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季涛云, 王若凡, 刘庆祝, 王爽, 于昊, 刘畅, 孙宇, 王文, 于国静, 王东明, 吴晔, 姜玉武, 刘晓燕, 蔡立新. 21例Rasmussen脑炎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 癫痫杂志, 2022, 8(5): 400-406. doi: 10.7507/2096-0247.202205012 复制
Rasmussen 脑炎(Rasmussen encephalitis,RE)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在于顽固性癫痫发作,通常伴有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和进行性半球功能障碍。导致RE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可能都与之相关[1-4]。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对癫痫发作的控制尤其是EPC的作用有限。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的预后。在控制癫痫发作和阻止疾病进展方面,患侧半球切除或离断术具有明确的效果。现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2014年 10月—2019年10月21例RE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行癫痫外科手术治疗RE患者21例。该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术前信息收集
1.2.1 一般信息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1.2.2 癫痫发作症状学及癫痫相关资料
起病年龄、发作的形式、发作频率、是否有惊厥持续状态、是否有EPC、药物治疗情况、发育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1.2.3 视频脑电图
应用日本光电数字脑电监测系统对所有病例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ideo-EEG,VEEG)监测,监测方法均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防19导记录电极。同时进行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方法为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至少监测到三次有效的惯常癫痫发作。
1.2.4 头颅磁共振成像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TX 磁共振扫描仪及 32 通道头线圈进行扫描。序列包括:轴位3D T1WI:TR 7.8 ms,TE 3.7 ms,体素1×1×1 mm,矩阵160×197;轴位3D T2 FLAIR(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R 4 800 ms,TE 281 ms,体素1.11×1.11×0.56 mm,矩阵220×176;轴位T2WI :TR 2 500 ms,TE 110 ms,体素0.45×0.56×5 mm,矩阵488×316;轴位DWI :TR 2 600 ms,TE 82 ms,体素1.6×1.98×4 mm,矩阵132×106;矢位T1WI由3D T1WI重建获得;冠状位T2 FLAIR由3D T2 FLAIR重建获得。
1.2.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采用Philips Gemini GXL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扫描仪进行扫描。行衰减校正和叠代法重建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CT和PE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PET 采用彩色色阶双侧对比观察,白色区域代谢最高,代谢水平依次按红、橙、黄、绿、蓝、黑递减。
1.3 癫痫外科手术信息的收集
手术日期、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
1.4 术后随访
21例患者通过门诊就诊、再入院或电话随访获得资料,术后3、6个月各随访一次,之后每间隔一年随访一次,末次随访为2021年12月。
(1)癫痫预后根据末次随访结果采用Engel分级:
Ⅰ级:无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包括晚期缓解(术后出现癫痫复发,除外术后急性期的癫痫发作,末次随访时至少≥1年未见癫痫发作称为晚期缓解);
Ⅱ级:术后发作减少>80%,仅有稀少的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
Ⅲ级:术后发作减少50%~80%,癫痫发作得到相当的改善;
Ⅳ级:术后发作减少<50%,癫痫发作改善不明显。
(2)运动功能及认知随访。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收集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起病年龄2.5~9.6岁,平均(5.0±2.0)岁。手术时的病程0.4~5.5年,平均(1.7±1.3 年)年。男性患者的起病年龄3~9.2岁,平均(5.6±2.1)岁,手术时病程 0.8~5.0(平均1.8±1.4)年;女性患者的起病年龄2.5~9.6岁,平均(4.7±2.0)岁,手术时病程 0.4~5.5年,平均(1.7±1.3)年。病程中口服ASMs 3~8种,手术时口服2~5种ASMs,平均3.5种。
2.2 癫痫发作形式
