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樊京京, 王玉平, 王群. 经颅直流电刺激治疗癫痫研究进展. 癫痫杂志, 2015, 1(2): 153-156. doi: 10.7507/2096-0247.20150024 复制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约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2年和5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分别为4.9‰和5.4‰[1]。据此估计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占全球癫痫患者的1/5~1/6,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1]。癫痫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癫痫患者每人每年造成的经济负担约5 253元,每年癫痫患者总的经济负担额约为263亿元[2]。对于癫痫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控制癫痫发作,目前其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仅有约70%的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有效。手术治疗切除致痫灶对癫痫灶定位精确性要求高,不是所有医院均能开展。加上手术本身的有创性和可能对语言、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开颅埋置颅内电极花费昂贵,而对于癫痫灶位于功能区的患者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均不适合手术切除致痫灶(尤其是当癫痫灶为多源、位置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时)。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调控皮层兴奋性的新技术。系统性地研究tDCS要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但这项技术至今仍未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3]。最初,tDCS主要应用于神经行为紊乱,许多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阳性结果不能被良好复制,其涉及的病理病变研究帕金森病[4]、脑血管事件[5, 6]、中枢性疼痛[7, 8]、纤维肌痛[9]、重型抑郁[10],以及阿尔兹海默病[11]等,最近也开始用于治疗癫痫[12-16]。tDCS利用持续的恒定电流调节癫痫灶内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癫痫样放电,进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1 tDCS的基本原理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17, 18],伪刺激则常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脑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tDCS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极性的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改变。tDCS的后效应机制也可能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目前普遍认为其机制和长时程抑制的形成类似,但尚无明确的证据。大量研究认为tDCS的作用机制既与膜的极化有关,也与突触的可塑性调节有关,其具体调节机制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有研究结合药理学的调节作用和电物理学技术发现,皮质脊髓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则主要是由于皮质内突触的活动[19]。Monte-Silva[20]对tDCS的治疗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刺激间隔比单纯延长刺激时间更重要,即在第一个刺激引起的后效应期内(<30 min)继续给予第二个刺激,更能延长和增加治疗效果。tDCS不同的极性刺激,虽然刺激强度较弱,但其容易引起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且刺激后效应比经颅磁刺激更持久,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或降低,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控制癫痫发作。
2 tDCS治疗癫痫的应用
tDCS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在19世纪90年代就被应用于动物实验,用来研究直流电刺激浸泡在液体中的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活动的增高或减低[21]。后来,这项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刺激应用于人类,但那时其主要是用于临床测试,没有直接应用于电生理检查[22]。近来作为非侵入性手段在人类中发展起来,tDCS通过刺激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临床上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其中对癫痫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
