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欧阳梅, 周青, 李花, 胡湘蜀, 费凌霞, 张佩琪, 金洋, 胡玮冰, 李恺煇, 彭凯, 周锦华. 晚发型吡多醇依赖性癫痫的临床相关研究. 癫痫杂志, 2017, 3(6): 484-489. doi: 10.7507/2096-0247.20170077 复制
吡多醇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dependent seizures,PDS)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期癫痫性脑病,表现为新生儿起病、药物难治性癫痫、反复癫痫持续状态,使用药物剂量的维生素B6才能得到控制[1]。既往通过常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试验性治疗,并尝试撤药观察癫痫发作的频率来诊断,但部分患者因为疾病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我们报道的2例患儿系晚发型的PDS,进行了基因明确诊断,经治疗后预后显著改善。
1 临床资料
例1 先证者,男,8岁。因“发作性神志不清伴肢体抽搐7年余”于2015年4月13日于我科就诊。患儿出生后4月龄出现第一种发作,表现为:意识不清,嘴唇发绀,头眼一侧偏转(或左或右),四肢强直-阵挛。持续1~2 min,1~3次/月。同期第二种发作:突然双手末端肢体抖动一下,有时左侧,有时右侧;另有口角及眼睑抽动;频率不详,清醒睡眠均有。7月龄~3岁服药期间无发作,3岁后再发。5岁后出现第三种发作:突然害怕、发声,要抱住家长,头眼向一侧偏转(左侧80%,右侧20%),左侧肢体抖动(偶右侧肢体抖动),持续几十秒至十余分钟不等。发作频率为1次/月。发作前畏光,有2次发作前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睡眠期多见,约80%。末次发作为入院前1周。6岁时减停氯硝西泮时出现频繁发作,表现为大叫,惊恐状,双眼瞪着,四肢抽搐,反复发作约十余小时。抢救治疗后好转,发作后全身乏力、入睡。此后智力运动倒退。病后曾口服丙戊酸钠、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苯巴比妥、氯硝西泮、地西泮。5岁曾使用生酮饮食治疗3个月无明显疗效后停用。入院时服用丙戊酸钠口服液6mL,每日2次;左乙拉西坦0.25g,每日2次;苯巴比妥片15mg,每日2次。
生长发育史:足月顺产第二胎。13~16月龄会讲话,2岁会走路(较同胞发育慢6月龄左右)。3岁时能唱完整儿歌。6岁时发作频繁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曾有3个月不会走,抬头不稳,后逐渐恢复,但较3岁前智力运动发育均差。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稳定,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专科查体: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差,欠配合,走不稳,讲话欠流畅,重复语言,难理解,持物不稳,持筷笨拙。无异常皮肤改变,面容及四肢未见异常,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能配合,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遗传代谢、尿液有机酸、腹部B超、心脏彩超和胸部DR均未见异常。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间歇期:弥漫性慢波,右侧稍著,见图 1a;发作期记录到2种发作类型各3次。发作类型一:先兆→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恐惧→左手阵挛→双侧非对侧性强直(左著),见图 1b;脑电图(EEG):弥漫性,右后头部为主。发作类型二:右上肢阵挛。EEG:左侧起源。

a.清醒期:背景节律为6~8Hz; b.发作类型一:右后头部为主弥漫性棘波节律.
Figure1. Case 1 EEGa. Awake background: 6~8Hz rhythm; b. Type one seizure :aura→L hand immobility →fear→L hand clonic→BATS(L); diffuse spike rhythm orginate from right poseteior.