20例患者以局灶运动性发作起病,14例以盖部症状为主表现为眼睛及口角抽搐,6例患者表现为肢体的抽搐。1例以惊厥性持续状态起病。3例患者在病程中只有一种发作形式,10例患者有2~3种表现形式的局灶运动型性发作。15例(15/21,71.4%)患者在病程中出现EPC,主要累及肢体远端及面部,出现时间为病程0.1~2.0年,平均(0.7±0.6)年,男性患者5例出现EPC(5/8 ,62.5%),出现于病程0.4~2.0年,平均(0.8±0.7)年;女性患者10例出现EPC(10/13,76.9%)年,出现于病程0.1~2.0年,平均(0.7±0.6)年。
2.3 偏瘫
所有患者均出现偏瘫,出现于病程 0.2~2.0年,平均(0.9±0.6)年,男性患者出现于病程0.4~2.0年,平均(1.1±0.7)年,女性患者出现于病程0.2~2.0年,平均(0.8±0.5)年。
2.4 头皮脑电图结果
EEG显示所有患者受累半球节律减慢,其中有4例患者健侧半球随着病情的进展节律亦减慢。所有患者发作间期均有受累半球侧癫痫样放电,其中有6例患者健侧半球有独立的癫痫样放电(图1)。

脑电图示:右侧半球慢波混合棘波、尖波发放;左侧额极、前颞棘波、棘慢波发放。a. 清醒期; b. 睡眠期
Figure1. The EEG of a 5-year-old male patient whose right hemisphere was involvedThe EEG shows slow wave mixed spike and sharp wave in right hemisphere; spike and spike-wave in left frontal pole and anterior temporal. a. EEG during wakefulness; b. EEG during sleep
2.5 头颅磁共振成像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除3例患者行2次MRI外,其余患者均行≥3次MRI。所有患者头颅MRI显示单半球进行性萎缩(100%),18例(18/21,85.7%)患者有白质异常信号,可累及多个部位,以额叶、岛叶、颞叶最为常见(图2)。10例(10/21,47.6%)患者出现同侧尾状头萎缩。

患儿磁共振表现为右侧外侧裂周围白质异常信号(a,b),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好转(c),后再次加重(d). a. 刚发病时;b. 发病后2个月;c. 发病后6个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d. 发病后14个月
Figure2. MRI of a 5-year-old male patient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onsetThe MRI indicated abnormal signal in white matter around the right lateral fissure (a, b). The abnormal white matter signal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therapy (c); however,. the range of white matter lesions expanded again several months later (d). a. the MRI at onset;b. the MRI at 2 months after the onset;c. the MRI at 6 months after onset;d. the MRI at 14 months after onset
2.6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18例患者行PET-CT,均有患侧半球弥漫性低代谢,其中6例在患侧可见局部高代谢(图3),5例患者可见对侧小脑低代谢。

a. 左侧中央、顶、枕及颞区中-高波幅2~3Hz δ波;b. 右手EPC(箭头所指);c. PET-CT显示左侧半球弥漫性低代谢,左侧多部位皮层及丘脑高代谢
Figure3. The EEG and PET-CT of a female patient aged 2 years and 6 months whose left hemisphere involveda. the EEG showed 2~3Hz middle-higher amplitude δ wave in left central, parietal, occipital, and temporal regions; b. EPC of right hand (arrow); c. PET-CT showed diffuse hypometabolism in the left hemisphere and hypermetabolism in multiple parts such as left cortex and thalamus
2.7 术后随访及癫痫发作相关因素
随访2~7年,无失访,所有患者均达到无发作,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在末次随访时,已有8例减停ASMs(38.1%,8/21),其余13例口服ASMs 1~3种,平均1.6种,较手术时服用数量(3.5种)明显减少。
3 讨论
RE最早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 Rasmussen医生于上世纪50年代报道。其特征是难以控制的局灶性癫痫发作以及由于一个半球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和认知功能退化[5]。主要好发于儿童,开始出现癫痫发作的中位年龄为6岁,也有关于青少年和成人起病的RE的报道[6-8],根据来自蒙特利尔的数据,青少年和成人起病的RE估计约占所有RE病例的10% ,且相对进展比较缓慢[9-10]。
