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敏性枕叶癫痫(Photosensitive occipital lobe epilepsy,POLE)是一种各年龄段均可起病的、罕见的特发性反射性局灶性癫痫,其特征是闪光刺激(闪烁的阳光、视频游戏、电视广告和节目等)诱发的枕叶发作。间断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可见光阵发性反应;发作期脑电图可见枕区起源的棘波节律。影像学无明显异常。对抗癫痫发作药物反应良好,预后佳。本文综述POLE近年来相关研究进展,以帮助临床医生认识该综合征,降低漏诊率和误诊率。
引用本文: 王雪梅, 李敏婷, 唐芬, 秦兵. 光敏性枕叶癫痫的研究进展. 癫痫杂志, 2024, 10(4): 328-331. doi: 10.7507/2096-0247.202406004 复制
光敏性枕叶癫痫(Photosensitive occipital lobe epilepsy,POLE)由意大利癫痫病学家Renzo Guerrini教授1995年首次发现并报道[1]。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核心工作组报告将POLE归类为反射性癫痫大类中的一种,反射性癫痫包括POLE、其他视觉敏感性癫痫、原发性阅读性癫痫和惊吓型癫痫[2];2006年ILAE分类核心工作组报告将其归类为特殊癫痫综合征里的反射性癫痫[3];2010年ILAE将其归类为与年龄不相关电-临床综合征中的反射性癫痫[4];2022年ILAE将其归类为年龄可变的自限性局灶性癫痫[5]。
1 流行病学资料
各个年龄段均可起病,儿童及青少年期为发病高峰[1,6,7];患病率极低,难以统计,有文献报道在儿童癫痫中,POLE患病率为0.7%[5]。女性发病率是否高于男性,尚无定论。在POLE与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共患的病例中发现了女性高于男性[8]。
2 病因学
POLE是特发性局灶性良性癫痫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有遗传学背景。家系研究发现,POLE家系中癫痫和光敏性癫痫的比率较高[1]。2020年,Sadleir等[9]在儿童失神性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和POLE共患的一个家系中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发现了RORB基因p.Ser37Arg变异,导致精氨酸替换为丝氨酸,由于精氨酸比丝氨酸长,其旋转异构体与相邻的氨基酸相互作用,导致DNA结合的结构域不稳定,该结构域对错义突变的容忍率较低。RORB基因在大脑皮层第四层神经元和丘脑核团中表达,两者均为皮质丘脑环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皮质丘脑环路是全面性棘-慢波和全面性发作的基础;RORB 基因也在视网膜中表达,对视网膜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这就从分子的水平揭示了儿童失神癫痫与POLE共患的遗传学基础。Yavuz等[10]在一项特发性光敏性癫痫的队列研究中发现了NEDD4-2基因S233L变异可能与POLE相关,NEDD4-2基因神经前体细胞中表达,发育后下调该基因,为光敏性癫痫的候选基因。NEDD4-2基因编码一种泛素蛋白连接酶,可调节多种膜蛋白,包括受体和离子转运体。研究表明,NEDD4-2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电压门控钠通道及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高兴奋性。
3 临床表现
POLE是纯光敏性癫痫,可由间断闪光刺激诱发,闪光刺激诱发的频率个体差异性大,混合颜色(<20 Hz)、单色及白光(≥20 Hz)在不同的刺激频率下对个体的影响也不一样[11]。主要诱因系电视、电子游戏;次要诱因有电脑屏幕、从黑暗环境转到明亮环境及闪烁的阳光[1]。多数情况下,光刺激只有在其他非特异性诱因(情绪、疲劳、睡眠不佳等)共同存在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3.1 视觉先兆
所有患者均有视觉先兆,后可单独或者联合出现视幻觉、视错觉、视物模糊、失明、视觉存留等。视幻觉最为常见,常表现为转动的彩色光点(圆形或球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长方形、三角形等),上述图形可以是稳定的、闪动的、移动的或是扩散的,可出现在视野一侧或中央。先兆症状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持续5~15 min极为少见。
