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患者面临沉重的生理、心理、经济负担,生活质量显著下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包括社会经济学、癫痫自身、共病以及抗癫痫治疗诸多因素。癫痫疾病管理的目的不应局限于控制发作,还需及早发现并干预患病个体存在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提高其生活质量。文章将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进行概述。
引用本文: 陈雅瑜, 肖波, 龙莉莉.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及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癫痫杂志, 2017, 3(6): 497-501. doi: 10.7507/2096-0247.20170079 复制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 其反复发作的病程特点、长期服药及药物不良反应、社会的认识偏见使罹患者面对生理、心理、经济上的三重负担,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广泛而长远的消极影响。一直以来临床上的治疗侧重于运用抗癫痫药物(AEDs)减少癫痫发作、控制癫痫持续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发展, 癫痫治疗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控制发作, 而是全方位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探究并归纳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将可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 在药物或手术治疗同时实施个体化干预手段, 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优化癫痫治疗效果。
1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定义及评定工具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这一术语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4年Dodson团队对此作出阐述: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是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效果看法的综合体现, 反映患者对身心健康、自理能力, 以及社会关系的期望及与实际之间的差距”[1-3]。1997年, Dodrill和Batzel[4]提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不应仅着眼于疾病对个人躯体的影响, 而应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工具包括一般生活质量量表、癫痫特异量表和综合量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可用于比较癫痫患者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生活质量差异, 如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Quality Adjusted LifeYears(QALYs)、Short-Form-36(SF-36);癫痫特异量表用于评价癫痫症状以及与治疗相关的患者情况, 根据评定内容分为单项量表和综合量表。单项量表旨在调查癫痫患者某一生活层面的状况, 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病耻感以及行为心理学改变等, 如Adverse Event Profile (AEP)、Stigma Scale of Epilepsy (SSE);综合性量表则从多个维度评定癫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更广为之使用, 如Quality of Life in Epilepsy(QOLIE-89/QOLIE-31), Washington Psychosocial Seizure Inventory(WPSI), Liverpool HR-QOL Assessment Battery(LAB)以及Epilepsy Surgery Inventory (ESI-55)。除此之外, 另有针对儿童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 如Quality of Life in Childhood Epilepsy Questionnaire(QOLCE-55),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PedsQL 4.0)等。
目前国际上使用频次较多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主要为Quality of Life in Epilepsy (QOLIE-89/QOLIE-31)和Short-Form-36(SF-36), 其中前者衍生出中文版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89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 经过信度和效度研究, 广泛应用于我国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5, 6]。
2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正常人群, 与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相比持平或者更低[7]。由此可见, 癫痫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癫痫与生活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复杂联系。目前关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其影响因素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经济学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个人收入、居住地等。有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分别低于年轻患者和男性患者[8, 9]。与正常人群相比, 癫痫患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满意度低[10], 受教育程度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8, 11-13]。虽然癫痫患者群体普遍存在结婚率低的问题[14], 但是婚姻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并无相关性[15]。癫痫患者失业率高于社会总体平均[16], 与有工作患者相比, 无业患者个人收入不稳定、生活质量更低[9, 12]。居住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在我国, 西部农村地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农村地区患者的生活质量[17]。