RE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5]:① 前驱期:非特异性表现,抽搐发作不频繁,轻度偏瘫。偏瘫持续时间平均7.1个月(数月~8.1年)。有1/3的患者不经过前驱期直接进入急性期;② 急性期:特点是频繁的癫痫发作,常常发生EPC,伴进行性的偏瘫、偏盲和认知功能障碍。急性期平均持续时间为8个月;③ 后遗症期: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点,仍有持续性癫痫发作,随病情进展可有精神症状和智力减退,渐进性的精神神经心理损害,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本组21例患者有2例患者无前驱期,以频繁癫痫发作起病,其中一例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其余19例患者先有前驱期后进入急性期,前驱期的持续时间4~15个月(平均6个月)。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很难截然分开,所有患者频繁的癫痫发作持续存在,神经功能进行性倒退。
RE多以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起病,随着疾病的进展,癫痫发作形式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表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局灶运动性发作,本研究的21例患者中有20例以局灶运动性发作起病,10例患者在病程中累计出现2~3种局灶运动性发作,产生的症状与累及的部位相关,3例患者发作前有感觉先兆(2例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1例表现为口腔感觉异常)。RE另一常见的癫痫发作为EPC,EPC可出现在RE任何病程,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在起病后3~5年,发生比率为37%~92%[11,12]。本研究中15(15/21,71.4%)例患者出现EPC,出现EPC的时间为病程0.1~2年,平均(0.7±0.6)年,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出现EPC比例高于男性患者(76.9% vs. 62.5%),女性出现EPC的时间较男性患者早,时间分别为病程的(0.7±0.6)、(0.8±0.7)年,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RE患者的EEG具有一定特点和演变规律。EEG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疾病初期EEG常见的异常为局部脑区的慢波增多,随诊病程进展慢波逐渐累及一侧半球或者双侧半球,即使累及双侧半球仍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12-13]。研究发现癫痫样放电在病程最初的6个月内仅出现在受累的半球[12-13],随着病程进展对侧独立的癫痫样放电出现比率逐渐升高,在病程的第4年发生率可达63%[12]。本研究中4例(4/21,19.0%)患者出现健侧背景节律减慢,6例(6/21,28.6%)患者健侧出现独立的癫痫样放电,最早1例出现于病程的5个月。EEG双侧受累并不少见,但在RE患者中双侧受累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双侧受累不能除外RE,亦不能提示是双侧受累的RE。
头颅MRI是RE诊疗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RE特征性的头颅MRI改变为一侧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以外侧裂周围的脑组织最为突出,后头部多在病程后期被累及,起病年龄越小,进展越快[14]。在病初的1~2年萎缩变化最为明显,之后相对稳定[14-15]。虽然一侧半球进行性萎缩是RE的典型改变,但研究发现RE患者的头颅MRI可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萎缩, 双侧萎缩呈现非对称性,双侧大脑半球体积测量发现,患侧半球每年平均萎缩约29.9 cm3,而健侧约每年6.8 cm3[16]。对侧半球异常的原因可能与长期频繁癫痫发作、药物、左右半球连合纤维的Wallerian变性有关。除一侧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外,同侧尾状核头部萎缩是早期特征性的改变[17]。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单侧半球进行性萎缩,10例患者出现同侧尾状核头萎缩。
RE癫痫发作频繁,尤其是EPC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且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性加重。故RE的治疗主要目的控制癫痫发作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ASMs对控制RE的癫痫发作往往无效。RE发生的机制考虑与炎症有关,寄希望使用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控制癫痫发作、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但是目前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硫唑嘌呤、利妥昔单抗、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伦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18-24]。Kebir等[25]构建了RE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RE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本研究的21例患者在病程中均用过免疫治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环孢素A等),其中13例患者应用后癫痫发作频率的短暂降低,但之后病情均反复,且病情进行性加重。