3.2 其他发作症状
自主神经症状最为常见,常出现在视觉先兆后,如腹痛、恶心、呕吐、头痛等。当视觉先兆持续时间过长时也可出现其他发作症状,如眼部肌肉拖拽感、眼眶疼痛、频繁眨眼、肌阵挛、失神,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等。上述症状也可单独出现。
3.3 发作后症状
少数患者在发作后会出现搏动样头痛伴恶心和呕吐,多见于发作后15~30 min,持续可长达数小时,极易误诊为偏头痛[1,6,7,12]。POLE还可与其他癫痫综合征互相演变,Guerrini等[13]报道2例Rolandic癫痫患儿,随后演变为POLE。Bonini等[14]报道1例儿童期起病的POLE,未经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青春期演变为青少年肌阵挛癫痫。除此之外,光敏性癫痫家系癫痫综合征表现出异质性,POLE还可以与JME、CAE、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Epilepsy with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CA)共患[15]。POLE患者极少数有精神运动发育异常,智力可低于平均水平,有患精神疾病的风险[16]。
4 脑电图及电生理
脑电图背景正常,间断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可见光阵发性反应。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枕区起源的快棘波节律,单侧或双侧出现;快棘波节律可能自发终止,也可能进一步扩散到颞区[1,12];大多数POLE患者也有间断闪光刺激诱发的其他发作类型,如眼睑或肢体、躯干或手指肌阵挛[12]。
视觉诱发电位早期成分波幅极高说明光敏性枕叶癫痫枕叶皮层兴奋性较高。另外,枕叶发作时,高波幅的后放电(After-discharge,AD)及其募集演变说明了过度兴奋的枕叶皮层激活了丘脑皮质环路[17]。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2022年,IAL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给出了POLE的三大诊断标准,其中强制性的诊断标准为诊断POLE所必需的;一旦出现警示性诊断标准,则做出POLE诊断需谨慎;排除诊断标准一旦出现,即可除外POLE[5]。
5.1 强制性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由闪光刺激诱发的局灶性感觉视觉发作,可演变为双侧强直-阵挛发作;闪光刺激诱发发作;② 脑电图:合眼和间断闪光刺激诱发枕区痫样放电,发作期脑电图对诊断而言非必需;③ 头颅核磁共振:排除病灶性枕叶癫痫。
5.2 警示性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发作持续时间>15min;② 脑电图:持续性局灶性慢波不限于发作后阶段;低频(1~2 Hz)间断闪光刺激诱发光阵发性反应(Photoparoxysmal response,PPR),高度提示为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2,CLN2);③ 起病年龄<4岁或>17岁;④ 中度至重度智力障碍;⑤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显著的异常。
5.3 排除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眼睑肌阵挛、进行性肌阵挛;② 起病年龄<1岁或>50岁;③ 神经认知功能倒退;④ 永久性视野缺损;⑤ 头颅核磁共振可见病灶。
5.4 鉴别诊断
POLE的主要鉴别诊断见表1。

6 治疗及预后
POLE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控制诱因及药物治疗。Verrotti等[18]提供了一份预防光敏性癫痫的清单:包括避免潜在的诱发性刺激(迪斯科舞厅、闪烁的阳光、闪烁的电视节目和视频游戏及条纹图案);使用数字电视;观看电视屏幕<12英寸;远距离观看电视屏幕(>2 m);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1 h);避免在睡眠不足时玩电子游戏;避免一个人玩电子游戏,避免在昏暗的环境中看电视;接触诱发因素时遮住单眼;佩戴戴深色、偏光、彩色眼镜;使用光学滤波器;避免压力、极度疲劳、睡眠不足。
