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作者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作者 包含"魏玲玲" 6條結果
  • 肝細胞移植治療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免疫排斥研究

    目的 研究肝細胞腹腔移植治療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免疫排斥反應。方法 用膠原酶灌注法分離幼豬及BALB/c和C57BL/6小鼠肝細胞;用腹腔注射CCl4的方法建立C57BL/6急性肝功能衰竭模型;將實驗動物分為同基因移植組、同種異基因移植組和異種移植組。各組動物肝細胞移植入急性肝功能衰竭小鼠腹腔內,觀察受體小鼠存活情況,比較各組動物T細胞亞群、免疫球蛋白水平和細胞因子的變化。結果?、偈荏w小鼠存活情況:同基因移植組為8/10,同種異基因移植組為6/10,異種移植組為3/10,同基因移植組和同種異基因移植組受體的生存情況明顯好于異種移植組(P<0.05)。②T細胞亞群變化:移植后7 d內,同基因移植組外周血中CD4+和CD8+ T細胞均無明顯變化,同種異基因移植組CD4+ T細胞于移植后3 d時達高峰(P<0.05),而CD8+ T細胞7 d內無明顯變化,異種移植組CD4+和CD8+ T細胞移植后7 d內均明顯升高,且于移植后3 d時達高峰(P<0.05)。③免疫球蛋白水平:同基因移植組血清免疫球蛋白IgM和IgG水平在移植后0.5、1和3 d時未見明顯變化,同種異基因移植組和異種移植組的IgM在移植后1 d時達高峰(P<0.05),而IgG在移植后3 d時達高峰(P<0.05)。④血清細胞因子水平:移植后7 d,同種異基因移植組和異種移植組的IFN-γ、TNF-α及IL-2血清濃度明顯高于同基因移植組(P<0.05);異種移植組的IL-6血清濃度明顯高于同基因移植組和同種異基因移植組(P<0.05)。結論 無論同種還是異種肝細胞移植,初期均發(fā)生了強烈的CD4+及CD8+ T細胞參與的細胞免疫和較強體液免疫反應。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10:3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造血干細胞移植對終末期肝病患者 ICGR15 的影響及意義

    目的 觀察自體外周血 CD34+ 造血干細胞移植治療不同 Child-Pugh 分級的終末期肝病(end-stage liver disease,ESLD)患者移植前及移植后 3、6、12、36 和 60 個月的吲哚氰綠 15 min 滯留率(indocyanine green retention rate at 15 min,ICGR15)變化情況。 方法 對內科嚴格保守治療無效且已達到肝移植適應證的不同 Child-Pugh 分級的 60 例晚期肝硬化患者,采用自體外周血 CD34+ 造血干細胞移植,分別在移植前及移植后 3、6、12、36 和 60 個月進行 ICGR15 測定,并對各 Child-Pugh 分級組內的各時間點結果進行比較,以及比較各 Child-Pugh 分級級組之間的 ICGR15 值變化率。 結果 各 Child-Pugh 分級組 ICGR15 值隨時間延長均呈下降趨勢,其中 Child-Pugh A 級組內:移植后 6 個月、12 個月、36 個月及 60 個月組與術前及移植后 3 個月組比較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移植后 3 個月組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移植后 12 個月組與移植后 60 個月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Child-Pugh B 級組內:移植后 6 個月、12 個月、36 個月及 60 個月組與術前及移植后 3 個月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移植后 3 個月組與術前比較差異也有統計學意義(P<0.05),移植后 6 個月組與 12 個月、36 個月及 60 個月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Child-Pugh C 級組內:移植后 6 個月、12 個月、36 個月及 60 個月組與術前及移植后 3 個月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但移植后 3 個月組與術前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移植后 6 個月組與 12 個月、36 個月及 60 個月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各 Child-Pugh 分級組之間 ICGR15 變化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結論 自體外周血 CD34+ 造血干細胞移植能長期有效地改善 ESLD 患者的肝功能儲備能力,提高手術安全性。

    發(fā)表時間:2017-04-18 03:0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甲基化在肝纖維化過程中的作用及其機制的研究進展

    目的總結 DNA 甲基化和組蛋白甲基化在肝纖維化中的作用機制。方法綜述國內外有關探究肝纖維化過程中 DNA 甲基化和組蛋白甲基化的文獻并進行分析總結。結果DNA 甲基化和組蛋白甲基化都是表觀遺傳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肝纖維化過程中通過上調或下調某些基因表達,導致后續(xù)通路激活或失活,如 PTEN、SEPT9、Smad7 等在肝纖維化中呈高甲基化且表達降低,Spp1 在肝纖維化中就呈低甲基化且表達增加。結論甲基化通過改變基因的表觀遺傳學從而影響基因的表達,通過對甲基化在肝臟疾病中的作用及機制進行系統而深入的研究可為肝臟疾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方向和靶向治療的位點。

    發(fā)表時間: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胰島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聯合移植治療糖尿病的進展