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控制RE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手术主要包括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及解剖式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后70%~80%患者能够达到癫痫发作消失[26]。半球外科手术会导致偏瘫和偏盲,若是优势半球的手术可导致失语。术后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往往能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偏盲也会有好转,但手部的精细活动障碍多难以恢复。而认知和语言恢复情况受多方面的影响[27]。文献报道早期实施手术认知恢复会相对较好,考虑与癫痫发作持续是时间短、年龄小代偿能力强有关[28-31]。 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及解剖式大脑半球切除术各有优缺点,本中心21例患者均实施功能性半球离断术,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但是若术者经验不丰富,可能存在离断不完全,岛叶皮质处理不完全,从而导致术后仍有癫痫发作。本中心已开展功能性半球离断术200余例,术者经验丰富,本组21例患者术后随访癫痫发作均达到完全控制,神经功能损害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
综上,RE是一种罕见的导致一侧半球严重受损的进展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困难。目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大脑半球手术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
Rasmussen 脑炎(Rasmussen encephalitis,RE)是一种罕见的疾病,其特征在于顽固性癫痫发作,通常伴有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ilepsia partialis continua,EPC)和进行性半球功能障碍。导致RE确切的病因尚不清楚,研究发现病毒感染、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等可能都与之相关[1-4]。抗癫痫发作药物(Anti-seizure medications,ASMs)对癫痫发作的控制尤其是EPC的作用有限。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免疫抑制剂等免疫调节治疗具有一定效果,但不能从根本上改变疾病的预后。在控制癫痫发作和阻止疾病进展方面,患侧半球切除或离断术具有明确的效果。现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2014年 10月—2019年10月21例RE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4年10月—2019年10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童癫痫中心行癫痫外科手术治疗RE患者21例。该研究获得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
1.2 术前信息收集
1.2.1 一般信息
姓名、性别、出生日期。
1.2.2 癫痫发作症状学及癫痫相关资料
起病年龄、发作的形式、发作频率、是否有惊厥持续状态、是否有EPC、药物治疗情况、发育情况、既往病史、家族史等。
1.2.3 视频脑电图
应用日本光电数字脑电监测系统对所有病例均行长程视频脑电图(video-EEG,VEEG)监测,监测方法均按照国际10~20系统安防19导记录电极。同时进行肌电图(Electromyogram,EMG)监测。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方法为长程视频脑电图监测,至少监测到三次有效的惯常癫痫发作。
1.2.4 头颅磁共振成像
采用Philips Achieva 3.0T TX 磁共振扫描仪及 32 通道头线圈进行扫描。序列包括:轴位3D T1WI:TR 7.8 ms,TE 3.7 ms,体素1×1×1 mm,矩阵160×197;轴位3D T2 FLAIR(fluid 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TR 4 800 ms,TE 281 ms,体素1.11×1.11×0.56 mm,矩阵220×176;轴位T2WI :TR 2 500 ms,TE 110 ms,体素0.45×0.56×5 mm,矩阵488×316;轴位DWI :TR 2 600 ms,TE 82 ms,体素1.6×1.98×4 mm,矩阵132×106;矢位T1WI由3D T1WI重建获得;冠状位T2 FLAIR由3D T2 FLAIR重建获得。
1.2.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采用Philips Gemini GXL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computer tomography,PET-CT)扫描仪进行扫描。行衰减校正和叠代法重建得到轴位、冠状位、矢状位CT和PET图像,及二者的融合图像。PET 采用彩色色阶双侧对比观察,白色区域代谢最高,代谢水平依次按红、橙、黄、绿、蓝、黑递减。
1.3 癫痫外科手术信息的收集
手术日期、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
1.4 术后随访
21例患者通过门诊就诊、再入院或电话随访获得资料,术后3、6个月各随访一次,之后每间隔一年随访一次,末次随访为2021年12月。
(1)癫痫预后根据末次随访结果采用Engel分级:
Ⅰ级:无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包括晚期缓解(术后出现癫痫复发,除外术后急性期的癫痫发作,末次随访时至少≥1年未见癫痫发作称为晚期缓解);
Ⅱ级:术后发作减少>80%,仅有稀少的影响功能的癫痫发作;
Ⅲ级:术后发作减少50%~80%,癫痫发作得到相当的改善;
