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骨盆" 98條結果
  • 組合式半骨盆置換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對患肢功能的影響

    目的:探討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骨盆惡性腫瘤半骨盆切除、組合式半骨盆+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患肢功能的影響。方法:從2004年9月至2007年5月采用半骨盆切除、組合式半骨盆假體+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骨盆惡性骨腫瘤8例。其中軟骨肉瘤4例,平滑肌肉瘤2例,骨肉瘤1例,惡性骨巨細胞瘤1例。外科分期:ⅠB期6例,ⅡB期2例。術后根據(jù)腫瘤切除范圍、人工假體置換術后穩(wěn)定性和骨盆髖周動力肌修復后的平衡程度,決定術后患肢體位、患髖活動范圍、是否使用髖部支具;同時指導患者分階段、漸進地進行患肢足踝、膝、髖關節(jié)的主被動訓練,以及下床負重時間和步態(tài)調整。結果:隨訪10~32個月,平均15月。1例術后16個月死于惡性腫瘤擴散轉移,7例存活。術后8個月患肢功能評定:優(yōu)2例,良6例。ISOLS評分:15~26分,平均19.47分。結論:①對骨盆惡性骨腫瘤患者積極進行術后早期康復護理干預能有效的防止人工髖關節(jié)早期脫位;②患肢各關節(jié)分階段有序的主動康復護理訓練能提高骨盆和髖周肌肉肌力及其平衡度,對維持術后患者行走和步態(tài)的穩(wěn)定有重要意義。

    發(fā)表時間:2016-08-26 03:5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輕度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融合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及臨床療效分析

    目的探討經(jīng)后路腰椎椎間Cage融合術加椎弓根固定術治療輕度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手術前后脊柱-骨盆矢狀位參數(shù)變化及其與手術療效的關系。 方法回顧分析2009年10月-2011年10月經(jīng)后路腰椎椎間Cage融合術加椎弓根固定術治療的30例輕度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臨床資料。男14例,女16例;年齡48~67歲,平均56.7歲。術前及末次隨訪時攝站立位脊柱全長正、側位X線片,測量滑脫相關參數(shù)[滑移百分數(shù)(percentage of slipping,PS)、椎間隙高度、滑脫角(angle of slip,AS)],脊柱相關參數(shù)[胸椎后凸角(thoracic kyphosis,TK)、胸腰聯(lián)合角(thoracolumbar junction,TLJ)、C7矢狀位平衡(sagittal vertical axis,SVA)、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脊柱-骨盆角(spino-sacral angle,SSA)]和骨盆相關參數(shù)[骶骨傾斜角(sacral slope,SS)、骨盆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記錄患者手術前后Oswestry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分析手術前后影像學參數(shù)以及ODI評分變化,并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影像學參數(shù)及功能評分變化值間的相關性。 結果患者術后滑脫相關參數(shù)及ODI評分與術前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脊柱、骨盆相關參數(shù)中,除TLJ和TK外,其余各參數(shù)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SVA變化值與PS、PI、PT、LL、SS、AS、SSA及ODI變化值間存在線性相關;SSA變化值與PS、PI、LL、SS、AS、PT及ODI變化值間存在線性相關。 結論經(jīng)后路腰椎椎間Cage融合術加椎弓根固定可明顯改善輕度峽部裂性腰椎滑脫癥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狀位平衡狀態(tài),SVA及SSA重建能獲得更好的手術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可吸收棒在Salter術中重建骨盆穩(wěn)定性的應用

    目的探討可吸收棒在Salter骨盆截骨術治療發(fā)育性髖關節(jié)發(fā)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時重建骨盆穩(wěn)定性的效果。 方法2003年1月-2008年12月,收治DDH患兒392例(440髖)。其中男68例(82髖),女324例(358髖);年齡1歲6個月~5歲,平均3歲3個月。DDH按照Tonnis分型標準分型:Ⅰ型13髖,Ⅱ型304髖,Ⅲ型82髖,Ⅳ型41髖。術前攝骨盆正位X線片,根據(jù)股骨頭向外、上移位程度及髖臼指數(shù)判斷髖關節(jié)脫位程度以決定手術方式。341髖行髖關節(jié)開放復位、Salter截骨術,99髖行Salter截骨、股骨短縮旋轉截骨術。患兒均采用自體髂骨植骨,2根可吸收棒固定截骨斷端及植骨塊。 結果術后第1天骨盆正位X線片示,患髖均達中心性復位,截骨處無連接不穩(wěn)定、移植骨塊移位發(fā)生。368例(413髖)獲隨訪,隨訪時間1~7年,平均3年10個月。術后3個月無1 例出現(xiàn)植骨不穩(wěn)定而移位,亦無內固定棒脫出或排斥反應發(fā)生。末次隨訪時,髖關節(jié)中心性復位率達100%;髖關節(jié)負重行走后358例無跛行、髖關節(jié)活動受限等術前癥狀,術后髖關節(jié)穩(wěn)定,Allis征和Ortalani征陰性。隨訪患兒身高增長均未見異常。末次隨訪時根據(jù)Mckay標準評定髖關節(jié)功能,獲優(yōu)390髖、良16髖、可7髖,優(yōu)良率98.3%;按Severin X線評定標準,獲優(yōu)386髖、良17髖、可10髖,優(yōu)良率97.6%。 結論可吸收棒在Salter骨盆截骨術治療DDH時可牢固固定植骨塊,具有操作簡便、無需再次手術等優(yōu)點。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07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全螺紋加壓無頭空心螺釘經(jīng)皮固定骨盆骨折