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1.5T)扫描采用T2 Flair序列,结果提示未见明显局灶性异常(图 2a~c)。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FDG-PET)提示未见局灶性低代谢(图 2d)。

例1 a轴;b矢;c冠位T2flair提示未见异常,d FDG-PET未见局灶性佤代谢例2:e轴;f冠位T2 Flair提示未见异常
Figure2. Cranial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MRI and FDG-PETCase 1 cranial MRIT2 flair axis (a), vector (b), crown (c) position suggested no abnormalities; case 1 cranial PET-CT axis(d) suggest normal.Case 2 cranial MRI T2 flair axis (e) crown (f) position suggest normal
例2 先证者,男,7月龄。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2月”于2016年7月25入我科。患儿5月龄发热一夜,体温39.4℃,次日晨起出现意识不清,双手握拳,全身发黑,四肢抽搐,持续5 min,2 h热退。20d后睡眠中无热发作,表现同前,1 min左右缓解,至今共4次。末次于入院前3d,发作持续约30min,发作后乏力。未服药治疗。入院后加左乙拉西坦0.5mL,每日2次;维生素B6 200mg,每日1次,静滴治疗3d无发作。
母亲G7P4,余3胎人工流产。顺产,6月龄可独坐,欠稳,背部不能竖直,翻身灵活。家族史:大哥出生无诱因第5d开始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频繁发作,3月龄被人领养,具体不详。另一哥一姐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头围45cm,囟门未闭,神清,未见明显皮肤改变,逗引反应好,能独坐,四肢关节活动好,不能独站,双手抓握好,翻身灵活。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脑脊液血糖/血清血糖=0.66,微量元素提示铜离子1 518(800~1 290),锌离子3.3(3.7~7.3)。血氨基酸代谢、尿液有机酸、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图 2e, f)。VEEG检测报告正常范围EEG(图 3)。

清醒期及睡眠期背景:未见异常
Figure3. Case 2 EEGBackground (awake and sleep): normal
2例先证者均基因诊断为吡多醇依赖性癫痫。例1给予逐渐停用左乙拉西坦及苯巴比妥,并逐渐将丙戊酸钠口服液减量至6mL,每日2次,加用维生素B6 20mg,每日2次;现随访1年未再出现发作,但仍有智能差、多动,不能正常入学。例2给予停用左乙拉西坦加用维生素B6 20mg,每日2次,现随访半年无发作,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
2 致病性基因突变分析
例1被发现ALDH7A1基因两个复合杂合突变,c.1442G>C(p.Arg481Thr)为母亲来源,c.1046C>T(p.Ala349Val)为父亲来源(图 4),两者均为错义突变,前者致病性未见报道,后者致病性已有文献报道[2]。

左:c.1442G>C(p.Arg481Thr)为母亲来源,右:c.1046C>T(p.Ala349Val)为父亲来源
Figure4. Case 1 and its family members Sanger sequencing test results for the complex heterozygous mutationleft: c.1442G > C (p.Arg481Thr) for the mother source, riqht: c.1046C > T (p.Ala349Val) for the father source
例2被发现ALDH7A1基因两个复合杂合突变,c.1547A>G (p.Tyr516Cys)为母亲来源,c.965C>T (p.Ala322Val)为父亲来源,为错义变异(图 5)。前者致病性未见报道,后者致病性已有文献报道[2]

左:c.1547A>G(p.Tyr516Cys)为母亲来源,右:c.965C>T(p.Ala322Val)为父亲来源
