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比較初次行骨水泥與非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療腎移植術后股骨頭缺血性壞死(osteo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ONFH)的近期療效。 方法回顧性分析2005年2月-2012年2月接受初次THA的18例(21髖)腎移植術后ONFH患者臨床資料,其中11例(13髖)采用骨水泥型假體置換(骨水泥組),7例(8髖)采用非骨水泥型假體置換(非骨水泥組)。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ONFH分期、術前Harris評分及骨密度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記錄兩組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采用Harris評分評定髖關節(jié)功能,攝X線片觀察假體情況。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骨水泥組隨訪時間為6~77個月,平均46個月;非骨水泥組為4~71個月,平均42個月。術后兩組各1例(1髖)出現(xiàn)股骨假體感染;骨水泥組1例(1髖)發(fā)生髖關節(jié)脫位,1例(1髖)發(fā)生股骨假體松動,1例(1髖)發(fā)生髖臼假體松動。末次隨訪時,骨水泥組總體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為30.7%(4/13)、翻修率為23.1%(3/13),顯著高于非骨水泥組的12.5% (1/8)、0 (0/8)(P=0.047, P=0.040)。末次隨訪時,非骨水泥組Harris評分為(94.1 ± 3.7)分,骨水泥組為(90.0 ± 4.2)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兩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15,P=0.062)。X線片復查示,兩組術后假體初始位置均滿意;末次隨訪時,骨水泥組股骨假體骨性固定9髖、纖維固定3髖、松動1髖,髖臼假體松動1髖、其余穩(wěn)定固定;非骨水泥組股骨假體均骨性固定,髖臼假體均穩(wěn)定固定。兩組均無異位骨化發(fā)生。 結論采用非骨水泥型假體初次行THA治療腎移植術后ONFH的近期療效滿意,且優(yōu)于骨水泥型假體,中遠期療效有待進一步觀察。
目的總結椎弓根釘骨水泥強化技術的應用進展。 方法廣泛查閱近年關于椎弓根釘骨水泥強化技術的基礎與臨床研究文獻,分析比較并總結其規(guī)律。 結果椎弓根釘骨水泥強化技術包括實心釘強化和中空帶側孔椎弓根釘強化技術兩類,均能提高椎弓根釘固定強度,取得滿意臨床療效;骨水泥滲漏有一定發(fā)生率,但有癥狀者發(fā)生率較低。 結論對于骨質條件不良的脊柱內固定手術,椎弓根釘骨水泥強化技術是有效安全的固定方式。
目的綜述應用Masquelet技術修復骨缺損的研究進展。 方法廣泛查閱近年來有關應用Masquelet技術修復骨缺損的文獻,對其進行綜合分析。 結果Masquelet技術包括兩個階段手術,第一階段:先徹底清創(chuàng),以骨水泥填充骨缺損區(qū),待骨水泥周圍誘導形成誘導膜結構;第二階段:6~8周后取出骨水泥,在誘導膜內植入較豐富松質骨,通過誘導膜內松質骨較快成骨并皮質化來修復長段皮質骨缺損。實驗研究顯示,誘導膜上有小血管系統(tǒng),還富含VEGF、TGF-β1、BMP-2和骨祖細胞等,具有誘導成骨屬性;在幾乎各部位、各種類型骨缺損臨床應用中,包括缺損長達25 cm患者,均取得滿意修復效果。與現(xiàn)有其他方法相比,Masquelet技術具有療效可靠、操作簡便、并發(fā)癥少、對受區(qū)要求低、易推廣等優(yōu)點。 結論Masquelet技術是修復骨缺損的有效方法之一,適應于各種類型骨缺損,尤其適合感染性和腫瘤性骨缺損。