    【摘 要】 目的 探討全螺紋加壓無頭空心螺釘經(jīng)皮固定治療骨盆骨折的療效。 方法 2008年3月-2010年4月對31例骨盆骨折患者行全螺紋加壓無頭空心螺釘經(jīng)皮內固定(手術組),并與同期行保守治療的14例骨盆骨折患者(對照組)臨床療效進行比較。兩組患者年齡、性別構成比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骨折Tile分型對照組輕于手術組。傷后近期恢復以床上可主動翻身和至下床助行器輔助下行走達到5步為標準。遠期療效隨訪根據(jù)疼痛、步態(tài)、骨折愈合和功能恢復四方面評價。 結果 手術組除1例術前伴骶叢神經(jīng)損傷患者外,其余患者于傷后1~4 d達近期恢復標準;對照組A2型、B2型骨折,翻身時間分別為傷后9~13 d與17~25 d,行走達5步時間分別為傷后17~21 d與45~57 d。兩組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19個月。骨折均在2~6個月內愈合。術后6個月手術組患者療效獲優(yōu)29例,良2例;對照組獲優(yōu)8例,良6例,與手術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6.636,P=0.017)。 結論 正確的經(jīng)皮內固定技術結合全螺紋加壓無頭空心螺釘,能夠快速減輕患者痛苦、提高生活質量,并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1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腰骶部椎體滑脫的生物力學認識和分型

    目的 綜述腰骶部椎體滑脫發(fā)病和發(fā)展機制相關方面的研究進展,探討腰骶部椎體滑脫國際脊柱畸形學會(SDSG)分型方法的實用價值。 方法 查閱近年與腰骶部椎體滑脫發(fā)生和發(fā)展機制相關的國內外文獻,結合SDSG分型方法綜合分析。 結果 骨盆指數(shù)(pelvic incidence,PI)是影響脊柱矢狀面平衡和導致腰骶部椎體滑脫產(chǎn)生的關鍵因素。滑脫Meyerding分度、PI和脊柱-骨盆的平衡情況是影響滑脫是否進展的主要因素,也是影響滑脫治療方式和預后效果的關鍵因素。腰骶部椎體滑脫SDSG分型方法與Wiltse、Marchetti-Bartolozzi和Mac-Thiong-Labelle等分型方法相比,組內個體同質性更好,可信度更佳,能更好指導臨床治療和判斷預后。 結論 在臨床實踐中,宜將SDSG分型方法作為腰骶部椎體滑脫的分型標準。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影響Tile C型骨盆損傷髂腰固定術后療效的相關因素分析

    目的 探討影響Tile C型骨盆損傷髂腰固定術后療效的相關因素。 方法2007年3月-2010年3月,收治Tile C型骨盆損傷患者60例。其中男39例,女21例;年齡17~66歲,平均37歲。Tile分型:C1型27例,C2型20例,C3型13例。術前損傷嚴重程度計分法(ISS)評分12~66分,平均29.4分;傷后至手術時間2~25 d,平均8.1 d。均采用髂腰固定術治療,采用非條件logistic回歸模型探討患者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術前合并傷、手術時機、功能鍛煉時間、骨折類型、術后并發(fā)癥、復位質量、骶神經(jīng)損傷程度與術后療效的關系。 結果60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12~56個月,平均27.3個月。術后切口感染、損傷12例,經(jīng)清創(chuàng)、換藥后痊愈;余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其他術后并發(fā)癥包括遲發(fā)型骶神經(jīng)損害15例,行骶神經(jīng)減壓6例,保守治療9例,病情緩解;髂后上棘處Schanz釘釘尾過度突出10例,局部疼痛不適3 例,取出內固定物后緩解;骶髂關節(jié)植骨不融合1例,給予加壓植骨,植骨融合;橫連桿斷裂5例,對術后功能無明顯影響;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6例,4例行濾網(wǎng)植入術,2例保守治療?;颊吖桥韫钦塾蠒r間3~6個月,平均3.9個月。末次隨訪時根據(jù)Matta標準評價骨折復位質量,獲優(yōu)31例、良24例、可3例、差2例,優(yōu)良率91.7%。Majeed評分為58~100分,平均86分;獲優(yōu)28例、良12例、可16例、差4例,優(yōu)良率66.7%。logistic回歸分析顯示,年齡、性別、體重指數(shù)、術后并發(fā)癥與術后療效無明顯相關;盡早手術治療(10 d內)、早期功能鍛煉(7 d以內)、復位質量越好、骶神經(jīng)損傷程度越輕有利于術后功能恢復;術前合并損傷、骨盆損傷越重,術后療效越差。 結論手術時機、術前合并傷、骨折類型、骨折復位質量、骶神經(jīng)損傷程度、功能鍛煉時間均是影響Tile C型骨盆損傷髂腰固定術后療效的重要因素。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伴會陰部損傷的開放性骨盆骨折治療