2.2 癫痫相关因素
2.2.1 总体病程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癫痫病程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也有研究显示病程越长, 患者生活质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病程增长, 患者在不断地自我调节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8, 9, 18]。这一结论在癫痫老年患者群体(>60岁)中得到证实, 但未见病程对中青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患病事实, 在病程中更能应对疾病带来的不良反应与活动限制, 而中青年患者要持续性地面对癫痫发作对社交和工作产生的阻碍与压力, 这种压力客观存在, 不因患病时长而改变, 因此更难以在病程中找到平衡点[19]。值得注意的是, 在儿童癫痫患者中情况截然相反, 病程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可用“反应转移”现象来解释。随着病程和年龄增长, 儿童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感知力提升, 测评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对疾病和生活质量的概念都发生了改变, 在进行生活质量评测时, 不再服从家长的观点, 因此生活质量发生改变, 呈现下降趋势[20]。
2.2.2 发作频率
多篇文献报道, 发作频率是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性最明确的因素, 在不同地区的癫痫患者中均得到验证[13, 21-24], 并且在儿童癫痫患者中存在同样规律[25]。降低发作频率是癫痫治疗的主要目标, 发作频率降低到何种程度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 虽然患者发作频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仅完全无发作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且明显高于仍有发作的患者[26, 27]。当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时,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与常人无异[28]。然而中止发作并不足以构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充分条件, 在总体发作频率控制得较为理想的情况下, 即使偶有发作, 生活质量同样将得到提升[29]。也有研究认为发作频率改变与患者生活质量高低并无关系[30, 31], 但样本量相对较小。
2.2.3 发作类型
大多数研究否定了发作类型作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但发作类型可能间接反映和改变患者生活质量, 以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标准将癫痫发作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以及全面性发作[32]。全面性发作与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的严重程度与病耻感评分均高于部分性发作[33, 34], 而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病耻感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9, 35]。癫痫发作类型与患者生活质量是否存在直接关系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索。
2.2.4 癫痫综合征
癫痫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行为心理学问题, 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的处境[36]。现有研究发现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构成大致与其他癫痫患者无异, 在青少年肌阵挛、颞叶内侧癫痫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中, 神经心理共病均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消极因素[37-39];而良性Rolandic癫痫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还与家长的心理因素有关[40]。有研究显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儿童失神癫痫、良性Rolandic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高于特发性局灶性癫痫(颞/额/顶/枕叶癫痫)患者, 这可能是由于前者癫痫综合征类型对药物治疗敏感, 发作症状较轻, 而进一步两两比较上述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36], 加之鲜有其他文献对比癫痫与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因此尚不能明确不同癫痫综合征是否构成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癫痫共病
2.3.1 抑郁与焦虑
抑郁与焦虑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共病, 尤其在颞叶癫痫和难治性癫痫患者更为普遍, 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有半数合并抑郁, 将近40%合并焦虑[41-43]。抑郁或焦虑状态增加成年患者失业风险, 拉低生活质量[44-46], 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47]。抑郁、焦虑不仅是造成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独立因素, 而且与发作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弱化发作频率下降对生活质量积极影响[48]。抑郁与焦虑在大多数癫痫患者中不同时存在, 可以认为是两种不同的风险因素[43]。有研究认为严重抑郁将导致癫痫患者产生自杀倾向, 是其生活质量下降的最大影响因素[19, 42];也有数据显示焦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强于抑郁, 但差距是否有临床意义不能确定[48], 因此两者作用孰轻孰重尚无定论。总体而言, 心理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达发作频率的两倍[49], 因此临床工作者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症状。
