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本文: 董尚胜, 黄小丽, 陈艳娟. 以癫痫为主要表现的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病例遗传学分析. 癫痫杂志, 2024, 10(3): 274-277. doi: 10.7507/2096-0247.202401009 复制
人类染色体16p11.2区域位于16号染色体的近端短臂上,16p11.2微缺失和微重复与孤独症、智力障碍、发育障碍、癫痫、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密切相关[1]。16p11.2微缺失的发生率为0.028%~0.043%,16p11.2微重复的发生率为0.035%~0.053%[2]。对国内16p11.2微缺失综合征进行文献回顾,共16篇关于16p11.2微缺失的病例报道[3-18],其中6篇针对产前诊断[3,5,7,10,11,18],10篇关于产后的病例分析[4,6,8,9,12-17],4篇针对癫痫表型分析[6,8,9,16],1篇关于疑似16p11.2微缺失所致糖尿病[14],1篇关于发作性运动障碍[12],未发现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病例报道。现报道通过基因检查确诊的一例以癫痫为主要表型的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以期为相关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病例资料 患儿 男,2岁8月龄。因“反复发作性抽搐1年7个月多次有热或无热抽搐”就诊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癫痫专科。1岁1月龄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10 min后仍发热明显并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四肢强直屈曲1 min左右,伴双目上视、口唇发绀、流涎,后出现肢体节律性抽搐数十秒后停止,发作后患儿精神疲倦,闭目,呼之可应,数分钟后如发作前状态,2岁前共有5次发热抽搐史,表现基本同前;2岁3月龄时,出现无热抽搐发作3次,表现为右下肢抖动,眨眼,神志清醒,可以对答,后演变为意识不清,肢体强直及抖动,持续约2~3 min后自行缓解,无发热,无呕吐、腹泻,无咳嗽、流涕。家长拒绝抗癫痫治疗,定期门诊复诊,发育与同龄儿相似。第1胎第1产,胎龄37周,剖宫产,无窒息史,出生体重2.4 kg,身长49 cm。神经精神发育:3月龄抬头,3月龄会笑,6月龄会坐,6月龄出牙,10月龄会站,12月龄会走、会说话。否认家族抽搐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反复肺炎或感染病史。查体:脉搏:11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2/54 mmHg,身高:94.5 cm,体重:13 kg,头围:45 cm。无特殊面容,肢体活动正常,皮肤未见牛奶咖啡斑,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生化、血常规、血清镁离子、肝功四项、肾功四项、心功能四项、粪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未见异常(图1)。12 h脑电图:左侧中央区多量棘慢波发放,可波及前、中颞区(图2)。0~6岁儿童心理行为测试:总发育商88.7,粗大运动发育商93.4,精细运动发育商88.7,适应能力发育商84,语言能力发育商79.4,社交能力发育商98.1。家系全外显子检查:chr16:28823260-29038839(gh38),16p11.2区域0.22Mb新生致病性缺失,与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相关,家长拒绝进一步进行染色体微阵列(CMA)验证。患儿CNV片段详见图3。

T1加权像示结构未见异常,脑髓鞘化正常

左侧中央区多量棘慢波发放,可波及前颞及中颞区

在UCSC映射情况,涉及9个蛋白编码基因,4基因与OMIM疾病表型相关,覆盖了16p11.2 (distal,BP2-BP3)94.66%的区域
讨论 根据orphan数据库的总结,16p11.2区域的CNV变异包含5个相关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16p11.2-12.2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211)、16p11.2-12.2微重复综合征(ORPHA ID 261204)、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222)、16p11.2近端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197)、16p11.2近端微重复综合征(ORPHA ID 370079)。患儿CNV片段中区域和基因情况详见表1。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包括典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BP4-BP5区域)及非典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BP2-BP3区域)两大类(图4)[19]。典型组约为600 kb大小缺失,包含29个基因,非典型组可分为2a型和2b型,与典型组不重叠且更靠近16p11.2末端,这个区域也称为16p11.2末端区域。第3组为大片段缺失,包含前面两组所有遗传物质。


