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西醫(yī)學期刊出版社
關鍵詞
  • 標題
  • 作者
  • 關鍵詞
  • 摘要
高級搜索
高級搜索

搜索

找到 關鍵詞 包含"大鼠" 19條結果
  • 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對酒精干預體外培養(yǎng)成骨細胞增殖和功 能抑制的影響

    目的 探討體外培養(yǎng)成骨細胞在不同血清濃度條件下酒精干預 后增殖和功能的改變,以及胰島素樣生長因子 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IGF-1)的保護作用。方法 體外分離培養(yǎng)新生SD大鼠顱骨成骨細胞,分6組在不同條件下進行培養(yǎng),分別為正常血清濃度組(F15組,含15%新生牛血清)、正常血清濃度加酒精組(F15/EtOH組,酒精濃度為100mmol/L)、血清饑餓組(F2組,含2%新 生牛血清)、血清饑餓加酒精組(F2/EtOH組)、血清饑餓加IGF-1組(F2/IGF-1組,IGF-1濃度為25ng/ml)和血清饑餓、IGF-1加酒精組(F2/IGF-1/EtOH組)。于培養(yǎng)24、48、72、96h檢測細胞增殖、細胞內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和骨鈣素(bone gla protein, BGP)mRNA表達。結果 各時間點F15/EtOH組成骨細胞吸光度(A)值及ALP活性、BGP mRNA表達較F15組均下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F2組較F15組A值及ALP、BGP mRNA降低(P<0.05),F2/EtOH組較F2組降低(P<0.05),F(xiàn)2/IGF-1組較F2組增加(P<0.05);F2/IGF-1/EtOH組較F2/IGF-1組除24h外A值無明顯降低(P>0.05),ALP、BGP mRNA均降低(P<0.05),A值及ALP、BGP mRNA較F2/EtOH組增加(P<0.05)。結論 酒精能引起成骨細胞增殖和功能抑制,加重血清饑餓對成骨細胞的抑制作用,可能是酒精性骨損害的機制之一。IGF-1能改善血清饑餓引起的成骨抑制,并抵抗酒精抑制細胞增殖的作用,可能成為探索治療酒精性骨損害的途徑之一。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自體全層皮膚移植成活過程中表皮干細胞變化規(guī)律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索自體全層皮膚移植成活過程中表皮干細胞隨微環(huán)境的改變而變化的規(guī)律,為表皮干細胞的臨床應用提供理論依據。方法Wistar大鼠42只,于背部制作1.5 cm×1.5 cm自體全層皮膚原位移植模型。按取材時間點隨機分成7組(G1~G7組),每組6只,分別為術后第1、3、5、7、14、21和30天;各組術前取材作對照。在各時間點大體觀察移植皮片情況;于手術前、后各時間點切取皮片組織標本,行HE染色和免疫組織化學染色,觀察組織學變化及整合素β1和基因物質p63陽性細胞變化。結果 術后第3天,G5、G6組各有1只動物移植皮片周圍感染,其他各組移植皮片均成活良好。G1~G4組細胞水腫,炎性細胞浸潤,纖維細胞逐漸增多,G5~G7組上皮化程度越來越高,纖維細胞含量越來越少。各組整合素β-1陽性細胞率低于基因物質p63,但隨觀察時間延長變化規(guī)律相似。陽性細胞在移植皮片中的排列結構紊亂,分布到表皮各層,從G6組開始逐漸集中于表皮的基底層和毛囊隆突部,但在表皮的其他各層仍然有陽性細胞。G1組陽性細胞率開始逐漸減少,G2組達到最低,然后逐漸增加,G1~G3組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G4組接近術前(P>0.05);G6組達到最高峰后逐漸降低,G5~G7組手術前、后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表皮干細胞在自體全層皮片移植成活過程中,數量逐漸減少后增加,至超過正常,后又逐漸減少;在分布上開始紊亂,幾乎分布表皮各層,后又趨向正常規(guī)律性變化。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2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微包囊優(yōu)化制備及復合自體微小顆粒骨異位成骨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優(yōu)化生長因子微包囊制作方法,觀察其釋放規(guī)律和復合微小顆粒骨異位成骨的效果。方法 正交設計優(yōu)化聚乳酸-羥基乙酸共聚物(poly-DL-lactide-co-glycolide,PLGA)微包囊制作工藝,于2、4、8、12、24、36、48、60、72、84、96、120、144、168、192、216、240和264 h計算微包囊的累計釋放量。實驗取24只Wistar大鼠,隨機分為4組(n=6),每只大鼠于雙側股部作1 cm切口,制備臀大肌肌袋模型。A組雙側植入膠原,B組雙側植入膠原和顆粒骨,C組雙側植入膠原和重組人骨形成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2)/PLGA緩釋微包囊;D組雙側植入膠原、顆粒骨與rhBMP-2/PLGA緩釋微包囊。于術后3、4和5周取樣(n=2)行大體和組織學觀察。結果 各優(yōu)化變量對微包囊粒徑及其包封率均有影響,包囊表面光滑, 成球較好。體外能夠在11 d內緩慢釋放。術后3周大體觀察,A組未觸及移植物,B、C、D組可觸及,微包囊呈白色顆粒包裹于組織中。組織學觀察:術后3周,A組膠原已經完全吸收,其余3組可見殘余膠原;術后4周,A組膠原已不易見到,B組可見微小顆粒骨繼續(xù)吸收,體積變小;C組包囊體積縮小,囊間成骨性細胞增多;D組微小顆粒骨和微包囊繼續(xù)吸收,成骨性細胞和軟骨性細胞團增多;術后5周,B、C、D組均可見植入物體積減小,包囊被吸收破碎,但顆粒骨和包囊周圍的軟骨性細胞、成骨性細胞更加密集。結論 優(yōu)化PLGA微包囊制備工藝,使其在體外能夠長時間緩釋。自體微小顆粒骨可在臀大肌肌袋內異位誘導生成大量成骨性細胞,PLGA微包囊可以與其有機復合,并在減少生長因子用量的同時協(xié)同微小顆粒骨成骨。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0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活化的細胞外基質對大鼠坐骨神經缺損的修復作用