2.3.2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也是癫痫常见的伴随症状, 发生率超过30%[50]。认知功能包括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功能, 现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体系中的认知功能通常指一般认知动能, 少见社会认知功能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文献报道。一般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力、记忆力、精神运动速度损害, 包括感知事物、抽象概括、计划判断、阅读理解等方面, 涉及学习、工作、交流等生活中的诸多层面。认知功能受损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证实注意力和执行力、以及记忆力受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显著因素[46, 51, 52]。对于儿童癫痫患者, IQ与生活质量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53]。
2.4 抗癫痫治疗
2.4.1 抗癫痫药物
目前临床治疗癫痫以AEDs为主, 对于难治性与症状性癫痫考虑手术治疗。抗癫痫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减低发作频率, 对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治疗不良反应又成为患者新的困扰, 阻碍生活质量的提升。总体而言AEDs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发作控制的效果。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 发作难以控制, 此时药物副作用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而不是发作本身[54]。如托吡酯可能造成注意力和语言能力下降, 影响患者认知功能, 与噻加宾、氨己烯酸、苯二氮卓同为GABA调节剂,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增加患者抑郁共病风险, 造成生活质量下降;而钠通道调节剂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可通过调节颞叶-边缘系统通路, 减轻患者负面情绪, 同时改善认知功能, 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55]。虽然多数研究未发现AEDs数量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也有学者认为服用的药物数量构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只是所占比重不大, 多药联合治疗意味着癫痫发作较难控制, 并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使患者面临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生活质量低于单药治疗患者[45, 54]。因而临床医生在选择AEDs时, 需全面衡量患者病情、潜在共病风险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2.4.2 癫痫手术
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与术后发作控制效果有关, 癫痫病灶切除术与迷走神经刺激术均能减低患者发作频率, 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56, 57]。也有文献报道仅当术后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时, 患者的生活质量才能显著提高[58]。而涉及海马区的颞叶癫痫病灶切除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术后发作频率的改变, 还需考虑手术对患者记忆力的影响, 术后发作频率降低且记忆力未受损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而术后发作控制不佳、记忆力受损的患者生活质量反而下降[52], 因此术前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与患者个人社会经济学因素、癫痫病情、癫痫共病和抗癫痫治疗存在密切联系, 这些影响因素各自比重、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临床角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癫痫疾病管理不仅需要尽可能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规避或减轻治疗不良反应, 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癫痫患者的心理障碍、阻止心理共病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同样十分必要。
未来的临床研究可通过开展多学科合作, 针对各个影响因素寻求实用高效的干预手段, 协同AEDs或手术治疗, 以期最大化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癫痫作为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疾病, 其反复发作的病程特点、长期服药及药物不良反应、社会的认识偏见使罹患者面对生理、心理、经济上的三重负担, 对患者的生活造成广泛而长远的消极影响。一直以来临床上的治疗侧重于运用抗癫痫药物(AEDs)减少癫痫发作、控制癫痫持续状态;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提出和发展, 癫痫治疗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控制发作, 而是全方位地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 最大限度地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 探究并归纳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将可从这些影响因素出发, 在药物或手术治疗同时实施个体化干预手段, 从而提高其生活质量, 优化癫痫治疗效果。
