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ial spondyloarthritis,axSpA)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轴关节,可有骨侵蚀破坏及新骨形成,常伴有关节外表现,如葡萄膜炎、炎症性肠病、间质性肺疾病、银屑病等[1,2]。根据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Assess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对axSpA制定的分类标准,axSpA分为非放射学axSpA(non-radw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和放射学axSpA(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r-axSpA),后者又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3]。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的患病率为0.1%~1.4%[4],我国AS患病率为0.3%左右[5,6],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因此axSpA患者数量也更为庞大。axSpA如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脊柱活动受限甚至进一步形成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因此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该病的症状、预防结构损伤、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
目前用于治疗axSpA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靶向药物(如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8],但有部分患者存在用药禁忌、药物副作用或经上述治疗后病情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9],故这部分患者在治疗上的选择有限,急需探索新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用于治疗axSpA具有一定治疗效果[10,11],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待进一步评估。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JAK抑制剂与安慰剂对照治疗axSp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纳入18岁以上符合临床诊断为axSpA[12,13],包括r-axSpA(即AS)以及nr-axSpA的患者,其种族、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JAK抑制剂治疗,具体药物包括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其他背景治疗相同。
1.1.4 结局指标
① ASAS评估≥20%应答率(ASAS20);② ASAS评估≥40%应答率(ASAS40);③ 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ΔBASFI);④ Δ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ΔBASMI);⑤ 总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发生率;⑥ 腹泻发生率;⑦ 鼻咽炎发生率;⑧ 肝酶异常发生率;⑨ 头痛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文献类型为个案、综述、Meta分析、会议摘要、动物实验、发病机制等研究;③ 重复发表或纳入重复数据的研究;④ 研究中不包括本研究纳入标准中的结局指标。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集关于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JAK抑制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随机对照等;英文检索词包括:axial spondyloarthritis、ankylosing spondylitis、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Janus kinase inhibitors、tofacitinib、upadacitinib、filgotinib、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附件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文献检索完成后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中,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筛选过程中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员按照Cochrane手册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63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7个RCT[14-20],包括1 602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附件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附件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ASAS20
6个RCT[14,15,17-20]报道了ASAS2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达到ASAS20改善的例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7,95%CI(1.50,1.86),P<0.01](表2)。

2.3.2 ASAS40
6个RCT[14,15,17-20]报道了ASAS4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达到ASAS40改善的例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30,95%CI(1.93,2.73),P<0.01](表2)。
2.3.3 ΔBASFI
7个RCT[14-20]报道了ΔBASFI,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的ΔBASF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4,95%CI(−1.21,−0.87),P<0.01](表2)。
2.3.4 ΔBASMI
7个RCT[14-20]报道了ΔBASMI,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的ΔBASM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0,95%CI(−0.41,−0.19),P<0.01]。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于Deodhar等的两个研究[15,20],逐一排除两篇文献后,统计学结果及临床意义未发生方向性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健(表2)。
2.3.5 AE发生率
7个RCT[14-20]报道了AE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A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CI(0.97,1.21),P=0.14](表2)。
2.3.6 腹泻发生率
4个RCT[14,15,17,18]报道了腹泻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95%CI(0.55,2.51),P=0.67](表2)。
2.3.7 鼻咽炎发生率
4个RCT[14-16,19]报道了鼻咽炎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鼻咽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55,1.75),P=0.96](表2)。
2.3.8 肝酶异常发生率
5个RCT[14-16,18,20]报道了肝酶异常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肝酶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3,95%CI(0.84,3.99),P=0.13](表2)。
2.3.9 头痛发生率
4个RCT[14,15,17,19]报道了头痛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头痛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4,95%CI(0.77,4.87),P=0.16](表2)。
2.3.10 亚组分析
根据不同药物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Meta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不同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疗效较稳健(表2)。
