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尹邦良" 5條結果
  • 雙孔三尖瓣畸形的診斷與治療

    目的 分析雙孔三尖瓣畸形的診斷與治療特點,總結治療經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2008年8~12月收治的3例雙孔三尖瓣畸形患者的病例資料,其中男1例,女2例;年齡20~67歲。1例術前臨床診斷為法洛四聯(lián)癥,行法洛四聯(lián)癥矯治術,縫閉三尖瓣副孔;1例術前臨床診斷為部分型心內膜墊缺損合并三尖瓣關閉不全,行心內膜墊缺損矯治術,未處理三尖瓣副孔;1例術前臨床診斷為風濕性心臟病、二尖瓣重度狹窄、二尖瓣閉式擴張術后、主動脈瓣狹窄合并關閉不全、三尖瓣關閉不全、心房顫動,行二尖瓣置換、主動脈瓣置換、三尖瓣成形術,縫閉三尖瓣副孔。 結果 3例患者手術時間170~192 min,體外循環(huán)時間120~143 min,主動脈阻斷時間77~95 min;術后3~5 d復查彩色超聲心動圖提示:結果均正常,術后7~8 d均康復出院;出院后分別于1個月、3個月、6個月及1年行常規(guī)檢查,恢復良好;彩色超聲心動圖提示:無三尖瓣反流,三尖瓣副孔處無異常血流。 結論 雙孔三尖瓣畸形副孔有獨立的瓣葉、腱索和乳頭肌,能啟閉自如。尸檢是其主要診斷手段,其次為手術和彩色超聲心動圖檢查。僅三尖瓣副孔伴有瓣膜關閉不全或狹窄的患者有血流動力學異常時才需手術處理。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心臟瓣膜置換術后婦女妊娠全程口服華法令抗凝觀察103例

    目的 探討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的妊娠婦女全程使用華法令抗凝對孕婦及胎兒的影響。 方法 隨訪1998年4月至2010年6月中南大學湘雅二醫(yī)院103例心臟機械瓣膜置換術后婦女妊娠階段抗凝治療的情況,年齡19~38歲(26.4±3.8歲)。103例機械瓣置換患者整個妊娠期均采用口服華法令抗凝治療,其中國產華法令用量為3.30±0.43 mg/d(87例),進口華法令用量為2.90±1.05 mg/d(16例)。 結果 103例患者妊娠期間均無嚴重栓塞并發(fā)癥,發(fā)生腹腔自發(fā)性出血1例;宮內死胎4例;出生的新生兒中發(fā)生胎兒畸形5例,其中21三體綜合征1例,腦積水4例;ABO血型不合溶血1例,低體重新生兒6例;其余新生兒未見異常,體重正常;所有產婦無產后大出血。 結論  機械瓣膜置換術后婦女在妊娠期間,單一服用小劑量華法令(lt;5 mg/d)為一種相對安全有效的抗凝治療。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L-精氨酸對體外循環(huán)后細胞因子的影響

    目的 探討 L-精氨酸 (L- arginine)對體外循環(huán) (CPB)缺血 -再灌注損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的抑制作用。方法 術前將 5 1例擬行心瓣膜置換術的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 :L-精氨酸組 (n=2 5 ) ,術中給予 30 0 mg/kgL -精氨酸治療 ;對照組 (n=2 6 ) ,術中給予等量的 5 %葡萄糖注射液。分別于術前、CPB后 2 h、4 h、8h、2 4 h和 4 8h采取動脈血 ,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分別測定血漿腫瘤壞死因子 - α(TNF- α)、白細胞介素 - 1β(IL- 1β)、白細胞介素 - 10 (IL- 10 )的濃度?!〗Y果 兩組 TNF-α、IL - 1β和 IL - 10水平于 CPB后均升高 (Plt;0 .0 5 ) ,TNF-α和 IL - 1β于 CPB后 4 8h恢復至基礎值 ;L-精氨酸組 CPB后 4 h、8h、2 4 h TNF- α和 IL- 1β升高幅度明顯低于對照組 (Plt;0 .0 5 ) ;IL- 10水平各時點組間比較差別無統(tǒng)計學意義 (Pgt;0 .0 5 )。 結論 L-精氨酸可以降低 CPB后 T...更多NF- α、IL- 1β的血漿水平 ,具有抑制 CPB缺血 -再灌注損傷后全身炎癥反應的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間斷肺通氣對體外循環(huán)肺損傷的保護作用

    目的研究間斷肺通氣對體外循環(huán)(CPB)肺損傷的保護作用,并探討其機制。方法將24例風濕性心臟病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兩組,處理組(n=13)CPB期間每5min間斷肺通氣一次;對照組(n=11)CPB期間不通氣。所有患者均在術前留取血液標本,術后2h行支氣管肺泡灌洗,分別測定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中性粒細胞、總蛋白(TP)、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含量、血清總蛋白以及術前、CPB后1h、4h肺氧合指數(shù)(OI)。結果處理組BALF中的中性粒細胞、TP、TNF-α含量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lt;0.01,P=0.02,0.02),CPB后OI較對照組顯著降低(Plt;0.05);兩組CPB后1h、4h其OI均較同組CPB前顯著增高(Plt;0.05)。結論間斷肺通氣可通過減少白細胞與血管內皮的黏附,減輕肺部炎癥反應、內皮細胞損傷等,對CPB所致的肺損傷有保護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體重6kg以下嬰兒室間隔缺損的外科治療

    目的探討低體重嬰兒室間隔缺損(VSD)的外科治療適應證、手術技術及圍術期處理。方法148例體重6kg以下(體重3.5~6.0kg,平均5.3kg)VSD患者中,VSD位于膜周部105例,動脈瓣下25例。肌部流出道9例。肌部流人道8例,肌小梁部1例。其中合并房間隔缺損(ASD)或者卵圓孔未閉39例,動脈導管未閉(PDA)17例,二尖瓣關閉不全(MI)9例,中度以上肺動脈高壓(PH)52例。148例患者均在中度低溫、中低流量體外循環(huán)下行VSD修補術和合并畸形矯治,VSD補片修補85例,直接縫合63例;其中施行小切口心臟不停跳手術23例。結果手術死亡6例,手術死亡率為4.1%(6/148),其中2例合并重度肺動脈高壓,1例術前嚴重營養(yǎng)不良術后全身衰竭死亡,2例術中發(fā)現(xiàn)合并主動脈弓中斷,1例合并二尖瓣反流行二尖瓣成形效果不住。2例VSD殘余分流(1~2mm);2例Ⅲ°房室傳導阻滯應用臨時心表起搏器起搏,均在術后5d內恢復竇性心律。術后住院時間6~15d(平均8d)。隨訪142例。隨訪時間4個月~6年。2例殘余分流(2mm),1年后雜音消失,心臟超聲心動圖示VSD已愈合,無分流;心功能Ⅰ~Ⅲ級,生長發(fā)育良好。結論隨著外科技術提高及設備的更新,低體重嬰兒VSD的手術治療安全、效果良好;對合并復雜畸形的嬰兒患者手術療效仍有待進一步提高。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6: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