    目的 總結胰島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聯合移植治療糖尿病的可行性與安全性。 方法 收集國內外有關胰島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移植治療糖尿病的文獻并作綜述。 結果 目前糖尿病的治療方法主要為胰腺移植和胰島細胞移植,其中胰腺移植的手術創(chuàng)傷大、死亡率高;胰島細胞移植雖安全性較高,但排斥反應強,胰島細胞在體內的長期存活時間不理想,嚴重影響其遠期療效。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與胰島細胞聯合移植能緩解排斥反應,延長胰島細胞的存活時間,可以更有效地治療糖尿病。 結論 胰島細胞與骨髓間充質干細胞聯合移植具有降低排斥反應、減輕炎癥反應、延長胰島細胞的存活時間及延長降血糖時間的效果,可能是新的治療糖尿病的手段。

    發(fā)表時間:2018-05-14 04:1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大鼠胰島的分離純化方法改進與功能鑒定

    【摘 要】 目的 通過改進胰腺消化和分離的技術條件,提高成年大鼠胰島分離純化產率和質量。 方法 用膠原酶Ⅺ液灌注消化成年SD 大鼠胰腺,對胰島分離純化方法加以改進:以4 種比重的Euro-Ficoll(F1:D=1.132,F2:D=1.108,F4:D=1.069)和Hank’s 液(F5:D=1.023)不連續(xù)密度梯度離心,以離心半徑15 cm,2 000 r/min 于4℃緩慢升降離心20 min,收集位于F1 和F2 界面的胰島。雙硫腙特異染色法鑒定胰島純度;二醋酸酯熒光素/ 碘化丙啶染色法計算胰島成活率;放射免疫分析法檢測葡萄糖刺激的胰島素分泌量,計算刺激指數。將胰島當量(islets equivalent quantity,IEQ)為1 000 的胰島移植于同品系糖尿病大鼠腎包膜下,9 d 內隔日觀察動物血糖的變化,評價胰島功能。比較分離條件優(yōu)化前后收獲胰島的產率和質量。 結果 改進純化方法后每只大鼠胰島收獲量為(920±122)IEQ,胰島純度gt; 90%,胰島細胞成活率為 91%±2%。胰島細胞功能良好,在低糖和高糖刺激后培養(yǎng)液中胰島素濃度分別為(18.25±0.32)mU/L 和(36.70±3.57)mU/L,刺激指數為2.01±0.15。1 000 IEQ 胰島移植于糖尿病大鼠腎包膜下,觀察期內可維持動物血糖水平正常。 結論 改進后的膠原酶灌注消化和不連續(xù)梯度離心方法提高了胰島的產率,保證了胰島的高純度及高成活率。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對大鼠到小鼠胰島移植的保護作用

    【摘要】 目的 探討同種異基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bone mesenchamal stem cells,BMSC)靜脈輸注對大鼠到小鼠胰島移植物的功能保護和小鼠糖尿病狀態(tài)改善。 方法 全骨髓培養(yǎng)法獲得C57BL/6小鼠BMSC。不連續(xù)梯度離心法分離純化Sprague-Dawley(SD)大鼠胰島,將300胰島當量的胰島單獨或與BMSC聯合移植入鏈脲菌素誘導的糖尿病BALB/c小鼠腎包膜下,并通過尾靜脈在移植后0、3和5 d注射CM-DiI標記的BMSC 5×105/只,對照組給于磷酸鹽緩沖溶液。移植后監(jiān)測血糖,第9天處死小鼠,取肝、脾、胸腺、淋巴結和移植胰島的腎臟,冰凍切片,熒光顯微鏡觀察CM-DiI標記細胞的組織分布;免疫熒光法觀察移植物中胰島素和胰高血糖素表達,評價胰島的功能。 結果 BMSC靜脈輸注后主要分布于胸腺,其次是脾臟和淋巴結,腎和肝組織中未觀察到BMSC;BMSC聯合胰島移植組血糖控制水平優(yōu)于其他組,且在第7天的口服糖耐量實驗優(yōu)于單純胰島移植組。 結論 與胰島聯合移植的BMSC對受者免疫器官和組織有明顯的趨向性,且對胰島細胞的體內存活有一定保護作用?!続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function by the allogeneic rat 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 (BMSC) on rat to mouse islet transplant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diabetic state in mouse.  Methods BMSC were prepared from C57BL/6 mouse bone marrow cells and identified by flow cytometry (FCM). Islets were isolated from Sprague-Dawley (SD) rats with Ficoll discontinuous centrifugation. CM-DiI labeled BMSC at 5×105 for one mouse were intravenously infused into STZ induced diabetic BALB/c mice after rat to mouse islet transplantation at day 0, 3 and 5. Mice with PBS intravenously infused after islet transplantation were set as the negative controls. Blood glucose was monitored every day at the first 3 days after transplantation, and then monitored every two days. At day 9 after transplantation, spleen, thymus, lymph nods, liver and islets recipient kidney were harvested. Ice slices were prepared and CM-DiI labeled cells were investigated with fluorescence microscope.  Results CM-DiI-labeled BMSC we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ymus followed by spleen and lymph nodes. In liver and kidney, there was no red fluorescence observed. The blood sugar control for combined BMSC infusion group was superior to other groups, and the control level of islet combined BMSC infusion group were better than single islet transplantation group in OGTT at day 7.  Conclusion Allogeneic BMSC can sustain the insulin secretion of islets in vivo and tend to distribute in immune organs or adenoid tissues after infusion.

    發(fā)表時間:2016-09-08 09: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