目的探討新型多孔活性骨水泥(porous bioactive bone cement,PBC)在體內的生物力學特性,觀察材料降解及新骨形成情況。 方法將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殼聚糖顆粒按照不同質量百分比(W/W,%)比例配制成3種PBC:PBCⅠ(50︰40︰10)、PBCⅡ(40︰50︰10)和PBCⅢ(30︰60︰10)。32只10月齡新西蘭大白兔,雌雄不限,體重4.0~4.5 kg;制備直徑4 mm、深10 mm的雙側股骨髁部缺損模型。動物模型隨機分為4組(n=8),分別于雙側缺損處植入單純PMMA骨水泥(A組)、PBCⅠ(B組)、PBCⅡ(C組)和PBC Ⅲ(D組)。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1周時行膝關節(jié)正側位X線片檢查,3、6個月取標本行生物力學測試和Van-Gieson染色組織學觀察;取未植入的對應骨水泥行生物力學測試,作為對照。 結果實驗動物均存活至實驗完成。1周X線片檢查示各組植入骨水泥位置良好。生物力學測試示,植入前及術后3、6個月,C、D組壓縮強度和彈性模量均較A組明顯下降(P lt; 0.05);B組壓縮強度及3、6個月彈性模量較A組明顯下降(P lt; 0.05);C、D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植入前及術后3個月,C、D組兩指標均較B組明顯下降(P lt; 0.05);6個月,C組壓縮強度和D組彈性模量較B組明顯下降(P lt; 0.05)。與植入前相比,B、C、D組術后3、6個月兩指標均顯著下降(P lt; 0.05),A組無顯著變化(P gt; 0.05)。組織學觀察示,術后3個月,A組纖維結締組織環(huán)繞在PMMA和骨組織之間;B、C、D組殼聚糖顆粒有不同程度降解,其中D組降解最明顯;6個月,A組較前無明顯變化;B、C、D組可見骨組織沿殼聚糖降解后形成的空隙向骨水泥內部生長,C、D組骨生長優(yōu)于B組。定量分析顯示,A、B、C、D組骨組織含量百分比呈逐漸上升趨勢,且各組內術后6個月顯著高于3個月。 結論以PMMA粉末、生物玻璃粉末和殼聚糖顆粒按照質量百分比(W/W,%)40︰50︰10及30︰60︰10比例制備的PBC較單純PMMA骨水泥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學特性。
目的探討復合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的可注射磷酸鈣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結合雙螺釘固定在脛骨平臺Schatzker Ⅱ型骨折模型中的生物力學性能,為臨床微創(chuàng)治療提供生物力學依據(jù)。 方法取10對老年尸體脛骨近端標本制備脛骨平臺Schatzker Ⅱ型骨折模型后,左右側隨機配對分為2組,分別為復合型可注射CPC組(實驗組,n=10)和自體松質骨組(對照組,n=10)。實驗組和對照組分別采用CPC加壓注入和自體松質骨充填植骨,結合雙螺釘橫排固定方法固定脛骨平臺骨折。兩組標本分別在MTS 858材料試驗機上進行軸向垂直壓縮,記錄載荷-位移數(shù)據(jù),測量兩組標本的最大載荷和抗壓剛度。 結果復合型可注射CPC室溫下具有良好的可注射性,在脛骨平臺塌陷下方骨缺損區(qū)不僅充填充分,且材料在骨缺損區(qū)周圍松質骨中進一步滲透、擴散。實驗組和對照組脛骨干骺端骨密度分別為(0.639 ± 0.081)、(0.668 ± 0.083)g/cm2,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012,P=0.331)。實驗組最大載荷為(4 101 ± 813)N,顯著高于對照組的(692 ± 138)N,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932,P=0.001)。實驗組抗壓剛度為(1 363 ± 362) N/mm,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23 ± 54) N/mm,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3.023,P=0.013)。 結論在脛骨平臺Schatzker Ⅱ型骨折中采用復合型可注射CPC加壓充填植骨結合雙螺釘固定技術能有效恢復脛骨平臺的抗塌陷力學性能,是一種理想的植骨填充材料。