Ⅳ级:术后发作减少<50%,癫痫发作改善不明显。
(2)运动功能及认知随访。
2 结 果
2.1 一般资料
共收集患者21例,其中男8例、女13例。起病年龄2.5~9.6岁,平均(5.0±2.0)岁。手术时的病程0.4~5.5年,平均(1.7±1.3 年)年。男性患者的起病年龄3~9.2岁,平均(5.6±2.1)岁,手术时病程 0.8~5.0(平均1.8±1.4)年;女性患者的起病年龄2.5~9.6岁,平均(4.7±2.0)岁,手术时病程 0.4~5.5年,平均(1.7±1.3)年。病程中口服ASMs 3~8种,手术时口服2~5种ASMs,平均3.5种。
2.2 癫痫发作形式
20例患者以局灶运动性发作起病,14例以盖部症状为主表现为眼睛及口角抽搐,6例患者表现为肢体的抽搐。1例以惊厥性持续状态起病。3例患者在病程中只有一种发作形式,10例患者有2~3种表现形式的局灶运动型性发作。15例(15/21,71.4%)患者在病程中出现EPC,主要累及肢体远端及面部,出现时间为病程0.1~2.0年,平均(0.7±0.6)年,男性患者5例出现EPC(5/8 ,62.5%),出现于病程0.4~2.0年,平均(0.8±0.7)年;女性患者10例出现EPC(10/13,76.9%)年,出现于病程0.1~2.0年,平均(0.7±0.6)年。
2.3 偏瘫
所有患者均出现偏瘫,出现于病程 0.2~2.0年,平均(0.9±0.6)年,男性患者出现于病程0.4~2.0年,平均(1.1±0.7)年,女性患者出现于病程0.2~2.0年,平均(0.8±0.5)年。
2.4 头皮脑电图结果
EEG显示所有患者受累半球节律减慢,其中有4例患者健侧半球随着病情的进展节律亦减慢。所有患者发作间期均有受累半球侧癫痫样放电,其中有6例患者健侧半球有独立的癫痫样放电(图1)。

脑电图示:右侧半球慢波混合棘波、尖波发放;左侧额极、前颞棘波、棘慢波发放。a. 清醒期; b. 睡眠期
Figure1. The EEG of a 5-year-old male patient whose right hemisphere was involvedThe EEG shows slow wave mixed spike and sharp wave in right hemisphere; spike and spike-wave in left frontal pole and anterior temporal. a. EEG during wakefulness; b. EEG during sleep
2.5 头颅磁共振成像
所有患者均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除3例患者行2次MRI外,其余患者均行≥3次MRI。所有患者头颅MRI显示单半球进行性萎缩(100%),18例(18/21,85.7%)患者有白质异常信号,可累及多个部位,以额叶、岛叶、颞叶最为常见(图2)。10例(10/21,47.6%)患者出现同侧尾状头萎缩。

患儿磁共振表现为右侧外侧裂周围白质异常信号(a,b),给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好转(c),后再次加重(d). a. 刚发病时;b. 发病后2个月;c. 发病后6个月(丙种球蛋白治疗后);d. 发病后14个月
Figure2. MRI of a 5-year-old male patient at different time periods after onsetThe MRI indicated abnormal signal in white matter around the right lateral fissure (a, b). The abnormal white matter signal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 therapy (c); however,. the range of white matter lesions expanded again several months later (d). a. the MRI at onset;b. the MRI at 2 months after the onset;c. the MRI at 6 months after onset;d. the MRI at 14 months after onset
2.6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18例患者行PET-CT,均有患侧半球弥漫性低代谢,其中6例在患侧可见局部高代谢(图3),5例患者可见对侧小脑低代谢。

a. 左侧中央、顶、枕及颞区中-高波幅2~3Hz δ波;b. 右手EPC(箭头所指);c. PET-CT显示左侧半球弥漫性低代谢,左侧多部位皮层及丘脑高代谢
Figure3. The EEG and PET-CT of a female patient aged 2 years and 6 months whose left hemisphere involveda. the EEG showed 2~3Hz middle-higher amplitude δ wave in left central, parietal, occipital, and temporal regions; b. EPC of right hand (arrow); c. PET-CT showed diffuse hypometabolism in the left hemisphere and hypermetabolism in multiple parts such as left cortex and thalamus
2.7 术后随访及癫痫发作相关因素
随访2~7年,无失访,所有患者均达到无发作,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损害均有不同程度好转。在末次随访时,已有8例减停ASMs(38.1%,8/21),其余13例口服ASMs 1~3种,平均1.6种,较手术时服用数量(3.5种)明显减少。
3 讨论
RE最早由加拿大蒙特利尔神经病学研究所的 Rasmussen医生于上世纪50年代报道。其特征是难以控制的局灶性癫痫发作以及由于一个半球功能障碍引起的神经和认知功能退化[5]。主要好发于儿童,开始出现癫痫发作的中位年龄为6岁,也有关于青少年和成人起病的RE的报道[6-8],根据来自蒙特利尔的数据,青少年和成人起病的RE估计约占所有RE病例的10% ,且相对进展比较缓慢[9-10]。