Figure5. Case 2 and its family members Sanger sequencing test results for the complex heterozygous mutationleft: c.1547A> G (p.Tyr516Cys) for the mother source, riqht: c.965C> T (p.Ala322Val) for the father source
3 讨论
Hunt于1954年报道1例新生儿难治性癫痫通过一种复合维生素的治疗得到控制,并最终证实为其中的维生素B6控制了婴儿期的癫痫发作。PDS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致病基因ALDH7A1基因位于染色体5q31上,编码一种醛脱羧酶,该基因突变导致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 PLP)缺乏。PLP参与人体至少4%生化代谢相关的酶活动,PLP缺乏引起多巴胺、色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 GABA)神经递质的改变[3]。导致兴奋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和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进而导致脑病的进展,表现为难治性癫痫。该基因突变特异性高,见于几乎全部典型新生儿期发生的PDS患儿中,也可出现在少数晚发型患者[4]。20世纪的后期,临床报道已超过百例。我国目前报道较少[5, 6],目前北大妇女儿童医院杨志仙教授报道了12例,并尝试通过对尿液相关代谢物的筛查进行诊断[2, 7]。近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临床发现逐渐增多。
PDS多在生后几个小时出现癫痫性脑病,且多出现癫痫持续状态[8]。通过胃肠外或者口服吡多醇能快速缓解癫痫,改善脑病的表现。本研究中两例先证者不典型,为生后4~5月龄起病,较文献报道起病年龄偏晚,且例1病程中有2年3个月的间歇期,极易漏诊。两例先证者父母均非近亲结婚,基因证实为复合杂合突变。变异位点c.1442G>C(p.Arg481Thr)和c.1547A>G (p.Tyr516Cys)未见报道,突变位点与2例先证者疾病表现不典型是否有关有待更多的病例分析证实。
PDS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有很大的差异[9]。在新生儿期,表现为脑病,少部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便秘,反复的部分性运动发作,全面性强直发作或者肌阵挛发作。此后,复杂部分性发作,婴儿痉挛和其他肌阵挛癫痫混合出现。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一部分患儿最终演变为癫痫持续状态。在晚发型的PDS,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婴儿痉挛,全面性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视觉症状和间歇期出现的癫痫持续状态。本研究中,例1 VEEG监测共9d,监测到两种发作类型。类型一记录到3次:先兆→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恐惧→左手阵挛→双侧非对侧性强直,EEG起源右后头;类型二记录到3次:右上肢阵挛,左侧起源。病程中有热敏感,多种局灶性发作,出现过癫痫持续状态,发育倒退。有癫痫家族史,但其他家族成员治疗效果好,类似几点提示需要与其他癫痫性脑病如Dravet综合征进行鉴别。本研究中例2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并有一次热性发作,病程中仅出现4次发作。患儿的发作也提示该疾病无固定的癫痫发作形式,轻重程度也可不一致。
PDS间歇期EEG正常或者仅轻微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多表现为爆发抑制,慢波或者高幅失律。本研究中例1提示EEG背景活动偏慢,而例2间歇期EEG提示基本正常,可能与早期确诊及治疗有关;例1由于确诊晚,病程长,出现非特异性慢活动增多。
