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應用Meta分析方法探討左心瓣膜術(左心瓣膜置換或成形術,未同期行三尖瓣手術)術后繼發(fā)性三尖瓣反流(TR)的危險因素,為指導臨床診治提供依據(jù)。方法 計算機檢索PubMed、MEDLINE、CBM、CNKI、VIP等,納入1995~2012年間有關左心瓣膜術后繼發(fā)性三尖瓣反流危險因素的文獻。根據(jù)納入與排除標準篩選文獻,提取資料和評價質量后采用RevMan 5.0軟件進行Meta分析。結果 共納入6篇文獻,合計病例組437例,對照組2 102例。Meta分析結果顯示以下因素與左心瓣膜術后三尖瓣反流進行性加重相關:術前房顫[OR=3.90,95%CI(3.00,5.07)]、校正后術前房顫[OR=3.04,95%CI(2.21,4.16)]、年齡[MD=5.36,95%CI(3.49,7.23)]、大左房[OR=5.17,95%CI(3.12,8.57)]或左房內徑[MD=4.85,95%CI(3.18,6.53)]、校正后大左房[OR=1.91,95%CI(1.49,2.44)]、左心功能減低[OR=2.97,95%CI(1.73,5.08)]、風濕性病變[OR=3.06,95%CI(1.66,4.68)]、術前中度及以上TR[OR=3.52,95%CI(1.26,9.89)]和二尖瓣置換術(MVR)[OR= 2.35,95%CI(1.68,3.30)]。而性別[OR=1.54,95%CI(0.94,2.52)],術前肺動脈高壓[OR=1.28,95%CI(0.77,2.12)]與左心瓣膜術后TR進行性加重不相關。結論 影響左心瓣膜術后TR的危險因素包括術前房顫、年齡、大左房或左房內徑、左心功能減低、風濕性病變、術前中度及以上TR、二尖瓣置換術。了解這些危險因素對防治左心瓣膜術后TR的遠期療效有一定指導意義。
目的 比較一種改良三尖瓣成形術與Kay 成形術的成形效果,總結治療經(jīng)驗。 方法 回顧性分析江蘇省人民醫(yī)院2006 年1 月至2008 年1 月60 例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的臨床資料。按手術方式不同將60 例患者分為兩組:改良三尖瓣成形術組(改良組),30 例,其中男14 例,女16 例;年齡(42.80±5.70)歲;Kay 成形術組,30 例,其中男15 例,女15 例;年齡(45.30±8.30)歲。術前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心功能分級(NYHA)和三尖瓣反流分級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 0.05)。比較兩組患者術前、術后住院及術后隨訪期間的右心房橫徑、右心室舒張期末內徑和三尖瓣反流面積。 結果 兩組患者手術時間、體外循環(huán)時間、住重癥監(jiān)護室時間、呼吸機輔助時間、住院時間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術后全部患者痊愈出院。改良組隨訪時間為(19.62±8.65)個月,遠期1 例死于肺部感染;隨訪三尖瓣無反流13 例,Ⅰ級反流14 例,Ⅱ級反流2 例,Ⅲ級反流1 例,無Ⅳ級反流。Kay 成形術組隨訪時間為(18.96±9.23)個月,遠期死亡2 例,分別死于頑固性右心衰竭和腦出血;隨訪無三尖瓣反流9 例,Ⅰ級反流12 例,Ⅱ級反流5 例,Ⅲ級反流2 例,Ⅳ級反流2 例。術后早期改良組和Kay 成形術組右心房橫徑[(4.51±0.85)cm vs. (5.69±1.21) cm]、右心室舒張期末內徑[(2.85±0.45) cm vs.( 3.47±0.83) cm] 和三尖瓣反流面積[(4.17±2.54) cm2 vs.( 25.12±2.39 cm2)] 較術前均明顯下降(P < 0.05);術后隨訪改良組和Kay成形術組右心房橫徑[(3.95±0.66) cm vs.( 4.52±0.38) cm,P=0.705]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右心室舒張期末內徑[(2.59±0.63)cm vs.( 2.98±0.47) cm, P=0.002] 和三尖瓣反流面積[(8.76±3.45) cm2 vs.( 12.16±5.28) cm2, P=0.004] 改良組優(yōu)于Kay 成形術組。 結論 改良三尖瓣成形術的遠期成形效果優(yōu)于Kay 成形術。
