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倪远泉, 王海燕. 一例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患者的护理. 癫痫杂志, 2018, 4(3): 275-276. doi: 10.7507/2096-0247.20180047 复制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指癫痫在短时间内频繁发作,同时在两次或多次癫痫发作之间意识不恢复,或一次部分发作持续时间超过 30 min。SE 是神经科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危急重症。约 1/3 的患者在给予 2~3 种一线或二线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后,发作仍没有停止且发作时间超过 1 h 以上,进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RSE)[1]。我科于 2016 年 6 月收治了 1 例 RSE 患者,予积极治疗,癫痫症状得到缓解,7 个月后好转出院。现将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 男,38 岁。因“发热 13 d,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 7 d”于 2016 年 6 月 7 日以 SE 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39/87 mmHg,心率:87 次/min,呼吸:20 次/min,脉搏氧饱和度:97%。体温:37.5℃。患者意识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 mm,对光反应未及,四肢肌张力高,持续全身抽搐。予咪达唑仑,丙泊酚,丙戊酸钠维持。既往有感冒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3.1×109/L、血红蛋白 111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8.5%、肌酸激酶 6 806 U/L、谷草转氨酶 176 U/L、C-反应蛋白 74.7 mg/L。头颅核磁共振(MRI)双侧颞叶内侧及左顶叶信号异常,考虑边缘叶脑炎。入院后多学科会诊,予镇静、肌松、抗癫痫、抗炎、抗病毒。1 个月后意识逐渐转清,全身抽搐情况逐渐好转,各项炎症指标下降,病情稳定,7 个月后好转出院。
护理经过 SE 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尽快地控制癫痫发作。首先患者静脉通路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持:迅速建立患者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选择粗大的静脉,减少因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征得其同意后,予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责任护士严格使用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维护中心静脉置管[2],导管置入期间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由于患者发生癫痫,加上镇静药物的使用,会抑制呼吸。本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吸除口鼻腔、气道分泌物,避免缺氧加重 SE。2 h/次翻身拍背后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s,压力不宜过高,吸痰管头端插入至气管插管长度后再插入 1~2 cm 为宜,避免插入过深,动作需轻柔。每日行血气分析,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入院时患者予以纯氧吸入,后逐渐下调氧浓度。入院后 2 周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2 个月后脱机,稳定后拔除气管套管,改鼻塞吸氧。
用药护理:除了予患者使用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一线或二线AEDs外,还给予静脉麻醉药物: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患者抽搐明显,在使用初期小剂量维持下效果不明显,逐渐加大剂量后才有所缓解。使用咪达唑仑需注意是否出现耐受性。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可能出现低血压及丙泊酚输注综合症(PRIS)[3]。PRIS 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心动过缓伴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难治性心衰及横纹肌溶解等。通过临床观察本例并无 PRIS 的发生。患者抽搐情况缓解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循环系统监测:患者置入右桡动脉置管和右腹股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置管,监测其血压。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管道的固定,是否通畅,换能器的位置是否与心脏同一水平,肢端皮温情况,动脉搏动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偶有血压低于正常范围,予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控制良好。
脑保护护理:患者曾出现过(39.0℃)高热,高热会使脑组织代谢增加,耗氧增加,颅内压升高,责任护士除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也及时予以物理降温措施对症处理,如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进行冰敷降温或进行温水擦浴等,均起到一定效果。患者的高热得到及时干预,意识逐渐转清。
安全护理,预防骨折:患者发生抽搐时,给予平卧位,松开衣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患者面部僵硬,无法张口,可用带纱布的压舌板或牙垫等物品塞入口腔,防止患者抽搐中咬伤舌头和嘴唇。患者长期服用多种 AEDs,持续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其骨骼生化和骨密度异常越明显,骨折风险越大[4],加上患者某些复杂部分性发作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因此需关注患者情况。当患者抽搐发作时,勿用力按压肢体,以免发生骨折,使用床栏,以免患者坠床引发骨折。本患者无骨折的发生。
