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郭志民" 6條結果
  • 橈側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一例

    目的 總結橈側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臨床療效。 方法 2009 年8 月收治1 例因高處墜落傷致前臂旋后畸形2 年的22 歲男性患者。患者前臂旋后功能受限,固定于旋轉中立位,主動旋后消失,被動旋后正常;屈肘肌肌力3 級,屈腕肌肌力正常;肩、腕、掌指及指間活動正常。采用橈側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結果 術后切口Ⅰ期愈合,患者獲隨訪1 年?;贾氨坌?0°,旋后肌力4 級,配合肩關節(jié)外展、外旋功能,可滿足日常生活需要。 結論 在尺側腕屈肌、旋前圓肌、肱橈肌功能障礙或已用于重建其他功能時,采用橈側腕屈肌可較好地重建前臂旋后功能。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

    目的 探討采用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的療效。 方法 2008年3 月- 2010 年9 月,對22 例前交叉韌帶損傷患者采用自制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維持患肢體位,取腓骨長肌腱于關節(jié)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男15 例,女7 例;年齡19 ~ 64 歲,平均33.8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4 例,運動傷5 例,摔傷3 例。左膝10 例,右膝12 例。新鮮損傷12 例,陳舊性損傷10 例。前抽屜試驗陽性17 例,軸移試驗陽性19 例,Lachman 試 驗陽性20 例。術前根據(jù)國際膝關節(jié)文獻委員會(IKDC)分級評定標準,異常6 例,嚴重異常16 例;IKDC 主觀評分為(57.64 ±6.11)分,Lysholm 評分為(55.45 ± 4.37)分。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無相關并發(fā)癥發(fā)生?;颊咝g后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 ~ 38 個月,平均15 個月。末次隨訪時無伸膝受限;屈膝活動度為120 ~ 135°,平均127°。前抽屜試驗陽性1 例,軸移試驗陽性1 例,Lachman 試驗陽性2 例,未見明顯韌帶松動及韌帶自發(fā)斷裂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根據(jù)IKDC 分級評定標準:正常10 例,接近正常11 例,異常1 例;IKDC 主觀評分為(90.44 ± 6.11)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653,P=0.021)。Lysholm 評分為(90.12 ± 5.78)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4.231,P=0.028)。 結論 應用便攜式下肢手術支架輔助關節(jié)鏡下前交叉韌帶重建,可節(jié)省人力,便于術中操作;采用腓骨長肌腱重建前交叉韌帶可以增加腱-骨接觸面,有利于腱- 骨愈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療效觀察

    目的 探討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的療效。 方法 2011 年 1 月—2016 年 4 月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 19 例。男 13 例,女 6 例;年齡 22~62 歲,平均 44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 16 例,壓砸傷 1 例,高處墜落傷 2 例。18 例為小腿開放性骨折(Gustilo ⅢB 型)外固定支架固定后形成感染性骨缺損、骨髓炎,1 例為閉合骨折內(nèi)固定術后感染形成慢性骨髓炎。既往手術 2~5 次,平均 3 次。受傷至骨搬移術時間為 3~11 個月,平均 6.5 個月。清創(chuàng)后骨缺損長度為 2.0~5.5 cm,平均 4.3 cm。術中脛骨短縮后松開止血帶檢查肢體末梢血運,7 例直接閉合創(chuàng)面,5 例采用鄰近皮瓣修復,5 例采用腓腸神經(jīng)營養(yǎng)血管皮瓣修復,1 例采用腓腸肌內(nèi)側頭肌皮瓣修復,1 例單純植皮修復。選用單臂外固定架或環(huán)式外固定架,并在脛骨近側或遠側干骺端的兩排外固定架釘之間完全鋸斷;1 周后以 1 mm/d 速度進行肢體延長。 結果 術后 19 例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 10~36 個月,平均 14 個月。2 例對合端創(chuàng)面延遲愈合,余均順利愈合。18 例對合骨端自然愈合,1 例因病灶骨未完全切除致對合骨端發(fā)生骨不連。5 例發(fā)生牽張骨痂生長緩慢,其中 4 例經(jīng)“手風琴”技術和注射紅骨髓后順利愈合,1 例植骨輔助內(nèi)固定后對合骨端愈合。骨延長時間為 1~3 個月,延長指數(shù)為 1.6~2.7 cm/月,平均 2.2 cm/月;骨愈合時間為 7~13 個月,平均 11.1 個月。根據(jù)脛骨骨折療效評定系統(tǒng) Johner-Wruhs 評分評定療效:優(yōu) 9 例,良 8 例,中 2 例,優(yōu)良率為 89.5%。 結論 采用肢體短縮延長術治療脛骨感染性骨缺損及慢性骨髓炎,可改善截骨端的直接對合,明顯縮短骨對合端的愈合時間。