目的 總結Ebstein 畸形的外科治療經(jīng)驗?!》椒ā』仡櫺苑治?002年1月至2011年8月河南省胸科醫(yī)院51例Ebstein畸形患者經(jīng)外科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2例,女29例;平均年齡15.8 (0.8~48.0)歲;平均體重35.3 (7.0~68.0) kg。Carpentier分型A型12例、B型34例、C型5例。超聲心動圖(UCG)提示:三尖瓣輕度反流7例,中度反流8例,重度反流36例。手術中應用褥式縫合上提隔瓣和后瓣,平行折疊房化右心室加三尖瓣環(huán)縮術21例,Carpentier法8例,二瓣化法11例,縱向折疊房化心室加三尖瓣成形術4例,三尖瓣機械瓣置換術3例,生物瓣置換術2例;另有2例因右心室發(fā)育不良僅做雙向格林手術。17例患者于三尖瓣成形術后加做雙向格林手術?!〗Y果 圍術期死亡2例,均死于低心排血量。術后隨訪49例,平均隨訪時間32 (2~102)個月。隨訪期間心功能分級(NYHA)Ⅰ級30例、Ⅱ級19例;三尖瓣中度反流8例,輕度反流6例,無反流35例。3例三尖瓣機械瓣置換術患者的機械瓣、2例生物瓣置換術的生物瓣功能均正常?;颊呋謴驼5纳罨蚬ぷ?,無需再次手術患者。 結論 對Ebstein 畸形要根據(j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應的手術治療方法,可以獲得良好的手術效果。
目的 觀察自體心包“C”形環(huán)對功能性三尖瓣關閉不全行三尖瓣成形術的療效。 方法 2009年3月至2011年1月貴州省人民醫(yī)院行三尖瓣成形術11例,男5例,女6例;年齡32~57 (43.80±12.20) 歲。三尖瓣輕度反流3例,中度反流7例,重度反流1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換術和/或主動脈瓣置換術和/或左心房血栓清除。術中用0.8%戊二醛固定15 min的自體心包片制作“C”形環(huán),間斷褥式縫合“C”形環(huán)至三尖瓣瓣環(huán)行三尖瓣成形術。隨訪患者心功能、超聲心動圖指標?!〗Y果 11例患者住院期間無死亡,住院時間15~28 (21.10±3.80) d。 11例均獲得隨訪,隨訪時間8~28 (18.50±7.00)個月。隨訪期間無死亡,無因三尖瓣反流或狹窄需再次手術者。術后有10例檢查仍有三尖瓣反流,其中輕度反流9例,輕-中度反流1例,無重度反流。三尖瓣反流程度較術前降低(Z=-2.81,P<0.05)。術前與術后右心室內徑[(19.95±5.11) mm vs. (21.57±12.81) mm,P=0.705]?、?右心房內徑 [(37.55±6.79)mm vs.(35.55±5.22)mm,P=0.317] 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Y論 自體心包“C”形環(huán)三尖瓣成形術效果滿意。
目的 探討中重度粘液樣退行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合并輕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二尖瓣成形術(mitral valve repair,MVP)同期是否需行三尖瓣成形術(tricuspid valvuloplasty,TVP)。 方法 根據(jù)MVP同期是否行TVP,將1993年1月至2008年3月第二軍醫(yī)大學附屬長海醫(yī)院胸心外科135例中重度粘液樣退行性二尖瓣關閉不全合并輕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患者分成MVP組(76例)和MVP+TVP組(59例),觀察兩組患者圍術期病死率和三尖瓣反流的變化,比較兩組患者術后遠期生存率、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采用多因素Cox regression分析術后遠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危險因素。 結果 (1)所有患者圍術期均無死亡,術后在院期間復查超聲心動圖提示兩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均為輕度或輕度以下;(2)MVP組患者術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984%和950%;MVP+TVP組患者術后5年、10年生存率分別為1000%和93.7%,兩組患者術后遠期生存率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311),但術后遠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免除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40)。多因素分析顯示:術前存在肺動脈壓>30 mm Hg(95%CI:1.127,137.487,P=0.040),心房顫動(95%CI:1.177,23.378,P=0.030)是術后遠期三尖瓣中重度反流的獨立危險因子。 結論 中重度粘液樣退行性二尖瓣關閉不全患者合并輕度功能性三尖瓣反流,特別是術前存在肺動脈壓>30 mm Hg、心房顫動的患者,MVP同期應積極行TVP。
