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擴張癥(簡稱支擴)是一種慢性肺部疾病,特征性地表現(xiàn)為支氣管異常、持久的擴張和破壞,臨床處理困難。雖然支擴的病因多種多樣,但細菌性感染和持續(xù)性炎癥是其典型病變,且反復發(fā)生,導致病情不斷惡化。臨床表現(xiàn)主要為發(fā)熱、咯膿性痰,并常伴有胸痛和咯血。在支擴患者的痰中最常分離培養(yǎng)出的細菌是流感嗜血桿菌、肺炎鏈球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和銅綠假單胞菌,其中銅綠假單胞菌是病程晚期最常見也是最難處理的感染病原體,往往難以清除,并與病情的加重和惡化密切相關(guān),與其他病原體感染相比可導致更快的肺功能和生活質(zhì)量的下降[1]。
自上世紀90 年代以來, 多耐藥非發(fā)酵革蘭陰性桿菌開始成為醫(yī)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 并迅速增加, 其中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尤其令人關(guān)注。鮑曼不動桿菌(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或稱鮑曼-醋酸鈣不動桿菌復合群, 占不動桿菌的80% ~90% , 是不動桿菌中引起人類感染的主要菌群, 具有極強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獲得外源性耐藥基因的能力及播散性, 因而被稱為21 世紀革蘭陰性菌中的“耐甲氧西林金黃色葡萄球菌( MRSA) ”, 值得引起臨床醫(yī)生的重視。
抗生素的降階梯治療(de-escalation therapy)是近年來提出的用于治療重癥肺部感染的一個策略,在臨床研究和實踐中能夠有效地提高重癥感染治療的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同時降低住院時間和費用,是感染治療策略的一大進展。本文就這一策略的概念演變和應用時機作一介紹
丙酮酸是糖酵解的終產(chǎn)物及三羧酸循環(huán)的起始物,是機體能量代謝的主要中間產(chǎn)物,當機體氧供應充足時丙酮酸在線粒體內(nèi)氧化為乙酰輔酶A,維持三羧酸循環(huán);當氧供應不足時在乳酸脫氫酶作用下直接轉(zhuǎn)化成乳酸,迅速為機體供能。丙酮酸在細胞內(nèi)可能作為內(nèi)源性抗氧化物,無需酶就能降解過氧化氫,產(chǎn)生二氧化碳和水。丙酮酸消除過氧化氫的反應高效迅速。除了清除過氧化氫,丙酮酸也能清除羥基、一氧化氮等其他活性氧。丙酮酸乙酯(EP)是丙酮酸親脂性的酯化物,在抗炎、抗凝及安全性方面明顯優(yōu)于丙酮酸[1]
隨著免疫抑制人群的增多、檢測技術(shù)的發(fā)展, 深部真菌感染日益受到人們的關(guān)注。真菌中的曲霉屬成了這些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致病性感染的重要原因, 而煙曲霉在侵襲性曲霉病例中最常見。侵襲力是煙曲霉菌極為重要的致病原因;病原菌侵入上皮、內(nèi)皮細胞等組織細胞后才導致了可怕的侵襲性感染。從上世紀90 年代來, 對于侵襲的研究已逐步深入, 為探討復雜的致病機制打下了基礎。侵襲性煙曲霉病一般的致病過程認為是煙曲霉孢子被宿主吸入下呼吸道, 侵入呼吸道上皮細胞后發(fā)育成菌絲, 菌絲進一步生長, 可侵入血管、進入血液, 造成全身播散[ 1] 。因此曲霉與宿主細胞( 上皮細胞、內(nèi)皮細胞等) 的相互作用成了致病過程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目前對病原體與宿主細胞作用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 對闡明致病機制、研究治療靶點等有重要意義。
