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国家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阜外医院医学研究统计中心(北京 100037);
导出 下载 收藏 扫码 引用

目的 回顾基于随机对照试验开发的个体处理效应(individual treatment effect,ITE)模型,旨在系统总结模型开发现状,评价偏倚风险。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和Embase数据库,筛选1990年至2024年6月14日发表的研究。使用CHARMS清单提取数据,PROBAST风险偏倚工具评估模型质量。结果 纳入11篇研究,包含19个ITE模型。ITE建模方法有含交互作用项的回归模型(n=8,42.1%)、双方程模型(n=5,26.3%)和机器学习(n=6,31.6%)。ITE模型的区分度、校准度和临床有效性报告率分别为78.9%、73.2%和10.5%。14个模型评定为高风险偏倚(73.7%),尤其是统计分析领域,原因是缺失数据处理不当(n=15,78.9%),不恰当考虑模型最优拟合问题(n=5,26.3%)等。结论 ITE模型开发的常用方法有构建交互项、双方程理论和机器学习,但存在模型开发数量少,建模方法较复杂和报告不规范等问题。未来应强调对ITE模型进一步探索,鼓励多元的建模方法和规范报告,以提高模型的临床推广和实际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