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春光" 5條結果
  • 跗骨間骨橋臨床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

    目的 總結跗骨間骨橋臨床診斷與治療研究進展。 方法 查閱近年關于跗骨間骨橋的診斷及治療相關文獻,進行綜述分析。 結果 跗骨間骨橋是足部跗骨間橋接組織,常見類型為跟距骨橋和跟舟骨橋。跟舟骨橋在后足斜位X 線片即可確診,多數(shù)跟距骨橋需CT 掃描確診,MRI 可用于軟骨性和纖維組織性骨橋的診斷。石膏固定對于有癥狀患者是首選治療方法;對于治療失敗未發(fā)生退行性變患者,切除骨橋可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單純距下關節(jié)融合可用于治療跟距骨橋切除失敗的患者,對于距下關節(jié)融合失敗和跟舟骨橋切除失敗的患者可行三關節(jié)融合術。微創(chuàng)治療應嚴格掌控手術適應證。 結論 跗骨間骨橋診斷方法較為明確,應將臨床表現(xiàn)和影像學檢查結合以提高診出率。手術治療指征尚存在爭議,仍需基于隨機對照試驗的長期隨訪報道。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膨體聚四氟乙烯補片在胸壁重建中的應用

    目的 分析膨體聚四氟乙烯( Gore-Tex) 補片在胸壁重建中的注意事項,總結臨床應用經驗。方法 回顧性分析第二軍醫(yī)大學長海醫(yī)院 2001年 1月至 2010年 l2月期間 33例使用 Gore-Tex補片進行修復巨大胸壁缺損的臨床資料,男 19例,女 14例;平均年齡 45.7(20~73)歲。根據腫瘤位置、大小選擇不同的手術切口;術中盡量保留正常的胸壁軟組織,骨性胸壁缺損采用 Gore-Tex補片進行重建,軟組織直接對攏縫合,全層胸壁缺損采用轉移肌皮瓣覆蓋創(chuàng)面。結果 全組 33例均手術順利,圍術期無死亡患者;惡性腫瘤 25例,良性腫瘤 8例,均被完整切除,切除瘤體直徑 8~20 cm。隨訪 5~60個月,失訪 3例(9.09%),無排斥反應及反常呼吸,無異物感,感染率 3%(1/33)。結論 Gore-Tex補片具有極佳的生物相容性,是安全有效的胸壁重建材料;選擇合適的肌皮瓣覆蓋補片,能夠減少并發(fā)癥發(fā)生。

    發(fā)表時間:2016-08-30 05:5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手術治療跟距骨橋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跟距骨橋的手術治療方法及療效。 方法 2008 年7 月- 2010 年10 月,手術治療跟距骨橋患者10 例。男4 例,女6 例;年齡16 ~ 70 歲,平均53.5 歲。先天性骨橋2 例,繼發(fā)性骨橋8 例。跟距中間關節(jié)面骨橋3 例,后關節(jié)面骨橋7 例。術前患者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為(9.0 ± 0.4)分;根據美國矯形足踝協(xié)會(AOFAS)后足評分標準為(42.4 ± 1.4)分。合并距下關節(jié)退變2 例。8 例單純跟距骨橋患者行骨橋切除并脂肪組織植入,2 例合并距下關節(jié)退變患者行骨橋切除聯(lián)合距下關節(jié)融合術。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8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36 個月,平均18 個月。末次隨訪時VAS 評分為(2.0 ± 0.7)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425,P=0.000)。AOFAS 后足評分為(86.9 ± 2.3)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7.634,P=0.000)。單純骨橋切除者末次隨訪時X 線片檢查示無骨橋復發(fā)及關節(jié)退變發(fā)生,關節(jié)融合者X 線片示達骨性融合。 結論 跟距骨橋根據不同發(fā)生部位和合并癥,分別采用單純骨橋切除或聯(lián)合距下關節(jié)融合術可取得較好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食管癌術中行胸導管結扎對 2 型糖尿病患者物質代謝及短期并發(fā)癥的影響

    目的探討食管癌術中行胸導管結扎術對 2 型糖尿病患者營養(yǎng)物質代謝及短期并發(fā)癥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 2003 年 1 月至 2018 年 12 月于上海長海醫(yī)院胸外科行手術治療的 230 例食管癌合并 2 型糖尿病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術中是否行胸導管結扎分為結扎組(n=112),其中男 78 例、女 34 例,年齡(63.47±7.23)歲,和未結扎組(n=118),其中男 84 例、女 34 例,年齡(64.38±7.57)歲。使用傾向性匹配法控制混雜因素,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的血糖、肝功能、脂質代謝參數(shù)及術后短期并發(fā)癥。結果經匹配后兩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每組患者各 59 例。結扎組除術后第 4 d,血糖值均高于未結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扎組術后第 1 d 和第 4 d 的總蛋白和白蛋白水平明顯低于未結扎組(P<0.05),且術后第 4 d 谷草轉氨酶(P =0.027)和谷丙轉氨酶(P=0.007)明顯高于未結扎組。此外,結扎組肺部并發(fā)癥(P =0.014)和吻合口瘺發(fā)生率(P=0.047)高于未結扎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結論胸導管結扎可能會加重 2 型糖尿病患者營養(yǎng)代謝障礙,增加肺部并發(fā)癥和吻合口瘺的發(fā)生率,對于此類患者,胸導管結扎應當謹慎實施,不推薦行常規(guī)的預防性胸導管結扎術。

    發(fā)表時間:2020-01-17 05: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T1 期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及預后危險因素分析

    目的探討 T1 期食管鱗癌淋巴結轉移及預后的危險因素。方法收集 2013 年 3 月至 2018 年 3 月在上海長海醫(yī)院胸外科行外科手術治療的 387 例 T1 期食管鱗癌患者的臨床資料,其中男 281 例、女 106 例,中位年齡 60(41,80)歲。將患者分為淋巴結轉移組(n=77)和非轉移組(n=310),分析淋巴結轉移和預后的危險因素。結果387 例 T1 期食管癌患者中,77 例(19.9%)發(fā)生淋巴結轉移,T1a 期淋巴結轉移率為 8.4%(8/95),T1b 期淋巴結轉移率為 23.6%(69/292)。單因素分析顯示腫瘤長度、分化程度、浸潤深度和脈管有無癌栓與淋巴結轉移有關(P<0.05)。多因素 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顯示腫瘤浸潤深度[OR=2.456,95%CI(1.104,5.463),P<0.05]、脈管癌栓[OR=15.766,95%CI(4.880,50.938),P<0.05]是 T1 期食管癌淋巴結轉移的獨立危險因素。中位隨訪時間 41(12,66)個月,失訪 20 例(5.2%),死亡 51 例。T1 期食管癌患者 1 年、3 年、5 年生存率分別為 98.71%、89.67%、86.82%。單因素分析顯示死亡組與非死亡組之間腫瘤浸潤深度、脈管癌栓、淋巴結轉移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Cox 回歸分析顯示淋巴結轉移[OR=3.794,95%CI(2.109,6.824),P<0.05]為預后的獨立危險因素。結論T1 期食管鱗癌浸潤至黏膜下層或存在脈管癌栓者淋巴結轉移的風險較高。伴有淋巴結轉移的 T1 期食管鱗癌預后相對較差。

    發(fā)表時間:2020-06-29 08:1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