目的 探討應用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二期翻修治療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遲發(fā)感染的臨床療效。 方法2007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23例(23膝)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遲發(fā)感染患者。男15例,女8例;年齡43~75歲,平均65.2歲。置換術后至出現(xiàn)感染時間為13~52個月,平均17.3個月;發(fā)生感染至入院翻修時間為15 d~7個月,平均2.1個月。一期清創(chuàng)、取出假體,植入含慶大霉素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8~10周感染控制后二期植入假體。分別采用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HSS)評分及膝關節(jié)學會評分系統(tǒng)(KSS)評價翻修前后患膝功能,并統(tǒng)計總體感染控制率。 結果術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2例二期翻修術后發(fā)生再感染,余21例感染控制,總體感染控制率91.3%。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5年,平均3.6年。HSS評分由術前(60.6 ± 9.8)分提高至末次隨訪時(82.3 ± 7.4)分,KSS評分由術前(110.7 ± 9.6) 分提高至末次隨訪時(134.0 ± 10.5)分,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1)。X線片復查示假體位置良好,無松動、斷裂、假體周圍透亮影等異常表現(xiàn)。 結論應用抗生素骨水泥間隔體二期翻修能有效控制人工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后遲發(fā)感染,并能較好恢復患膝功能。
目的 評估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應用于全髖內襯翻修時的生物力學強度。 方法 25 對金屬髖臼及聚乙烯內襯假體隨機分為5 組(n=5),以標準鎖定裝置為對照(A 組),其余4 組應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固定聚乙烯內襯,分為無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 交角組(B 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0° 交角組(C 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10° 交角組(D 組)、帶鋼珠聚乙烯內襯與金屬髖臼20° 交角組(E 組)。通過杠桿試驗模擬體內內襯失敗情況,測定各組抗杠桿力強度。 結果 A ~ E 組抗杠桿力分別為(626.68 ± 206.12)、(915.04 ± 197.49)、(449.02 ± 119.78)、(814.68 ± 53.89)、(1 033.05 ± 226.44)N,組間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8.989,P=0.000)。其中B、E 組抗杠桿力大于A 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C、D 組抗杠桿力與A 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用骨水泥聚乙烯內襯技術將內襯與金屬髖臼以≤ 20° 交角固定于金屬髖臼內,能提供足夠的初始固定強度。
目的 探討含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c-co-glycolic acid,PLGA)的新型磷酸鈣骨水泥(calcium phosphate cement,CPC)(CPC/PLGA)體內降解性能,為臨床試驗奠定基礎。 方法按照45%磷酸氫鈣、45%部分結晶磷酸鈣、10% PLGA比例,制備CPC/PLGA。健康成年新西蘭兔32只,體重2.2~3.0 kg,雌雄各半;隨機分為CPC/PLGA組(實驗組,n=17)及CPC組(對照組,n=15)。兩組實驗動物制備雙側股骨內側髁直徑4.5 mm、深1.5 cm骨缺損模型,右側骨缺損分別采用CPC/PLGA及CPC修復,左側不作處理作為空白對照。術后觀察實驗動物一般情況,術后2、4、8、16、24周兩組取材行組織學觀察、骨形態(tài)計量學分析,術后8周及16周實驗組取材行掃描電鏡觀察。 結果實驗動物均存活至實驗結束。組織學觀察顯示,隨時間延長,實驗組CPC/PLGA逐漸降解,并有新生骨小梁從邊緣長入其中,并且增粗、增長,24周時材料基本降解,被新生骨小梁取代;對照組CPC降解明顯較實驗組延遲。實驗組術后總骨組織含量百分比為44.9% ± 23.7%,顯著高于對照組的25.7% ± 10.9%(t=3.302,P=0.001);實驗組術后4周骨組織含量百分比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8、16、24周均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掃描電鏡觀察結果顯示,實驗組術后8周CPC/PLGA降解后形成孔徑為100~300 μm孔隙;隨著時間延長,16周時新生骨小梁長入孔隙內,并與殘余骨水泥牢固結合。 結論CPC/PLGA植入兔體內后具有良好的降解性能,有望成為一種良好骨移植材料。
