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李建江" 3條結果
  • 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在腰椎翻修術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應用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療腰椎術后失敗綜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xiàn)BSS)的臨床效果。 方法 2003 年10 月- 2007 年12 月,應用TLIF治療36 例腰椎FBSS 患者。男19 例,女17 例;年齡46 ~ 68 歲,平均52.6 歲。病程3 個月~ 15 年,平均1.6 年。2 次手術者25 例,3 次手術者10 例,5 次手術者1 例。共融合50 個節(jié)段,其中L4、5 12 例,L5、S1 10 例,L3、4 和L4、5 雙節(jié)段8 例,L4、5 和L5、S1 雙節(jié)段6 例。術前常規(guī)行腰椎正側位和屈伸動力位X 線片、CT 及MRI 檢查,診斷為腰椎全椎板減壓術后繼發(fā)腰椎不穩(wěn)12 例,腰椎間盤突出癥術后復發(fā)18 例,腰椎滑脫術后復發(fā)6 例。 結果 1 例術中發(fā)生硬膜破裂,經縫合修補,術后無腦脊液漏發(fā)生。1 例術后1 周發(fā)生切口深部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1 例術后3 d 因切口形成血腫出現(xiàn)一過性單根刺激癥狀,經對癥治療均治愈;其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無永久性神經損傷或癥狀加重者。33 例獲隨訪,隨訪時間18 ~ 72 個月,平均35.2 個月。術后12 個月患者均達椎間融合,無螺釘斷裂和椎間融合器移位、沉陷。術前日本骨科協(xié)會(JOA)評分為(14.2 ± 4.1)分,術后18 個月為(23.9 ± 2.6)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45,P=0.01)。臨床效果評價獲優(yōu)23 例,良7 例,可3 例,改善率為90.9%。 結論 應用TLIF 技術治療腰椎FBSS,簡化了腰椎翻修手術的操作環(huán)節(jié),降低了手術危險,減少了術后并發(fā)癥。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改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治療下腰椎退變性疾患

    目的 總結應用改良經椎間孔腰椎椎體間融合術(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療下腰椎退變性疾患的臨床效果。 方法 2003 年10 月- 2006 年12 月,應用改良TLIF 手術治療L3 ~ S1 退變性患者33例。其中男14 例,女19 例;年齡33 ~ 70 歲,平均52.2 歲。病程4 個月~ 15 年,中位時間1.8 年。共融合42 個節(jié)段,其中單節(jié)段24 例,雙節(jié)段9 例。退變性滑脫伴椎管狹窄8 例,峽不連性滑脫5 例,退變性腰椎管狹窄癥16 例,巨大椎間盤脫出合并椎間失穩(wěn)3 例,腰椎術后失敗綜合征1 例。術中切除整個下關節(jié)突,切除上關節(jié)突上部的內側半,部分開放椎間孔后壁,椎間隙內預置自體骨3 ~ 5 mL,取1 枚矩形Cage 斜向中線30 ~ 40° 方向植入椎間隙,輔以椎弓根螺釘固定完成TLIF,根據(jù)病情需要同時施以中央管和對側減壓。 結果 發(fā)生術中硬脊膜撕裂、術后腦脊液漏、術后切口深部感染和一過性神經根刺激癥狀各1 例,均經治療后好轉。術后無永久性神經損傷或癥狀加重患者。33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0 ~ 58 個月,平均27.2 個月。所有患者于術后1 年隨訪時均達椎體間融合,無螺釘斷裂和Cage 移位沉陷。13 例腰椎滑脫者滑脫完全復位并維持良好。根據(jù)JOA 評分法,術前(14.9 ± 5.1)分,末次隨訪時(25.9 ± 3.0)分(P lt; 0.05);臨床改善程度達優(yōu)24 例,良7 例,可2 例,平均改善率80.5%。 結論 改良TLIF 手術較傳統(tǒng)TLIF 簡化了操作環(huán)節(jié),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適應證,在開放手術中貫徹了微創(chuàng)原則,用于下腰椎退變性疾患的治療效果滿意。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的設計及應用實驗

    目的 探討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治療腰椎峽部不連的臨床應用可行性及價值,為其臨床應用奠定基礎。 方法 取健康山羊16 只,體重22.65 ~ 31.22 kg,建立L5 腰椎峽部不連動物模型。將動物隨機分為2 組,每組8 只,分別為單純植骨組(于峽部不連處單純植入自體髂骨0.8 ~ 1.1 g)和內固定植骨組(先安裝內固定器再于峽部不連處植入自體髂骨0.8 ~ 1.1 g)。于術后8 周處死動物行影像學、大體和組織學觀察。同時進行生物力學實驗:取自愿捐贈椎體標本5 個,來源于男4 例,女1 例;年齡35 ~ 51 歲。于L5 椎體左峽部橫斷,造成腰椎峽部不連模型。將微型位移傳感器置于峽部斷端,電子萬能試驗機模擬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施力方向,以2 mm/min 的速度勻速加載,用動態(tài)數(shù)據(jù)采集分析儀同步收集峽部斷端的形變值。全部加載直至標本發(fā)生骨破壞,觀察位移傳感器是否發(fā)生形變及腰椎峽部斷端處是否發(fā)生閉合。 結果 實驗動物均無因手術原因造成的神經損傷或死亡,術后麻醉清醒后即活動,無傷口感染發(fā)生。術后8 周腰椎雙斜位X 線片和大體觀察均顯示,內固定植骨組峽部融合率為100%,顯著高于單純植骨組的62.5%(P lt; 0.05)。組織學觀察示,單純植骨組3 只峽部未融合動物腰椎峽部斷端骨小梁骨陷窩空虛,骨細胞消失;內固定植骨組峽部斷裂處骨小梁連接成網狀,小梁間為骨髓組織,骨小梁局部呈現(xiàn)不同程度的“鑲嵌樣”結構。椎體標本生物力學測試與數(shù)據(jù)處理結果顯示,勻速加載過程中,當外載荷為40 N 時,位移傳感器發(fā)生形變,腰椎峽部斷端縫隙開始閉合;隨著外載荷進一步加大,傳感器位移呈線性上升趨勢;當外載荷為212 N時,位移傳感器不再發(fā)生形變,腰椎峽部斷端縫隙完全閉合,緊密接觸,開始呈現(xiàn)加壓效應。 結論 腰椎峽部重建內固定器具有明顯的穩(wěn)壓和加壓的雙重力學功效,且融合率高。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