PDS可见语言表达障碍为和非执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发育异常[10],严重可表现为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严重程度与诊断及治疗的延迟时间、治疗的并发症密切相关。例1因疾病诊断晚、治疗晚,即使有1年无发作,仍遗留有语言表达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不能正常入学。例2发现早,治疗及时,目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提示若及早发现、持续治疗,PDS的预后是非常好的。
PDS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部分患者偶尔可见胼胝体狭部变薄,大枕大池、大脑萎缩,甚至有出现脑积水,需要进行分流处理[11]。本研究中两位先证者头颅MRI均未见到明确异常改变,例1可见到髓鞘化发育迟缓,但未见到特异性改变,进行功能影像学检查头颅PET也未见到局灶性异常改变。例2头颅MRI未见异常。既往通过同步使用吡多醇治疗观察间歇期EEG改变来判断认识PDS,把该方法作为临床诊断PDS金标准,但该方法对判断PDS的特异性并不高,同时需要注意到很多不典型患者,未出现相应改变而导致漏诊[12]。因此通过生化或者基因检测来对婴幼儿难治性癫痫进行PDS的筛查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
吡多醇依赖性癫痫(Pyridoxine-dependent seizures,PDS)是一种罕见的新生儿期癫痫性脑病,表现为新生儿起病、药物难治性癫痫、反复癫痫持续状态,使用药物剂量的维生素B6才能得到控制[1]。既往通过常规使用大剂量维生素B6试验性治疗,并尝试撤药观察癫痫发作的频率来诊断,但部分患者因为疾病表现不典型容易漏诊。我们报道的2例患儿系晚发型的PDS,进行了基因明确诊断,经治疗后预后显著改善。
1 临床资料
例1 先证者,男,8岁。因“发作性神志不清伴肢体抽搐7年余”于2015年4月13日于我科就诊。患儿出生后4月龄出现第一种发作,表现为:意识不清,嘴唇发绀,头眼一侧偏转(或左或右),四肢强直-阵挛。持续1~2 min,1~3次/月。同期第二种发作:突然双手末端肢体抖动一下,有时左侧,有时右侧;另有口角及眼睑抽动;频率不详,清醒睡眠均有。7月龄~3岁服药期间无发作,3岁后再发。5岁后出现第三种发作:突然害怕、发声,要抱住家长,头眼向一侧偏转(左侧80%,右侧20%),左侧肢体抖动(偶右侧肢体抖动),持续几十秒至十余分钟不等。发作频率为1次/月。发作前畏光,有2次发作前出现恶心、呕吐胃内容物。睡眠期多见,约80%。末次发作为入院前1周。6岁时减停氯硝西泮时出现频繁发作,表现为大叫,惊恐状,双眼瞪着,四肢抽搐,反复发作约十余小时。抢救治疗后好转,发作后全身乏力、入睡。此后智力运动倒退。病后曾口服丙戊酸钠、托吡酯、拉莫三嗪、左乙拉西坦、奥卡西平、苯巴比妥、氯硝西泮、地西泮。5岁曾使用生酮饮食治疗3个月无明显疗效后停用。入院时服用丙戊酸钠口服液6mL,每日2次;左乙拉西坦0.25g,每日2次;苯巴比妥片15mg,每日2次。
生长发育史:足月顺产第二胎。13~16月龄会讲话,2岁会走路(较同胞发育慢6月龄左右)。3岁时能唱完整儿歌。6岁时发作频繁出现智力运动倒退,曾有3个月不会走,抬头不稳,后逐渐恢复,但较3岁前智力运动发育均差。
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生命体征稳定,内科系统查体未见异常。专科查体:意识清楚,语言理解及表达能力差,欠配合,走不稳,讲话欠流畅,重复语言,难理解,持物不稳,持筷笨拙。无异常皮肤改变,面容及四肢未见异常,眼球各方向活动自如,四肢肌力、肌张力基本正常,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能配合,病理征阴性。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血生化、血遗传代谢、尿液有机酸、腹部B超、心脏彩超和胸部DR均未见异常。长程视频脑电图(VEEG):间歇期:弥漫性慢波,右侧稍著,见图 1a;发作期记录到2种发作类型各3次。发作类型一:先兆→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恐惧→左手阵挛→双侧非对侧性强直(左著),见图 1b;脑电图(EEG):弥漫性,右后头部为主。发作类型二:右上肢阵挛。EEG:左侧起源。

a.清醒期:背景节律为6~8Hz; b.发作类型一:右后头部为主弥漫性棘波节律.
Figure1. Case 1 EEGa. Awake background: 6~8Hz rhythm; b. Type one seizure :aura→L hand immobility →fear→L hand clonic→BATS(L); diffuse spike rhythm orginate from right poseteior.