1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定义及评定工具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这一术语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 1994年Dodson团队对此作出阐述: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是患者对自身病情与治疗效果看法的综合体现, 反映患者对身心健康、自理能力, 以及社会关系的期望及与实际之间的差距”[1-3]。1997年, Dodrill和Batzel[4]提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不应仅着眼于疾病对个人躯体的影响, 而应涵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功能三个方面。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评定工具包括一般生活质量量表、癫痫特异量表和综合量表。一般生活质量量表可用于比较癫痫患者与其他慢性疾病患者和对照组之间的生活质量差异, 如Profile of Mood States(POMS)、Quality Adjusted LifeYears(QALYs)、Short-Form-36(SF-36);癫痫特异量表用于评价癫痫症状以及与治疗相关的患者情况, 根据评定内容分为单项量表和综合量表。单项量表旨在调查癫痫患者某一生活层面的状况, 包括药物不良反应、病耻感以及行为心理学改变等, 如Adverse Event Profile (AEP)、Stigma Scale of Epilepsy (SSE);综合性量表则从多个维度评定癫痫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更广为之使用, 如Quality of Life in Epilepsy(QOLIE-89/QOLIE-31), Washington Psychosocial Seizure Inventory(WPSI), Liverpool HR-QOL Assessment Battery(LAB)以及Epilepsy Surgery Inventory (ESI-55)。除此之外, 另有针对儿童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量表, 如Quality of Life in Childhood Epilepsy Questionnaire(QOLCE-55),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version 4.0(PedsQL 4.0)等。
目前国际上使用频次较多的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主要为Quality of Life in Epilepsy (QOLIE-89/QOLIE-31)和Short-Form-36(SF-36), 其中前者衍生出中文版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表-89和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量表-31, 经过信度和效度研究, 广泛应用于我国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调查[5, 6]。
2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总体而言,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低于正常人群, 与其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哮喘)患者生活质量相比持平或者更低[7]。由此可见, 癫痫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的影响不容小觑, 癫痫与生活质量之间可能存在复杂联系。目前关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研究显示其影响因素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2.1 社会经济学因素
主要包括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职业、个人收入、居住地等。有研究表明, 老年患者、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分别低于年轻患者和男性患者[8, 9]。与正常人群相比, 癫痫患者对自身受教育程度满意度低[10], 受教育程度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8, 11-13]。虽然癫痫患者群体普遍存在结婚率低的问题[14], 但是婚姻状况与生活质量之间并无相关性[15]。癫痫患者失业率高于社会总体平均[16], 与有工作患者相比, 无业患者个人收入不稳定、生活质量更低[9, 12]。居住地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同样影响癫痫患者生活质量, 在我国, 西部农村地区患者生活质量明显低于其他农村地区患者的生活质量[17]。
2.2 癫痫相关因素
2.2.1 总体病程
多数研究并未发现癫痫病程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也有研究显示病程越长, 患者生活质量呈现出升高的趋势, 这可能是由于随着病程增长, 患者在不断地自我调节中心理素质得到提升[8, 9, 18]。这一结论在癫痫老年患者群体(>60岁)中得到证实, 但未见病程对中青年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这可能是因为老年患者更容易接受患病事实, 在病程中更能应对疾病带来的不良反应与活动限制, 而中青年患者要持续性地面对癫痫发作对社交和工作产生的阻碍与压力, 这种压力客观存在, 不因患病时长而改变, 因此更难以在病程中找到平衡点[19]。值得注意的是, 在儿童癫痫患者中情况截然相反, 病程与生活质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 这可用“反应转移”现象来解释。随着病程和年龄增长, 儿童患者对自身病情的感知力提升, 测评标准、价值取向以及对疾病和生活质量的概念都发生了改变, 在进行生活质量评测时, 不再服从家长的观点, 因此生活质量发生改变, 呈现下降趋势[20]。
2.2.2 发作频率
多篇文献报道, 发作频率是与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相关性最明确的因素, 在不同地区的癫痫患者中均得到验证[13, 21-24], 并且在儿童癫痫患者中存在同样规律[25]。降低发作频率是癫痫治疗的主要目标, 发作频率降低到何种程度才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研究发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 虽然患者发作频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 但仅完全无发作患者生活质量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 且明显高于仍有发作的患者[26, 27]。当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时, 癫痫患者的生活质量可与常人无异[28]。然而中止发作并不足以构成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充分条件, 在总体发作频率控制得较为理想的情况下, 即使偶有发作, 生活质量同样将得到提升[29]。也有研究认为发作频率改变与患者生活质量高低并无关系[30, 31], 但样本量相对较小。
2.2.3 发作类型