    目的 探討以去細胞的周圍神經細胞外基質(extracellular matrix, ECM)為支架,復合攜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的質粒DNA,橋接修復大鼠坐骨神經缺損的效果。方法 30只雌性SD大鼠作為供體,用化學萃取方法獲得去細胞的周圍神經ECM支架,黏附攜帶VEGF的質粒DNA,制備VEGF基因活化基質(gene-activated matrix, GAM),用于體內實驗。將30只雌性Wistar大鼠制備坐骨神經缺損動物模型,再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0只。A組用VEGFGAM修復,B組用浸浴多聚賴氨酸的ECM支架修復,C組為自體神經移植修復。術后12周,采用激光共聚焦顯微鏡、光鏡、透射電鏡等形態(tài)學方法及神經電生理學方法評價再生神經功能。結果 VEGF-GAM作為一種局部的基因緩釋系統(tǒng)釋放VEGF,表達12周以上。術后12周,A組前角運動神經元存活率為79.13%±2.53%,C組為75.26%±4.48%,二者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組為56.09%±1.89%,A、C組均優(yōu)于B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遠端再生神經軸突數為13 463±794個/mm2,較C組16 809±680個/mm2差,但優(yōu)于B組10 260±1 117個/mm2,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動作電位傳導速度為16.44±1.65 m/s,較C組23.79±2.75 m/s差,優(yōu)于B組12.87±1.42 m/s,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腓腸肌濕重恢復率為71.40%±3.05%,較C組87.00%±1.87%差,優(yōu)于B組50.00%±4.90%,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組坐骨神經指數恢復至39.37%±4.81%,較C組26.27%±2.71%差,優(yōu)于B組46.93%±2.96%,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結論 VEGF GAM可促進大鼠坐骨神經功能的恢復,但效果差于自體神經移植。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抑制膠原纖維合成延緩失神經支配骨骼肌萎縮的實驗研究

    目的 通過降低失神經骨骼肌局部成纖維細胞合成膠原纖維的方法,延緩失神經肌萎縮的進程。方法 將42只雄性SD大鼠左后肢制成2 cm坐骨神經缺損失神經腓腸肌模型,隨機分為三組,每組14只。A組于腓腸肌周圍注射粉防己堿(8mg/L),B組注射曲安舒松鈉(1.6 g/L),C組注射生理鹽水。術后30 d取材,根據不同觀察指標,選取相應足夠樣本,行肌纖顫電位波幅、肌濕重檢測、組織學觀察和顯微圖像分析儀測定。結果 A組肌纖顫電位波幅為0.195 8±0.041 9μV,B組0.185 2±0.050 3 μV,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C組0.137 7±0.058 9 μV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腓腸肌濕重為1.740 0±0.415 9 g,B組1.940 1±0.389 4 g,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C組0.800 0±0.100 0 g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光鏡下見,C組腓腸肌較A、B組萎縮明顯,肌纖維變細、變少,橫紋不清,肌細胞核增多,肌纖維間結締組織和脂肪細胞均明顯增多。A組肌動蛋白灰度值為440.124 2±46.135 6,B組476.211 4±41.668 8,兩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C組380.040 0±86.315 9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組肌纖維條數、直徑、截面積和肌纖維間膠原纖維增長面積與C組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B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透射電鏡觀察各組均可見肌絲排列紊亂、線粒體消失和糖元顆粒減少等變性肌纖維存在,但C組變性肌纖維明顯較A、B組多。結論 抑制失神經骨骼肌纖維間結締組織增生有延緩肌萎縮的作用。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基因治療聯(lián)合外科延遲法改善大鼠腹壁超范圍軸型皮瓣成活的研究