POLE对抗癫痫发作药物反应良好,丙戊酸钠(Valproate acid,VPA)是全面性光敏性癫痫首选药物,对POLE疗效明显[19];如果POLE对VPA有抵抗,可联合拉莫三嗪、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均有良好的效果。左乙拉西坦、氯巴占可能有效[1,19];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单药治疗可能加重发作的风险,不建议使用[19,20]。鉴于POLE可演变为其他全面性癫痫综合征以及与其他癫痫综合征重叠,治疗上应给予广谱抗癫痫发作药更为合适。
在不同的受累个体,发作频率及预后有很大差异,疗效取决于光敏性严重程度以及暴露于视觉的刺激强度;一些POLE患者暴露在诱发因素中,一生中可能仅1~2次枕叶发作,不需要药物治疗;部分POLE患者,特别是有自发性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1~3年的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并避免暴露于光刺激下[1,19]。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
光敏性枕叶癫痫(Photosensitive occipital lobe epilepsy,POLE)由意大利癫痫病学家Renzo Guerrini教授1995年首次发现并报道[1]。2001年国际抗癫痫联盟(International League Against Epilepsy,ILA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核心工作组报告将POLE归类为反射性癫痫大类中的一种,反射性癫痫包括POLE、其他视觉敏感性癫痫、原发性阅读性癫痫和惊吓型癫痫[2];2006年ILAE分类核心工作组报告将其归类为特殊癫痫综合征里的反射性癫痫[3];2010年ILAE将其归类为与年龄不相关电-临床综合征中的反射性癫痫[4];2022年ILAE将其归类为年龄可变的自限性局灶性癫痫[5]。
1 流行病学资料
各个年龄段均可起病,儿童及青少年期为发病高峰[1,6,7];患病率极低,难以统计,有文献报道在儿童癫痫中,POLE患病率为0.7%[5]。女性发病率是否高于男性,尚无定论。在POLE与青少年肌阵挛癫痫(Juvenile myoclonic epilepsy,JME)共患的病例中发现了女性高于男性[8]。
2 病因学
POLE是特发性局灶性良性癫痫综合征中的一种类型,有遗传学背景。家系研究发现,POLE家系中癫痫和光敏性癫痫的比率较高[1]。2020年,Sadleir等[9]在儿童失神性癫痫(childhood absence epilepsy,CAE)和POLE共患的一个家系中使用全基因组测序方法发现了RORB基因p.Ser37Arg变异,导致精氨酸替换为丝氨酸,由于精氨酸比丝氨酸长,其旋转异构体与相邻的氨基酸相互作用,导致DNA结合的结构域不稳定,该结构域对错义突变的容忍率较低。RORB基因在大脑皮层第四层神经元和丘脑核团中表达,两者均为皮质丘脑环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皮质丘脑环路是全面性棘-慢波和全面性发作的基础;RORB 基因也在视网膜中表达,对视网膜细胞增殖和分化起重要作用,这就从分子的水平揭示了儿童失神癫痫与POLE共患的遗传学基础。Yavuz等[10]在一项特发性光敏性癫痫的队列研究中发现了NEDD4-2基因S233L变异可能与POLE相关,NEDD4-2基因神经前体细胞中表达,发育后下调该基因,为光敏性癫痫的候选基因。NEDD4-2基因编码一种泛素蛋白连接酶,可调节多种膜蛋白,包括受体和离子转运体。研究表明,NEDD4-2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电压门控钠通道及脊髓背根神经节神经元的高兴奋性。
3 临床表现
POLE是纯光敏性癫痫,可由间断闪光刺激诱发,闪光刺激诱发的频率个体差异性大,混合颜色(<20 Hz)、单色及白光(≥20 Hz)在不同的刺激频率下对个体的影响也不一样[11]。主要诱因系电视、电子游戏;次要诱因有电脑屏幕、从黑暗环境转到明亮环境及闪烁的阳光[1]。多数情况下,光刺激只有在其他非特异性诱因(情绪、疲劳、睡眠不佳等)共同存在情况下才能起作用。
3.1 视觉先兆
所有患者均有视觉先兆,后可单独或者联合出现视幻觉、视错觉、视物模糊、失明、视觉存留等。视幻觉最为常见,常表现为转动的彩色光点(圆形或球形),也可以是其他形状(长方形、三角形等),上述图形可以是稳定的、闪动的、移动的或是扩散的,可出现在视野一侧或中央。先兆症状常持续数秒至数分钟,持续5~15 min极为少见。
