伯贞艳 1,2,3,4,7 , 易秋莎 1,2,3,4 , 邹锟 1,2,3,4 , 张伶俐 1,2,3,4,7
  • 1.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药学部(成都 610041);
  • 2.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循证药学中心(成都 610041);
  • 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物制剂体内外相关性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 4. 出生缺陷与相关妇儿疾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成都 610041);
  • 5. 四川大学华西药学院(成都 610041);
  • 6. 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成都 610041);
  • 7.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国循证医学中心(成都 610041);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系统评价中国儿童药品短缺原因分类体系,对儿童药品短缺原因做准确分类,为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计算机检索Embase、PubMed、CBM、CNKI数据库,检索时间均为建库至2023年11月,纳入中国不同地区儿童药品短缺原因的量化研究、质性研究、混合方法研究等。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及数据提取后,采用主题分析法,基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按药品供应链的全流程,整理归纳药品短缺的根本原因。结果 最终纳入14篇文献,按照药品供应链的4个阶段(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归纳总结19类儿童药品短缺原因,其中研发阶段5类、生产阶段4类、流通阶段6类、使用阶段4类。运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理论进一步分析发现,目前梳理的短缺原因最终可归因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其他原因三大根本原因,其中6类原因涉及市场失灵、7类涉及政府失灵、6类归为其他原因。结论 本研究基于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理论,建立了儿童药品短缺根本原因分类体系,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后续可尝试运用该根本原因分类体系,从政府和市场两个角度、药品供应链各环节,制定针对性的解决策略,解决儿童药品短缺问题。

引用本文: 何思颐, 刘佳宁, 李海龙, 曾力楠, 韩璐, 伯贞艳, 易秋莎, 邹锟, 张伶俐. 中国儿童药品短缺原因分类体系的系统评价.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 2024, 24(9): 1030-1037. doi: 10.7507/1672-2531.202402022 复制

  • 上一篇

    国内外卫生技术评估方法指南的系统评价
  • 下一篇

    膝骨关节炎风险预测模型的系统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