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distal 16p11.2 microdeletion syndrome,MIM 613444)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与染色体16p11.2上220 kb区域的缺失相关,该区间包含9个基因:ATXN2L(MIM:607931)、TUFM(MIM:602389)、SH2B1(MIM:608937)、ATP2A1(MIM: 108730)、RABEP2(MIM:611869)、CD19(MIM:107265)、NFATC2IP(MIM:614525)、SPNS1(MIM:612583)和LAT(MIM:602354)。其中,SH2B1编码参与瘦素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SH2B1基因缺失与肥胖、发育迟缓及代谢相关疾病有关[20]。Genesio等[21]在一例关于先天性膈疝(CDH)和远端16p11.2微缺失的产前病例提示,ATP2A1可能是一种参与膈肌发育的基因。LAT过表达引起脑增殖细胞减少和小头畸形,LAT基因敲除小鼠出现脑体积变化,LAT除了在T细胞发育起作用外,还是16p11.2(BP2-BP3)片段相关神经发育表型的主要贡献因子[22]。CD19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相关。Tabet总结[23]了11例重叠16p11.2末端微缺失病例,这些病例的表型高度可变,包括发育迟缓(n=5)、学习困难(n=1)、行为问题[如ASD(n=2)和ADHD(n=1)]、异常面部特征(n=6)、肥胖(n=4)、糖尿病(n=2)、癫痫发作(n=1)、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n=2)和先天性巨结肠病(n=2)。本患儿神经行为发育正常,是否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学习困难或异常行为问题,仍需进一步随访。
文献报道16p11.2染色体携带者中21.8%~26.8%有癫痫表,癫痫的发生与PRRT2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有关,并且16p11.2微缺失造成的癫痫较单纯PRRT2基因突变的癫痫表型严重[8]。国内学者总结了11例16p11.2微缺失相关癫痫情况,11例患儿均以抽搐为首发症状,均为婴幼儿期起病,发作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11例都涉及PRRT2基因缺失,常用的抗癫痫发作药物为奥卡西平或丙戊酸钠,癫痫症状控制良好,未见难性癫痫病例[8]。关于16p11.2远端微缺失是否会引起癫痫发作,目前相关病例较少[23]。本患儿主要表现为左侧Rolandic区放电,临床症状是右侧肢体乏力后,出现头晕感及全面性发作,符合左侧中央区起源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演变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发作形式与典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相似[8,9]。本患儿CNV片段不包括PRTT2基因,也未见明显运动障碍表现,心理行为测试表明患儿无发育障碍表现,片段中引起癫痫的基因暂不清楚,16p11.2末端区域是否存在癫痫相关基因或结构仍需更多病例证明[23]。
总之,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总结。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
人类染色体16p11.2区域位于16号染色体的近端短臂上,16p11.2微缺失和微重复与孤独症、智力障碍、发育障碍、癫痫、精神分裂症和肥胖等密切相关[1]。16p11.2微缺失的发生率为0.028%~0.043%,16p11.2微重复的发生率为0.035%~0.053%[2]。对国内16p11.2微缺失综合征进行文献回顾,共16篇关于16p11.2微缺失的病例报道[3-18],其中6篇针对产前诊断[3,5,7,10,11,18],10篇关于产后的病例分析[4,6,8,9,12-17],4篇针对癫痫表型分析[6,8,9,16],1篇关于疑似16p11.2微缺失所致糖尿病[14],1篇关于发作性运动障碍[12],未发现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病例报道。现报道通过基因检查确诊的一例以癫痫为主要表型的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以期为相关疾病临床诊治提供一定参考。
病例资料 患儿 男,2岁8月龄。因“反复发作性抽搐1年7个月多次有热或无热抽搐”就诊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癫痫专科。1岁1月龄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5℃,予布洛芬混悬液口服10 min后仍发热明显并出现抽搐发作,表现为四肢强直屈曲1 min左右,伴双目上视、口唇发绀、流涎,后出现肢体节律性抽搐数十秒后停止,发作后患儿精神疲倦,闭目,呼之可应,数分钟后如发作前状态,2岁前共有5次发热抽搐史,表现基本同前;2岁3月龄时,出现无热抽搐发作3次,表现为右下肢抖动,眨眼,神志清醒,可以对答,后演变为意识不清,肢体强直及抖动,持续约2~3 min后自行缓解,无发热,无呕吐、腹泻,无咳嗽、流涕。家长拒绝抗癫痫治疗,定期门诊复诊,发育与同龄儿相似。第1胎第1产,胎龄37周,剖宫产,无窒息史,出生体重2.4 kg,身长49 cm。神经精神发育:3月龄抬头,3月龄会笑,6月龄会坐,6月龄出牙,10月龄会站,12月龄会走、会说话。否认家族抽搐及神经系统疾病史,否认反复肺炎或感染病史。查体:脉搏:112次/min,呼吸:26次/min,血压:92/54 mmHg,身高:94.5 cm,体重:13 kg,头围:45 cm。无特殊面容,肢体活动正常,皮肤未见牛奶咖啡斑,颅神经查体未见异常。心肺腹查体未见明显异常。辅助检查:血气分析、生化、血常规、血清镁离子、肝功四项、肾功四项、心功能四项、粪便常规、尿常规、心电图、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未见异常(图1)。12 h脑电图:左侧中央区多量棘慢波发放,可波及前、中颞区(图2)。0~6岁儿童心理行为测试:总发育商88.7,粗大运动发育商93.4,精细运动发育商88.7,适应能力发育商84,语言能力发育商79.4,社交能力发育商98.1。家系全外显子检查:chr16:28823260-29038839(gh38),16p11.2区域0.22Mb新生致病性缺失,与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相关,家长拒绝进一步进行染色体微阵列(CMA)验证。患儿CNV片段详见图3。

