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田京" 5條結果
  • 不同時期bFGF或副甲狀腺激素相關肽對TGF-β1誘導的兔BMSCs向軟骨細胞分化的影響

    目的 探討bFGF和副甲狀腺激素相關肽(parathyroid hormone-related protein,PTHrP)對TGF-β1誘導兔BMSCs向軟骨細胞分化的影響。 方法2月齡健康日本大耳白兔3只,雌雄不限,體重1.6~2.1 kg;取兔脛骨骨髓分離培養(yǎng)BMSCs。取第3代細胞行團塊狀立體培養(yǎng),并按照不同誘導條件分為TGF-β1組(A組)、TGF-β1/bFGF組(B組)、TGF-β1/21 d bFGF組(C組)、TGF-β1/PTHrP組(D組)、TGF-β1/21d PTHrP組(E組)。于團塊狀立體培養(yǎng)開始時,各組均加入10 ng/mL TGF-β1;B、D組同時加入10 ng/mL bFGF或10 ng/mL PTHrP;C、E組于培養(yǎng)21 d時對應加入10 ng/ mL bFGF或10 ng/mL PTHrP。培養(yǎng)后1、2、3、4、5、6周檢測各組BMSCs向軟骨細胞分化的標志性基因Ⅰ型膠原(collagen type Ⅰ,ColⅠ)、ColⅡ、ColⅩ和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13的表達,1、2、3、4、6周檢測ALP活性,6周時行1,9二甲基亞甲藍(1,9-dimethylmethylene blue,DMMB)染色觀察細胞外基質分泌情況。 結果RT-PCR檢測示,3周后C、E組ColⅠ基因表達呈顯著下降趨勢,4、5周時A組顯著高于C、E組(P lt; 0.05),3~6周A組顯著高于B、D組(P lt; 0.05);B、C組3、4周時及D、E組3周時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C、E組3周后ColⅡ、ColⅩ基因表達均逐漸下降,4~6周時顯著低于A組(P lt; 0.05);B、D組各時間點兩基因表達均未見顯著升高,與A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A組各時間點MMP-13均未見明顯表達,3周時B組與A、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D組顯著高于A、E組(P lt; 0.05)。隨著時間延長A組ALP活性逐漸升高,4周后C、E組顯著下降,均低于A組(P lt; 0.05);B、C組間及D、E組間比較,僅在2、3周時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DMMB染色顯示6周時A組軟骨陷窩明顯,其余各組軟骨陷窩明顯較少。 結論bFGF和PHTrP能通過改變軟骨細胞外基質的合成和分解,抑制TGF-β1誘導的兔BMSCs向軟骨細胞分化。這種抑制作用不僅通過抑制ColⅩ基因表達而實現(xiàn),可能還通過抑制其他軟骨分化相關蛋白實現(xiàn)。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腱- 骨和骨- 骨界面愈合的比較研究

    目的 探討并比較兩種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后早期移植物隧道界面愈合的生物學機制。 方法 55 只成年新西蘭大白兔,體重2.0 ~ 2.8 kg。左膝關節(jié)切取帶脛骨- 骨塊的髕韌帶作為供區(qū),右膝關節(jié)作為自體移植重建ACL 受區(qū)。移植物骨塊端為骨- 骨界面愈合模型,韌帶端為腱- 骨界面愈合模型。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術后第2、4 和8 周取材(n=5)行大體及組織學觀察,并于第4、8 周取材(n=20)進行生物力學檢測。 結果 術后動物肢體活動情況良好,實驗過程中ACL 連續(xù)性完整,張力適中。組織學觀察:術后2 周骨- 骨界面大部分區(qū)域為纖維組織連接,腱- 骨界面主要為肉芽組織填充;術后4 周骨- 骨界面大部分區(qū)域骨性愈合,腱- 骨界面可見成骨反應及大量成纖維細胞;術后8 周骨- 骨界面已完全骨性愈合,腱- 骨界面部分區(qū)域可見Sharpey 纖維,形成間接止點。生物力學觀察:術后4 周腱- 骨界面拔出率為85%,骨- 骨界面為15%;術后8 周腱- 骨界面拔出率為95%,骨-骨界面為5%;各時間點骨- 骨界面拔出率與腱- 骨界面拔出率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01)。 結論 ACL 重建術后早期骨- 骨界面較腱- 骨界面在愈合強度和速度上具有優(yōu)勢。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表觀遺傳學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調控作用的研究進展

    表觀遺傳學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調控作用已經成為醫(yī)學領域的研究熱點。本文主要綜述了DNA甲基化、組蛋白乙酰化、小干擾RNA(siRNA)誘導基因沉默以及微小RNA(miRNA)四個方面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調控作用的進展。結果表明, 表觀遺傳學對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的調控作用在骨修復、神經修復和心肌修復等方面的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破骨細胞非溶骨功能研究進展

    目的綜述破骨細胞除骨吸收之外的功能研究進展。 方法查閱近年來與破骨細胞功能研究相關的文獻,排除與骨吸收有關的文獻,并進行分析總結。 結果破骨細胞從骨基質調節(jié)因子、雙向信號和細胞因子3個方面調節(jié)骨形成,參與造血微環(huán)境的形成,造血干細胞動員及其數(shù)量、功能的維持,以及血管生成過程。 結論目前對破骨細胞調節(jié)造血作用的確切機制仍缺乏深入了解;此外,破骨細胞耦聯(lián)因子作用于成骨細胞分化的哪一過程、誘導的血管生成參與哪些生理或病理過程等關鍵問題也有待解決;揭示其內在機制有助于為治療多種破骨細胞相關性疾病提供科學的策略。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組織工程三要素結合領域在軟骨修復的研究進展

    目的對軟骨組織工程三要素——細胞、支架、生長信息三者的結合領域:細胞-支架修復技術、無細胞-基于支架的修復技術及無支架-基于細胞的修復技術進行綜述。 方法查閱近年國內外與軟骨組織工程三要素結合領域相關的文獻,并進行分析總結。 結果細胞-支架修復技術如基質誘導自體軟骨細胞移植,預先將軟骨細胞固定,可提高其移植生存率;無細胞-基于支架的修復技術通過誘導劑促進自身細胞聚集修復,效果良好;無支架-基于細胞的修復技術最接近軟骨胚胎發(fā)育過程,可避免支架降解產物毒性作用。 結論細胞-支架、無細胞-基于支架、無支架-基于細胞的軟骨組織工程技術提供了更接近自然軟骨組織的修復方式,發(fā)展前景廣闊。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