tDCS抑制痫性活动和癫痫发作的效果在动物实验得到证实。Zobeiri M等[23]报道称,基因缺陷导致癫痫的大鼠模型经tDCS刺激后,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以及棘慢波的表现,结果,阴极刺激时减少了棘慢波的数量,刺激后影响了平均持续时间,认为阴极直流电刺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皮质兴奋性的非侵入性工具。Kamida等[24]探究了阴极直流电刺激对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后的抽搐和空间记忆的效果,该实验是在未成年动物体上实施的,结果显示,阴极直流电刺激对毛果芸香碱诱导的SE的海马有神经保护作用,包括降低始动因素和随后的认知行为的改善。这种治疗方法可能有抗癫痫效果。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于2013年进一步对杏仁核起源的癫痫大鼠进行tDCS,阴极直流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发作期症状,降低后放电持续时间,同时可以在刺激结束后评估后放电阈值,这种治疗方法也在水迷宫试验的行为学评估显示了显著进步,因此认为,阴极直流电刺激有抗惊厥作用和可能影响认知表现[25]。还有研究在大鼠大脑海马切片实验中,在依赖刺激极性的低钙模型中用微弱直流电刺激抑制了癫痫样活动[26]。Liebetanz等[27]在局灶性癫痫的大鼠模型上给予大脑皮层tDCS,观察其抗惊厥的效果,结果显示,阴极直流电刺激引起的抗惊厥效果取决于刺激持续时间和电流强度,可能是皮质兴奋性变化引起的,这个结果使阴极直流电刺激有望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段。
Fregni等[12]进行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将19例大脑皮质畸形导致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分为tDCS阴极刺激组(10例)、伪刺激组(9例),所有患者在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刺激组的刺激电流为1 mA,部位为致痫灶,刺激时间20 min,分别于刺激前、刺激后即刻,15、30 d后与伪刺激组比较两组脑电图上癫痫样放电的数目,并临床观察癫痫发作的频率,结果治疗组癫痫样放电的数目和发作频率明显改善,且该效应持续至刺激后1个月,tDCS阴极刺激不会引起患者癫痫发作,并起到抗癫痫的作用。显然,tDCS在局灶性癫痫治疗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但其最佳刺激时长、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Yook等[15]报道了一例利用tDCS阴极刺激癫痫患者从而抑制癫痫发作的病例:11岁的女孩大脑半球局部大脑皮层发育不良,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平均每月发作8次。tDCS的阴极电极放置在10-20导联脑电的P4和T4之间,这个位置在睡眠脑电图上被监测到了异常波。应用电流2mA,每天持续时间20min,1周5 d,为期2周的tDCS。在治疗结束的2个月间,只有6次发作,每次发作的间期也相应的缩短。应用同样的治疗条件再次治疗2周,第二次治疗后的2个月内,只有一次发作,与治疗之前每个月发作8次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治疗期间未服用抗癫痫药物,且tDCS没有引起显著的副作用。San-Juan等[13]对2例Rasmussen脑炎患者进行了tDCS治疗,其结果表明,一例患者达到了12个月随访期癫痫无发作的效果,另一例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比治疗前降低。Auvichayapat等[16]研究tDCS治疗儿童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目的是检验阴极刺激在儿童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抗癫痫效果和安全性,试验中对36例6~15岁的局灶性癫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27例真刺激和9例假刺激,刺激参数为电流1mA,时间为20min。结果,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真刺激组的痫样放电频率在刺激结束的即刻,24、48h后均有显著的减少。治疗后的4周内,发作频率也稍有降低。Auvichayapat认为,一个阶段的tDCS阴极刺激可以改善癫痫的不正常脑电图且维持48h,并且儿童有良好的耐受。Tellez-Zenteno等[28]对近中央的颞叶癫痫患者实施海马电刺激,阈下电刺激:90μ/sec, 190 Hz,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3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2个月,且这2个月随机打开或关闭刺激器各1个月,结果,发作频率平均减少15%,除外一例,所有患者的发作情况均有改善,抗癫痫的效果似乎持续到刺激器关闭的时间,且无不良事件发生。Assenza等[29]对tDCS阴极刺激2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例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减少,分别下降70%和50%,且没有发生常见的头痛、疲劳、恶心等副作用。San-juan等[30]回顾了1969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关于tDCS在动物及人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动物实验表明,体内和体外直流电刺激可以导致痫性发作减少而没有神经损伤,67%的临床研究显示tDCS可显著减少痫性发作,83%的癫痫发作间期痫性活动减少且耐受良好。