    目的 探討皮下注射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外科延遲兩種方法及其聯(lián)合應用對大鼠腹壁超范圍軸型皮瓣成活的影響。方法取雄性Wistar大鼠48只,體重400~450 g,制作大鼠以腹壁淺動脈為血管蒂的8 cm×8 cm超范圍軸型皮瓣模型。隨機分為六組,每組8只,分別為空白對照組(A組)、術時基因治療組(B組)、術前基因治療組(C組)、單純延遲組(D組)、延遲同時基因治療組(E組)和延遲后基因治療組(F組)。術后7 d,計算各組的皮瓣成活率;取皮瓣組織標本行HE染色,檢測平均微血管密度及內徑;取皮瓣組織標本行VEGF免疫組織化學染色檢測VEGF165的表達 結果〓各實驗組皮瓣成活率均顯著高于A組 (P<0.05);實驗組中,E組皮瓣成活率顯著高于其他各組 (P<0.05),余各實驗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微血管密度:B、C、E、F組顯著高于A、D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C、E、F組間以及A、D組間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微血管內徑:D組顯著大于E、F組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而D組和E、F組均顯著大于A、B、C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P<0.05)。免疫組織化學染色示A組及D組有少量VEGF165沉積,染色深度明顯淺于其他各組。B、C組和E、F組可見毛細血管內皮細胞胞漿內有棕褐色VEGF165抗原抗體復合物的沉積,染色較深,部分沉積物呈帶狀圍繞血管腔。各組實驗動物角膜層均未見新生血管。結論 皮下注射pcDNA4-VEGF165和外科延遲均能有效改善大鼠皮瓣的成活,但二者作用機制不同,而延遲的同時皮下注射VEGF基因能進一步提高大鼠皮瓣成活率。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3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胚間充質干細胞對射線照射后大鼠造血系統(tǒng)的影響

    目的 探討頜突外胚間充質干細胞對γ射線照射后大鼠造血系統(tǒng)的影響。方法 取孕11.5 d SD大鼠胚胎頜突,用消化法培養(yǎng)獲得外胚間充質干細胞,倒置顯微鏡下觀察細胞形態(tài)和生長狀況。雄性SD大鼠80只,體重220 g,隨機分為A、B、C、D 4組,每組20只,A、B和C組給予60Co γ射線全身一次性照射,照射劑量為6.0 Gy。A組:照射后6 h,尾靜脈移植第2代外胚間充質干細胞;B、C組尾靜脈分別移植真皮成纖維細胞和生理鹽水作為陰性對照;D組未照射,為正常對照組,注射生理鹽水0.3 ml/只。分別于1、2、3和4周動態(tài)觀察大鼠外周血白細胞及血紅蛋白的變化,并于第4周行骨髓有核細胞計數,測定大鼠骨髓粒細胞巨噬細胞集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granulocyte macrophage,CFU-GM),采用內源性脾結節(jié)法測定脾集落形成單位(colony forming unit-spleen,CFU-S),進行大鼠骨髓組織學檢查。結果 培養(yǎng)的原代外胚間充質干細胞呈單層生長,似成纖維樣梭形,有2~4個突起。移植后第3、4周,A組白細胞數明顯高于B、C組(P<0.0),A、D組大鼠外周血血紅蛋白含量高于B、C組(P<0.05)。移植后第4周,A組大鼠骨髓有核細胞計數明顯多于B、C組(P<0.01), CFU-S計數明顯多于B、C組(P<0.01),A、D組CFU-GM數量均較B、C組多(P<0.01)。結論 頜突外胚間充質干細胞具有干細胞的特征,能夠促進輻射損傷后大鼠造血功能的修復與重建。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半乳糖對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擬衰老作用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D-半乳糖(D-galactose, D-gal) 誘導SD大鼠骨髓間充質干細胞(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衰老后的形態(tài)學及生物學變化情況。方法 取3只2月齡SD大鼠MSCs分離培養(yǎng)至第3代,一部分置于含8 g/L D-gal的培養(yǎng)液中繼續(xù)培養(yǎng)至第6代作為誘導組;另一部分在原培養(yǎng)液中繼續(xù)培養(yǎng)至第6代作為對照組,并作表型鑒定。采用流式細胞儀檢測對照組加入8 g/L Dgal后4 d內細胞周期的分布變化。兩組MSCs培養(yǎng)7 d并繪制生長曲線,在光鏡和透射電鏡下觀察其形態(tài)和結構變化,β-半乳糖苷酶染色、單細胞凝膠電泳檢測DNA損傷方法檢測其衰老后的生物學行為變化。結果 誘導組MSCs鏡下呈典型的衰老細胞形態(tài);對照組MSCs形態(tài)均勻,長勢良好。流式細胞儀檢測表明加入D-gal誘導后90% MSCs停留在G 0/G 1期,而S期和G 2/M期MSCs趨于消失,并隨誘導時間延長趨勢越明顯;對照組MSCs各期比例正常。MSCs生長曲線示誘導組生長速度較對照組明顯減慢。誘導組約85%呈β-半乳糖苷酶陽性染色,對照組染色為陰性。單細胞凝膠電泳示誘導組MSCs DNA有拖尾現(xiàn)象,對照組MSCs無DNA損傷。結論 D-gal對SD大鼠MSCs的老化具有誘導作用,初步推斷8 g/L為最適濃度,為研究MSCs衰老提供了較好的模型。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5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外消旋聚乳酸復合神經生長因子緩釋導管促周圍神經再生的形態(tài)學研究