3.2 其他发作症状
自主神经症状最为常见,常出现在视觉先兆后,如腹痛、恶心、呕吐、头痛等。当视觉先兆持续时间过长时也可出现其他发作症状,如眼部肌肉拖拽感、眼眶疼痛、频繁眨眼、肌阵挛、失神,继发性全面性发作等。上述症状也可单独出现。
3.3 发作后症状
少数患者在发作后会出现搏动样头痛伴恶心和呕吐,多见于发作后15~30 min,持续可长达数小时,极易误诊为偏头痛[1,6,7,12]。POLE还可与其他癫痫综合征互相演变,Guerrini等[13]报道2例Rolandic癫痫患儿,随后演变为POLE。Bonini等[14]报道1例儿童期起病的POLE,未经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青春期演变为青少年肌阵挛癫痫。除此之外,光敏性癫痫家系癫痫综合征表现出异质性,POLE还可以与JME、CAE、仅有全面强直-阵挛发作的癫痫(Epilepsy with generalized tonic-clonic seizure,GTCA)共患[15]。POLE患者极少数有精神运动发育异常,智力可低于平均水平,有患精神疾病的风险[16]。
4 脑电图及电生理
脑电图背景正常,间断闪光刺激诱发试验可见光阵发性反应。发作期脑电图表现为枕区起源的快棘波节律,单侧或双侧出现;快棘波节律可能自发终止,也可能进一步扩散到颞区[1,12];大多数POLE患者也有间断闪光刺激诱发的其他发作类型,如眼睑或肢体、躯干或手指肌阵挛[12]。
视觉诱发电位早期成分波幅极高说明光敏性枕叶癫痫枕叶皮层兴奋性较高。另外,枕叶发作时,高波幅的后放电(After-discharge,AD)及其募集演变说明了过度兴奋的枕叶皮层激活了丘脑皮质环路[17]。
5 诊断及鉴别诊断
2022年,IALE分类和术语委员会给出了POLE的三大诊断标准,其中强制性的诊断标准为诊断POLE所必需的;一旦出现警示性诊断标准,则做出POLE诊断需谨慎;排除诊断标准一旦出现,即可除外POLE[5]。
5.1 强制性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由闪光刺激诱发的局灶性感觉视觉发作,可演变为双侧强直-阵挛发作;闪光刺激诱发发作;② 脑电图:合眼和间断闪光刺激诱发枕区痫样放电,发作期脑电图对诊断而言非必需;③ 头颅核磁共振:排除病灶性枕叶癫痫。
5.2 警示性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发作持续时间>15min;② 脑电图:持续性局灶性慢波不限于发作后阶段;低频(1~2 Hz)间断闪光刺激诱发光阵发性反应(Photoparoxysmal response,PPR),高度提示为神经元蜡样质脂褐质沉积症(Neuronal ceroid lipofuscinosis2,CLN2);③ 起病年龄<4岁或>17岁;④ 中度至重度智力障碍;⑤ 神经系统检查发现显著的异常。
5.3 排除诊断标准
① 发作症状学:眼睑肌阵挛、进行性肌阵挛;② 起病年龄<1岁或>50岁;③ 神经认知功能倒退;④ 永久性视野缺损;⑤ 头颅核磁共振可见病灶。
5.4 鉴别诊断
POLE的主要鉴别诊断见表1。

6 治疗及预后
POLE的治疗方式主要是控制诱因及药物治疗。Verrotti等[18]提供了一份预防光敏性癫痫的清单:包括避免潜在的诱发性刺激(迪斯科舞厅、闪烁的阳光、闪烁的电视节目和视频游戏及条纹图案);使用数字电视;观看电视屏幕<12英寸;远距离观看电视屏幕(>2 m);减少电子屏幕的使用时间(<1 h);避免在睡眠不足时玩电子游戏;避免一个人玩电子游戏,避免在昏暗的环境中看电视;接触诱发因素时遮住单眼;佩戴戴深色、偏光、彩色眼镜;使用光学滤波器;避免压力、极度疲劳、睡眠不足。
POLE对抗癫痫发作药物反应良好,丙戊酸钠(Valproate acid,VPA)是全面性光敏性癫痫首选药物,对POLE疗效明显[19];如果POLE对VPA有抵抗,可联合拉莫三嗪、卡马西平或奥卡西平,均有良好的效果。左乙拉西坦、氯巴占可能有效[1,19];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单药治疗可能加重发作的风险,不建议使用[19,20]。鉴于POLE可演变为其他全面性癫痫综合征以及与其他癫痫综合征重叠,治疗上应给予广谱抗癫痫发作药更为合适。
在不同的受累个体,发作频率及预后有很大差异,疗效取决于光敏性严重程度以及暴露于视觉的刺激强度;一些POLE患者暴露在诱发因素中,一生中可能仅1~2次枕叶发作,不需要药物治疗;部分POLE患者,特别是有自发性发作的患者,可能需要1~3年的抗癫痫发作药物治疗,并避免暴露于光刺激下[1,19]。
利益冲突声明 所有作者无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