然而,一项tDCS慢波睡眠期持续存在棘波的临床对照试验,旨在探究阴极电刺激是否能中断癫痫样活动,1 mA持续20 min于睡前作用于入组患者,且设有假性刺激对照,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例患者的棘波指数降低[14]。这可能与tDCS只能改善静息期的兴奋性有关,但尚未明确。
3 tDCS治疗癫痫的安全性
tDCS刺激皮质的安全调节参数:电流密度0.05 mA/cm2,平均电量为0.06 C/cm2为组织损伤的阈值。tDCS的安全参数设置为电极板5 cm×7 cm,刺激持续30 min以内,电流1.0~2.0 mA证实是安全的,盐水浸泡海绵垫的电极板的放置位置,一个置于电极刺激的皮质区域的颅骨上方,另一个置于对侧的眼窝之上,参照电极也可置于肩上或颅外的其他部位,保证两个刺激电极板之间相互干扰最小。
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临床试验证明是安全的。Nitsche等[31]通过MRI的T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受试者在公认的安全模式下tDCS刺激30 min和1 h后大脑是否有病变,结果发现,大脑并没有出现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失衡、脑组织结构改变等现象。Poreisz等[32]对健康人和患者关于tDCS的安全状况进行研究,该实验有102人入组,经过567阶段的tDCS发现:根据现在tDCS的安全指南,无论是应用于运动皮质区和非运动皮质区有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例如刺激中有轻微的刺痛感,痒感,轻度的疲劳,刺激后的轻微头痛,恶心,失眠。其他研究也没有在tDCS后发现癫痫发作或其他不良事件,除了仅在刚接通电流时会有一过性麻刺感、痒感,刺激电极下皮肤发红等,但均为短暂、可逆的[22]。有研究提出tDCS是一种有前途的神经可塑性研究及神经科疾病的治疗工具;然而,下一步是研究它的安全参数,为了排除可能的神经损伤,应该限制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直到有更加直接的安全标准出台[33]。
4 结语
tDCS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人类,包括探索生理特点的可塑性,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生理基础[34]。临床上,tDCS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tDCS可以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控制癫痫发作,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尤其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局灶性癫痫,且该设备的价格低廉,简便易携带,方便于床边治疗,未来还可应用于家庭治疗,因此,tDCS具有无创、无痛苦、方便、有效、价格低廉及良好的安全和耐受性等特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Faria等[35]在试验中给予癫痫患者tDCS的同时记录脑电图,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进一步持续监测痫样活动以及详细的评估由tDCS引起的痫样活动的改变,从而更好的指导tDCS的治疗效果。但这种刺激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直接的刺激效果只能达皮层,而一些功能网络所涉及到的深部如前额叶内侧、岛叶、扣带回等部位却不能再进一步触及。因此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此外,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定义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案的机理以及长期效果[30],以确定最有效的参数范围,特别是优化电极的形状和大小、刺激间期参考电极的位置、电流刺激的强度及频率是主要需要定义的参数[29]。
癫痫是多种原因导致的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异常放电所致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具有发作性、短暂性、重复性和刻板性等特点。癫痫是神经系统常见疾病,国内癫痫的总体患病率约为7.0‰,年发病率为28.8/10万,1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为4.6‰,2年和5年内有发作的活动性癫痫患病率分别为4.9‰和5.4‰[1]。据此估计我国约有900万癫痫患者,占全球癫痫患者的1/5~1/6,其中500~600万是活动性癫痫患者,同时每年新增加癫痫患者约40万[1]。癫痫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我国癫痫患者每人每年造成的经济负担约5 253元,每年癫痫患者总的经济负担额约为263亿元[2]。对于癫痫的治疗最重要的是控制癫痫发作,目前其主要手段是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仅有约70%的癫痫患者药物治疗有效。手术治疗切除致痫灶对癫痫灶定位精确性要求高,不是所有医院均能开展。加上手术本身的有创性和可能对语言、运动及认知功能的损害,以及开颅埋置颅内电极花费昂贵,而对于癫痫灶位于功能区的患者和全面性发作的患者均不适合手术切除致痫灶(尤其是当癫痫灶为多源、位置深或位于重要功能区时)。