头颅核磁共振成像(MRI)(1.5T)扫描采用T2 Flair序列,结果提示未见明显局灶性异常(图 2a~c)。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体层扫描(FDG-PET)提示未见局灶性低代谢(图 2d)。

例1 a轴;b矢;c冠位T2flair提示未见异常,d FDG-PET未见局灶性佤代谢例2:e轴;f冠位T2 Flair提示未见异常
Figure2. Cranial of children with epilepsy MRI and FDG-PETCase 1 cranial MRIT2 flair axis (a), vector (b), crown (c) position suggested no abnormalities; case 1 cranial PET-CT axis(d) suggest normal.Case 2 cranial MRI T2 flair axis (e) crown (f) position suggest normal
例2 先证者,男,7月龄。因“反复发作性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2月”于2016年7月25入我科。患儿5月龄发热一夜,体温39.4℃,次日晨起出现意识不清,双手握拳,全身发黑,四肢抽搐,持续5 min,2 h热退。20d后睡眠中无热发作,表现同前,1 min左右缓解,至今共4次。末次于入院前3d,发作持续约30min,发作后乏力。未服药治疗。入院后加左乙拉西坦0.5mL,每日2次;维生素B6 200mg,每日1次,静滴治疗3d无发作。
母亲G7P4,余3胎人工流产。顺产,6月龄可独坐,欠稳,背部不能竖直,翻身灵活。家族史:大哥出生无诱因第5d开始出现全面性强直阵挛频繁发作,3月龄被人领养,具体不详。另一哥一姐均正常。神经系统检查:头围45cm,囟门未闭,神清,未见明显皮肤改变,逗引反应好,能独坐,四肢关节活动好,不能独站,双手抓握好,翻身灵活。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及生化正常,脑脊液血糖/血清血糖=0.66,微量元素提示铜离子1 518(800~1 290),锌离子3.3(3.7~7.3)。血氨基酸代谢、尿液有机酸、血常规、血生化、心电图、心脏及腹部彩超未见异常。头颅MRI未见异常(图 2e, f)。VEEG检测报告正常范围EEG(图 3)。

清醒期及睡眠期背景:未见异常
Figure3. Case 2 EEGBackground (awake and sleep): normal
2例先证者均基因诊断为吡多醇依赖性癫痫。例1给予逐渐停用左乙拉西坦及苯巴比妥,并逐渐将丙戊酸钠口服液减量至6mL,每日2次,加用维生素B6 20mg,每日2次;现随访1年未再出现发作,但仍有智能差、多动,不能正常入学。例2给予停用左乙拉西坦加用维生素B6 20mg,每日2次,现随访半年无发作,智力运动发育均正常。
2 致病性基因突变分析
例1被发现ALDH7A1基因两个复合杂合突变,c.1442G>C(p.Arg481Thr)为母亲来源,c.1046C>T(p.Ala349Val)为父亲来源(图 4),两者均为错义突变,前者致病性未见报道,后者致病性已有文献报道[2]。

左:c.1442G>C(p.Arg481Thr)为母亲来源,右:c.1046C>T(p.Ala349Val)为父亲来源
Figure4. Case 1 and its family members Sanger sequencing test results for the complex heterozygous mutationleft: c.1442G > C (p.Arg481Thr) for the mother source, riqht: c.1046C > T (p.Ala349Val) for the father source
例2被发现ALDH7A1基因两个复合杂合突变,c.1547A>G (p.Tyr516Cys)为母亲来源,c.965C>T (p.Ala322Val)为父亲来源,为错义变异(图 5)。前者致病性未见报道,后者致病性已有文献报道[2]

左:c.1547A>G(p.Tyr516Cys)为母亲来源,右:c.965C>T(p.Ala322Val)为父亲来源
Figure5. Case 2 and its family members Sanger sequencing test results for the complex heterozygous mutationleft: c.1547A> G (p.Tyr516Cys) for the mother source, riqht: c.965C> T (p.Ala322Val) for the father source