    目的 探討伴會陰部損傷的開放性骨盆骨折治療方法及療效。 方法 2000 年8 月- 2010 年7 月,收治16 例伴會陰部損傷的開放性骨盆骨折患者。男12 例,女4 例;年齡17 ~ 69 歲,平均41 歲。致傷原因:交通事故傷9 例,高處墜落傷6 例,重物砸傷1 例。受傷至入院時間為5 ~ 20 min,平均8 min。骨盆骨折按照Tile 分型標準:A 型2 例,B 型6 例,C 型8 例。創(chuàng)面范圍5 cm × 3 cm ~ 15 cm × 12 cm。會陰部損傷部位:腹膜內直腸損傷2 例,腹膜外直腸肛管損傷14 例。按創(chuàng)傷嚴重度評分標準(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評分為25 ~ 48 分,平均29 分。入院后按創(chuàng)傷骨折流程急救處理,主要包括急救復蘇、結腸造瘺、外固定架固定、創(chuàng)面多次清創(chuàng)、沖洗、持續(xù)封閉式負壓引流技術(vacuum sealingdrainage,VSD)。 結果 入院4 d 內死亡5 例,其中3 例死于失血性休克,2 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余11 例存活患者均獲隨訪,隨訪時間6 ~ 46 個月,平均14 個月。X 線片檢查示骨盆骨折于術后2 ~ 4 個月達骨性愈合。術后會陰部損傷創(chuàng)面均有不同程度感染,經(jīng)擴創(chuàng)、VSD 治療后,其中10 例創(chuàng)面直接拉攏縫合后Ⅱ期愈合,1 例行股薄肌皮瓣移位修復后愈合。直腸肛管損傷患者隨訪期間無失禁表現(xiàn)。 結論 對于伴會陰部損傷的開放性骨盆骨折,應早期積極抗休克、保護重要臟器功能、處理合并癥,后期抗感染、恢復骨盆環(huán)穩(wěn)定性、修復重建直腸肛管及尿道功能,以獲得較好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4: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帶翼型髖臼加強杯在重建髖臼腫瘤切除后骨缺損中的應用

    目的 探討帶翼型髖臼加強杯在重建髖臼腫瘤切除后骨缺損中的應用。 方法 2003 年6 月- 2009年12 月,對25 例髖臼腫瘤切除后Harrington Ⅲ型骨缺損患者行帶翼型髖臼加強杯聯(lián)合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重建術。男13例,女12 例;年齡13 ~ 73 歲,平均51.2 歲?;颊咧饕R床癥狀為患側髖部及臀部疼痛;病程1 ~ 96 個月,中位病程6 個月。轉移瘤18 例,多發(fā)性骨髓瘤3 例,非何杰金淋巴瘤、Ⅰ級軟骨肉瘤、骨巨細胞瘤、軟骨母細胞瘤各1 例。1 例軟骨母細胞瘤患者聯(lián)合應用RIBBED 人工全髖關節(jié)(LINK 公司,德國),6 例應用國產(chǎn)春利正達骨水泥型人工全髖關節(jié),其余患者均應用SP Ⅱ人工全髖關節(jié)(LINK 公司,德國)。 結果 圍手術期無死亡患者,發(fā)生深部感染1 例、髖關節(jié)假體脫位2 例。轉移瘤患者中,8 例死于腫瘤進展,平均生存11 個月;10 例患者生存,平均隨訪時間15 個月。1 例多發(fā)性骨髓瘤患者術后21 個月死于肺部感染;其余多發(fā)性骨髓瘤及非何杰金淋巴瘤患者均生存,平均隨訪時間17 個月。軟骨母細胞瘤與軟骨肉瘤患者分別隨訪58 個月及12 個月,無腫瘤局部復發(fā)。骨巨細胞瘤患者術后19 個月腫瘤復發(fā)。3 例患者因腫瘤復發(fā)導致髖臼內植物松動,其余患者均未出現(xiàn)內植物失敗。23 例患者術后6 個月關節(jié)功能行美國骨與軟組織腫瘤協(xié)會(MSTS 93)功能評分系統(tǒng)評分,為57% ~ 93%,平均81%。 結論 采用帶翼型髖臼加強杯重建Harrington Ⅲ型髖臼骨缺損,聯(lián)合人工全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重建關節(jié)功能較好。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計算機輔助骨盆腫瘤精確切除和功能重建