2.3.11 敏感性分析
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方向性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
3 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7个RCT,对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发现,在有效性方面,JAK抑制剂组优于安慰剂组,进一步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药物的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JAK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腹泻、鼻咽炎、肝酶异常、头痛等较为常见,但总的来说两组之间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JAK抑制剂目前的用法用量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既往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在其他疾病的应用中,还会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等[21-24],值得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JA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蛋白相关,目前用于研究治疗axSpA的该类药物包括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其中,托法替布主要作用于JAK1/JAK3,轻度抑制JAK2/TYK2,乌帕替尼和菲戈替尼主要作用于JAK1。JAK1/JAK3共同参与IL-2、IL-4、IL-7、IL-9、IL-15和IL-21等常见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JAK2/TYK2共同调节IL-12和IL-23的信号传递。除了直接抑制细胞因子信号传递外,JAK抑制剂还可间接影响参与axSpA发病关键细胞因子的产生,IL-23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产生,可导致IL-17的释放,IL-12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TNF,而IL-23、IL-17、TNF等细胞因子在axSpA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JAK抑制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使与axSpA相关的细胞因子合成减少,起到快速抗炎、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以此来达到治疗axSpA的目的[25]。
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可用于治疗axSpA,但国内市售的JAK抑制剂除托法替布外,均未将axSpA纳入该类药物的适应证,且缺少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与之前Li等[26]、Lee等[27]的研究相比:① 本研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②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更为全面,且包括国内的一项RCT,研究结果能更好地为国内用药提供参考;③ 本研究进行了亚组研究,分析了不同JAK抑制剂的疗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尽管纳入文献质量较高,但语种均为中、英文,可能漏查了个别其他语种有价值的研究;② 本研究所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数量较少,无法存在发表偏倚;③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的用药疗程不完全一致,无法等效评估各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亟待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目前的真实世界研究尚少,有待于国内开展更长时间和更大规模的试验来评估不同JAK抑制剂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
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ial spondyloarthritis,axSpA)是一组病因不明的免疫介导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累及中轴关节,可有骨侵蚀破坏及新骨形成,常伴有关节外表现,如葡萄膜炎、炎症性肠病、间质性肺疾病、银屑病等[1,2]。根据2009年国际脊柱关节炎协会(Assessment of Spondyloarthritis International Society,ASAS)对axSpA制定的分类标准,axSpA分为非放射学axSpA(non-radw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nr-axSpA)和放射学axSpA(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r-axSpA),后者又称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3]。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全球脊柱关节炎(spondyloarthritis,SpA)的患病率为0.1%~1.4%[4],我国AS患病率为0.3%左右[5,6],由于我国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因此axSpA患者数量也更为庞大。axSpA如诊治不及时或治疗不当,可导致脊柱活动受限甚至进一步形成不可逆的关节畸形,因此治疗的目的是通过控制该病的症状、预防结构损伤、保持机体的正常功能,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7]。
目前用于治疗axSpA的药物包括非甾体类抗炎药、传统改变病情抗风湿药、靶向药物(如TNF-α抑制剂、IL-17抑制剂)、糖皮质激素等[8],但有部分患者存在用药禁忌、药物副作用或经上述治疗后病情仍无法得到有效控制[9],故这部分患者在治疗上的选择有限,急需探索新的药物。近年来,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用于治疗axSpA具有一定治疗效果[10,11],但该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待进一步评估。因此,本研究系统评价JAK抑制剂与安慰剂对照治疗axSpA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证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1.1 研究类型
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
1.1.2 研究对象
纳入18岁以上符合临床诊断为axSpA[12,13],包括r-axSpA(即AS)以及nr-axSpA的患者,其种族、国籍、病程不限。
1.1.3 干预措施
试验组采用JAK抑制剂治疗,具体药物包括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对照组采用安慰剂治疗,其他背景治疗相同。
1.1.4 结局指标
① ASAS评估≥20%应答率(ASAS20);② ASAS评估≥40%应答率(ASAS40);③ ΔBath强直性脊柱炎功能指数(ΔBASFI);④ ΔBath强直性脊柱炎测量指数(ΔBASMI);⑤ 总不良事件(adverse event,AE)发生率;⑥ 腹泻发生率;⑦ 鼻咽炎发生率;⑧ 肝酶异常发生率;⑨ 头痛发生率。
1.1.5 排除标准
① 非中、英文文献;② 文献类型为个案、综述、Meta分析、会议摘要、动物实验、发病机制等研究;③ 重复发表或纳入重复数据的研究;④ 研究中不包括本研究纳入标准中的结局指标。
1.2 文献检索策略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WanFang Data、VIP数据库,手工检索中国及美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搜集关于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RCT,检索时限均从建库至2023年12月。此外,追溯纳入文献的参考文献,以补充获取相关文献。检索采取主题词和自由词相结合的方式。中文检索词包括:中轴型脊柱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放射学阴性中轴型脊柱关节炎、JAK抑制剂、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随机对照等;英文检索词包括:axial spondyloarthritis、ankylosing spondylitis、non-radiographic axial spondyloarthritis、Janus kinase inhibitors、tofacitinib、upadacitinib、filgotinib、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等。以PubMed为例,其具体检索策略见附件框1。
