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反射弧" 6條結果
  • 脊髓損傷后弛緩性膀胱生理排尿反射弧重建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SCI)后同時重建膀胱的感覺和運動神經(jīng)恢復膀胱生理排尿功能的可行性。 方法 8 只1 歲齡雄性Beegle 犬,體重7 ~ 12 kg,以左側為實驗側、右側為對照側。于椎管內硬膜外將實驗側L7 前根中樞端與S2 前根遠端、L7 后根中樞端與S2 后根遠端分別吻合,同時重建膀胱感覺與運動功能;對照側不作任何處理。術后經(jīng)12 個月神經(jīng)再生后,銳性毀損S1 ~ 4 節(jié)段脊髓制備完全性截癱模型,于截癱前、后分別進行膀胱內壓(串刺激參數(shù)為強度300 mV、脈沖寬度0.3 ms、刺激頻率20 Hz,持續(xù)5 s)和神經(jīng)電生理(單刺激參數(shù)為強度300 mV、間期0.3 ms)測定。截癱后飼養(yǎng)3 個月,觀察動物排尿情況。處死后取吻合節(jié)段神經(jīng)根觀察神經(jīng)生長情況。 結果 8 只Beegle 犬存活7 只。截癱后連續(xù)觀察3 個月,犬最初呈尿失禁,尿頻淋漓,1 個月后漸能控制排尿,排尿間期無尿頻淋漓。3 個月內3 只存活犬有不同程度尿路感染,服用諾氟沙星1 ~ 3 次控制感染。截癱前、后實驗側S2 后根膀胱內壓升高為(1.00 ± 0.13)kPa 和(0.90 ± 0.12)kPa,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截癱前對照側S2 后根膀胱內壓升高為(1.90 ± 0.10) kPa,明顯高于實驗側截癱前、后膀胱內壓(P lt; 0.01)。截癱前、后實驗側均能在S2 前根記錄到動作電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波幅分別為(0.68 ± 0.11)mV 和(0.60 ± 0.08)mV,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截癱前在對照側S2 前根記錄到的動作電位波形與截癱前實驗側相似,但波幅(1.21 ± 0.13)mV 明顯高于截癱前、后實驗側波幅(P lt; 0.01)。組織學觀察示L7 前、后根的神經(jīng)纖維均已通過吻合口部長入S2 神經(jīng)前、后根。 結論 犬SCI 平面以下的骶神經(jīng)前、后根與損傷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經(jīng)前、后根分別吻合,可以重建膀胱的生理排尿反射弧,恢復SCI 后弛緩性膀胱的自主排尿功能。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04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大鼠脊髓損傷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動物模型的實驗研究

    建立大鼠人工生理膀胱反射弧動物模型,同時修復重建膀胱的感覺與運動功能,為觀測該反射通路重建排尿功能的修復效果奠定基礎。 方法 選用20 只體重280 ~ 300 g 的成年雄性SD 大鼠,隨機分為2 組,每組10 只。A 組為L6 前、后根分別與S2 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B 組為L6 神經(jīng)根總干與S2 神經(jīng)根總干端端吻合造模。術中顯微解剖測量各神經(jīng)根的外徑,L6 與S2 脊神經(jīng)根間的距離及L6 的可分離長度。術后觀察大鼠排尿情況及下肢活動情況,并行BBB 評分。術后2 周取材對各神經(jīng)根行Fast Blue 染色,行神經(jīng)纖維計數(shù)。 結 果 于L6 椎體平面,L6 神經(jīng)根總干及其前、后根外徑分別為(1.54 ± 0.33)、(0.68 ± 0.13)、(0.88 ± 0.10)mm;S2 神經(jīng)根總干及其前、后根外徑分別為(1.39 ±0.42)、(0.62 ± 0.08)、(0.79 ± 0.14)mm。L6 神經(jīng)根可分離長度為(10.76 ± 2.11)mm;L5、L 6 神經(jīng)合干處與S2 椎間孔間的距離為(14.21 ± 1.95)mm。兩組模型均可無張力吻合。各組大鼠均存活,術后排尿、排便與術前無異。