心理护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短时间内癫痫控制不理想,加之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往往会产生担忧、焦虑情绪,影响其治疗和后期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的起因、病程和预后等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作详细的介绍和解释,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应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医护治疗。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对于 RSE 患者,随发作时间延长可出现脑水肿、电解质紊乱、肺水肿等并发症,此类并发症可成为新的继发性癫痫的原因或诱因,形成 RSE 的恶性循环。在护理中,责任护士密切关注患者的电解质、使用脱水剂后观察其尿量、尿色及出入量等情况,有异常及时汇报与对症处理。患者长期卧床,需注意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过程中,予患者翻身,背部垫翻身枕,后枕部、足后跟、骨突处予软枕保护,使用气垫床减压;患者四肢置于功能位,定时给予四肢主动及被动运动,动作轻柔,每日予双下肢气压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无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RSE 是一种急危重症,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治疗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疾病特点并掌握监护重点:建立人工气道和静脉通路,通过 AEDs 尽早尽快地控制癫痫,缓解患者的抽搐症状。在患者癫痫发作的时候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坠床等伤害。防治并发症,骨折后及时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特殊情况,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护理。
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是指癫痫在短时间内频繁发作,同时在两次或多次癫痫发作之间意识不恢复,或一次部分发作持续时间超过 30 min。SE 是神经科仅次于急性脑血管病的危急重症。约 1/3 的患者在给予 2~3 种一线或二线抗癫痫药物(AEDs)治疗后,发作仍没有停止且发作时间超过 1 h 以上,进展为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Refractory status epilepticus,RSE)[1]。我科于 2016 年 6 月收治了 1 例 RSE 患者,予积极治疗,癫痫症状得到缓解,7 个月后好转出院。现将护理工作报道如下。
病例介绍 患者 男,38 岁。因“发热 13 d,意识不清伴肢体抽搐 7 d”于 2016 年 6 月 7 日以 SE 收入院。入院时查体:血压:139/87 mmHg,心率:87 次/min,呼吸:20 次/min,脉搏氧饱和度:97%。体温:37.5℃。患者意识昏迷,双侧瞳孔等大等圆,直径 2 mm,对光反应未及,四肢肌张力高,持续全身抽搐。予咪达唑仑,丙泊酚,丙戊酸钠维持。既往有感冒前驱病史。实验室检查:白细胞计数 13.1×109/L、血红蛋白 111 g/L、中性粒细胞百分比 78.5%、肌酸激酶 6 806 U/L、谷草转氨酶 176 U/L、C-反应蛋白 74.7 mg/L。头颅核磁共振(MRI)双侧颞叶内侧及左顶叶信号异常,考虑边缘叶脑炎。入院后多学科会诊,予镇静、肌松、抗癫痫、抗炎、抗病毒。1 个月后意识逐渐转清,全身抽搐情况逐渐好转,各项炎症指标下降,病情稳定,7 个月后好转出院。
护理经过 SE 患者治疗的关键是尽早尽快地控制癫痫发作。首先患者静脉通路和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持:迅速建立患者静脉通道,以便及时用药,控制病情发作;在建立静脉通道的过程中,选择粗大的静脉,减少因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征得其同意后,予患者置入中心静脉导管,责任护士严格使用集束化干预策略(Central line bundle,CLB)维护中心静脉置管[2],导管置入期间无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发生。由于患者发生癫痫,加上镇静药物的使用,会抑制呼吸。本例患者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持续血氧饱和度监测,及时吸除口鼻腔、气道分泌物,避免缺氧加重 SE。2 h/次翻身拍背后吸痰,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 15 s,压力不宜过高,吸痰管头端插入至气管插管长度后再插入 1~2 cm 为宜,避免插入过深,动作需轻柔。每日行血气分析,根据动脉血气结果调节呼吸机参数,入院时患者予以纯氧吸入,后逐渐下调氧浓度。入院后 2 周行经皮扩张气管切开;2 个月后脱机,稳定后拔除气管套管,改鼻塞吸氧。
用药护理:除了予患者使用苯巴比妥、丙戊酸钠等一线或二线AEDs外,还给予静脉麻醉药物:咪达唑仑和丙泊酚。患者抽搐明显,在使用初期小剂量维持下效果不明显,逐渐加大剂量后才有所缓解。使用咪达唑仑需注意是否出现耐受性。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丙泊酚可能出现低血压及丙泊酚输注综合症(PRIS)[3]。PRIS 主要表现为突发的心动过缓伴严重代谢性酸中毒、急性肾衰竭、难治性心衰及横纹肌溶解等。通过临床观察本例并无 PRIS 的发生。患者抽搐情况缓解后,逐渐减量直至停药。
循环系统监测:患者置入右桡动脉置管和右腹股沟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置管,监测其血压。在护理过程中,注意管道的固定,是否通畅,换能器的位置是否与心脏同一水平,肢端皮温情况,动脉搏动情况。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偶有血压低于正常范围,予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后血压控制良好。
脑保护护理:患者曾出现过(39.0℃)高热,高热会使脑组织代谢增加,耗氧增加,颅内压升高,责任护士除了遵医嘱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也及时予以物理降温措施对症处理,如在大血管部位放置冰块进行冰敷降温或进行温水擦浴等,均起到一定效果。患者的高热得到及时干预,意识逐渐转清。
安全护理,预防骨折:患者发生抽搐时,给予平卧位,松开衣领,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腔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误吸。若患者面部僵硬,无法张口,可用带纱布的压舌板或牙垫等物品塞入口腔,防止患者抽搐中咬伤舌头和嘴唇。患者长期服用多种 AEDs,持续时间越长、剂量越大,其骨骼生化和骨密度异常越明显,骨折风险越大[4],加上患者某些复杂部分性发作可能导致骨折风险增加,因此需关注患者情况。当患者抽搐发作时,勿用力按压肢体,以免发生骨折,使用床栏,以免患者坠床引发骨折。本患者无骨折的发生。
心理护理:由于症状反复发作,短时间内癫痫控制不理想,加之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预后不了解,往往会产生担忧、焦虑情绪,影响其治疗和后期的生活质量,护理人员要将疾病的起因、病程和预后等情况向患者及家属作详细的介绍和解释,鼓励患者和家属积极应对疾病,保持良好的心态,减少负面情绪,积极配合医护治疗。
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对于 RSE 患者,随发作时间延长可出现脑水肿、电解质紊乱、肺水肿等并发症,此类并发症可成为新的继发性癫痫的原因或诱因,形成 RSE 的恶性循环。在护理中,责任护士密切关注患者的电解质、使用脱水剂后观察其尿量、尿色及出入量等情况,有异常及时汇报与对症处理。患者长期卧床,需注意压疮和深静脉血栓的发生,护理过程中,予患者翻身,背部垫翻身枕,后枕部、足后跟、骨突处予软枕保护,使用气垫床减压;患者四肢置于功能位,定时给予四肢主动及被动运动,动作轻柔,每日予双下肢气压治疗。患者住院过程中无压疮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RSE 是一种急危重症,有很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其治疗过程往往需要一段时间。护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疾病特点并掌握监护重点:建立人工气道和静脉通路,通过 AEDs 尽早尽快地控制癫痫,缓解患者的抽搐症状。在患者癫痫发作的时候做好安全护理,防止坠床等伤害。防治并发症,骨折后及时对症处理,根据患者特殊情况,不同阶段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与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