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血供" 25條結果
  • 雙套血供的前臂尺背側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手部創(chuàng)面

    目的總結雙套血供的前臂尺背側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手部創(chuàng)面的臨床療效。 方法2010年3 月-2012年6月,采用帶尺動脈腕上皮支和骨間背側血管雙套血供的前臂尺背側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手部創(chuàng)面21例。其中男13例,女8例;年齡19~58歲,平均33.5歲。機器絞傷9例,擠壓傷7例,熱壓傷5例。創(chuàng)面部位:虎口3例,手背側12例,手掌側6例。創(chuàng)面范圍6 cm × 5 cm~13 cm × 10 cm。傷后至手術時間1.5 h~11 d,平均5.5 d;其中一期修復11例,二期修復10例。術中皮瓣切取范圍7 cm × 6 cm~16 cm × 12 cm。 結果術后1例皮瓣以遠1/3發(fā)生壞死,經二期植皮后成活;其余皮瓣及供區(qū)植皮均順利成活,切口Ⅰ期愈合。術后14例獲隨訪,隨訪時間6~18個月,皮瓣色澤、質地好,溫、痛、觸覺恢復。末次隨訪時,手功能采用中華醫(yī)學會手外科學會上肢部分功能評定試用標準評定:獲優(yōu)8例,良4例,中1 例,差1例,優(yōu)良率85.7%。供區(qū)無功能影響。 結論雙套血供的前臂尺背側逆行島狀皮瓣修復手部創(chuàng)面具有操作簡便、可切取面積大、血運可靠、術后外觀及功能恢復良好等優(yōu)點。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感染性股動脈損傷的救治

    【摘 要】 目的 總結感染性股動脈損傷的救治方法。 方法 1999 年1 月- 2006 年10 月,收治14 例感染性股動脈損傷患者。其中男12 例,女2 例;年齡18 ~ 45 歲。致傷原因:吸毒注射性損傷7 例,刀刺傷2 例,壓砸傷2 例,火器傷2 例,醫(yī)源性穿刺傷1 例。致傷部位:均為股動脈近端。對感染區(qū)徹底清創(chuàng)引流后,采用自體靜脈或人造血管移植旁路血管重建11 例,血管修補1 例,單純血管結扎2 例。創(chuàng)面封閉:1 例直接對位縫合,2 例行皮瓣錯位縫合,8 例以局部肌皮瓣修復,3 例采用威克傷封閉負壓引流后二期植皮。 結果 14 例手術均順利,無下肢嚴重缺血,保肢成功。創(chuàng)面切口均Ⅰ期愈合。8 例獲隨訪3 ~ 28 個月,無吻合口漏和血栓形成。其中7 例肢體遠端肌肉未見明顯萎縮,足背動脈均能觸及,感覺運動功能恢復良好;1 例患肢肌力下降,輕度跛行。 結論 正確診斷、積極手術、術中徹底清創(chuàng)是關鍵,旁路血供重建和肌皮瓣移位修復是治療感染性股動脈損傷的一種有效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監(jiān)測皮島在多種深部移植組織瓣血供監(jiān)測中的應用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血供的應用解剖