目的 探討改良經(jīng)皮椎體后凸成形術(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對無法耐受開放手術及麻醉的胸腰椎轉移癌患者的診斷和治療價值。 方法 2009 年9 月- 2010 年9 月,采用改良PKP 治療無法耐受開放手術及麻醉的胸腰椎轉移癌16 例。男7 例,女9 例;年齡60 ~ 73 歲,平均64.5 歲。病程3 ~ 6 個月,平均4 個月。均為胸腰椎轉移癌。腰背疼痛采用視覺模擬評分(VAS)為(8.9 ± 0.8)分,均無脊髓及神經(jīng)根受壓表現(xiàn)。受累椎體:T7 1 例,T8 1 例,T121 例,L2 2 例,L3 2 例,L4 3 例,T1、2 1 例,T3、4 1 例,T7、8 1 例,T11、12 1 例,T7 ~ L1 1 例,T12 ~ L4 1 例。椎體后壁均完整,椎體壓縮性骨折9 例,椎體壓縮程度均lt; 75%。 結果 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無嚴重心、肺、腦血管不良反應和圍手術期內死亡。病理檢查均確診為轉移性腺癌。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9 ~ 18 個月,平均14 個月。術后6 個月疼痛按WHO 標準分度,14 例(87.5%)完全緩解,2 例部分緩解。術后6 個月VAS 評分降至(1.8 ± 0.6)分,與術前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術后6 個月CT 檢查示,2 例3 個椎體存在不同程度骨水泥滲漏。隨訪期間12 例死亡,其余帶瘤生存,腰背疼痛癥狀明顯緩解。 結論 對于無法耐受開放手術及麻醉的胸腰椎轉移癌患者,采用改良PKP 進行診斷和治療具有創(chuàng)傷小、活檢準確率高,疼痛緩解迅速,且能提高患者生存質量,是一種良好的姑息治療方法。
目的 探討應用Confidence 高黏度骨水泥椎體成形系統(tǒng)結合體位復位治療急性重度骨質疏松性椎體壓縮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的臨床效果。 方法 回顧分析2004 年6 月- 2009 年6 月采用Confidence 高黏度骨水泥及其椎體成形系統(tǒng)結合體位復位治療34 例急性重度OVCF 患者的臨床資料。男14 例,女20 例;年齡62 ~ 88 歲,平均72.6 歲。均為單椎體骨折。損傷節(jié)段:T11 4 例,T12 10 例,L1 15 例,L2 4 例,L3 1 例。骨密度測定T 值均≤ —2.5,提示骨質疏松。傷后至入院時間2 ~ 72 h。術前先對壓縮椎體行腰椎過伸位復位7 ~ 14 d,術中采用單側穿刺,經(jīng)椎弓根入路,每個椎體注射骨水泥2 ~ 6 mL,平均3.2 mL。 結果 術中3 例(8.8%)椎體出現(xiàn)不同程度骨水泥滲漏,其中2 例椎體滲漏至椎間隙,1 例椎體滲漏至椎旁軟組織;均無臨床癥狀,未行處理?;颊呔鶡o肺栓塞、感染和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34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 ~ 38 個月,平均18.5 個月。術后31 例術前疼痛癥狀完全緩解,3 例部分緩解;未見傷椎再骨折、骨與骨水泥界面松動及相鄰椎體骨折發(fā)生。術后3 d 及末次隨訪時傷椎前中柱椎體高度、后凸Cobb 角及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 lt; 0.05),術后3 d 與末次隨訪時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 論 Confidence 高黏度骨水泥椎體成形系統(tǒng)具有瞬間高黏度、可注射時間長、定向可控注射等優(yōu)點,降低了骨水泥滲漏風險,術前結合體位復位治療急性重度OVCF 療效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