    目的 探討計算機輔助設計(computer-aided design,CAD)在確定骨盆腫瘤切除邊界、重建骨盆和髖關節(jié)結構中的應用價值。 方法 2006 年11 月- 2009 年4 月收治5 例骨盆腫瘤患者。男3 例,女2 例;年齡24 ~ 62 歲,平均36.4 歲。骨肉瘤、骨巨細胞瘤、血管肉瘤各1 例,軟骨肉瘤2 例。根據(jù)Enneking 骨盆腫瘤分區(qū):Ⅰ區(qū)、Ⅰ + Ⅱ區(qū)、Ⅲ區(qū)、Ⅳ區(qū)、Ⅰ + Ⅳ區(qū)各1 例。按反求工程的基本原理,采用CT、MRI 掃描獲取患者骨盆二維數(shù)據(jù),計算機三維重建建立骨盆解剖模型,將解剖模型輸入CAD 軟件精確界定腫瘤切除范圍,并設計個性化輔助手術模板、個性化假體以及模擬腫瘤切除、骨缺損修復重建過程。術中按照CAD 方案精確切除骨盆腫瘤組織,采用外形匹配的同種異體髂骨加內固定或同種異體髂骨加個性化假體修復腫瘤切除后骨缺損,重建骨盆。 結果 5 例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手術時間平均7.9 h,術中出血量平均3 125 mL。術后1 例出現(xiàn)切口內積血,1 例出現(xiàn)腦脊液漏,均對癥處理后痊愈。5 例均獲隨訪,隨訪時間24 ~ 50個月,平均34.5 個月。患者均于術后4 ~ 6 周扶雙拐部分負重行走,3 ~ 6 個月恢復行走功能。2 例于術后18 個月局部復發(fā),1 例行局部腫瘤再切除術、1 例行局部放療,無再復發(fā)。術后24 個月采用國際保肢學會(ISOLS)推薦的骨腫瘤保肢術療效評價標準進行功能評定,獲優(yōu)2 例,良3 例。 結論 采用CAD 設計的個性化輔助手術模板、個性化假體及模擬手術過程,保證了骨盆腫瘤切除的精確性和可靠性,將骨盆腫瘤的切除和功能重建提升到個體化治療階段,可獲得較好的療效。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空心拉力螺釘微創(chuàng)治療垂直不穩(wěn)定型骨盆骨折

    目的 總結應用空心拉力螺釘微創(chuàng)治療垂直不穩(wěn)定型骨盆骨折的方法與療效。 方法 2003 年1 月- 2009 年10 月,收治垂直不穩(wěn)定型骨盆骨折患者16 例。男7 例,女9 例;年齡18 ~ 55 歲,平均32 歲。骨折按Tile分型:C1 型9 例,C2 型5 例,C3 型2 例。受傷至手術時間3 ~ 12 d,平均6 d。術前行股骨髁上骨牽引閉合復位后,于X 線透視下經(jīng)皮空心拉力螺釘固定恥骨上支及骨盆后環(huán)骨折脫位。 結果 術后切口均Ⅰ期愈合?;颊呔@隨訪,隨訪時間1 ~ 3 年,平均20 個月。無脂肪栓塞、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血管神經(jīng)損傷等并發(fā)癥發(fā)生。術后3 d 內影像學檢查示螺釘位置、骨折復位均良好。骨折均于術后3 ~ 6 個月愈合。術后1 年按Majeed 療效評價標準評定,獲優(yōu)10 例,良6 例。 結 論 空心拉力螺釘微創(chuàng)治療垂直不穩(wěn)定型骨盆骨折具有手術創(chuàng)傷小、并發(fā)癥少、固定牢靠、螺釘取出容易等優(yōu)點。

    發(fā)表時間:2016-08-31 05:4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0頁 上一頁 1 2 3 ... 10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