大多数研究否定了发作类型作为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但发作类型可能间接反映和改变患者生活质量, 以198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癫痫发作分类标准将癫痫发作分为简单部分性发作、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以及全面性发作[32]。全面性发作与部分继发全面性发作的严重程度与病耻感评分均高于部分性发作[33, 34], 而癫痫发作严重程度、病耻感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9, 35]。癫痫发作类型与患者生活质量是否存在直接关系还需多中心、大样本研究进一步探索。
2.2.4 癫痫综合征
癫痫综合征患者普遍存在行为心理学问题, 面临生活质量下降的处境[36]。现有研究发现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构成大致与其他癫痫患者无异, 在青少年肌阵挛、颞叶内侧癫痫与Lennox-Gastaut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调查中, 神经心理共病均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消极因素[37-39];而良性Rolandic癫痫综合征患儿生活质量还与家长的心理因素有关[40]。有研究显示特发性全面性癫痫(儿童失神癫痫、良性Rolandic癫痫)患者生活质量高于特发性局灶性癫痫(颞/额/顶/枕叶癫痫)患者, 这可能是由于前者癫痫综合征类型对药物治疗敏感, 发作症状较轻, 而进一步两两比较上述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未能发现统计学差异[36], 加之鲜有其他文献对比癫痫与癫痫综合征患者生活质量情况, 因此尚不能明确不同癫痫综合征是否构成癫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2.3 癫痫共病
2.3.1 抑郁与焦虑
抑郁与焦虑是癫痫患者最常见的心理共病, 尤其在颞叶癫痫和难治性癫痫患者更为普遍, 研究发现难治性癫痫患者中有半数合并抑郁, 将近40%合并焦虑[41-43]。抑郁或焦虑状态增加成年患者失业风险, 拉低生活质量[44-46], 也是造成儿童、青少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原因之一[47]。抑郁、焦虑不仅是造成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独立因素, 而且与发作频率之间存在交互作用, 弱化发作频率下降对生活质量积极影响[48]。抑郁与焦虑在大多数癫痫患者中不同时存在, 可以认为是两种不同的风险因素[43]。有研究认为严重抑郁将导致癫痫患者产生自杀倾向, 是其生活质量下降的最大影响因素[19, 42];也有数据显示焦虑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强于抑郁, 但差距是否有临床意义不能确定[48], 因此两者作用孰轻孰重尚无定论。总体而言, 心理障碍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可达发作频率的两倍[49], 因此临床工作者不可忽视患者的心理症状。
2.3.2 认知功能障碍
认知功能障碍也是癫痫常见的伴随症状, 发生率超过30%[50]。认知功能包括一般认知功能与社会认知功能, 现在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体系中的认知功能通常指一般认知动能, 少见社会认知功能对癫痫患者生活质量影响的文献报道。一般认知功能受损主要表现为注意力、执行力、记忆力、精神运动速度损害, 包括感知事物、抽象概括、计划判断、阅读理解等方面, 涉及学习、工作、交流等生活中的诸多层面。认知功能受损不仅加重患者的心理负担, 而且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多项研究证实注意力和执行力、以及记忆力受损是导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的显著因素[46, 51, 52]。对于儿童癫痫患者, IQ与生活质量之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53]。
2.4 抗癫痫治疗
2.4.1 抗癫痫药物
目前临床治疗癫痫以AEDs为主, 对于难治性与症状性癫痫考虑手术治疗。抗癫痫治疗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具有两面性, 一方面减低发作频率, 对改善病情、提高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 另一方面治疗不良反应又成为患者新的困扰, 阻碍生活质量的提升。总体而言AEDs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主要取决于发作控制的效果。对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来说, 发作难以控制, 此时药物副作用成为影响生活质量的最大因素而不是发作本身[54]。如托吡酯可能造成注意力和语言能力下降, 影响患者认知功能, 与噻加宾、氨己烯酸、苯二氮卓同为GABA调节剂, 抑制中枢神经系统, 增加患者抑郁共病风险, 造成生活质量下降;而钠通道调节剂卡马西平、拉莫三嗪可通过调节颞叶-边缘系统通路, 减轻患者负面情绪, 同时改善认知功能, 有利于生活质量提高[55]。虽然多数研究未发现AEDs数量与患者生活质量之间存在相关关系, 但也有学者认为服用的药物数量构成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只是所占比重不大, 多药联合治疗意味着癫痫发作较难控制, 并且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使患者面临更沉重的经济负担, 其生活质量低于单药治疗患者[45, 54]。因而临床医生在选择AEDs时, 需全面衡量患者病情、潜在共病风险与可能的药物不良反应。
2.4.2 癫痫手术
手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也与术后发作控制效果有关, 癫痫病灶切除术与迷走神经刺激术均能减低患者发作频率, 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56, 57]。也有文献报道仅当术后发作得到完全控制时, 患者的生活质量才能显著提高[58]。而涉及海马区的颞叶癫痫病灶切除术对生活质量的影响不仅取决于术后发作频率的改变, 还需考虑手术对患者记忆力的影响, 术后发作频率降低且记忆力未受损的患者生活质量有明显提升, 而术后发作控制不佳、记忆力受损的患者生活质量反而下降[52], 因此术前风险评估非常重要。
3 结语
综上所述, 癫痫患者生活质量与患者个人社会经济学因素、癫痫病情、癫痫共病和抗癫痫治疗存在密切联系, 这些影响因素各自比重、彼此之间是否存在交互作用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从临床角度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优化癫痫疾病管理不仅需要尽可能降低癫痫的发作频率、规避或减轻治疗不良反应, 早期发现并及时干预癫痫患者的心理障碍、阻止心理共病的发生发展、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受损同样十分必要。
未来的临床研究可通过开展多学科合作, 针对各个影响因素寻求实用高效的干预手段, 协同AEDs或手术治疗, 以期最大化提高癫痫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