T1加权像示结构未见异常,脑髓鞘化正常

左侧中央区多量棘慢波发放,可波及前颞及中颞区

在UCSC映射情况,涉及9个蛋白编码基因,4基因与OMIM疾病表型相关,覆盖了16p11.2 (distal,BP2-BP3)94.66%的区域
讨论 根据orphan数据库的总结,16p11.2区域的CNV变异包含5个相关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16p11.2-12.2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211)、16p11.2-12.2微重复综合征(ORPHA ID 261204)、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222)、16p11.2近端微缺失综合征(ORPHA ID 261197)、16p11.2近端微重复综合征(ORPHA ID 370079)。患儿CNV片段中区域和基因情况详见表1。16p11.2微缺失综合征包括典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BP4-BP5区域)及非典型16p11.2微缺失综合征(BP2-BP3区域)两大类(图4)[19]。典型组约为600 kb大小缺失,包含29个基因,非典型组可分为2a型和2b型,与典型组不重叠且更靠近16p11.2末端,这个区域也称为16p11.2末端区域。第3组为大片段缺失,包含前面两组所有遗传物质。


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distal 16p11.2 microdeletion syndrome,MIM 613444)是一种罕见的染色体异常综合征,与染色体16p11.2上220 kb区域的缺失相关,该区间包含9个基因:ATXN2L(MIM:607931)、TUFM(MIM:602389)、SH2B1(MIM:608937)、ATP2A1(MIM: 108730)、RABEP2(MIM:611869)、CD19(MIM:107265)、NFATC2IP(MIM:614525)、SPNS1(MIM:612583)和LAT(MIM:602354)。其中,SH2B1编码参与瘦素和胰岛素信号传导,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中发现SH2B1基因缺失与肥胖、发育迟缓及代谢相关疾病有关[20]。Genesio等[21]在一例关于先天性膈疝(CDH)和远端16p11.2微缺失的产前病例提示,ATP2A1可能是一种参与膈肌发育的基因。LAT过表达引起脑增殖细胞减少和小头畸形,LAT基因敲除小鼠出现脑体积变化,LAT除了在T细胞发育起作用外,还是16p11.2(BP2-BP3)片段相关神经发育表型的主要贡献因子[22]。CD19基因突变与先天性免疫缺陷相关。Tabet总结[23]了11例重叠16p11.2末端微缺失病例,这些病例的表型高度可变,包括发育迟缓(n=5)、学习困难(n=1)、行为问题[如ASD(n=2)和ADHD(n=1)]、异常面部特征(n=6)、肥胖(n=4)、糖尿病(n=2)、癫痫发作(n=1)、先天性肾脏和尿路畸形(n=2)和先天性巨结肠病(n=2)。本患儿神经行为发育正常,是否随着年龄增长会出现学习困难或异常行为问题,仍需进一步随访。
文献报道16p11.2染色体携带者中21.8%~26.8%有癫痫表,癫痫的发生与PRRT2基因的单倍剂量不足有关,并且16p11.2微缺失造成的癫痫较单纯PRRT2基因突变的癫痫表型严重[8]。国内学者总结了11例16p11.2微缺失相关癫痫情况,11例患儿均以抽搐为首发症状,均为婴幼儿期起病,发作类型均为局灶性发作,11例都涉及PRRT2基因缺失,常用的抗癫痫发作药物为奥卡西平或丙戊酸钠,癫痫症状控制良好,未见难性癫痫病例[8]。关于16p11.2远端微缺失是否会引起癫痫发作,目前相关病例较少[23]。本患儿主要表现为左侧Rolandic区放电,临床症状是右侧肢体乏力后,出现头晕感及全面性发作,符合左侧中央区起源的局灶性癫痫发作,演变为全面性强直阵挛发作。发作形式与典型的16p11.2微缺失综合征相似[8,9]。本患儿CNV片段不包括PRTT2基因,也未见明显运动障碍表现,心理行为测试表明患儿无发育障碍表现,片段中引起癫痫的基因暂不清楚,16p11.2末端区域是否存在癫痫相关基因或结构仍需更多病例证明[23]。
总之,16p11.2末端微缺失综合征是一个非常罕见的疾病,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仍需进一步总结。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