    發(fā)表時間:2017-08-03 03:4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足趾皮瓣修復前足部小面積皮膚缺損

    探討4 種足趾皮瓣修復前足部小面積皮膚缺損的療效,為臨床治療前足部小面積皮膚缺損伴骨、肌腱外露患者提供一種有效修復方法。 方法 2004 年4 月- 2006 年12 月,采用口止母 趾腓側皮瓣、趾側腹皮瓣、趾蹼皮瓣和第2 趾全趾皮瓣修復前足部小面積皮膚缺損11 例。其中男7 例,女4 例;年齡12 ~ 56 歲。伴有跖趾骨骨折骨外露者7 例,單純趾伸肌腱外露2 例,趾伸肌腱斷裂并外露2 例。皮膚缺損范圍1.5 cm × 1.0 cm ~ 6.0 cm × 5.5 cm。傷后距手術時間8 h ~ 28 d。皮瓣切取范圍1.8 cm × 1.2 cm ~ 6.5 cm × 6.0 cm。 結果 11 例均獲隨訪4 ~ 17 個月,平均7.6 個月。9 例切口均Ⅰ期愈合;1 例切口延期愈合;1 例皮瓣周圍植皮區(qū)部分壞死,經(jīng)換藥后愈合。無傷口感染、皮瓣壞死發(fā)生,患足外形好,皮瓣有滿意感覺,耐磨擦耐壓,無皮膚破潰發(fā)生,皮瓣不臃腫,穿鞋方便,患肢行走功能正常。 結論 足趾皮瓣切取簡便、血供好、不臃腫,是修復前足部小面積皮膚缺損的有效方法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吻合血管足內(nèi)側皮瓣修復手部皮膚缺損

    目的 觀察應用吻合血管足內(nèi)側皮瓣修復手部皮膚缺損的臨床效果。方法 2002年10月~2006年3月,應用吻合血管的足內(nèi)側皮瓣移植修復6例手部皮膚缺損。其中男4例,女2例;年齡17~49歲。機器輾壓傷5例,重物砸傷1例。皮膚缺損范圍為4 cm ×6 cm~6 cm×10 cm。損傷至手術時間18~46 d。結果 1例術后第2天腕掌側瘢痕出現(xiàn)皮瓣下血腫,經(jīng)拆除部分縫線,充分引流后皮瓣成活;余5例皮瓣成活,創(chuàng)口均Ⅰ期愈合。1例負重后足部供區(qū)反復出現(xiàn)滲液,經(jīng)換藥及加強皮膚護理后痊愈,另5例足部供區(qū)創(chuàng)面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6~13個月,皮瓣質(zhì)地好,耐磨擦,外形美觀不臃腫,關節(jié)功能恢復滿意。結論 游離足內(nèi)側皮瓣是修復手部皮膚軟組織缺損的一種有效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解剖型鋼板結合異體皮質(zhì)骨板治療股骨髁粉碎性骨折

    目的總結解剖型鋼板結合異體皮質(zhì)骨板治療股骨髁粉碎性骨折的療效。 方法2008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18例股骨髁粉碎性骨折患者。男13例,女5例;年齡23~65歲,平均45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11例,高處墜落傷4例,其他損傷3例。左側7例,右側11例。開放性骨折12例,閉合性骨折6例。受傷至手術時間4~15d,平均6d。采用解剖型鋼板結合異體皮質(zhì)骨板固定,同時取自體髂骨或異體骨植骨治療。 結果術后1周1例局部皮緣出現(xiàn)淺層壞死,經(jīng)郵票植皮后愈合;其余切口均Ⅰ期愈合。18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36個月,平均23個月。X線片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時間3~12個月,平均5.6個月。無內(nèi)固定物松動及再骨折,無感染、免疫排斥反應等并發(fā)癥發(fā)生。末次隨訪時按Merchan等療效評定標準行膝關節(jié)功能評定:獲優(yōu)7例,良9例,可1例,差1例,優(yōu)良率88.9%。 結論采用解剖型鋼板結合異體皮質(zhì)骨板治療股骨髁粉碎性骨折能有效重建內(nèi)側皮質(zhì)骨完整性,固定牢靠,是一種較好方法。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