A 組術前、術后BBB 評分為(20.20 ± 0.35)、(19.80 ± 0.23)分;B 組為(20.20 ± 0.35)、(19.20 ± 0.31)分,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L6、S2 神經(jīng)根總干的神經(jīng)纖維為(892 ± 32)、(788 ± 29)根;L6、S2 脊神經(jīng)前、后根神經(jīng)纖維分別為(354 ± 26)、(532 ± 17)、(325 ± 19)、(478 ± 22)根,組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 結論 將大鼠L6 前、后根分別與S2 前、后根端端吻合造模,操作簡便易行、可重復性好,且能重建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是一種較理想的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動物模型。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大鼠脊髓損傷后膀胱生理反射弧重建的實驗研究

    【摘 要】 目的 探討利用截癱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經(jīng)根,與硬脊膜內骶神經(jīng)前后根分別吻合,建立人工膀胱反射通路,重建膀胱生理反射弧的有效性。 方法 取3 月齡雄性SD 大鼠20 只,體重250 ~ 300 g;右側為實驗側,左側為對照側。將大鼠右側L5 前根近端與右側S2 前根遠端,L5 后根近端與S2 后根遠端在硬脊膜囊內分別行顯微縫合,同時修復重建膀胱的感覺與運動功能,建立人工膀胱生理反射弧。左側不作任何處理。于術后5 個月,在破壞L6 ~ S4 節(jié)段脊髓制備完全性截癱前后,分別進行電生理檢查及膀胱內壓測定。 結果 18 只大鼠存活至術后5 個月,9 只大鼠成功分離出吻合的神經(jīng)根,獲得實驗結果。實驗側截癱前后,單相方波(3 mA、0.3 ms)刺激S2 后根吻合口遠端,均可記錄到膀胱神經(jīng)叢動作電位,波幅分別為(0.10 ± 0.02)mV 和(0.11 ± 0.03)mV,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串刺激(3 mA、20 Hz、5 s)S2 后根,均可記錄到膀胱平滑肌復合肌肉動作電位,其波幅分別為(0.11 ± 0.02)mV 和(0.11 ± 0.03)mV,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刺激S2 后根吻合口遠端,經(jīng)新建的人工膀胱反射弧引出的膀胱內壓分別為(6.55 ± 1.33)cmH2O 和(6.11 ±2.01) cmH2O,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對照側截癱前刺激S2 后根,引出的膀胱神經(jīng)叢動作電位波幅為(0.14 ±0.02) mV,膀胱平滑肌復合肌肉動作電位波幅為(0.17 ± 0.02)mV,膀胱內壓為(10.77 ± 1.78)cmH2O,均大于實驗側截癱前后(P lt; 0.01)。而電刺激對照側截癱后S2 后根,不能引出膀胱神經(jīng)叢動作電位、平滑肌復合肌肉動作電位,膀胱內壓無變化。 結 論 利用截癱平面以上健存的神經(jīng)根,通過與硬脊膜內骶神經(jīng)前后根分別吻合,可建立完整的人工膀胱反射弧,有望實現(xiàn)截癱患者自主性排尿。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1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建立人工膀胱反射弧治療脊髓損傷后弛緩性膀胱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利用脊髓損傷平面以上健存的體反射重建人工膀胱反射弧,恢復脊髓損傷(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膀胱排尿功能。方法 1歲齡雄性Beegle犬8只,體重9.5±2.0 kg。取后正中切口暴露L4~S3的棘突和椎板,全椎板切除后暴露硬膜和脊神經(jīng)根,在硬膜外初步分離和確認L6和S2前根。確定犬左側為實驗側,將左側L6與S2前根分別在穿神經(jīng)根管處切斷,切開硬膜囊,從硬膜外L6和S2前根追溯硬膜內神經(jīng)根,在顯微鏡下將L6和S2前根在硬膜內吻合。經(jīng)一段時間軸突再生后,建立“膝腱-脊髓中樞-膀胱”人工反射弧。