经颅直流电刺激(transcranial-Direct current stimulation,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调控皮层兴奋性的新技术。系统性地研究tDCS要追溯到19世纪60年代,但这项技术至今仍未在临床工作中得到广泛应用[3]。最初,tDCS主要应用于神经行为紊乱,许多研究均处于探索阶段,阳性结果不能被良好复制,其涉及的病理病变研究帕金森病[4]、脑血管事件[5, 6]、中枢性疼痛[7, 8]、纤维肌痛[9]、重型抑郁[10],以及阿尔兹海默病[11]等,最近也开始用于治疗癫痫[12-16]。tDCS利用持续的恒定电流调节癫痫灶内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癫痫样放电,进而达到控制癫痫发作的目的。
1 tDCS的基本原理
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1~2 mA)调节大脑皮层神经元活动的技术。tDCS有两个不同的电极及供电电池设备,外加一个控制软件设置刺激类型的输出。刺激方式包括3种,即阳极刺激、阴极刺激和伪刺激。阳极刺激通常能增强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阴极刺激则降低刺激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17, 18],伪刺激则常作为一种对照刺激。
脑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tDCS对皮质兴奋性调节的基本机制是依据刺激极性的不同引起静息膜电位超极化或者去极化改变。tDCS的后效应机制也可能类似于突触的长时程易化,目前普遍认为其机制和长时程抑制的形成类似,但尚无明确的证据。大量研究认为tDCS的作用机制既与膜的极化有关,也与突触的可塑性调节有关,其具体调节机制也是近年研究的热点。有研究结合药理学的调节作用和电物理学技术发现,皮质脊髓兴奋性的调节在tDCS刺激时依赖膜极化的水平,而刺激结束后的后效应作用则主要是由于皮质内突触的活动[19]。Monte-Silva[20]对tDCS的治疗参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合适的刺激间隔比单纯延长刺激时间更重要,即在第一个刺激引起的后效应期内(<30 min)继续给予第二个刺激,更能延长和增加治疗效果。tDCS不同的极性刺激,虽然刺激强度较弱,但其容易引起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且刺激后效应比经颅磁刺激更持久,使神经元的兴奋性增高或降低,从而影响神经元的异常放电,控制癫痫发作。
2 tDCS治疗癫痫的应用
tDCS是一个相对成熟的技术,在19世纪90年代就被应用于动物实验,用来研究直流电刺激浸泡在液体中的大脑皮质的兴奋性和活动的增高或减低[21]。后来,这项技术作为一种非侵入性刺激应用于人类,但那时其主要是用于临床测试,没有直接应用于电生理检查[22]。近来作为非侵入性手段在人类中发展起来,tDCS通过刺激大脑皮层,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临床上应用于各种神经、精神疾病,其中对癫痫的治疗研究逐渐增多。
tDCS抑制痫性活动和癫痫发作的效果在动物实验得到证实。Zobeiri M等[23]报道称,基因缺陷导致癫痫的大鼠模型经tDCS刺激后,皮层兴奋性的变化,以及棘慢波的表现,结果,阴极刺激时减少了棘慢波的数量,刺激后影响了平均持续时间,认为阴极直流电刺激可能是一种有效的降低皮质兴奋性的非侵入性工具。Kamida等[24]探究了阴极直流电刺激对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 SE)后的抽搐和空间记忆的效果,该实验是在未成年动物体上实施的,结果显示,阴极直流电刺激对毛果芸香碱诱导的SE的海马有神经保护作用,包括降低始动因素和随后的认知行为的改善。这种治疗方法可能有抗癫痫效果。在此基础上,该研究团队于2013年进一步对杏仁核起源的癫痫大鼠进行tDCS,阴极直流电刺激可以显著改善发作期症状,降低后放电持续时间,同时可以在刺激结束后评估后放电阈值,这种治疗方法也在水迷宫试验的行为学评估显示了显著进步,因此认为,阴极直流电刺激有抗惊厥作用和可能影响认知表现[25]。还有研究在大鼠大脑海马切片实验中,在依赖刺激极性的低钙模型中用微弱直流电刺激抑制了癫痫样活动[26]。Liebetanz等[27]在局灶性癫痫的大鼠模型上给予大脑皮层tDCS,观察其抗惊厥的效果,结果显示,阴极直流电刺激引起的抗惊厥效果取决于刺激持续时间和电流强度,可能是皮质兴奋性变化引起的,这个结果使阴极直流电刺激有望成为治疗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手段。