RE临床表现可分为3期[5]:① 前驱期:非特异性表现,抽搐发作不频繁,轻度偏瘫。偏瘫持续时间平均7.1个月(数月~8.1年)。有1/3的患者不经过前驱期直接进入急性期;② 急性期:特点是频繁的癫痫发作,常常发生EPC,伴进行性的偏瘫、偏盲和认知功能障碍。急性期平均持续时间为8个月;③ 后遗症期:以进行性智能减退为特点,仍有持续性癫痫发作,随病情进展可有精神症状和智力减退,渐进性的精神神经心理损害,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本组21例患者有2例患者无前驱期,以频繁癫痫发作起病,其中一例以癫痫持续状态起病。其余19例患者先有前驱期后进入急性期,前驱期的持续时间4~15个月(平均6个月)。但是在临床工作中急性期和后遗症期很难截然分开,所有患者频繁的癫痫发作持续存在,神经功能进行性倒退。
RE多以局灶性运动性癫痫发作起病,随着疾病的进展,癫痫发作形式根据累及部位的不同表现出多种不同形式的局灶运动性发作,本研究的21例患者中有20例以局灶运动性发作起病,10例患者在病程中累计出现2~3种局灶运动性发作,产生的症状与累及的部位相关,3例患者发作前有感觉先兆(2例表现为肢体的麻木感,1例表现为口腔感觉异常)。RE另一常见的癫痫发作为EPC,EPC可出现在RE任何病程,不同文献报道差异较大,在起病后3~5年,发生比率为37%~92%[11,12]。本研究中15(15/21,71.4%)例患者出现EPC,出现EPC的时间为病程0.1~2年,平均(0.7±0.6)年,本研究发现女性患者出现EPC比例高于男性患者(76.9% vs. 62.5%),女性出现EPC的时间较男性患者早,时间分别为病程的(0.7±0.6)、(0.8±0.7)年,具体机制尚不清楚。
RE患者的EEG具有一定特点和演变规律。EEG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恶化。疾病初期EEG常见的异常为局部脑区的慢波增多,随诊病程进展慢波逐渐累及一侧半球或者双侧半球,即使累及双侧半球仍呈现出显著的不对称性[12-13]。研究发现癫痫样放电在病程最初的6个月内仅出现在受累的半球[12-13],随着病程进展对侧独立的癫痫样放电出现比率逐渐升高,在病程的第4年发生率可达63%[12]。本研究中4例(4/21,19.0%)患者出现健侧背景节律减慢,6例(6/21,28.6%)患者健侧出现独立的癫痫样放电,最早1例出现于病程的5个月。EEG双侧受累并不少见,但在RE患者中双侧受累具有明显不对称性。双侧受累不能除外RE,亦不能提示是双侧受累的RE。
头颅MRI是RE诊疗过程中最为重要和特异性的检查手段。RE特征性的头颅MRI改变为一侧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以外侧裂周围的脑组织最为突出,后头部多在病程后期被累及,起病年龄越小,进展越快[14]。在病初的1~2年萎缩变化最为明显,之后相对稳定[14-15]。虽然一侧半球进行性萎缩是RE的典型改变,但研究发现RE患者的头颅MRI可表现为双侧大脑半球脑萎缩, 双侧萎缩呈现非对称性,双侧大脑半球体积测量发现,患侧半球每年平均萎缩约29.9 cm3,而健侧约每年6.8 cm3[16]。对侧半球异常的原因可能与长期频繁癫痫发作、药物、左右半球连合纤维的Wallerian变性有关。除一侧大脑半球进行性萎缩外,同侧尾状核头部萎缩是早期特征性的改变[17]。本研究中所有患者均有单侧半球进行性萎缩,10例患者出现同侧尾状核头萎缩。
RE癫痫发作频繁,尤其是EPC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且随着疾病进展,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进行性加重。故RE的治疗主要目的控制癫痫发作及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目前ASMs对控制RE的癫痫发作往往无效。RE发生的机制考虑与炎症有关,寄希望使用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剂控制癫痫发作、减缓或阻止疾病进展。但是目前研究发现糖皮质激素、免疫球蛋白、血浆置换、硫唑嘌呤、利妥昔单抗、他克莫司、环磷酰胺、甲氨蝶呤、阿伦单抗,阿达木单抗等并未取得理想的效果[18-24]。Kebir等[25]构建了RE的动物模型,为进一步研究RE的药物治疗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本研究的21例患者在病程中均用过免疫治疗(丙种球蛋白、糖皮质激素、利妥昔单抗、环孢素A等),其中13例患者应用后癫痫发作频率的短暂降低,但之后病情均反复,且病情进行性加重。
目前外科手术仍是控制RE唯一有效治疗方法,手术主要包括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及解剖式大脑半球切除术。术后70%~80%患者能够达到癫痫发作消失[26]。半球外科手术会导致偏瘫和偏盲,若是优势半球的手术可导致失语。术后通过康复训练,患者往往能获得独立行走的能力,偏盲也会有好转,但手部的精细活动障碍多难以恢复。而认知和语言恢复情况受多方面的影响[27]。文献报道早期实施手术认知恢复会相对较好,考虑与癫痫发作持续是时间短、年龄小代偿能力强有关[28-31]。 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及解剖式大脑半球切除术各有优缺点,本中心21例患者均实施功能性半球离断术,功能性大脑半球离断术具有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的优点,但是若术者经验不丰富,可能存在离断不完全,岛叶皮质处理不完全,从而导致术后仍有癫痫发作。本中心已开展功能性半球离断术200余例,术者经验丰富,本组21例患者术后随访癫痫发作均达到完全控制,神经功能损害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恢复。
综上,RE是一种罕见的导致一侧半球严重受损的进展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早期诊断困难。目前药物治疗疗效欠佳,大脑半球手术仍然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发现、早治疗,对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