    目的 了解與下腹部腹直肌肌皮瓣相關的血管分布情況,促進乳腺癌根治術后下腹部肌皮瓣移位乳房再造手術的推廣。方法 采用福爾馬林浸泡未超過6個月的成人尸體15具30側。上起鎖骨下、下至腹股溝韌帶,兩側至腋中線的胸腹壁完整切下。腹壁下動靜脈自髂外動靜脈起始處離斷。分別用紅、藍乳膠墨水經腹壁下和胸廓內動靜脈灌注,使其分支、屬支顯影。結果 腹壁上、下動脈起始處外徑分別為1.87±0.28 mm及2.25±0.32 mm。 腹壁下動脈的皮下穿支分布有向臍水平逐漸密集的趨勢,弓狀線以下穿支明顯減少,Rand各個區(qū)均可見穿支出腹直肌前鞘,排列上外側穿支距腹直肌前鞘外側緣Ⅰ、Ⅱ、Ⅲ區(qū)分別平均為1.22、1.46、1.57 cm;內側穿支在距正中線Ⅰ、Ⅱ、Ⅲ區(qū)平均1.54、1.62、1.66 cm。近臍的穿支管徑較其他部位粗和密集。 腹壁上動脈在與肋弓下緣交界附近發(fā)出一肋緣動脈,距肋弓1.25±0.37 cm。發(fā)出肋緣動脈后67%的肋緣動脈比腹壁下動脈本干粗。肋緣動脈分支分布于腹直肌中、外側 2/3,且與肋間前動脈及營養(yǎng)膈肌的血管間有廣泛吻合。胸廓內動脈在發(fā)出腹壁上動脈前后還分出一分支營養(yǎng)劍突水平的腹直肌。結論 以腹壁上動脈為蒂的橫形下腹部肌皮瓣切取過程中,臍以下、弓狀線以上保留腹直肌前鞘內、外側各1 cm在腹壁上和Ⅰ區(qū)的全部前鞘在皮瓣上,能較好保護腹壁下動脈肌皮動脈不受損傷。 將肋弓下2 cm以上的腹直肌前鞘和腹直肌完全保留在皮瓣上可有效保護肋緣動脈。肋緣動脈不受損是肌皮瓣成活的重要保證。 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帶與不帶血供的全長膈神經移位臨床應用比較

    目的 比較帶與不帶血供的全長膈神經移位的臨床療效,并探討長段神經缺損時,是否應行帶血管神經移植。方法1999年8月~2000年3月,對15例臂叢神經損傷患者在電視胸腔鏡下行全長膈神經移位肌皮神經吻合術,其中男13例,女2例,均為臂叢神經根性損傷。隨機分為A、B及C組,每組5例。A組:保留膈神經起點、游離全長膈神經;B組:保留頸段膈神經、游離胸段膈神經;C組:游離胸段膈神經時帶入其伴行血管。膈神經全部移位至肌皮神經。術后行電生理和臨床檢查,比較肱二頭肌功能。結果 游離膈神經長度較傳統(tǒng)膈神經移位手術增加:A組17.8±1.1 cm、B組10.2±1.0 cm、C組8.8±0.5 cm。A組與B、C組、B組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本組12例獲隨訪28~35個月。3組均在術后5個月左右出現肱二頭肌新生電位,6個月左右肱二頭肌肌力恢復至3級,療效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神經床血供良好的條件下,較細的長段神經進行游離,以及長段神經移位時,帶與不帶血管療效無差異。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非肢體血管瘤手術中阻斷血供的應用

    目的 探討非肢體血管瘤手術治療時減少術中出血的方法。方法 1998年11月~2003年11月共收治非肢體血管瘤49例,其中男21例,女28例,年齡3個月~63歲。毛細血管瘤14例,海綿狀血管瘤25例,蔓狀血管瘤7例,混合性血管瘤3例。根據血管瘤的性質和不同部位選擇不同阻斷血供的方法。頭面頸部蔓狀血管瘤捫清搏動的滋養(yǎng)血管后,于其一側血管約1 cm處用7號絲線深縫一針,暫時縫扎致血管遠端搏動消失再切除血管瘤;腹股溝及大腿上份蔓狀血管瘤于瘤體組織近端腹股溝韌帶上切開分離出髂總或髂外動脈、或在其遠端切開分離出股動脈,通過無創(chuàng)血管夾阻斷血流,再切除血管瘤;頭面頸部、軀干部的毛細血管瘤及海綿狀血管瘤瘤體周圍用7號絲線間斷縫扎,暫時阻斷周圍滋養(yǎng)血管,再切除血管瘤。結果 通過阻斷血供,血管瘤組織不同程度縮小,術中出血明顯減少。術后均獲隨訪6個月~4年,49例中47例完全愈合,無復發(fā),外形滿意,功能恢復正常。有2例因術后第2天出血行二次手術止血,術后傷口愈合,功能基本恢復正常。結論 手術切除非肢體血管瘤之前阻斷血供可明顯減少術中出血,降低手術難度,為盡可能徹底切除血管瘤、減少復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帶血供自體骨和重組異種骨移植修復骨缺損效應中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的表達