3 讨论
Hunt于1954年报道1例新生儿难治性癫痫通过一种复合维生素的治疗得到控制,并最终证实为其中的维生素B6控制了婴儿期的癫痫发作。PDS为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致病基因ALDH7A1基因位于染色体5q31上,编码一种醛脱羧酶,该基因突变导致磷酸吡哆醛(Pyridoxal phosphate, PLP)缺乏。PLP参与人体至少4%生化代谢相关的酶活动,PLP缺乏引起多巴胺、色氨酸、谷氨酸及γ-氨基丁酸(γ-amino butyric acid, GABA)神经递质的改变[3]。导致兴奋性谷氨酸神经递质和GABA抑制性神经递质的失衡,进而导致脑病的进展,表现为难治性癫痫。该基因突变特异性高,见于几乎全部典型新生儿期发生的PDS患儿中,也可出现在少数晚发型患者[4]。20世纪的后期,临床报道已超过百例。我国目前报道较少[5, 6],目前北大妇女儿童医院杨志仙教授报道了12例,并尝试通过对尿液相关代谢物的筛查进行诊断[2, 7]。近年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临床发现逐渐增多。
PDS多在生后几个小时出现癫痫性脑病,且多出现癫痫持续状态[8]。通过胃肠外或者口服吡多醇能快速缓解癫痫,改善脑病的表现。本研究中两例先证者不典型,为生后4~5月龄起病,较文献报道起病年龄偏晚,且例1病程中有2年3个月的间歇期,极易漏诊。两例先证者父母均非近亲结婚,基因证实为复合杂合突变。变异位点c.1442G>C(p.Arg481Thr)和c.1547A>G (p.Tyr516Cys)未见报道,突变位点与2例先证者疾病表现不典型是否有关有待更多的病例分析证实。
PDS患者的癫痫发作类型有很大的差异[9]。在新生儿期,表现为脑病,少部分表现为胃肠道症状如呕吐,便秘,反复的部分性运动发作,全面性强直发作或者肌阵挛发作。此后,复杂部分性发作,婴儿痉挛和其他肌阵挛癫痫混合出现。在得不到有效治疗的一部分患儿最终演变为癫痫持续状态。在晚发型的PDS,早期临床表现主要为婴儿痉挛,全面性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视觉症状和间歇期出现的癫痫持续状态。本研究中,例1 VEEG监测共9d,监测到两种发作类型。类型一记录到3次:先兆→左侧肢体活动减少→恐惧→左手阵挛→双侧非对侧性强直,EEG起源右后头;类型二记录到3次:右上肢阵挛,左侧起源。病程中有热敏感,多种局灶性发作,出现过癫痫持续状态,发育倒退。有癫痫家族史,但其他家族成员治疗效果好,类似几点提示需要与其他癫痫性脑病如Dravet综合征进行鉴别。本研究中例2表现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并有一次热性发作,病程中仅出现4次发作。患儿的发作也提示该疾病无固定的癫痫发作形式,轻重程度也可不一致。
PDS间歇期EEG正常或者仅轻微异常是非常少见的,多表现为爆发抑制,慢波或者高幅失律。本研究中例1提示EEG背景活动偏慢,而例2间歇期EEG提示基本正常,可能与早期确诊及治疗有关;例1由于确诊晚,病程长,出现非特异性慢活动增多。
PDS可见语言表达障碍为和非执行认知功能障碍等多种神经发育异常[10],严重可表现为明显的认知障碍。其严重程度与诊断及治疗的延迟时间、治疗的并发症密切相关。例1因疾病诊断晚、治疗晚,即使有1年无发作,仍遗留有语言表达障碍、注意力缺陷及多动障碍,不能正常入学。例2发现早,治疗及时,目前智力运动发育正常。提示若及早发现、持续治疗,PDS的预后是非常好的。
PDS患者早期无特异性的神经影像学表现,部分患者偶尔可见胼胝体狭部变薄,大枕大池、大脑萎缩,甚至有出现脑积水,需要进行分流处理[11]。本研究中两位先证者头颅MRI均未见到明确异常改变,例1可见到髓鞘化发育迟缓,但未见到特异性改变,进行功能影像学检查头颅PET也未见到局灶性异常改变。例2头颅MRI未见异常。既往通过同步使用吡多醇治疗观察间歇期EEG改变来判断认识PDS,把该方法作为临床诊断PDS金标准,但该方法对判断PDS的特异性并不高,同时需要注意到很多不典型患者,未出现相应改变而导致漏诊[12]。因此通过生化或者基因检测来对婴幼儿难治性癫痫进行PDS的筛查是非常有必要进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