神經(jīng)縫合術后8個月,在破壞S1~S4脊髓節(jié)段前后,分別進行神經(jīng)電生理、膀胱肌電圖及尿流動力學等遠期功能觀察。結果 術后8個月,3只犬死亡,3只犬未能分離出吻合的神經(jīng),無實驗結果。余2只犬均獲得滿意結果,定為1號和2號犬,進行觀察。刺激(連續(xù)刺激強度200 μV,刺激間隔為 5 ms)截癱前和截癱后2只犬左側L6后根、神經(jīng)吻合口,均可在吻合口遠端記錄到運動誘發(fā)電位,其波形和波幅相似;尿流動力學檢查可見,當刺激開始時膀胱內壓迅速上升,而腹內壓增加幅度較小,刺激中止后膀胱內壓迅速下降,證實膀胱內壓升高主要是由逼尿肌收縮產(chǎn)生,電刺激左側L6后根和吻合口膀胱內壓升高值均可達到正常的60%左右。結論 利用脊髓損傷平面以上健存的體反射重建膀胱反射通路是成功和有效的,體神經(jīng)的運動支通過軸突再生能夠長入自主神經(jīng)的副交感神經(jīng)纖維,并具有良好的傳導運動興奮的功能。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人工體神經(jīng)-內臟神經(jīng)反射弧控制下大鼠盆底橫紋肌運動神經(jīng)元的定位分布

    目的 研究正常大鼠及建立人工體神經(jīng)-內臟神經(jīng)反射弧截癱后,支配大鼠盆底肌肉運動神經(jīng)元胞體的分布。方法 雄性SD大鼠35只,隨機分為正常組(n=10):大鼠不作任何處理;模型組(n=25):大鼠建立人工體神經(jīng)-內臟神經(jīng)反射弧截癱。于造模后6個月,取正常組(n=10)及模型A組(n=20)大鼠行熒光金(fluorogold,F(xiàn)G)注射至尿道外括約肌、坐骨海綿體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行逆行神經(jīng)追蹤,熒光顯微鏡觀察FG陽性神經(jīng)細胞。采用麥芽凝集素結合的辣根過氧化物酶(malt agglutinator binding horseradish peroxidase, WGA-HRP)作為順行神經(jīng)示蹤劑, 取模型B組(n=5)大鼠左側L4前角注入WGA-HRP,經(jīng)3,3′,5,5′-四甲基聯(lián)苯胺(3,3′,5,5′-tetramethyl benzidine,TMB)-HRP顯色后,光鏡下觀察大鼠尿道外括約肌、坐骨海綿體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內神經(jīng)纖維末梢。 結果 注射FG后,正常組:尿道外括約肌或坐骨海綿體肌標記神經(jīng)元位于脊髓L5~S1段前角背外側核;球海綿體肌或肛門外括約肌,標記神經(jīng)元位于脊髓L5~S1段前角背內側核;模型A組:尿道外括約肌、坐骨海綿體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左側L4前角均可見FG標記神經(jīng)元。模型B組:大鼠左側L4前角注入WGA-HRP后,尿道外括約肌、坐骨海綿體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內可見大量神經(jīng)纖維末梢著色。結論 正常大鼠盆底橫紋肌運動神經(jīng)元主要位于L6前角,人工體神經(jīng)-內臟神經(jīng)反射弧下盆底橫紋肌運動神經(jīng)元主要分布于L4前角;脊髓L4前根與L6前根吻合后形成的“異類神經(jīng)纖維”發(fā)出運動神經(jīng)纖維支配尿道外括約肌、坐骨海綿體肌、球海綿體肌及肛門外括約肌。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8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脊髓損傷后弛緩性膀胱的治療

    目的 探討脊髓損傷后弛緩性膀胱的治療方法。方法 廣泛查閱國內外相關文獻,介紹幾種弛緩性膀胱的治療方法。結果 脊髓損傷后弛緩性膀胱尚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與清潔間斷導尿、加壓排尿、藥物治療及重建逼尿肌功能等治療方法相比,建立人工反射弧能實現(xiàn)膀胱的可控性排尿。結論 人工反射弧的建立為脊髓損傷所致的弛緩性膀胱提供了一種新的膀胱功能重建方法。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3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1頁 上一頁 1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