    目的 探討帶血供自體骨和重組異種骨(reconstituted bone xenograft,RBX)移植修復骨缺損的療效,以及受體血清血管內皮細胞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達狀況。方法 將1998年1月~2002年12月隨機收集入院的骨缺損27例,分為A組:帶血供自體骨和RBX移植修復組(n=9);B組:帶血供自體骨移植修復組(n=10); C組:RBX移植修復組(n=8)。以術后3、6及12個月隨訪的X線片判斷骨缺損修復情況、骨愈合時間與是否再吸收;3組分別在術前,術后2、 4、 6和8周,采用免疫定量分析血清VEGF的表達。結果 X線片顯示:術后3個月A組8例、B組6例和C組3例達臨床骨愈合;6個月A組1例、B組與C組各3例骨愈合;12個月B組1例、C組2例發(fā)生骨移植區(qū)部分再吸收,未愈合。3組術后2、4周血清VEGF值均較術前呈顯著性升高,4周A組和B組分別與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但各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術后6周和8周3組的血清VEGF值術前、術后及各組間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結論 帶血供自體骨和RBX移植修復骨缺損,其移植早期受體血清VEGF表達明顯增高,且表達水平可作為骨生長、愈合狀況的生物分子指標。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9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逆行血供皮瓣靜脈逆流機制的研究與進展

    目的 介紹逆行血供皮瓣靜脈逆流機制的研究與進展。方法 查閱有關逆行血供皮瓣靜脈逆流研究的相關文獻,并進行綜合分析。結果 逆行血供皮瓣靜脈逆流是多因素作用的結果,主要有“迷宮式途徑”和“瓣膜失效途徑”兩種理論。結論 逆行血供皮瓣中靜脈逆流的“迷宮式途徑”和“瓣膜失效途徑”是共同存在、互為補充的。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采用空腸移植重建食管的血供保護

    目的 探討游離移植空腸重建食管血供保護的有效措施。 方法 采用循證醫(yī)學回顧性研究方法 ,分析了 1980年~ 2 0 0 1年采用游離空腸移植重建食管 2 8例 ,帶蒂空腸移植重建食管 4 1例 ,其中因化學灼傷食管致瘢痕狹窄 4 8例 ,食管癌切除術后 2 1例的術式和移植腸管的血供保護措施?!〗Y果  6 9例均獲 1~ 2 1年隨訪。1996年前施術 4 3例 ,術后發(fā)生吻合口瘺 5例 ,因暴飲暴食致移植空腸發(fā)生絞窄性梗阻壞死 1例 ;1996年以后施術 2 6例 ,其中游離空腸移植重建食管 6例 ,帶蒂空腸移植重建食管 2 0例 ,僅 1例發(fā)生吻合口瘺。全組無手術死亡?!〗Y論 保證空腸段和吻合口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為 :1空腸段邊緣血管弓完整、無張力、供血充分 ;2吻合口血管通暢 ;3空腸段上提通道寬暢 ;4保持圍術期穩(wěn)定的動脈壓 (8k Pa以上 ) ;5采用全層縫合術 ;6采取綜合性保護措施 ,改善患者全身營養(yǎng)代謝狀況。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完全皮膚撕脫傷后皮膚活力判斷與治療

    目的 觀察主觀指標判斷不完全皮膚撕脫傷皮膚血運的可靠性。方法 總結27例不同部位的不完全撕脫皮膚,利用皮膚顏色、皮膚溫度、指壓回血反應及針刺出血等主觀指標判斷撕脫皮膚的血循環(huán)。結果 主觀指標存在較高的失誤率,其中5例完全成活,7例皮膚邊緣或小面積壞死,其余15例均出現較大面積的壞死。將2例肢體大面積脫套傷患者的撕脫皮膚作成帶真皮下血管網的皮瓣,并試行皮膚軸向多切口切開的方法治療,使大部分撕脫皮膚得以成活,最大限度地保存和利用了組織。結論 對血循環(huán)指標良好,但有擠壓和碾挫痕跡的撕脫皮膚,或血循環(huán)指標不確切、不穩(wěn)定的撕脫皮膚,清創(chuàng)時應積極予以去除,以提高手術的成功率。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11:0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3頁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