Fregni等[12]进行的一项临床随机对照研究中,将19例大脑皮质畸形导致的难治性局灶性癫痫患者分为tDCS阴极刺激组(10例)、伪刺激组(9例),所有患者在继续服用抗癫痫药物的情况下进行刺激组的刺激电流为1 mA,部位为致痫灶,刺激时间20 min,分别于刺激前、刺激后即刻,15、30 d后与伪刺激组比较两组脑电图上癫痫样放电的数目,并临床观察癫痫发作的频率,结果治疗组癫痫样放电的数目和发作频率明显改善,且该效应持续至刺激后1个月,tDCS阴极刺激不会引起患者癫痫发作,并起到抗癫痫的作用。显然,tDCS在局灶性癫痫治疗中是一项非常有效的无创性方法,但其最佳刺激时长、刺激强度、刺激部位等都有待进一步研究。Yook等[15]报道了一例利用tDCS阴极刺激癫痫患者从而抑制癫痫发作的病例:11岁的女孩大脑半球局部大脑皮层发育不良,患者服用抗癫痫药物治疗,但是平均每月发作8次。tDCS的阴极电极放置在10-20导联脑电的P4和T4之间,这个位置在睡眠脑电图上被监测到了异常波。应用电流2mA,每天持续时间20min,1周5 d,为期2周的tDCS。在治疗结束的2个月间,只有6次发作,每次发作的间期也相应的缩短。应用同样的治疗条件再次治疗2周,第二次治疗后的2个月内,只有一次发作,与治疗之前每个月发作8次相比有很大的进步。治疗期间未服用抗癫痫药物,且tDCS没有引起显著的副作用。San-Juan等[13]对2例Rasmussen脑炎患者进行了tDCS治疗,其结果表明,一例患者达到了12个月随访期癫痫无发作的效果,另一例患者治疗后发作频率比治疗前降低。Auvichayapat等[16]研究tDCS治疗儿童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目的是检验阴极刺激在儿童难治性局灶性癫痫的抗癫痫效果和安全性,试验中对36例6~15岁的局灶性癫痫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分别给予27例真刺激和9例假刺激,刺激参数为电流1mA,时间为20min。结果,所有患者耐受良好,无严重的不良事件发生,真刺激组的痫样放电频率在刺激结束的即刻,24、48h后均有显著的减少。治疗后的4周内,发作频率也稍有降低。Auvichayapat认为,一个阶段的tDCS阴极刺激可以改善癫痫的不正常脑电图且维持48h,并且儿童有良好的耐受。Tellez-Zenteno等[28]对近中央的颞叶癫痫患者实施海马电刺激,阈下电刺激:90μ/sec, 190 Hz,双盲随机对照试验,治疗3个阶段,每个阶段包括2个月,且这2个月随机打开或关闭刺激器各1个月,结果,发作频率平均减少15%,除外一例,所有患者的发作情况均有改善,抗癫痫的效果似乎持续到刺激器关闭的时间,且无不良事件发生。Assenza等[29]对tDCS阴极刺激2例药物难治性癫痫的效果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例患者癫痫发作频率均减少,分别下降70%和50%,且没有发生常见的头痛、疲劳、恶心等副作用。San-juan等[30]回顾了1969年1月-2013年10月之间关于tDCS在动物及人治疗癫痫的疗效及安全性的相关文献,动物实验表明,体内和体外直流电刺激可以导致痫性发作减少而没有神经损伤,67%的临床研究显示tDCS可显著减少痫性发作,83%的癫痫发作间期痫性活动减少且耐受良好。
然而,一项tDCS慢波睡眠期持续存在棘波的临床对照试验,旨在探究阴极电刺激是否能中断癫痫样活动,1 mA持续20 min于睡前作用于入组患者,且设有假性刺激对照,结果发现没有任何一例患者的棘波指数降低[14]。这可能与tDCS只能改善静息期的兴奋性有关,但尚未明确。
3 tDCS治疗癫痫的安全性
tDCS刺激皮质的安全调节参数:电流密度0.05 mA/cm2,平均电量为0.06 C/cm2为组织损伤的阈值。tDCS的安全参数设置为电极板5 cm×7 cm,刺激持续30 min以内,电流1.0~2.0 mA证实是安全的,盐水浸泡海绵垫的电极板的放置位置,一个置于电极刺激的皮质区域的颅骨上方,另一个置于对侧的眼窝之上,参照电极也可置于肩上或颅外的其他部位,保证两个刺激电极板之间相互干扰最小。
tDCS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物理治疗方法,临床试验证明是安全的。Nitsche等[31]通过MRI的T加权成像和弥散加权成像,观察受试者在公认的安全模式下tDCS刺激30 min和1 h后大脑是否有病变,结果发现,大脑并没有出现组织水肿、血脑屏障失衡、脑组织结构改变等现象。Poreisz等[32]对健康人和患者关于tDCS的安全状况进行研究,该实验有102人入组,经过567阶段的tDCS发现:根据现在tDCS的安全指南,无论是应用于运动皮质区和非运动皮质区有相对较小的副作用,例如刺激中有轻微的刺痛感,痒感,轻度的疲劳,刺激后的轻微头痛,恶心,失眠。其他研究也没有在tDCS后发现癫痫发作或其他不良事件,除了仅在刚接通电流时会有一过性麻刺感、痒感,刺激电极下皮肤发红等,但均为短暂、可逆的[22]。有研究提出tDCS是一种有前途的神经可塑性研究及神经科疾病的治疗工具;然而,下一步是研究它的安全参数,为了排除可能的神经损伤,应该限制刺激持续时间的延长,直到有更加直接的安全标准出台[33]。
4 结语
tDCS近年来已经越来越多应用于人类,包括探索生理特点的可塑性,心理和行为过程的生理基础[34]。临床上,tDCS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在国外已广泛用于治疗多种神经精神疾病。大量研究表明,tDCS可以调控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控制癫痫发作,达到治疗癫痫的目的,尤其是靠近大脑皮层的局灶性癫痫,且该设备的价格低廉,简便易携带,方便于床边治疗,未来还可应用于家庭治疗,因此,tDCS具有无创、无痛苦、方便、有效、价格低廉及良好的安全和耐受性等特点,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Faria等[35]在试验中给予癫痫患者tDCS的同时记录脑电图,患者均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并进一步持续监测痫样活动以及详细的评估由tDCS引起的痫样活动的改变,从而更好的指导tDCS的治疗效果。但这种刺激技术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即直接的刺激效果只能达皮层,而一些功能网络所涉及到的深部如前额叶内侧、岛叶、扣带回等部位却不能再进一步触及。因此相关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入。此外,还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来定义最佳的刺激参数、方案的机理以及长期效果[30],以确定最有效的参数范围,特别是优化电极的形状和大小、刺激间期参考电极的位置、电流刺激的强度及频率是主要需要定义的参数[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