摘要: 目前外科修復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unctional tricuspid regurgitation, FTR)多在左心瓣膜手術同期施行,即使術中處理了左心瓣膜和三尖瓣病變,術后殘留或復發(fā)的不同程度三尖瓣反流均會持續(xù)進展并危害患者的遠期生存?,F(xiàn)今各種三尖瓣修復技術主要是針對FTR中瓣葉交界、瓣環(huán)和瓣葉水平的病變,但術后仍存在著一定的中遠期失效率,而復發(fā)患者再手術難度大且病死率較高。隨著對三尖瓣解剖復合體認識的加深及瓣膜成形理論的發(fā)展,臨床上對FTR首次外科修復的指征和方法有了更成熟的共識。因此,為了能更好地把握三尖瓣成形的手術指征與方法,我們根據(jù)近年文獻,著重探討各種三尖瓣成形手術指征的進展,并比較多種常用的三尖瓣成形方法及其遠期效果。
目的 初步觀察采用三尖瓣瓣環(huán)徑作為三尖瓣成形術指征是否有助于減少二尖瓣置換術(MVR)患者術后中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發(fā)生。 方法 選擇2005年4月至2006年6月期間我科56例術前無或輕度TR的MVR患者納入研究。以三尖瓣瓣環(huán)徑/體表面積≥21mm/m2將患者分為三尖瓣成形組(TA組)和非三尖瓣成形組(NTA組)。TA組:22例,男8例,女14例;年齡45.0±7.7歲;三尖瓣瓣環(huán)徑36.8±3.8 mm,體表面積1.57±0.15m2;心功能分級(NYHA)Ⅲ級18例,Ⅲ~Ⅳ級4例;竇性心律2例,心房顫動20例。NTA組:34例,男9例,女25例;年齡42.9±11.0歲;三尖瓣瓣環(huán)徑28.5±4.4mm,體表面積1.58±0.13m2;心功能分級Ⅲ級28例,Ⅲ~Ⅳ 6例;竇性心律9例, 心房顫動 25例。TA組患者采用Kay法施行三尖瓣成形術。術后隨訪及術后6個月完成超聲心動圖檢查。 結果 56例患者術后均康復出院。術后隨訪11.0±2.4個月,除2例外54例患者完成術后6個月超聲心動圖復查。兩組患者一般臨床特征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gt;0.05)。與NTA組比較,術前TA組患者右房徑(49.3±7.0mm)、三尖瓣瓣環(huán)徑較大(36.8±3.8mm),有三尖瓣反流的患者較多(Plt;0.05),術后TA組患者右房徑(44.1±8.9mm)、三尖瓣瓣環(huán)徑(28.9±6.1mm)明顯縮小,三尖瓣反流程度明顯改善(Plt;0.05)。NTA組患者術前、術后右房徑、三尖瓣瓣環(huán)徑和三尖瓣反流程度變化不明顯(Pgt;0.05),有3例患者出現(xiàn)TR。 結論 對術前無或輕度TR的MVR患者,采用三尖瓣瓣環(huán)徑作為三尖瓣成形手術指征可能有助于減少這些患者術后中-重度TR的發(fā)生。
目的 總結二尖瓣手術后重度三尖瓣反流(TR)的臨床特征及治療體會,以提高對該類患者的治療效果。 方法 30例重度TR患者,其中男1例,女29例;年齡32~65歲(47.1±9.2歲),竇性心律2例,心房顫動28例。第一次手術時:輕度TR 13例,中度TR 10例,重度TR 7例;5例在第一次手術時接受三尖瓣De Vega成形術,2例患者在第1次手術時接受三尖瓣Kay成形術。患者主要臨床表現(xiàn):腹脹28例(93.3%,28/30),下肢水腫20例(66.7%、20/30),活動后心悸17例(56.7%、17/30),腹水6例(20%、6/30)。 結果 9例患者接受了第二次手術,其中三尖瓣置換術6例,二尖瓣、三尖瓣置換術2例,三尖瓣Kay成形術1例。9例患者中8例術后康復出院,1例因術后右心房切口出血和低心排血量死亡。21例患者目前仍繼續(xù)保守治療。隨訪期間失訪1例。 結論 對二尖瓣手術后重度TR患者的治療應根據(jù)患者具體的臨床特征考慮手術或保守治療,手術方式的選擇亦應根據(jù)患者三尖瓣的具體情況及手術者的經(jīng)驗考慮三尖瓣成形術或三尖瓣置換術。