人類氣道從功能上可以分為四個解剖節(jié)段: 上呼吸道( 鼻咽部, Ⅰ段) 、導氣段( 從咽到終末支氣管, Ⅱ 段) 、呼吸性支氣管( Ⅲ段) 、肺泡管和肺泡( Ⅳ段) 。隨著管徑變細, 氣道上皮逐漸由假復層上皮變?yōu)閱螌由掀? 上皮細胞的高度也逐漸變低, 杯狀細胞數(shù)量逐漸變少直至消失。其結(jié)構(gòu)不同, 決定了功能的不同。肺泡是進行氣體交換的場所, 表面只覆有單層肺泡上皮細胞, 容易受到外界微生物或吸入顆粒的損傷, 因此Ⅰ、Ⅱ和Ⅲ段氣道的主要功能是凈化吸入氣體, 降低肺泡接觸損傷因素的可能性, 從而維持肺泡正常氣體交換功能。Ⅰ段可清除直徑gt; 10 μm的顆粒,Ⅱ、Ⅲ段可清除直徑gt;0. 5 μm的顆粒, 直徑lt; 0. 5 μm的顆粒可進入肺泡。為保障在清除過程中空氣中抗原物質(zhì)不至于引起氣道損傷或感染,氣道黏膜存在著屏障功能。我們提出用“氣道防御屏障”來概括各種屏障因素。該屏障不僅包括以前所認為的由黏液沖刷、纖毛運動以及氣道上皮的緊密連接組成的簡單的機械屏障, 而且包括由多種免疫細胞和氣道上皮細胞參與的免疫屏障。
近年來,隨著宏基因組二代測序的廣泛應用,臨床工作中越來越多地檢測出少見病原體,包括非結(jié)核分枝桿菌、棒狀桿菌、鐮刀菌、肺隱球菌、人類皰疹病毒、細環(huán)病毒、細小病毒、惠普爾養(yǎng)障體、巴爾通體、鸚鵡熱衣原體等。這些被檢測出的少見病原體是否具有臨床意義、是否需要給予治療,卻很難有確切結(jié)論。該文就部分少見病原體的肺部感染診療思路提出了一些建議和探討。
目的 探討小鼠感染肺炎衣原體后肺組織TOLL 樣受體( TLR) 2 的基因表達變化及其信號傳導機制。方法 TLR4 基因缺失小鼠( C3H/HeJ) 96 只, 隨機分為對照組、模型組、SB203580 組和PDTC 組, 每組24 只。每組分別按1、4、7、14 d 各分4 個小組, 每小組6 只。對照組鼻內(nèi)接種二磷酸蔗糖( 2sp) 緩沖液, 模型組和干預組均給予約4. 0 ×106 IFU/mL( 0. 04 mL) 的肺炎衣原體鼻內(nèi)接種,SB203580 組和PDTC 組在接種完肺炎衣原體后分別立即腹腔注射相應的p38 蛋白激酶( p38MAPK)抑制劑SB203580 ( 100 mg/ kg ) 或核因子κB ( NF-κB) 抑制劑吡咯烷二硫氨基甲酸( PDTC)( 50 mg/kg) 。分別于接種后第1、4、7 及14 d 處死小鼠, RT-PCR 法檢測肺組織TLR2 mRNA 的表達,ELISA 法測定肺組織勻漿腫瘤壞死因子α( TNF-α) 的含量, 同時觀察肺組織病理變化。結(jié)果 小鼠感染肺炎衣原體后肺組織TLR2 mRNA 表達迅速升高, 以第4 d 和第7 d 明顯, 14 d 以后開始下降。PDTC 早期干預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肺臟組織TLR2 mRNA 表達, 并在感染高峰期抑制明顯。SB203580 對小鼠肺組織TLR2 mRNA 表達也有明顯抑制。感染肺炎衣原體后, 肺組織TNF-α表達水平顯著高于正常組, SB203580 和PDTC 對小鼠肺組織TNF-α表達均有抑制作用, SB203580 對TNF-α的抑制作用強于PDTC。結(jié)果 小鼠感染肺炎衣原體后, 可引起TLR2 表達的增加。對p38MAPK 和 NF-κB 的干預均影響TLR2 的表達以及炎癥介質(zhì)的釋放, 提示肺炎衣原體可能是通過TLR2 /MAPK 和TLR2 /NF-κB 通路導致肺部炎癥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