1.3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文献检索完成后导入NoteExpress文献管理软件中,由2位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筛选过程中如遇分歧,则通过讨论解决。资料提取内容包括:① 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②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和干预措施;③ 偏倚风险评价的关键要素;④ 所关注的结局指标和结果测量数据。
1.4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由2位研究员按照Cochrane手册针对RCT的偏倚风险评价工具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
1.5 统计分析
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RR)为效应指标,计量资料采用均数差(mean difference,MD)为效应指标,各效应量均给出其点估计值和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纳入研究结果间的异质性采用χ2检验进行分析(检验水准为α=0.1),同时结合I2定量判断异质性的大小。若各研究结果间无统计学异质性,则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若各研究结果间存在统计学异质性,则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在排除明显临床异质性的影响后,采用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明显的临床异质性采用亚组分析或敏感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处理,或只行描述性分析。
2 结果
2.1 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
初检出相关文献463篇,经逐层筛选后,最终纳入7个RCT[14-20],包括1 602例患者。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附件图1。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与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见表1,偏倚风险评价结果见附件表1。

2.3 Meta分析结果
2.3.1 ASAS20
6个RCT[14,15,17-20]报道了ASAS2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达到ASAS20改善的例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67,95%CI(1.50,1.86),P<0.01](表2)。

2.3.2 ASAS40
6个RCT[14,15,17-20]报道了ASAS40,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达到ASAS40改善的例数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2.30,95%CI(1.93,2.73),P<0.01](表2)。
2.3.3 ΔBASFI
7个RCT[14-20]报道了ΔBASFI,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的ΔBASF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1.04,95%CI(−1.21,−0.87),P<0.01](表2)。
2.3.4 ΔBASMI
7个RCT[14-20]报道了ΔBASMI,随机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的ΔBASMI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D=−0.30,95%CI(−0.41,−0.19),P<0.01]。进一步分析异质性来源于Deodhar等的两个研究[15,20],逐一排除两篇文献后,统计学结果及临床意义未发生方向性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稳健(表2)。
2.3.5 AE发生率
7个RCT[14-20]报道了AE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AE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9,95%CI(0.97,1.21),P=0.14](表2)。
2.3.6 腹泻发生率
4个RCT[14,15,17,18]报道了腹泻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腹泻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18,95%CI(0.55,2.51),P=0.67](表2)。
2.3.7 鼻咽炎发生率
4个RCT[14-16,19]报道了鼻咽炎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鼻咽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0.98,95%CI(0.55,1.75),P=0.96](表2)。
2.3.8 肝酶异常发生率
5个RCT[14-16,18,20]报道了肝酶异常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肝酶异常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83,95%CI(0.84,3.99),P=0.13](表2)。
2.3.9 头痛发生率
4个RCT[14,15,17,19]报道了头痛发生率,固定效应模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两组头痛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94,95%CI(0.77,4.87),P=0.16](表2)。
2.3.10 亚组分析
根据不同药物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各亚组Meta分析结果未发生明显改变,提示不同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疗效较稳健(表2)。
2.3.11 敏感性分析
逐一剔除单个研究进行敏感性分析,结果未发生方向性变化,提示Meta分析结果较为稳健。
3 讨论
本研究共纳入7个RCT,对JAK抑制剂治疗axSpA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发现,在有效性方面,JAK抑制剂组优于安慰剂组,进一步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不同药物的治疗均有良好的疗效。在安全性方面,JAK抑制剂引起的不良反应以腹泻、鼻咽炎、肝酶异常、头痛等较为常见,但总的来说两组之间以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无统计学差异,说明JAK抑制剂目前的用法用量是有效且安全的。但既往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在其他疾病的应用中,还会引起心血管不良事件、恶性肿瘤、静脉血栓栓塞等[21-24],值得临床医生加以重视。
JAK抑制剂的作用机制与JAK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信号蛋白相关,目前用于研究治疗axSpA的该类药物包括托法替布、乌帕替尼、菲戈替尼。其中,托法替布主要作用于JAK1/JAK3,轻度抑制JAK2/TYK2,乌帕替尼和菲戈替尼主要作用于JAK1。JAK1/JAK3共同参与IL-2、IL-4、IL-7、IL-9、IL-15和IL-21等常见细胞因子的信号传递,JAK2/TYK2共同调节IL-12和IL-23的信号传递。除了直接抑制细胞因子信号传递外,JAK抑制剂还可间接影响参与axSpA发病关键细胞因子的产生,IL-23由活化的树突状细胞产生,可导致IL-17的释放,IL-12可促进巨噬细胞产生TNF,而IL-23、IL-17、TNF等细胞因子在axSpA的发病中有着重要作用。因此,JAK抑制剂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抑制炎症因子的释放,使与axSpA相关的细胞因子合成减少,起到快速抗炎、缓解临床症状、有效改善患者病情的治疗效果,以此来达到治疗axSpA的目的[25]。
目前国内外已有研究表明JAK抑制剂可用于治疗axSpA,但国内市售的JAK抑制剂除托法替布外,均未将axSpA纳入该类药物的适应证,且缺少相关循证医学证据。与之前Li等[26]、Lee等[27]的研究相比:① 本研究在有效性和安全性方面的研究结果与之一致;②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更为全面,且包括国内的一项RCT,研究结果能更好地为国内用药提供参考;③ 本研究进行了亚组研究,分析了不同JAK抑制剂的疗效。
本研究的局限性:① 尽管纳入文献质量较高,但语种均为中、英文,可能漏查了个别其他语种有价值的研究;② 本研究所纳入符合要求的原始文献数量较少,无法存在发表偏倚;③ 本研究纳入的文献的用药疗程不完全一致,无法等效评估各药物的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亟待更多的高质量研究予以验证。
综上所述,JAK抑制剂治疗axSpA患者是有效且安全的,可为临床用药提供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但目前的真实世界研究尚少,有待于国内开展更长时间和更大规模的试验来评估不同JAK抑制剂在真实世界应用中的疗效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