目的了解二尖瓣置換術(MVR)后三尖瓣反流(TR)的逆轉、殘留或加重的情況,以改進對TR的臨床評價及治療。方法隨訪分析1998年1月至2003年12月所收治的MVR患者287例,其中男86例,女201例;年齡15~66歲(41.0±11.0歲)。二尖瓣狹窄199例(69%),二尖瓣反流66例(23%),二尖瓣狹窄伴關閉不全22例(8%);心房顫動201例(70%),竇性心律86例(30%)。根據(jù)最大反流束面積/右心房面積的比率將TR分為:輕度(+)、輕中度(+/++)、中度(++)、中重度(++/+++)和重度(+++)。術前輕度TR101例(36.7%),輕中度TR5例(1.8%),中度TR27例(9.8%),中重度TR2例(0.7%),重度TR21例(7.6%)。是否施行三尖瓣環(huán)縮手術主要根據(jù)術中探查。術后定期門診隨訪及復查超聲心動圖。結果287例患者隨訪2~7年(4.0±1.6年),隨訪期間失訪12例。手術后絕大多數(shù)患者的臨床狀況得到較大改善。與術前相比術后患者左心房(LA)、左心室(LV)縮?。≒〈0.01),左心功能亦較術前明顯改善,射血分數(shù)(EF)和縮短分數(shù)(FS)增加(P〈0.05);術后右心房(RA)、右心室(RV)亦較術前縮?。≒〈0.01)。但術后TR情況與術前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于術中探查判定TR不嚴重、129例術前存在TR的患者未施行三尖瓣環(huán)縮術,術后這些患者中TR消失54例、減輕12例、無明顯變化46例、加重17例。術中施行DeVega三尖瓣環(huán)縮術27例,術后TR消失10例、減輕12例、無明顯變化5例。結論以最大反流束面積/右房面積比率評價二尖瓣病變伴隨的功能性TR的嚴重程度有明顯的不足,采用術中探查決定是否施行三尖瓣環(huán)縮術的方法值得改進。TR可能發(fā)生于MVR前并無TR的患者。
目的比較3種三尖瓣成形術治療三尖瓣反流術后近期反流程度的改善效果。 方法2010年10 月-2011年6月,共納入148例風濕性心臟病行左心瓣膜置換手術同期行三尖瓣成形術患者。男32例,女116例;年齡15~66歲,平均47.5歲。根據(jù)三尖瓣成形術不同將患者分為3組:Cosgrove-Edwards成形環(huán)組(成形環(huán)組)58例、Kay成形組(Kay組)61例、DeVega成形組(DeVega組)29例。術前3組除三尖瓣反流程度(成形環(huán)組重于其余2組)、房顫及行射頻消融術比例(成形環(huán)組高于其余2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lt; 0.05)外,其余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gt; 0.05),具有可比性。記錄3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根據(jù)紐約心臟病協(xié)會(NYHA)分級標準行心功能評價, 心臟彩色超聲多普勒檢查記錄圍手術期及隨訪期間的三尖瓣反流程度。 結果術后Kay組及成形環(huán)組各1例因發(fā)生低心排綜合征死亡。Kay組和成形環(huán)組分別有2例和1例患者發(fā)生肺部感染,成形環(huán)組有1例術后胸骨哆開再次手術,3組患者圍手術期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840)。出院時3組患者三尖瓣反流程度均較術前顯著改善(P lt; 0.001)。146例患者獲隨訪,隨訪時間6~12個月,平均7.3個月。末次隨訪時3組患者心功能NYHA分級較術前均有所提高(P lt; 0.001),但3組心功能改善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120,P=0.942)。末次隨訪時,3組患者反流程度較術前有所改善(P lt; 0.001),且3組改善程度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6.827,P=0.000),成形環(huán)組術后反流改善程度明顯優(yōu)于其余2組(P lt; 0.001),DeVega組與Kay組術后反流改善程度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Z=1.467,P=0.142)。 結論采用 三尖瓣軟質成形環(huán)成形術治療三尖瓣反流患者,其術后近期三尖瓣反流程度改善效果優(yōu)于Kay成形術及DeVega成形 術。