    目的 建立外消旋聚乳酸復合神經生長因子(poly-D,L-lactic acid/nerve growth factor,PDLLA/NGF)可吸收性緩釋導管橋接修復大鼠坐骨神經缺損的動物模型,觀察復合導管對大鼠坐骨神經缺損再生的促進作用。方法 利用溶劑揮發(fā)法制備PDLLA單純導管和PDLLA/NGF緩釋導管,每根緩釋導管含NGF 450 U。SD大鼠40只隨機分成4組,每組10只,切除中段坐骨神經10 mm之后分別行自體神經移植(A組)、單純導管橋接(B組)、單純導管加一次性給藥(C組)、PDLLA/NGF緩釋導管橋接(D組)修復坐骨神經,除A組外,均保留10 mm缺損。術后3個月觀察神經再生情況,比較各組光鏡、電鏡及圖像分析等指標。結果 術后3個月導管與周圍組織粘連松,并開始降解,但外形仍保持完整。再生神經均順利通過導管腔,組織學觀察A組和D組內神經纖維數目多,大小均勻,成熟良好;B組和C組纖維結締組織多,神經纖維細小,髓鞘薄。圖像分析顯示除神經纖維計數D組高于A組外,A組和D組在纖維直徑、軸突直徑和髓鞘厚度方面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并明顯優(yōu)于B組和C組(P<0.05)。結論 PDLLA/NGF緩釋導管能夠有效促進大鼠坐骨神經缺損再生,組織學觀察指標接近自體神經移植。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 不同時段異體神經片段皮下包埋對周圍神經再生影響的實驗研究

    目的 探討異體神經片段經皮下包埋不同時段后對周圍神經再生的影響。方法 Wistar大鼠55只,雌雄不限,隨機分為5組,A、B、C組(實驗組)和D組(對照組)每組各10只, E組(供體組)15只。E組動物在出骨盆口以遠5 mm處切斷雙側坐骨神經,向遠端游離約15 mm,切斷作為移植物。A、B、C組動物均行左側大腿切口,皮下鈍性分離,埋入供體神經片段。術后1周(A組)、2周(B組)、3周(C組)顯露右側坐骨神經,距骨盆出口約5 mm處切斷,向遠端游離約10 mm再切斷,取出對側包埋的神經片段,修剪遠近端保留長度約10 mm,移植于右側神經缺損處。D組顯露右側坐骨神經后,在距骨盆出口約5 mm處切斷,向遠端游離約10 mm后再切斷,原位縫合。術后2、4、6、8、10及12周監(jiān)測坐骨神經功能指數(sciatic functional index,SFI),術后12周行電生理檢查測試運動神經誘發(fā)電位的傳導速度及潛伏期,組織學檢測移植神經再生軸突數目和面積,以及移植神經的超微結構變化。結果 術后各組SFI逐漸下降,12周時A組和D組的SFI最小,兩組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分別與B組和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術后12周A組和D組再生大量有髓神經纖維及少量無髓神經纖維,再生神經的數量和結構與正常神經相似,圖像分析顯示兩組間無明顯差別,與B組和C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A組和D組的運動神經傳導速度及潛伏期結果無差異,優(yōu)于B組和C組,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lt;0.05)。結論 異體神經片斷皮下包埋后有促進周圍神經再生的作用,皮下包埋1周組促神經再生作用優(yōu)于皮下包埋2、3周組。

    發(fā)表時間:2016-09-01 09:26 導出 下載 收藏 掃碼
共2頁 上一頁 1 2 下一頁

Format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